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大班奥尔夫音乐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大班奥尔夫音乐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大班奥尔夫音乐教案1活动目标:
1.学习英文单词:snail、tree,学习童谣。
2.欣赏音乐《小星星》,感知音乐的节奏。
3.学习辨别音的`高低。
活动准备:
图谱
活动过程:
一、出示蜗牛、学习单词
1.这是谁?蜗牛在干什么?
2.学习单词:snail、tree
二、出示图谱、学习童谣
1.出示图谱,教师示范朗诵。
2.学习朗诵童谣。
3.边拍节奏边朗诵。
三、音乐欣赏、感知节奏
1.倾听音音乐。
2.跟随音乐,幼儿自由玩泡泡,可以拍可以吹。
3.引导幼儿在每一乐句结束处拍手。
4.请幼儿将拍手处换成乐器进行演奏。
四、听辨声音、辨别音高低
1.老师在钢琴上弹高音、低音,幼儿倾听辨别。
2.老师弹琴幼儿自由动作,当音乐停止,老师弹高音时就做高人走,弹低音时幼儿做矮人蹲下的动作。
幼儿园大班奥尔夫音乐教案2活动目标:
1、通过图谱的帮助,感受乐曲ABC的结构及风格特点。
2、为乐曲创编律动表演动作组合,通过创编动作发展创造力,促进小朋友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3、在理解乐曲基础上,尝试为乐曲配器并创编节奏型进行演奏。
活动准备:图谱、乐器(铃鼓、圆舞板、碰铃)、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老师讲述故事《找宝贝》引起幼儿兴趣及学习欲望。
二、感受区分乐句,并按乐句自由做动作。
(一)欣赏第一乐句
1、倾听音乐感受:小男孩是骑马上山还是走路上山的?为什么?
2、再次倾听音乐:共上了几座山?(教师根据音乐画图)
3、倾听音乐手指图谱画图,引导幼儿感受乐句的第一拍重拍。
4、倾听音乐自由创编骑马动作。
5、启发幼儿找找身上的“高山”并用动作表示。
(二)欣赏第二乐句:
1、倾听音乐:上了几个台阶?
2、用动作表示上台阶。
(三)欣赏第三乐句:
1、倾听音乐:对山洞说了什么咒语?
2、边做声势边说咒语。
3、创编动作,变换山洞方位。
三、完整欣赏乐曲。
1、完整欣赏乐曲,师小结。
2、表现音乐:
(1)倾听音乐,根据乐句变换骑马动作,教师指不同的地方为山洞,以发展幼儿的方位感。
(2)自由结伴,互相创编库乞乞动作,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3)以听课老师为山洞,参与到游戏中来,促进师幼互动。
四、为乐器配器并演奏。
引导幼儿根据乐句节奏特点为乐曲创编节奏型,商讨配器并演奏打击乐。
五、谈话:
你认为山洞里会有什么宝贝?
拿出“宝贝”——书,并说说为什么是书?进行品德教育,勉励幼儿好好学习。
奥尔夫音乐活动反思:
这节课的主线是非常清晰的,就是让孩子熟悉并掌握节奏 。所以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幼儿轻松完成本次活动的目标,在活动的开始,我就以节奏游戏的.形式开头,其目的是让幼儿熟悉节奏,并把游戏分为三个层次:首先认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会根据音符的排列顺序拍出音符的节奏;其次,培养幼儿听辨节奏的能力;最后初步练习有节奏的说话,感受节奏在语言中的运用,在这一环节中,刚开始时,孩子出现的语言节奏和动作节奏不合拍的现象,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孩子要创编适当的语言、运用节奏、还需动作节奏的配合,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挑战。但通过练习,也是对孩子能力的提升。面对这个困难,我引导孩子看音符图谱、用手拍打节奏、并配上相对应的语言节奏。
当完成第一部分的节奏练习后,我又将节奏 赋予生命,告诉孩子它就藏在一段好听的音乐中,激发孩子认真倾听、寻找节奏的兴趣。自然进入欣赏音乐的环节。
孩子找到节奏以后,心情很愉悦。我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音乐中会有这么奇怪的话呢?”再次吸引了孩子。这时,我用故事带入,帮助幼儿理解整首音乐的结构,音乐的节奏。为幼儿创编身体动作、表现音乐节奏做好准备。幼儿进入角色以后,我用了一句情境化的语言“这座漂亮的石门是不喜欢听到吵闹的声音,要是太吵,就是念了咒语门也不会开。”就对孩子提出了寻宝要求。这样提出要求更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孩子自然会自觉遵守。所以大家看到我们孩子井然有序的乐器常规。
