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秋天的怀念教案

时间:2023-03-09 00:06:01 收藏本文
秋天的怀念教案

秋天的怀念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秋天的怀念教案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天的怀念教案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重点: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朗读设计的评价和指导;感悟母亲对子女的关爱;学习作者的坚强。

●难点:探寻作者写作意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析法、精段阅读法、资料助读法

● 课时安排:

2-3课时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 年1月4日—20xx年12月31日),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xx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xx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 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 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xx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2、文章概述:

《秋天的怀念》,短篇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选自《史铁生散文自选集》。《秋天的怀 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秋天,一个金色的季节,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个洋溢着欣喜的季节。然而在著名作家史铁生的记忆里,秋天却是萧瑟的,是凄凉的,是让人无限伤感的,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史铁生秋天的故事,一起去感受他那份秋天的怀念。(板书:秋天的怀念)

2、疏通生字词(见读一读写一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根据课文内容,推断作者遭遇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xx),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文学家。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28岁时开始发表作品。 因脑溢血故于20xx年12月31日。代表作品:《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三)通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思考问题。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母亲“我”

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不,我不去

第二次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什么时候

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

“要好好儿活” (再生)

(师):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明确:母亲

结尾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 活。

3.通过读课文,你能填写出:

“母亲爱____花__________,更爱__双腿瘫痪的儿子__”吗?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待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央求……喜出望外…… 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三、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品读课文:抓住一组对比性强烈的动词;一组重叠词;一组否定含义的词;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疚、追悔、怀念的。品析与朗读相结合。)

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

“我”:突然砸碎 猛地摔向 狠命捶打 喊着

母亲:躲出去 听我的动静 进来 扑过来 抓住 忍住哭

明确:母亲忍受着 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

2.一组重叠词: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

……此处隐藏22226个字……/p>

师:在当代文坛,有这样一位特殊的作家,他叫史铁生。20多年的轮椅生活,他没有放弃对生命的感悟,一直与病魔抗争。而这种力量来自于他的母亲。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史铁生的文字,去怀念一下他的母亲,感受一下那伟大的母爱。

板书课题:秋天的怀念

(二)听朗读,找疑问。

1、听课文朗读。思考:听完课文朗读,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在哪里,请用划出相应的语句。

师生交流。

2、默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可以是词语的理解方面,可以是语句的理解方面。

学生提问,教师梳理归类。

(三)找细节,谈感受。

1、请学生朗读课文,划出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做批注:写下感动的原因。

2、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细节描写,畅谈感受。

3、重点出示: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四)品味语句,体会情感。

1、“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2、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3、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4、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5、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第二课时

(一)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情感。

1、课文第1段和第3段两次写到“我”与母亲的对话。请小组合作,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标出两段文字的节奏,朗读时,注意传达出“我”和母亲在两次对话中不同的心情。

2、在第1段里,母亲说:“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在课文的哪里还出现了?请认真地读一读,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为什么取题《秋天的怀念》?

(三)片断练习,提升情感。

1、学习了《秋天的怀念》,我想同学们会在不自觉中想到自己与母亲之间的一些事情,那么,现在回想一下,你与母亲的一些亲切的经历,用你自己的语言,写一写对母亲的爱的接受与感动。

2、师生交流。

(1)教师读一读自己的文章。

(2)学生交流片断。

(四)推荐阅读——《我与地坛》

秋天的怀念教案 15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体味人物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设计特色:

体味情感,以情激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我”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扣题探读,激情导入。

1、整体感知。

鼓励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猜测课文内容,如: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他(她)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自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课文。

2、激发情感。

在自读的基础上,指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配乐(“世上只有妈妈好”)朗读,使学生再一次感受催人泪下的母爱,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自由研读,真情感知。

1、画一画。

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标标画画,画出自己受感动的句子或段落,为体会文章思想奠定基础。

2、想一想。

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课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说一说。

在想一想母亲是怎样一个人的环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点拨引导:你为什么认为母亲是一个这样的人?让学生从课文中充分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母亲的看法。这里可以分两个步骤进行:

(1)小组普遍交流。

(2)全班重点交流。说的时候要求学生抓住“母亲”的表情、动作、语言来说,尽量说的详细些。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通过抓住课文中重点段落、句子、词语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知了母亲对儿子伟大无私母爱的世间真情。交流重点围绕以下两个方面:

(一)“母亲”关心“我”的四件小事(可以让学生概括说,也可以用课文中的原句);

(二)“母亲”面对“我”时的表情、动作、语言的句子。

4、议一议。

让学生透过母亲为儿子所作的小事讨论一下:母亲的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爱,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自由表达,这一过程使学生母亲对儿子那片真情,那份伟大无私的母爱再现学生心中,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三、重点择读,深情感悟。

在学生感知了“母亲”对儿子的舔犊深情后,再让学生反复朗读文章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透过这些小事,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可以从两方面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怀念:

(1)作者陈述了母亲为他所做的那些小事,母亲一个小小的动作,细微的神情,只言片语,都使作者记忆犹新,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2)最后一个自然段,妹妹陪“我”看菊花,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那些菊花,也许正是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怀念。

四、入情入境,实情表达。

1、诉说心声。在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那种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已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在此,抓住时机给学生虚设情境,诉说心声。可以这样设计:假如清明节到了,你就是作者,站在母亲墓前,要说些什么?让学生自由表达。

2、笔尖生情。在学完了课文之后,学生肯定被文中“母亲”的伟大母爱所打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巧妙地以“情”激“情”,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歌颂一下自己的母亲,或者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真正点燃学生爱的情感,从而使文道得到统一。

3、师生同唱《懂你》。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我主要采取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学生自由读文,充分感知课文内容,小组合作、交流,深刻感悟课文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进一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一片深情。在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后,让他们自由表达内心的感受。

《秋天的怀念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