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3-03-01 00:06:43 收藏本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感受两首诗歌的不同风格,体悟不同诗人其不同的心境所表达出来的不同的诗风。

2。 研习文本,比较探究,交流讨论。

3。 引导和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在争辩中加深对不同诗人的不同风格及同一诗人在不同心境下表现出来的不同诗人的整体认识,允许多种见解并存。

4。 让学生理解和感受古人不同的处境和心境下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教学重点

探究两首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并以此诗为切入点,比较探究这两首诗歌表达的情感方面所存在的差别。

教学难点

体会两首诗歌的协作风格,并且比较探究其中的区别。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准备《鹊桥仙》对比阅读的材料纸。

一、阅读材料中的两首诗歌

1.播放背景音乐:《美丽的神话》。

2.材料纸:《迢迢牵牛星》和《鹊桥仙》比较阅读

3.导语:我们说人类的情感一般可以分为亲情、友情和爱情,那么亲情和友情我想大家都已经拥有了,唯独这个爱情,是我们还需要用来向往的一件东西,当有一天我们也拥有爱情的时候,我想大家就不会想过六一儿童节了,那时最想过的应该会是情人节了。七夕是我们中国的情人节,每年七月,牛郎和织女可以名正言顺地会面。这个自魏晋以来就流传的魅力深化,引起了许多诗人的咏叹,最早传唱这一神话题材的就是汉魏时的古诗《迢迢牵牛星》,但脍炙人口,传诵不衰的绝唱,当推背诵秦观的《鹊桥仙》了,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这一诗一词。(板书:迢迢牵牛星)

二、 整体感知,赏析探究

1. 全体朗读(幻灯片:诗歌内容)

师:据传说,这年的七夕,喜鹊不知什么原因,忘了到天上搭桥去了,害得我们的织女啊,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那么,我们先一起来朗读一下《迢迢牵牛星》,体会一下那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生)

师:那年的七夕,牛郎和织女因故没能相会,只能脉脉无语。经过几年的等待,有情人终于在鹊桥上相会了,这又是怎样的一幅怎样的天堂相会图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鹊桥仙》。

2.求同过程

师:从两首诗中读出什么?自己再默读,然后回答你读出了什么?大家也可以小声地朗读。

师:我们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来形容,你来说说用哪个字来形容?

生:怨、忧、思、悲……

师:表达了诗人内心中最深层次的情,那么这两首诗传达了一种相同的情感。

3.求异过程

师:两首诗一个是民歌,一个是文人作品,语言情感上肯定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那么他们都表达了哪些不同的.情感?语言上或者说艺术上有何特点呢?结合两首诗的具体的语句,你从两首诗中读出了哪些不同?前后桌、同桌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生:《迢》隔河相望,可望而不可及,怨恨。

师:那你来把那种怨恨的感情给大家读出来好吗?(作稍微的朗读指导,并让全体学生朗读体会这种情感)

生:泪如雨下。(让学生读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织女思念牛郎的悲苦之情)

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坚贞、乐观、忠贞。

生:柔情似水,美好的相会(每年一次的相会,突出爱情的珍贵)

4.总结:求异(幻灯片)

《迢》:怨恨、悲苦,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离愁别恨(板书:离愁别恨:分离前后惜别、相思的愁苦情绪)

《鹊》:忠贞、坚定、珍贵、对高尚爱情的赞颂(板书忠贞,坚定:对爱情的忠诚与坚贞)

三、 拓展延伸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选段,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师:那么,下面我们也按照这样对比的句式,就这两首诗歌,来仿写几个句子,希望大家能够充分调动你的创新意识和文采。

(朗读学生作品,范读自己的作品)

师:上面,我们对这两首诗,进行求同和求异,这主要是为了能够凸显这两首诗的个性。明代有人评价《鹊桥仙》的时候说,世人咏七夕,往往以双星会少离多为恨,而此词独谓情长。19世纪英国诗人济慈曾说:听得见的音调是优美的,听不见的音调更是优美的。

四、教师配乐朗读(美丽的神话)

1.师:你们的理解与老师的理解是否相同?要做到对古诗情感的把握确实不容易,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朗读一下这两首诗歌。注意,一定要把自己所有的感情细胞都调动起来,把握好诗歌的节奏、轻重音。

2.师:爱是什么?有首歌叫做《爱如潮水》,还有一首歌叫做《死了都要爱》,可见爱情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是不可或缺,相当重要的。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涉及爱情,但我们却拥有诠释爱情的权利。那么,你是怎样理解爱情的?

