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活动教案1活动背景:
“缩”是物体由大变小、由长变短,由舒展到收缩的过程,人们通过“缩”的方法有了很多新的发明,给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指南》对幼儿科学探究的教育建议指出“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谢认识”,因此我想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在操作探索各种日常材料中,感受到科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活动目标:
1、对生活中“缩”的现象感兴趣,知道科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2、大胆尝试用不同方法缩小各种物品,并能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3、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通过缩小物品能给生活带来便利。
4、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创新,进一步加深对“缩”的认知。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接触过生活中一些可以缩小的物品。
2、物质材料准备:扇子、梳子、衣架、水杯、牙刷、吸管、勺子所有物品同时提供可缩小和不可缩小两种类型);若干规格相同的空奶盒,两个一样大小的'透明收纳盒
活动过程:
一、幼儿玩“过城门”游戏,激发兴趣,引出主题
教师:来,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玩一个“过城门”的游戏,希望大家能顺利通过哟!
通过城门的逐渐缩小,让幼儿体会蜷缩身体才能通过。
二、每人准备两个用途一样的物品,通过对比发现可以缩的物品
1、通过对比,发现可以“缩”的物品。
教师:请小朋友看一看、比一比,同样名称的物品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
幼儿通过观察、比较,说出两者之间的差别(让幼儿自己发现其中有一样物品是可以“缩”的)。
小结:物品由长变短、由大变小就叫作“缩”。
2、按能“缩”和不能“缩”对物品进行分类。
教师:请小朋友们看看自己手中的物品是能“缩”的还是不能“缩”的,将能“缩”留在自己的小方篮里,不能缩的放在另一边。
三、幼儿探索物品“缩”的方法,并进行记录总结
1、幼儿操作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教师:小朋友试一试,你是用什么方法将它缩小的,待会儿告诉大家。
2、幼儿表述“缩”的方法。
请个别幼儿到集体面前表述并演示缩小物品的方法(尽量选择能代表不同“缩”的方法的物品:折叠、按压、插入,教师出事相应的示意图、
3、每组物品按照缩地方法分类放到大篮子里。
四、节省空间大比拼,进一步感知“缩”的应用。
将幼儿分两组比赛,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把同样大小的空箱子放入更多的空牛奶盒。
教师统计装入纸箱的空奶盒赛出冠军组!
小结:“缩”能够节省空间,让我们在有限的空间放更多的东西!
四、生活拓展拓展,让幼儿让幼儿感受“缩”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日常生活中,小朋友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可以“缩”的东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引导幼儿回忆、关注生活中“缩”这一现象,进行交流分享。
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和现场观察、比较,体会到通过“缩”的方式发明的很多物品,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伞的折叠、折叠凳、折叠餐桌等)
五、游戏“逃生演练”,创新对“缩”的认知。
教师将桌椅快速拼成逃生通道,幼儿缩小身体快速钻爬到指定的安全地带(较小),抱成一团。
科学活动教案2活动意图:
小班幼儿刚入园,年龄小、动手能力弱,所以选择了直观、操作性强的活动《什么不见了》,让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把自己的发现运用简单的语言告诉老师和同伴。
活动目标:
1。感知溶解现象。
2。把发现用语言表达出来。
3。通过活动发展思维,激发求知欲。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苹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红豆、绿豆、小石子,沙子等。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观察与学习的兴趣
1。出示一杯清水,白糖,观察白糖放进水里的变化?
2。又拿出一杯清水,小石子,小石子放进水里的变化?
什么东西放进水里能溶化?
