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别董大》教案

时间:2023-03-18 00:07:06 收藏本文
《别董大》教案

《别董大》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别董大》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别董大》教案1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作者对先烈、英雄的怀念与赞美,培养自读自悟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结合写作背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理解中体会,在画面想象中激发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珍惜人间美好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首简短的古诗,有的寄托着诗人投身报国的壮志,有的咏叹祖国山河的壮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想要抒发的又是什么呢?读完课题,或许你就能猜到了。

二、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板书课题:别董大——齐读课题——指名回答:你认为是什么呢?你从哪看出来的呢?所以“别”是什么意思?——(生:离别——师:那你补充一下题目——你发现用离别不合适了,那怎么理解更合适?——送别)理解了“别”的意思后,你再读课题,你会怎么读?为什么?(你是个会学习的孩子)—— 我们一起再读一遍。

2、“相见时难别亦难”我们读过李白送别的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还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们读出的是与友人依依不舍的深情。

3、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一下另一种不一样的送别深情。不一样在哪呢?一会你们就会明白了。

二、读准读顺,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把难读的字音读3遍,把难写的字写3遍 ——指名说(xun 写曛 )——齐读全诗,检查读音

2、董大,在家排行老大,所以叫董大,原名叫董庭兰,是当时的音乐高手,琴艺高超,旋律美妙动听。可是那时盛唐流行另一种音乐,能欣赏董大的七弦乐的人不多。伤心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京城,好友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3、小组合作说说诗的大意——指名分享——你是怎么理解的?(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评:你是个会学习的孩子。——补充(“曛”日光昏暗)——同桌复述

4、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请同学们根据意思画出正确的停顿——生朗读——补充说明:古诗的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七言绝句一般是按“二二三或者四三”,这样划分更能读出声韵的悠扬——齐读。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一)品读

1、闭眼听范读第一二句——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黄云、白日、北风、雁(生1说是独雁,因为送别一般都是孤独的;生2说是一群,因为高适想安慰董大。师: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不同的心情、不同心态的人,看东西会有不同的理解,我允许你们保留自已的看法。)、雪。——满天的黄沙弥漫,使得日光昏暗,你会这样读——呼呼的北风,纷杨的大雪,断雁独飞,你会这样读——这会用什么词来形容这样的景象?(雄浑苍凉),大地昏黄,天寒离别,让人冷在脸上,更寒在心里,你会这样读——

2、这是怎样的悲壮而凄凉啊!董大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用三角号把这个字标出来。

3、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眼前这凄凉的景吗?你认为还愁什么?——指名回答?(结合写作背景是理解的一种好方法。)——谁来读一读三四句——你体会到了作者的用意吗?——想一想,写一写: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劝董大?

生:你的琴艺高超,一定会有人赏识你的。

师:是啊,面对失意的朋友,我们给他点力量,所以,诗人豪迈地劝慰他,

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你是一代琴师,边当朝宰相都非常赏识你,你还担心什么呢?

师:嗯,自信的语气也能带给朋友自信,所以,诗人乐观地激励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你的琴声让大河停止的波动,让鸟儿停止了鸣叫,你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4、现在我们回头想想课题《别董大》,此刻,高适希望董大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别去的是愁,留下的是自信、友情) 真棒,你不仅读懂了诗的大意,你还读懂了作者的'内心。

5、说到这,再来感受这首诗,我们除了感受到景色苍凉,但更多的是感受到作者的?乐观向上——正像冰心奶奶说的“文章常读常新,让我一起带着新的理解齐读——

(二)小结吟诵(8分钟)

1、学完这首诗,哪几句诗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齐读——为什么呢?——所以这首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2、如果你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随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积极情感。)

生:充满了自信。 这就是友谊的力量啊。

生:我不再发愁。 这就是朋友的真情啊。

生:我有了力量。 这是友谊的可贵啊。

3、同学们,诗人高适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直到快50岁了才受到重用。但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并以此来影响他的朋友,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吧!