找宝贝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们一起去寻找宝贝吗?孩子要参与游戏,表现音乐,就需要对音乐非常了解,音乐中一共有三种节奏:八分音符的节奏、四分音符的节奏、两者混合的节奏。这三种节奏重复出现。为帮助孩子理解、掌握节奏,我将欢快的八分音符的节奏取名叫骑着小马爬山;四分音符的节奏慢一点是上楼梯;两者混合的节奏比较有力是念咒语;这样来引导幼儿后,抽象的音乐变得故事化、直观化,孩子也能轻松掌握,大胆表现了。
幼儿积极创编动作,大胆表现音乐节奏。在这段音乐结束时,我们找到 “宝贝”。这一意外惊喜满足孩子的游戏的成功与快乐,也是为进入使用打击乐器演奏这一环节做了自然的过渡。
在使用打击乐器时,孩子有些好奇,喜欢敲打乐器。我满足他们的需求,让乐器宝宝发出声音来。但要求他们要看着我的手势,培养他们看指挥的习惯。孩子能轻松使用乐器进行演奏。
为了让活动更有趣,能充分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发展他们主动创编的能力,我设计了寻宝游戏,让孩子在音乐声中体验快乐,大胆表现。同时让孩子的艺术能力在大胆表现过程中发展起来。整个活动在愉快的游戏中自然结束。
幼儿园大班奥尔夫音乐教案3一、活动目标 1、在熟悉音乐旋律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来表现乐曲节奏。
2、能够按乐曲的节拍进行整齐划一的传递活动。
3、通过传递,感受节奏游戏带来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音乐:《拉德斯基进行曲》
积木、小乐器若干
场地:八字形、一字形
三、活动过程 1、完整欣赏乐曲,教师引导幼儿边听边用多种方法拍节奏。
导入,老师请大家来听一首好听的曲子,听完告诉老师它是什么曲子?
2、提问了解乐曲的风格特点。
(1)这是什么乐曲呀?
……此处隐藏4221个字……袋里,让幼儿寻找音源
快板:老师拿出手摇铃跟着音乐摇动,幼儿跟着拍手替换语词唱歌
(2)沙球
沙球:教师将沙球藏于袋中,让幼儿听辨
猜猜是什么声音?
慢板:老师将沙球藏在袋中,让幼儿寻找音源
快板:老师拿出沙球跟随音乐摇摆,幼儿跟着拍手替换语词唱歌
四、听找游戏
道具:触摸袋手摇铃沙球
触摸袋游戏
(1)老师:将手摇铃与沙球放触摸袋里,老师敲奏其中一样乐器。
学生:请幼儿听辨音色并着出袋子内的乐器。
(2)圣诞老公公送礼物
教师戴上圣诞帽扮演圣诞老公公,请幼儿闭上眼睛,将乐器分给幼儿人手一份
慢板:背着袋子慢慢走,结尾时将其中一样乐器放在幼儿边上
快板:请幼儿真开眼拿起乐器敲奏,并跟随音乐唱歌。
幼儿园大班奥尔夫音乐教案11设计意图:
大班孩子就要迈进小学的大门,小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陌生而又富有诱惑力的地方。在“走近小学”这一主题活动中,教师要为孩子解除疑惑,从身心发展的许多方面为他们进入小学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其中包括在生活中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发现自己的不良习惯并即时纠正,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本班实际情况,通过平日里的观察,发现班级里总是有几个小朋友经常会来园比较晚,在日常的谈话过程中了解到他们很多都是因为晚上睡的太晚,早上起不来造成的。其他小朋友中也有晚上很晚也不肯睡的现象。针对上述情况,预设了本次活动。目的在于通过多种形式的演唱歌曲,体验歌曲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从而使小朋友养成早睡早起,不拖拉的好习惯。为上小学做好准备。
活动目标:
1、有兴趣地学唱歌曲,并尝试用二声部轮唱的形式来表现歌曲。
2、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为适应小学生活做好准备。
活动准备:音乐及相关图片制成的PPT
活动流程:情景创设――学唱歌曲――轮唱歌曲――游戏结束
活动过程:
一、情景创设、激发兴趣
1、上一次我们请小猫到我们班来做客,谁还记得它是一只怎样的小猫?
(回忆故事,引入话题)
师:就要上小学了,拖拖拉拉的习惯可不好,早睡早起才会身体好,才会更有精神学习。
2、它今天上学又迟到了,是不是老毛病又犯了?(出示第1张幻灯)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帮助他快快起床吗?――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用闹钟来叫自己起床。
3、总结:你们想了那么多办法,有……,……都很好。我的办法是和XX的办法一样的`,也是用小闹钟。(出示第2张幻灯)这可是一个很特别的小闹钟,它还会唱“起床歌”呢!它用好听的歌声来叫小猫弟弟起床。想不想听一听?
