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总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教学内容:
简便计算第39页例4练习十第5-10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有中、小括号的运算,在混合式题运算中能自觉地使用简便计算,提高计算的`速度。
教学重点:
混合运算式题中怎样使用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具准备:
小黑板,卡片,幻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应();如果有中、小括号的,要先算(),再算();遇到除法的商除不尽时,一般()。
2、计算:(指名板演,其余座练)
7.4×1.3-4.68÷0.9
[10-(0.2+16.7×0.7)]×0.01
教师针对性评讲,着重让学生说说脱式时哪一步用约等号,哪一步用等号,为什么?
3、口算:说出下列算式根据什么定律,性质进行简算。
7.5-0.26-1.74+2.50.25×13×4
18-2.7-9.332×0.125
3.5×3+3.5×74.5×20-3.5×20
二、新授
1、谈话引入。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也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板书课题)
2、教学例4。
看一看,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运用什么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试一试,让学生自己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教师指出;这道题虽然不能把整个题简便计算,但是式子里有两步可以简便,能简便计算的要尽量使用简便方法。
看课本第39页的例4,提问:虚线框框里的算式表示什么?
3、做一做第39页
指名板演,其余的做在本子上,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评讲。要求学生在计算时应该随时注意,能简算的自觉简算。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第5题
先独立练习,再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有没有简便算法。
2、练习十第7题
这三道题,主要训练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和使用括号。先让学生独立列式,再集体订正。
3、练习十第8、9、10题
指名分析题目,然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四、课堂(略)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第6题
板书设计:
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小学数学教案 篇2本课的教学从物体的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让学生初步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物体入手,有层次的安排观察活动。第一道例题首先提供了两张同一间教室的,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哪一张照片是在教室前面拍摄的,哪一张照片是在教室后面拍摄的,从中体会观察者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场景是不同的。第二道例题让学生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观察带尾巴的玩具猴,并提供4张图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图片特点判断观察者的位置。“想想做做”一共安排了3题,分别让学生比一比,连一连,说一说,进一步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或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能力:通过学生的小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使学生能够运用“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观察方法”辨认物体,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获得不同观察结果的过程,发展直观思想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4.感和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从而激起学生观察物体的兴趣和热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 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及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一、联系生活,激起引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拍照吗?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拍的是
谁吗?(在屏幕上依次播放两张分别从前后拍的照片,让学生进行辨认。)(学生齐答“老师”)你们是怎么认出是“老师”的呢?
2.引导揭题:生活中,观察一个物体的位置不同,得出的图片往往也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设计说明:从学生熟悉的人物——“老师”引入,设疑“为何同一个人,照片却不同”,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一步到位”的让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得到图像也可能不同”的道理。】
二、探索交流,激起相关的生活经验
1.教学例一
谈话:你们知道这是在哪拍的吗?(继续播放2张照片,让学生进行辨认,仔细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启发:拍的是同一间教室,为什么照片会不一样呢?
