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运算律》教案15篇

时间:2023-03-06 00:06:15 收藏本文
《运算律》教案15篇

《运算律》教案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运算律》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运算律》教案1

内容分析

课本54-55页上的内容及数学配套上的相关练题。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初步理解乘法结合律。

2、初步感知应用乘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

过程与方法

经历乘法结合律的探究过程,会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进一步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理解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能运用乘法结合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迅速口算下面的.算式。

23×3= 70×5= 13×100= 25×4= 125×8=

师:有谁愿意试一试,直接告诉我答案

生1:69;350;1300;100;1000。

师:好!请坐,太棒了!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可能说:含有相同的乘数,积相等;都用乘法计算,但运算顺序不同。

师:任意三个数连乘,改变运算顺序,积都不会变吗我们来找出三个数,算算看。

先独立举例子,再在小组内交流,说说想法。为了节省时间,遇到较大的数可以借用计算器。

生汇报列举的等式。先展示,再板书。

师:刚才大家列举了那么多的算式,三个数相乘,虽然运算顺序变了,但结果怎样(不变)

师:同学们来观察这些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些算式的意义吗

学生尝试回答。

师:其实把大家刚才说的共同点总结起来,就是数学中的乘法结合律。

师:如果用a、b、c三个字母分别表示这三个数,你能写出乘法结合律吗

学生口头用字母表示出乘法结合律。

(a×b)×c=a×(b×c)

师:同学们真聪明!老师把我们刚才发现的过程用语言表示出来,就是“发现问题——举例验证——概括规律”。以后,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发现更多的规律。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给你的小伙伴听听吧。

板书设计

根据老师讲课适当板书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题。第四单元运算律

课题

《运算律》教案2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运用猜测、举例、验证等数学方法学习乘法分配律。

2、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用规律简算,增强用规律验算得意识。

设计理念:

1、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课堂上灵活处理教材,选择适当的教法。

3、提高了小组的合作学习有效性。

4、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个性化的学习。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出示数学挂图:通过看图,把图意说一说。

  二、提出问题,解答质疑。

弄清题以后,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小组讨论)

生答师板书: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 怎样解答呢?

(1)要求全长多少千米,可以先求每辆车分别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

110 × 2 + 90 × 2 = 220 + 180 = 400 (千米) 还可以先求两辆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

(110+90)× 2 = 200 × 2 = 400(千米)

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小组合作探讨)

生交流: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 110×2 + 90×2 =(110+90)× 2 这是个什么规律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小组合作学习) 生自己举例来验证

生答师小结: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分配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吗?

生板书: (a + b).c = a .c + b .c 通过学习,让学生思考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①可以进行验算。

②可以使计算简便。 运用乘法分配律能使计算简便吗? (生小组举例探讨)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 第一题:让学生在小组中快速连接,并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第二题:先让生自己解答,然后再组内互相说出师运用的什么定律。

第三题:先观察,再说出对错,然后把错的题重新做出来,集体订 正,并说出错题错在哪里。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110×2 + 90×2 (110 + 90)×2 = 220 + 180 = 200×2 = 400(千米) = 400(千米)

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先把它们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 a + b).c = a .c + b .c

《运算律》教案3

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过程: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1、这是某班同学进行体育锻炼的情景图,从图上 ……此处隐藏14188个字……之处,再改正。

1、13×(4+8)=13×4+13×8 ()

2、(a+b)·c=a+(b·c)()

3、12×4×4×13=4×(12+13)()

4、78×101=78×100+78 ()

5、120÷5÷4=120÷(5×4)()

6、59×80=59×8×10 ()

四、学生做强化练习。练习纸,实物投影展示。

125×7×823×25×432×25380÷5÷2 420÷(5×7)270÷45 12×105135×6+65×685×199+8599×15164×9-64×980-8×25 125×48+125×53-125201×46-46

五、课堂总结。

《运算律》教案1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计算并解答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在选择合理的灵活的方法进行计算的过程中,体验乘法运算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

1.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并能选择最简捷最适合的解题方法。

2.体验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简便性。

教学难点:

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以一首诗开启今天的数学课堂,《钱塘湖春行》,教师配乐朗诵。

读完此诗,你有没有感受到春的气息,春天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到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春天也是郊游的季节。这个春天,我们去了科技馆与人民公园,我们马上还要去银川研学旅行了,在去之前我们先解决一些隐藏在这次旅行中的数学问题,你有信心来解决吗?