二、欣赏歌曲、学唱歌曲
1、完整欣赏1遍录音。(初步感知歌词)
提问:你们听清楚小闹钟是怎样唱歌的?
2、再次倾听1遍录音。(熟悉歌词,解决第一遍中没听清楚的乐句)
3、老师学小闹钟唱歌(
教师
演唱,激发幼儿学唱兴趣)
4、集体学小闹钟唱歌(幼儿跟唱练习唱)
师:学会小闹钟的起床歌,我们就可以一起唱给小猫听,催它快点起床上学去了。
5、大闹钟唱歌(变换形式跟唱,为幼儿练习创设情景、提供机会,同时指导幼儿边随音乐节奏走边唱歌曲,为后面轮唱游戏做铺垫)
三、轮唱歌曲
1、大闹钟的歌声真好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猫现在起床了吗?(出示第3张幻灯)还是没起床,真是个磨磨蹭蹭,不知道早睡早起的小猫,看来我们需要用两个闹钟来催催它了。
2、两个闹钟可以怎样唱歌呢?(让幼儿讨论,给幼儿探索的空间)
3、教师与个别幼儿示范。(通过示范,引导幼儿发现轮唱的真正含义)
师:就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催它快一点是吗?这个办法好。谁先和我试试看?
提问:我们是怎样唱的?有什么秘密吗?
师:第一个闹钟先唱,第二个闹钟晚一点在唱。在第一个闹钟唱完一句“快快起床”的时候第二个闹钟再从开始唱。
4、幼儿尝试轮唱。重点指导:两个闹钟不要变成一个闹钟。
5、两个小闹钟一个接一个地响,就像是在一遍又一遍地催着小猫弟弟。它终于起床了,准备上学去了。
四、游戏结束
1、我们小朋友也马上就要上小学了,可不能像小猫一样,养成拖拖拉拉、不早睡早起的坏习惯,不然上学可能就会迟到了。你们有这样的坏习惯吗?(没有)
2、起床游戏――尝试用轮唱的方法叫本班幼儿起床。
――很好,接下来我们就来玩个游戏,看看你们是不是一听见小闹钟唱完起床歌就起床了?谁来试试看?――我们应该怎样叫他起床?(替换歌词)――反复游戏结束。(本环节主要意在把音乐作品同生活联系起来,使小朋友经验迁移。从而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为适应小学生活做准备。)
《快快起床》活动反思:
同一份教案,同一个老师,不同的孩子,实践出来的活动效果可能会截然不同。针对本次活动,和前一次相比,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经验,所以导致了该活动对于这一部分的孩子来说挑战点不够,幼儿比较轻松的完成了老师的预设。这是本次活动中最大的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回顾整个活动过程,现做如下反思:
一、亮点:
1、环节紧凑,思路清晰,教师提问目的明确。
2、活动设计能够考虑情景性、趣味性。
3、结合主题背景及幼儿年龄特点,活动有价值、有挑战。
二、不足:
1、师幼互动中教师的回应策略有待加强。
(1)教师对幼儿经验把握不足,随机指导能力不强,当幼儿轻松的完成预设后,没有当场做出有效的调整。
(2)教师语言引导未能多留一点空间给孩子探索。
(3)教师的回应语言需要进一步生动、亲切、精练、积极、规范。
2、活动中教师缺乏对音乐本身的处理及指导具体体现在教师考虑到以变换不同形式吸引幼儿学唱的兴趣,而没有考虑到对音乐本身快慢、强弱的处理同样也会引发幼儿学唱兴趣,同时也会提升幼儿对歌曲的表现能力。
三、调整:
1、若幼儿无二声部轮唱经验,本次活动环节设计不需调整。若幼儿二声部轮唱经验丰富,需要提升活动挑战点,可以幼儿自主探索三声部或多声部轮唱。
2、在变换形式的练习学唱过程中,解决对音乐由弱渐强的处理及指导。
3、不断学习调整师幼互动中教师的回应策略,争取做到生动、亲切、精练、积极、规范。
附歌曲:
1 2 3 1 / 1 2 3 1 / 3 4 5 / 3 4 5 /
快快起床, 快快起床, 小弟弟,小弟弟,
5 6 5 4 / 3 1 / 5 6 5 4 / 3 1 / 2 7 1 / 2 7 1/
钟儿已经敲响,钟儿已经敲响,叮叮当,叮叮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