得出结论:同一个教室,站在不同的位置,拍到的照片是不一样的。
2.小组合作,探索例二
指导观察,出示例题图介绍“小猴”
谈话:你能分别说一说“小红、小玉、小芳、小云”各拍到了“小猴” 的
哪一面吗?(小组讨论)
引导:在小组内把准备好的玩具摆在桌子中间,4位同学下位相互观察。
谈话交流:有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把你们探究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让学生边示范边讲解。(任选一组)
3.教师引领,全班总结
老师引导并纠正示范:先观察小猴的前面,从前面平视小猴看,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接着观察小猴的后面,从后面平视小猴看,看到的是小猴的后面;再观察小猴的左边,(转到小猴的左边),看到的是小猴的左耳朵和左胳臂。最后观察小猴的右边,(转到小猴的右边),看到的是小猴的右耳朵和右胳臂。(强调观察时一定不要高于小猴的高度)
谈话:同学们,你们看清了老师是如何观察的了吗?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 ……此处隐藏4550个字……比一比这些角的大小(板书:比),你还可以用尺量一量它们的边长(板书:量)。
2.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师:下面就请你们分类,老师先给你们一些建议。(课件出示)
友情提示:
1.请你选择好工具,定好分类的标准。
2.分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3.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分类的理由。
4.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3.反馈、交流。
各组派代表发言,(实物在黑板上移动展示)说说分法,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
(1)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一类(四个角都是直角);
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类(没有直角)。
(2)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梯形一类(对边不相等)。
(3)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
正方形、菱形一类(四条边相等);
梯形一类(四条边都不相等)。
4.小结:师:你们分的好极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再来确认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五)画四边形(书第36页做一做2)
师:我们已经会认四边形,还会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接下来我们来画一画四边形,你觉得怎样才能又标准又快的画出这些四边形呢?需要老师给你们提供什么工具吗?(尺、格子图)请你们把这6个四边形都画一画,一边画一边想一想,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
实物投影展示,讲评。
你觉得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长方形、正方形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梯形有两个角是直角,但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菱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但它的角不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一样长,但它的角也不是直角;还有一个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四个角也都不是直角。)
(六)拼四边形
师:太棒了,你们把这些四边形看的非常透彻了。信封里有一些四边形,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请你们四人合作,选几个拼成一个四边形(信封材料准备)。
信封里的四边形:
交流、展示。
还有不同拼法吗?
(七)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太强了,老师佩服你们,在这节课里,你们认识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还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四边形还有很多知识,我们以后再学。
小学数学教案 篇8教学内容:
复习分数四则运算、倒数、比的概念和计算。
复习要求:
学生熟练地掌握分数乘、除法、倒数、比的意义和分数乘、除法的计算 法则、化简比与求比值的方法。
复习过程:
一、复习分数四则运算和比
1、复习分数乘除法的意义。
(1)口答(课本第118页复习第1题)。
(2)说出下面各式的意义。
×4 4× 4×0.75 4÷
(3)课本第132页练习二十七第2题中的1、2题。
2、复习倒数的意义。
(1)口答(课本第121页第3题。)
(2)下面各题做得对不对?若不对,请说明理由。
= ( )
3的倒数是 ( )
1的倒数是 ( )
的倒数是4( )
0的倒数是0( )
(3)讨论:
什么叫倒数?0为什么没有倒数?
3、复习比的'意义。
(1) 什么叫比?比的意义是什么?
(2) 求比值(课本第118页总复习第2题。)
(3) 思考:怎样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怎样化简比?
(4) 化简比(课本第122页练习二十七第4题。)
(5) 讨论: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二、复习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1、复习分数四则计算。
怎样计算 +
怎样计算0.5+ , -0.15
怎样计算 ×
怎样计算 ÷ ,20÷
2、复习百分数、分数、小数互化。
问题:百分数、分数、小数之间的互化是什么?
3、练一练。
课本第122页第5、6题。
4、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9教学内容:
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等。(课本第114页的第7、8题,练习二十五的第8、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正确地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并能正确、合理地使用常用的面权单位。
2、能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知识梳理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面积这一单元中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你们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言,说一说学到了什么,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教师结合学生发言,进行引导、归纳。
板书:面积与面积单位、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三、要点复习
1、面积与面积单位。
(1)什么是面积?(或你所知道的面积是什么样的?)
学生结合具体事物(如:书面、桌面等)说明什么是面坝,然后教师出示面积概念。
幻灯出示: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物体表面"学生可以理解,对于”封闭图形"教师可画出一些图形让学生判断。如:哪些图形可以表示面积。
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确"封闭图形"的含义,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2)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教师取一个长方形模型,用手摸四周的边长。问:要求这一周的长度,是计算面积吗?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封闭图形”的含义,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2、简单换算。
2平方米=( )平方分米,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808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地积单位进率:l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3、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2)面积计算。
出示图形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校对。
完成后,让学生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然后提出问题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相等吗?为什么?先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再由教师进行分析、总结。
四、课堂活动
课本第114页的第7、8题。
请学生先估算,并把估算结果填在表中,然后再进行测量和笔算。最后将测量并计算的结果与估算进行比较,看看误差多少。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五第8、9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