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锦集十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 篇1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第 1 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
1.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使学生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2.学生能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
4.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教学重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教学难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教具准备:
课件,小正方体积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玩积木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搭积木的游戏。请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摆法?
生展示不同的摆法。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老师发现同学们越来越喜欢动脑筋了,大家探索出了这么多有趣的摆法。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这一节课希望大家积极动手动脑,我们来继续探索《观察物体》中的奥秘,好吗?(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2页例1
(1)师:看同学们刚才学得真好,我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玩积木的机会(出示课件):现在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如图),
应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老师发现好多小组都在积极尝试多种不同的`摆放方法,这种探索精神非常好,有谁愿意到讲台上,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小组集体的智慧成果?
生摆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生摆
师:电脑出示六种基本摆法,同时指出在这六种方法的基础上再进行移动,就延伸出了多种摆法。
(2)如果再加一个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成果。
(3)同学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种摆法,你们能尝试着找到一个如何摆放的规律吗?可以讨论。
生讨论交流得出:先照图用三个小正方体摆好从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状,然后余下的一个正方体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都可让正视图保持不变。如果摆在前边,从正面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必须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如果摆在后边,从正面不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既可以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也可以不对齐着摆。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你学会了吗?你还有什么收获呢?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小学数学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对幻方有初步了解,知道幻方每行每列对角线和相等,三阶幻方有三行三列,每行,每列及每条对角线和为15。中心数是5,两头凑十。 四个角是双数。
2、能根据幻方的规律来判断幻方,并能将不完整的幻填写完整。
3、了解数学知识背后的文化,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 初步认识幻方,发现幻方的规律和特征。
2、 运用幻方的特征,判断一个九宫 格是不是幻方,填缺数。
【学具准备】多 媒体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听故事“夏禹与龟”
2、认识洛书和九宫格
3、出示课题:幻方
【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教师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通过听故事激起学生学 习的兴趣,进而认识洛书和九宫格并引出课题。
二、探究学 习,合作研讨
(一)初步探究幻方的秘密
出示1个幻方:
1、观察数字特点:1、2、3、4、5、6、7、8、9不重复
2、算一算每行,每列,每条对角线的和。
3、归纳:每行,每列,每条对角线的和都是15。
4、初步判断幻方
5、评价:理解星(我会判断幻方)
(二)深入探究幻方的`秘密
1、观察幻方,发现规律(出示4个幻方)
(1)同桌讨论
(2)交流反馈
2、评价:探究星(我找到了幻方的小秘密)
【设计意图】 在整个探究环节分为初步探究和深入探究两个部分。在初步探究中 ,通过教师引导,运用观察法和计算的方法使学生发现幻方的数字特点和行,列对角线和的特点。而深入探究幻方的特征上对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大胆的将问题交给学生,采用同桌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共同找到幻方的特征。
三、尝试迁移,练习巩固
1、根据幻方的特征做填数练习
(1)师生互动(完成第一个幻方)
(2)小组合作(完成第二个幻方)
(3)独立完成学习单第三题
(4)交流反馈
(5)评价:应用星(我会运用幻方的小秘密补全幻方)
2、根据幻方的特征做选择练习(用手势表示它的序号)
【设计意图】在内化新知的阶段,教师创设了填数练习和选择练习,练习题由浅入深,从师生互动到小组合作进而到独立完成,逐步学会运用新知来解决问题。
四、拓展延伸,课堂总结
1、出示:0、1、2、3、4、5、6、7、8
提问:中心数是几?和是几?你会把这些数填入九宫格吗?
2、欣赏幻方
3、全课总结,集体评价
【设计意图】 全课总 结的环节,教师以一道拓展题结尾 ,把问题留给学生,最后欣赏幻方,感知数学知识的博大与奥秘。
【板书设计】:
幻方
1 2 3 4 5 6 7 8 9 不重复
每行、每列、对角线三数之和为15
中心数是5,两头凑十
四个角是双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 ……此处隐藏6948个字……、填空:四分之一写作:,十分之三写作读作读作
2、“”表示。
3、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空白部分。
4、用下面的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对吗?(对的打“”,错的打“×”)
二、新授
1、分一分(二)
把附页2中的图7涂上不同的颜色。(红色,黄色和蓝色)
(1)红色占这些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2)黄色占这些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3)黄色占这些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2、试一试
(1)一共有几只蝴蝶?
(2)白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几分之几?
(3)花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几分之几?
