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时间:2023-03-08 12:05:43 收藏本文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1

设计理念

本课基于《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目标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符号产生的必要性,进而通过再创造的数学活动引出乘法运算,在理解与运用符号的学习过程中感悟符号的简洁性、抽象性与统一性,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P1-3。

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内容在编排上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以具体情境为背景,生成相同加数相加的式子,从而引出乘法运算;其次是沟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教材预设的学习路径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的动机,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根据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整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沿着“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的教学程序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再创造的学习过程,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及区别,理解乘法的意义。

2、经历观察、分类、尝试、抽象等数学活动,培养符号意识,感悟符号化思想。

3、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培养符号意识,感悟符号化思想。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中发现问题

1.生成算式: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列算式。

2.观察算式:观察这些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

二、分类中提出问题

1.算式分类:让学生将算式按照加数是否相同进行分类。

2.提出问题,点明本课的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以明快而简洁的节奏点明学习任务,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通过分类得出加数相同的算式,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三、尝试中分析问题

1.尝试创造。

出示情境:怎样准确而快速地表示出“20个3相加”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看谁的办法好。

学生尝试用符号以自己的方法进行再创造。

2.有序展示。

预设方法一:3+3+3+。.。.。.3

预设方法二:20个3相加

预设方法三:20×3

四、抽象中解决问题

1.方法比较:引导学生对生成的各种方法进行比较与评价。

2.符号统一:通过观察与比较让学生明白数学符号统一的必要性。

3.强化抽象:让写出“20×3”的学生阐述“是怎么想的”。

4.揭示课题:在解决加数相同的加法计算时,我们可以用乘法表示。(板书课题)

5.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本课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再创造,努力让学生经历“×”这一符号产生的过程,体验符号的'意义与价值,感悟符号表达的简洁性与统一性,进而发展符号意识。

五、沟通中整体建构

1.看图写出算式。

2.看图提出问题。

3.看式想象图形。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在“生活情境——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数学模型”之间穿梭与转换,从而建构整体化、系统化的知识图式与结构。

六、总结中拓展延伸

1.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只是初步地认识了“乘法”这个新朋友,希望孩子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多留心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正和它成为亲密的好朋友。

2.延伸。

板书设计:

乘法

6+6=12 2×6=12 2个6相加8+8+8+8=32 4×8=32 4个8相加??×3=60 20个3相加20

设计思路

一、关注设计的理念,引领教学的思路。

在课标20xx年版倡导“数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本课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起点,首先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驱动学生学习乘法的需求。而后“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教学中不断地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认识乘法的产生的必要性,进而在具体情境中,尝试解释与应用生活中的乘法问题。

二、关注学生的学情,把准教学的起点。

学生做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状况,才能沟通教与学的联系,明白教师要教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

1.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

三种版本教材分别创设了不同主题情境图

我们看到不同版本教材教学情境图虽不同,但设计意图一致: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中挖掘学习新知的动力。这就说明本课学习情境的创设应立足于这一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就如新课标所倡导的“数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设计贴近他们熟悉的现实生活,为低年级的学生架设生活与乘法学习的桥梁,进而认识乘法。

2.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教师认为最好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学生掌握了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正如课标中指出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不是“拍板者”。应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在逐步地分析、调整中帮助其完成正确的认识。

三、关注经验的积累,沟通数学的“形与式”。

提出“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最大的创新之一。数学活动经验是学习主体通过亲身经历数学活动过程所获得的具有个性特征的经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活动”必须有明确的数学内涵和数学目的,体现数学本质的“数学活动”。本课的教学中,师生一起经历了“看图列算式”“创造算式”“看算式写算式”“看

算式想像生活情境”等数学味十足的活动,引领学生在“生活情境”——“数学模型”——“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之间穿梭与转换,从而建构更整体化系统化的知识图式与结构,同时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不断积累着各样的“经验”,有活动当时的经验,还有延时反思的经验,有学生自己摸索出的经验,也有受别人启发得出的经验。这些经验不断地转化和建构为属于学生本人的东西,从中获得并积累 ……此处隐藏17023个字……乘号后面应写几?板书:3× 4 = 12

(3)这个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板书:4个3)

(三)教学4×5=20.

1、投影出示:

提问:求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用加法算,怎样列式?

