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杨》参考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白杨》参考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白杨》参考教案1教学重点:
1,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象征的艺术手法。
预习要求:
1,阅读预习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完成预习三,1,3
1,给下列字注音:
错综毡子外壳昔主宰垠砥恹逸晕圈倔强虬枝婆娑楠木颀
2,解释下列词语:(四音节合成词要求说出结构)
视野黄绿错综妙手偶得锤炼主宰垠坦荡如砥倦怠潜滋暗长恹恹旁逸斜出参天婆娑伟岸纵横决荡秀颀
教时安排:
2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2,板书课题白杨礼赞
茅盾
总结:
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3,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预习一。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毡外壳主宰垠坦荡如砥恹逸晕虬颀
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象征的手法
2,分析课文结构。
3,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四,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
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9节
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总结:
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明确:
1,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
2,本文的线索: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
1,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一条大毡子”
2,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
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
3,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如何?
总结: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恹恹欲睡”。
4,讨论文中提示“写对高原的“雄壮”“伟大”“单调”“恹恹欲睡”两种感觉对写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总结:正反衬托:正,生长环境的伟大。白杨树还是值得赞美。
反,离开白杨树还是单调,
5,总结写作顺序:面点。
六,总结第一课时:
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从正反方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课后作业:
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汽车在望不到边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而成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些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的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1,本段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景色,作者抓住了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来写的。
2,当你看到这一景色你的感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加阴影的字注音并解释:
(1)无边无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坦荡如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潜滋暗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黑体字的句子是个单句它的主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使用的修辞格是:____________。
5,本段最后有两个问句,它们分别是:(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明确课文的线索;课文的写作背景。
2,作者有关知识。
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生阅读5-6节思考并讨论:
1,概括5-6节内容。
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平凡”。
2,第5节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总结明确: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性格:
干:丈把高……
分:丫枝:向上,靠拢……倔强挺立,
叶:向上……不屈不挠,
皮:光滑,淡清色……力争上游,
总:这……
3,讨论文中提示:
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
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疏导: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不平凡”。
四,阅读第7-8节,讨论:
1,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赞美白杨树,揭示其象征意义。
2,为什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为什么又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种先否定后肯定的写法叫什么?
3,从哪些地方分析 ……此处隐藏9649个字……中去看看那些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吧!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课文1至3自然段。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是怎样的?用一个词来概括。(恶劣)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分得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联系上文,理解戈壁恶劣环境与白杨“高大挺秀”,进一步体会白杨适应性和生命力极强。)
A理解关键词:
a“茫茫”什么意思?( )
三个“没有”而仅有的三个什么?----浑黄一体的大戈壁。
“浑黄一体”什么意思?(刮起风沙时沙漠的样子)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出示图片齐读。
B在这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生:“高大挺秀”
是啊,它们不光高大挺直还很秀丽,这是多么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啊。
B课件出示:戈壁中生长的白杨树的图片,感受到了什么?(白杨适应性和生命力极强)
C 再读第三句,要读出我们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4、教师引读:
师:孩子们,为什么白杨树这么直,这么高大?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5、师:通过我们的学习,你对白杨树的特点一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谁能概括的说一说?(高大挺直;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坚强,有极强的生命力。)
师:听了他的概括,你们一定想把自己的批注进一步完善一下,那就快点开始吧。
师:这就是白杨树的品格。有黄土的地方,就有它生存。它不追逐雨水,也不贪恋阳光。
五、小结写法:
通过文中人物的语言,特别是“爸爸”的话,还有文章前面对窗外景物变化的描写,写出了白杨树的特点。
过渡:我们知道爸爸不只是在介绍白杨树的特点,还在表白自己的心。
(三)、深入研读,理解爸爸的“心” 。
师:这是一颗怎样的心呢?(教师在黑板上的心中画上“?”)孩子们还不能了解,那他们了解了什么呢?([课件出示]15自然段)
“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自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自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是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1、师:快速默读15自然段,他们了解了什么?你又从中读懂了什么?(他们要在新疆安家、新疆很远)
2、(1)爸爸、妈妈都在新疆工作,都是自愿去的,根据我们对新疆的了解,你有什么疑问吗?
(2)交流,[副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自愿 为什么去?
为什么接子女去?
(3)请你联系课前搜集的资料并结合课文内容,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全班交流汇报。(教师引导理解边疆需要、祖国的需要所以父母去,要去建设新疆。)同学们还搜集了很多有关新疆建设的资料,我们课下继续交流,现在大家知道父母们为什么要去新疆了吗?
师:那他们为什么还要接子女们去呢?
(新疆那样恶劣的条件,一代人能够改变新疆落后的面貌吗?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去建设新疆,保卫边疆。)
师:爸爸的愿望能实现吗?课文中哪一部分告诉了我们?指名读。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师:爸爸看到后怎样呢?(嘴角浮起了一丝微笑)
爸爸为什么微笑,为什么那么开心呢?(小白杨指的是孩子们,爸爸身边的孩子们,迎着风沙长起来预示着孩子们面对困难能够坚强起来,到那里就是为了服从祖国需要,但是在那里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呢?)
(4)[课件出示]老一代建设者建设边疆时工作与生活的图片,教师配乐动情解说,“垦荒初期……”
师:这些边疆建设者们服从祖国的需要离开自己的家乡,一去就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苦,他们忍着;累,他们耐着。就这样,他们把自己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新疆,把自己的终身献给了新疆,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新疆。
(5)([课件出示]15自然段)师:好,现在让我们把你此时对“自愿”一词的理解与内心的情感一起化作对15自然段深情的朗读。(师生接读)
3、爸爸再借白杨树表达自己怎样的心愿啊?(希望新疆建设的更好;希望自己的子女也像白杨树一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希望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爸爸这个形象是谁的代表? (是具有白杨品质的人、边疆建设者)
师:是啊,爸爸不正是在借白杨来赞颂那些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吗?所以文中说,爸爸不仅仅是在介绍、赞美白杨树,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爸爸的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语。
4、师:课文学到这,谁能说一说,这是一颗怎样的心啊?
[板书]无私奉献
指导朗读:
师:让我们怀着对对“爸爸”,也是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和赞美之情再来读这段。(再次回读,深入理解“爸爸”的心,赞美边疆建设者。)
5、(四)、学习“借物喻人”、“以神态描写为主线”的写法。(5分钟)
1、爸爸的“心”又是怎样“表白”出来的?
[课件出示]
开课伊始的填空:爸爸是用(白杨树)来表白(自己的心)。
师:学习到这里,我们能不能把它再完善一下呢?
爸爸是借白杨树 高大挺直 、 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 、 有极强生命力 的特点来表白自己 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无私奉献 的心。
2、师:在本课中,作者是将白杨的特点与建设者的品格联系在了一起,赋予白杨以人的精神和性格,就叫做?----“借物喻人”[板书]
师:那么,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它的特点可以和人的某种品格或精神联系起来,可以运用这种“借物喻人”的方法呢?
[课件出示]:我们生活中,常借( )比喻( )
例:常借蜡烛来比喻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文章中,多次对爸爸的神态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并且两次出现了爸爸的“沉思”,每一次神态的不同,爸爸的心理活动也就不同,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两处描写,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这两次“沉思”爸爸分别在想着什么?(第一次:想自己,想过去;第二次:想过去,想未来。)
(六)、总结全文,激发情感,教育学生。
[课件]:播放《小白杨》曲
师: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到处都留下了白杨树那高大挺秀,坚强不屈的身影,使人为之感动,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为了改变边疆的落后面貌,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更使人敬佩。相信文中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老师也相信,我们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将来都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