(4)你还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分数?与同伴说一说。
三、练一练
1、用分数表示每幅图中每种图案的.个数占全部的几分之几。
红花:黄花:
长方形:圆:三角形:
2、按分数圈一圈。
让学生展示自己圈的结果。(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圈法,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3、他们拿的铅笔一样多吗?与同伴说一说。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相同的分数,如果对应于不同的“整体”,那么它们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是不同的。)
四、小结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学生对分数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懂得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个部分,而这个整体可以是1,也可以是由许多事物组成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9一年级(上册)教学了最初步的分类整理信息的方法。本单元继续教学统计,重点放在收集信息和整理数据上,教材有以下特点。
1在随机事件中收集信息。
例题创设的情境是四名学生围坐在一张方桌的四周,桌上混杂放着正方形、长方形和圆三种图形,且个数都不相同。为了知道三种图形各有多少个,由一名学生逐个地报各图形的名称,其他学生把图形记下来。
一年级(上册)统计已经发生的事件里的信息。如大象家来了许多客人,统计客人中各种动物的数量。又如全班学生每人都选择了自己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统计苹果、梨、桃、香蕉、草莓等几种水果各有几人喜欢。在这些事件里,统计的对象信息已经呈现,只是数据尚未知道。只要采用分类计数的方法(即分一分、数一数)就能得到数据。
本单元教材里的事件或是尚未发生、数量没有确定,或是事件里的信息没有固定的呈现规律。如抛圆片,落下时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把圆片抛20次,哪面朝上既没有固定不变的规律,也没有确定的次数。因此,必须到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随时收集信息,经过整理才能获得需要的数据。例题没有让学生把桌上的图形直接分类计数,而是通过一名学生逐个地报图形的名称,目的是把其他学生带进随机事件的情境中。
2突出记录方法的教学。
随机事件里的信息往往是陆续出现、稍纵即逝的,随时记录、保存出现的信息才能保障数据正确。例题由一个人报图形名称,其他人作记录,教学收集信息最基本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录,记录方法必定会多样。例题的第二幅情境图是学生独立记录的场景,呈现了三种最常见的记录方法: 有人边听边画,听到一个图形的名称就把这个图形画出来,于是画出了一串图形;有人把三种图形分开记录,最上面一行画正方形、中间一行画三角形、下面一行画圆;还有人设计了一张简单表格,把三种图形分类记录,而且使用简单的符号记录。
教材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记录方法,评价他人的方法,借鉴比较好的方法。上面的第一种记录,每种图形的个数还得分类数一数才能知道;第二种记录,三种图形的个数已能清楚地看出来了,但边听边画图形还不是最方便的方法;在第三种记录里不仅容易看出各种图形的个数,而且画符号比画图形方便,是较好的记录方法。教材引导学生在清楚和方便两个方面比较、评价各种记录,对分类用符号记录的方法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学习和使用这种记录方法。
记录信息使用的符号,可以画,也可以画或丨等。只要学生喜欢并且容易画,都可以。在本单元,一个符号代表一个信息。
3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里获得数据,开展统计活动。
想想做做的三道题在有趣的游戏或简单的调查中开展统计活动,要使用分类画符号记录信息的方法。第1题统计圆片落下时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次数,教材为学生设计了两张表格。左边一张表格是信息记录表,用画的方法记录圆片各次落下哪一面朝上的情况。右边一张是统计表,填写圆片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次数。第2题了解同学最喜欢的体育活动,第3题统计自己班同学的家庭人口数,都要先进行调查,收集需要的信息,再经过整理加工,获得数据才能填写统计表。调查中收集和记录信息是这两道题的练习重点,体验和初步学会用符号记录信息是练习的主要任务。要让学生独立进行调查、记录等活动。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
3、在老师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教学重点:理解意义,沟通加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五朵花、小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感受
1、出示情境图,读懂图意。
2、模仿做一做,边说边做。
3、指名说一说一共有几支铅笔。
4、集体交流数“一共有几支铅笔的方法”鼓励学生认真倾听、清楚表达。
二、实物操作
1、出示熊猫图,说说图上讲的是什么故事?
有3只熊猫在吃竹子,有2只熊猫在玩球,一共有几只熊猫?
2、用学具代替熊猫摆一摆,数一数。
3、和同桌说一说后集体交流,鼓励孩子认真倾听。
三、符号表达
1、小结:这两个数学故事可以用算式表示出来。出示算式:2+2=5
2、思考: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3、教师介绍加号、等号、算式的读法。
4、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5、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境可以用这个算式表示。
6、写一写算式。
7、摆一摆、算一算。说说加法算式在图中表示的意义。
四、巩固应用
1、一共有多少?
引导学生完整说图意,重点说出“又开来一辆”“又飞来一只”
2、说一说。
(1)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1+4=5来表示?
(2)观察情境图,交流书中呈现的'实例。
(3)让学生结合不同情境解释算式的意义。
(4)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算式。
3、小结。这些问题都可以用加法算式来表示。
4、练一练,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全班交流。
五、总结,布置实践作业:在家里说说加法问题,并把算式记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