4、让我们同桌合作吟诵这首诗,看谁背得最快最有感情。

5、默写

四、小结学习方法。

1、读准字音——理解大意——反复品读——感悟诗情——吟诵积累

2、用小结的方法自学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

五、作业。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相聚,也有分别。在分别之时,你会对你的朋友、亲人说些什么呢?请大家试着创作一首诗,并配上插图。

《别董大》教案2

一、复习《枫桥夜泊》,引入新课。

师:有感情地背诵《枫桥夜泊》。从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通过读,可以获取很多信息。通过读,可以理解诗句大意;通过读,可以想象画面;通过读,可以体会诗人感情。《枫桥夜泊》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感情,运用上节课学习的,我们一起再回到唐朝,和高适一起去送送朋友。

二、齐读课题,简介背景。

齐读课题。

师: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这首是送别诗。

师:你不明白什么?

生:董大是谁?

师简介:董大名叫董庭兰,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曾经得到宰相房琯的赏识与宠信。据说董庭兰善古琴,当时盛行胡乐,董氏爱到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京,他的好朋友高适给他送行。

三、自读古诗,依据注释自解。

四、指名朗读,适时点拨。

生1:

生2:

师:诗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送别朋友的?看图,去想象一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夕阳亦被染得惨

……此处隐藏12117个字……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再说董大,并利用古琴片段激发谈话。此刻,你想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什么话呢?

4.学生回答后随机评点并引导并让学生读相关诗句。是啊,让我们这样安慰董大,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假如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充满自信,心情变开朗。)

6.再看题目,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别去的是愁,留下的是情,是昂扬豪壮的情啊!)(板书:情)

(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1.现在我们再看这别时的路,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前路?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整首诗。(指导总结前两句读出凄凉悲苦,后两句读出昂扬豪壮。)全班练读

2.指名个别读。师点评,再提名读。

3.生再有感情齐读。

4.体会诗人的人生态度?(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心胸,对友人的真情)

5.自己练习背一背这首诗。(指2-3人背。)

6.再次吟诵这首诗。

四、总结全诗

记住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难点: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挂图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同学们,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

(请学生说略)

是啊!世界上没有人一生从不失败,从来不会遇到困境。(板书:面对困境)

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二、自选短文,初谈感受。

同学们手上拿着的一首古诗、三篇短文,都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老师每读一次,都会被里面的故事所震憾、所感动。我想,这么好的故事应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课前这几篇短文大家都读过了,现在就请你选择一篇你感受最深的文章,再把它读一读,特别是那些感动你的话,多读几遍。读好后请你谈谈你的感受或理解。

(学生交流,从学生的答案中板书。)如:自信、不气馁、乐观、接纳失败、积极面对人生、靠自己、不向逆境低头等等。

说得真是太好了!同学们,面对困境我们是应该(学生读——板书。)

听了大家刚才的交流,谈的大多是自己对三篇短文的理解,而老师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恰恰是《别董大》这首诗给我的感受最深。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老师,或许你读着读着,你也被深深地感动。

(出示古诗:《别董大》)

(学生读)

三、简介背景,研读“雁”字。

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

高适?高适是谁?(学生讲:高适是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董大?多奇怪的名字啊?你能说说吗?

(学生说: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见机点拔:那首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

对,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元二”就是?(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他为——元二。)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板书:( )的环境)。

(请学生说)你读得可真仔细。

后两句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你能从诗中找到根据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

(学生说: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

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这两句诗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

(学生划)——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见机点拔,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你能把这句诗读一下吗?

(学生读)——你读得黄云还不够多,只是一片黄云。(突出“千里”。)

谁能再读一下?——你读得黄云还不够浓。谁愿意再来试试?(突出“曛”。)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读得真不错!第二句谁来读一下?学生读——见机点拔:你读的“北风”能再猛一些吗?你读的雪能再大一些吗?(学生读)

连起来读。(小组读、个别读)

读好后——(画雁)……?

同学们,在这样( )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

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重音),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说?请你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说说。(出示句子)

1、大雁对北风说: 。

2、大雁对飞雪说: 。

3、大雁对自己说: 。

4、我想对大雁说: 。

四、由雁及人,感悟诗情。

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学生说)

(从学生的回答中见机引导)从哪里可以看出,高适他没有放弃,没有气馁。

(读古诗——找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怎么说?(指出高适这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也是在对他自己说。)

是啊!这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它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其实也在对自己说。

同学们,要知道诗人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直到50岁才得了一个“有道科”的官衔。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

愿意再来把这首诗读一遍吗?

(学生读——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再全班读)

五、结合生活,提升境界。

同学们,明年的这个时候,大家都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在学习中,生活中一定会遇到更多的挫折,遭遇更多的失败。我相信同学们在困境面前一定会:(学生说)

《《别董大》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