问题一:

1.出示例题:四年级有102名师生要去研学旅行,平均每人的费用25元,那么师生这次旅行共需要多少钱?

①指明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询问怎么列式?为什么用乘法?②要求:学生独立计算之后,再与四人小组交流算法。

③师巡视收集不同算法。(关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情况。)

2.展示交流算法。(算法预设如下)

A:笔算

1 0 2

× 2 5

5 1 0

2 0 4

2 5 5 0

B:口算

100×25=2500(元)

2×25=50(元)

2500+50=2550(元)

C:乘法结合律

25×102

=25×(2×51)

=25×2×51

=50×51

=2550(元)

D:乘法结合律

102×25

=102×(5×5)

=102×5×5

=510×5

=2550(元)

E:乘法分配律

102×25

=(100+2)×25

=100×25+2×25

=2500+50

=2550(元)

通过刚才咱们用多种方法求解102×25我们发现,哪种方法更简便?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阐明理由)

教师板书102×25

=(100+2)×25

=100×25+2×25

=2500+50

=2550(元)

答;师生这次旅行共需要2550元钱。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乘法简便运算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5.如果我把题中条件稍加改动,你还会不会算?

师改题104人,,每人25元。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6.总结:一个接近整百却大于整百的数乘另一个数,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整百数加一个数的和乘另一个数。再利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从而让计算变得更加简便。

问题二:

我们继续往下研究。

1.在102人中有4位是教师,学生自由98人,这些学生应交多少钱?指名读题列式。

要求:先独立完成,再同桌交流算法。

展示交流算法。(算法预设)

98×25

=(100-2)×25

=100×25-2×25

=2500-50

=2450(元)

答;这些学生应交2450元钱。

3.如果我把题中条件稍加改动,你还会不会算?

99人是学生,每人28元,一共多少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4.总结:一个接近整百却小于整百的数乘另一个数,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整百数减一个数的差乘另一个数。再利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从而让计算变得更加简便。

问题三:

继续往下挑战

1.去春游的学生中有36人是四年级(2)班的学生,四年级(2)班的学生应交多少钱?

要求:学生自由读题,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展示算法。(算法预设)

A:36×25

=(4×9)×25

=9×(4×25)

=9×100

=900(元)

B:36×25

=(40-4)×25

=40×25-4×25

=1000-100

=900(元)

3.通过刚才咱们用多种方法求解36×25我们发现,哪种方法更简便?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阐明理由)教师板书

36×25

=(4×9)×25

=9×(4×25)

=9×100

=900(元)

答:四(1)班学生应900元钱。

4.总结:如果是特殊数25乘另一个数,可以把另一个数拆分成4乘几的形式,再利用乘法结合律来计算,从而让计算变得更加简便。

二、巩固反思

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想知道大家为什么能算的又快又准确,有没有什么技巧与方法,能跟老师分享一下吗?

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①两个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可以将这个数写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加或减一个数的形式,再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会使计算简便。

②如果是特殊数25(或125等)乘另一个数,可以把另一个数拆分成4乘几(或8乘几)的形式,再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会使计算简便。

一次简单的出游,竟然隐含着这么多的数学问题,但都被我们的数学小能手们一一解决,大家说学好数学有没有必要?学好数学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板书设计

乘法简便运算

资源文件列表:

《《运算律》教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