二、任选一种材料幼儿实验
1。让幼儿知道实验材料的名称。
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红豆、绿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选一种材料放进水里,观察结果。
3。知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看不见,溶化了,有的东西不溶化能看得见。
三、教师提问
说一说你把什么东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样了?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质溶解于水的现象。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要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又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具有生活性和游戏性的内容。整个活动的步骤比较清晰,操作性和探索性很强,操作过程中,初步感知溶解现象,进而发展发展幼儿的思维和语言,激发求知欲。在整个活动进行中,幼儿自己发现有些能溶解,有些不能溶解的现象,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不足之处:
每位幼儿一个杯子,只能做一次实验,减少了幼儿的操作次数,局限了幼儿的思维发展。
科学活动教案3【教材分析】
笔在现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似乎很平常,可是只要我们细心挖掘,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引导孩子学习的东西。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动作得到迅速的发展,想接触更多的周围事物,他们需要观察、了解、解释,适应周围事物,他们需要探索,以求得自己认为满意的解释和答案,而笔是幼儿从小到大都能不断接触和感受到的,它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无论在何时、何地幼儿都能接触和使用它们,有利于引起幼儿的探索欲望,而且鉴于大班时期,幼儿即将毕业,进入小学后将接触各种各样的笔,为了让幼儿尽早地了解笔, 熟悉笔,本活动借助认识“各种各样的笔”,意在让幼儿了解各种笔的名称、特征、用途及执笔的姿势与正确的坐姿。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笔,了解不同的笔有不同的特点和功用。
2、对笔感兴趣,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提供圆珠笔、钢笔、毛笔 ……此处隐藏10187个字……经验的过程。
科学活动教案13教育目标:
1、认真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知道要学会任何一种本领都是不容易,只有认真学习才能学好本领。
3、尝试复述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学习词:认真、清脆、动听、低哑。
4、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5、乐于与同伴一起想想演演,激发两人合作表演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
难点:尝试复述并大胆进行角色表演。
活动准备:
挂图:小公鸡学吹喇叭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发幼儿倾听故事的兴趣。
二、让幼儿带着问题看木偶表演。
1、小公鸡去学什么本领?
2、它是和谁学本领的?
3、最终它学会本领吗?
三、听完故事提问刚才的问题。
1、故事的名称叫什么?
2、小公鸡学了几遍,才学会本领?
教师小结:小公鸡刚开始不认真学习本领,最后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它后来很认真学习,好好地学,所以它学会了本领。小朋友有时也和小公鸡一样不认真,老师希望小朋友有错就改。
反思:公鸡是幼儿很熟悉的动物,幼儿能较好的说出公鸡的特征,因而发言很活跃,为以下环节打好基础。通过观看木偶表演幼儿很好的.理解了故事内容及故事中所发生的事情,很大激发了幼儿学习复述故事的欲望,为情景表演环节打好了基础。
四、观看图片,回忆重要情节。
1、引导幼儿观看图片,讲述图片中故事的内容。
2、尝试表演角色对话,学习词:认真、清脆、动听、低哑。
反思:有了木偶表演环节,在此看图讲述环节,幼儿的参与性较高,基本能根据图片较好的进行讲述活动。
五、角色表演。
1、请个别幼儿复述出故事中人物的对话。
2、教师注意引导幼儿说出故事中人物的对话。