2、尝试:请小朋友试一试把这道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板书:□×□=□

指名填写并讨论:乘号前面为什么写4?乘号后面为什么写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四)比较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

1、请同学们观察比较刚才我们写的'三道加法算式和三道乘法算式,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每组里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哪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

2、小结:通过比较我们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以后我们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要用乘法计算。(板书:求几个相同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五)。改写练习

1、将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

4+4+4

5+5+5+5+5

2、讨论:8+8+8=3×8,对不对?应改怎样改正?

3、将乘法算式改写成连加算式。

3×8 8×3

4、课前我们讲的50个2、100个2、1000个2,怎样改写成乘法算式。

5、算式4+6+9,能否改成乘法算式?为什么?

小结:只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才能用乘法计算。

(六)质疑。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3×4读作()乘以(),表示()个()相加。

(2)4×3读作()乘以(),表示()个()相加。

2、看演示图,叙述图意,再说出乘法算式。(用投影演示)

(1)苹果图:有5个盘子,每个盘子放3个苹果。

(2)苹果图:有3个盘子,每个盘子放5个苹果。

(3)青蛙跳格图:第一回,每次跳5个格,跳3次。第二回,每次跳4个格,跳4次。(学生回答后,再问一问4×4前面的4表示什么,后面的4表示什么。)

3、“送信”游戏。(详见探究活动)

四、课堂作业

1、看图先写加法算式,再写乘法算式。

2、把乘法算式与加法算式用线连起来。

3+3+3+3 8×2

9+9+9+9+9 3×4

7+7+7 9×5

8+8 7×3

3、写出乘法算式,再用圆形纸片摆一摆。

2个4连加;4个2连加;3个5连加;5个3连加。

五、质疑归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1.凡是在加法算式中,每个加数都相同,就可以把这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1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的44——46页例1,和“做一做”及练习。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会读、写乘法算式,知道并理解乘法的含义,初步建立“乘法”概念。

教学重点:

知道乘法的含义,能把几个相同数相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关键:

识别相同加数。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学生每人准备30根小棒和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老师激趣:“小朋友,在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里,你们的爸爸妈妈带你们出去玩了吗?”“到什么地方玩了?”“有一个非常好玩的数学乐园,你们肯定没去过,想去吗?”(课件出示)数学乐园情境图,小朋友在做各种活动:有的拍球、有的荡秋千、有的在坐转椅,蕴含着相同加数的加法,让学生观察并解决问题,老师把算式板书在黑板上,为引入乘法作准备。其中例1的教学图放在远处的大树下,借此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出示例1。(课件出示)有四个小朋友的对话,引出例1。

“他们在用小棒摆图形,同学们,你们也会摆吗?”

“咱们来一个摆图形比赛,好不好?”

2、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

让学生先想一个图形,看在一分钟内能摆多少个这样的图形。然后同桌互相说说摆了几个什么样的图形。

师:“请你观察一下,你摆一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你摆的作品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要求学生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师:“谁来说说,你摆了几个什么样的图形,一共用了几根小棒,你是怎样列算式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把算式写在黑板上。

3、引导探究,认识乘法。

(1)、初步认识乘法,揭示课题。

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左边的算式,让学生发现特点。

师:“算式里的加数都相同,我们可以把这些加数叫作相同加数”。

师:“像这样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乘法来表示。”(板书课题)

(2)、教学乘法的写法和读法,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课件演示:以3+3+3+3+3+3=18为例,教学乘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及所表示的意义。

(3)、学生尝试改写乘法,巩固乘法的意义。

先“扶”后“放”,第一个算式老师先带着写出来,然后再让学生独自写,并让学生板演。

(4)、对比练习,强调乘法的意义。

师指黑板右边的算式问:“这几道算式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 “为什么不能?”。

小结:对,只有像这样的有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才能用乘法表示。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和的简便方法。

三、运用新知,拓展提高。

1、基础练习

(课件出示向日葵图和蝴蝶图),让学生看图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体会加法和乘法的联系。

2、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让学生判断对错,巩固乘法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错的原因。

3、拓展练习

让学生填出有空缺的等式,怎样填才能使等式两边相等,使学生灵活掌握乘法的意义。

这道题有很大的灵活性,要引导学生说出想法,并让学生尝试多种填法。

四、引导总结,归纳梳理。

“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到数学乐园里玩了一圈,你有哪些收获?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