反思:此环节给幼儿很大的空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角色进行表演,培养了幼儿的表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六、延伸活动:
在语言区中投放图片,供幼儿学习、复述故事。
科学活动教案14材料:
教具:色板一
学具:《课堂用书》、《操作册》第1册第1和2页,操作卡第1册第1页
活动目标:
1、认识红、黄、蓝三种颜色,训练幼儿视觉感知的精确性和辨别力。
2、发展幼儿的操作能力,能准确将相同颜色的物体连起来,促进幼儿比较综合能力的发展。
3、能在生活中准确说出物体颜色的名称,体验辨识颜色的乐趣。
工作步骤:
一、预备活动
师幼相互问候。
走线:幼儿在缓慢的乐曲中,跟着教师两脚交互在线上逆时针前进――即前脚跟接着后脚尖,眼睛平视前方,双手自然下垂,协助孩子练习肢体的平衡感,使孩子走路有优雅的走姿;3―5分钟过后,结束走线,音乐渐缓。
线上游戏:颜色问答游戏。教师引导幼儿坐在蒙氏线上,请幼儿跟着教师一起学习颜色问答歌,教师先示范,幼儿熟悉以后,教师和幼儿一问一答,练习唱颜色问答歌。
二、认识红、黄、蓝
1、教师先取来工作毯,平铺在地上,再取来色板一,将色板一竖放在工作毯的右侧,取出右侧的色板一中的红、黄、蓝各一放在工作毯的中央,进行三阶段教学法进行教学。
(1)教师指着红色的色板说:“这是红色的”,指着黄色的色板说:“这是黄色的”,指着蓝色的色板说:“这是蓝色的”。
(2)接着请幼儿辨别,提问:“哪一个是黄色的?”或“请你把红色的拿起来放到我的手上”或“请你把蓝色的藏起来。”
(3)最后请幼儿说出色板的名称,提问:“这是什么?”或“这叫什么?”三阶段教学法演示完毕,教师收回教具。
2、利用生活中的有色物体引导幼儿来辨别红、黄、蓝三种颜色。
三、练习活动
1、教师请幼儿拿出操作卡第1页,操作卡上是红、黄、蓝三块色板,请幼儿根据要求给这些色板排序。如:请按照红色的、蓝色的、黄色的顺序排序,或按照蓝色的、红色的、黄色的顺序排序,或按照黄色的、蓝色的、红色的顺序排序。幼儿边操作边要说出排序的.各个色板的名称,并将操作结果与练习册上对照,验证是否正确。这样能检查出幼儿对红、黄、蓝三种颜色名称的掌握程度。
2、教师请幼儿按照要求完成《课堂用书》第2页的活动。
四、游戏活动
教师请幼儿按照要求完成《操作册》第1―2页的活动。
变化与延伸:
1、取放色板时手指只能碰触色板的原木色的边缘,教师示范尤其要
精确,给幼儿做好榜样。
2、教师要把握住生活中随机教育的契机对幼儿进行色彩的渗透。
附颜色问答歌:
小朋友我问你,什么东西红彤彤?
X老师告诉你,苹果苹果红彤彤。
小朋友我问你,什么东西黄澄澄?
X老师告诉你,梨儿梨儿黄澄澄。
小朋友我问你,什么东西蓝湛湛?
X老师告诉你,天空天空蓝湛湛。
科学活动教案15活动目标:
1、幼儿感知水流的各种不同的声音,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所得到的信息
2、通过活动,幼儿知道关心周围事物,懂得要节约水资源
活动准备:
录好各种声音、盆、酸奶瓶、一次性塑料杯、吸管、水壶、水污染的照片
活动过程:
1、老师这有一个谜语,请小朋友猜一猜说的是什么。
“左边一个洞,右边一个洞,说话听得见,消息真灵通”
2、原来是耳朵,耳朵可以用来干什么呢?
3、耳朵可以用来听各种各样的'声音,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录音机里放出的是什么声音?请你来模仿一下。
4、老师这有一个水盆,请你们来洗洗手,洗手的时候要仔细听一听,你听到了什么?
5、洗手的时候我们可以听到美妙的水声,那还有什么时候可以听到水声呢?
6、现在请小朋友看一看桌面上,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装满水的盆子,大口瓶,吸管,小口瓶,请每四个小朋友一组选择一张桌子站到旁边,请你们试一试,怎样能使盆里的水发出声音来?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7、请个别幼儿示范,并说一说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8、请小朋友现在再仔细听一听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水烧开沸腾的声音)你们想喝这发出美妙声音的水吗?我们等它凉一下再喝。
9、水真有趣,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你还在哪里听到过水声的?是怎样的?
10、水不仅能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而且还有很大的用处,但是你们看这里的水怎么了?这里的水被污染了,被弄脏了还能用吗?大家说应该怎么办?
11、水凉了,我们一起来喝一喝这发出美妙声音的水吧,听一听喝水的时候,水又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