生:爱情是要付出代价的,不同的事情的爱情,也会有不同的结果。

生:爱情是不加任何砝码的……

3.全班配乐朗读

五、课堂小结1。这节课上下来,大家也许注意到了,特别关注的就是朗读,反复的涵咏,来增强语感,这就是学习古诗文最主要的途径。

2。比较阅读:比较诗歌的情感,比较语言特点,抓住一些比较点,进行多元对比,体会爱情不仅有欢乐,而且有泪水,从短暂的相逢中,体现出的亘古与忠贞。

3。亘古一爱,万千情怀。当我们再次抬头看那熟悉的夜空时,我们也许会多了浪漫的联想,诗意的感受。所以这堂课我们不仅收获了语言,收获了感动,也收获了诗意。

4。全体学生再次朗读。

六、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迢》:离愁别恨

《鹊》:忠贞坚定 爱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课文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十一册语文教材选入的文言文。选编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使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品味感悟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意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这文言文文意比较浅显,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各持一端,争执不下, ……此处隐藏21323个字……)

(2)本组课文的学习目标是什么?(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②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③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④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今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2.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二、激趣导入(1分钟)

读完了单元导读,同学们一定在各自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很多的革命先辈。今天,我们就

一起跟随一篇回忆录——《十六年前的回忆》,走近一位伟大的革命志士。

板书题目。

三、课程呈现

(一)背景介绍(3分钟)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抵抗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他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由背景介绍引出作者李星华,及作品简介。(2分钟)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回答: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 )的( )李星华在( )遇难( )时所写的一片( )。

(三)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预习效果(一人一词)(5分钟)

个别指导:

1.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2.恐怖:惊慌、害怕。

3.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4.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绳子勒死。

5.刑——形籍——藉峻——竣

(四)快速浏览课文,思考问题(5分钟)

1.十六年是那么遥远,可作者的记忆却是如此清晰,这是为什么?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请找出能说明写作顺序的相关词句。

3.文章中出现的阶段性时间词语是一些关键的时间段,在这些时间段,作者都写了那些事?

4.初读课文,你能体会到那些情感?

5.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小组交流,反馈(5分钟)

1.因为十六年前作者失去了亲爱的父亲。

2.时间顺序,“那年春天”,“4月6日”,“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28日”,“第二天”。

3.那年春天:李大钊冒着生命危险,留守北京,继续工作。(冒险留守)

4月6日早晨:李大钊不幸被捕。(不幸被捕)

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李大钊在法庭上沉着,机智地与敌人斗争。(法庭斗争)

28日、第二天:听到父亲李大钊遇害的消息,全家悲痛万分。(噩耗传来)

4.李大钊:临危不惧、沉着、镇定、高度负责……

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深怀念。

5.课文通过回忆录的形式记叙了李大钊同志从被捕前到遇害后的事迹,展现了革命先烈临危不惧,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怀念。

(六)教师小结:(1分钟)

同学们,李星华清晰地记得父亲被害前一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她按照时间的顺序,为我们留下了一位革命先辈用生命写下的历史篇章。

四、课堂巩固(6分钟)

1.完成小练习册一、二题,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可参照课本。

2.小组内互换检查,并纠正。

3.集体核对答案。

五、布置作业(1分钟)

1.识记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课外阅读革命先烈的故事,并做好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冒险留守忠于革命

不幸被捕临危不惧

法庭斗争凛然正气

噩耗传来悲痛欲绝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

【学习目标】

1、品味文章的精彩段落和精彩语句,享受美文的艺术魅力。

2、体会散文的特点,以及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3、从饮茶品茶的生活习俗中寻觅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正音正字】

见课文下方注音的字

【词语积累】

古朴雅致 小巧玲珑 小道消息 愤世嫉俗 拍案而起 味同嚼蜡

【课文分析】

本文写水乡茶居在新时代的变化和水乡人的“叹”茶,从饮茶品茶这一流传久远的生活习俗中寻觅到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写水乡茶居的外在变化。

首先将水乡茶居与城市茶楼作一对比,以见其小。然后与旧时茶居作对比:一比茶居建筑的变化,近年“多用混凝土水榭式结构”;二比茶居名字的变化,现在“讲斯文”,用“雅号”;三是茶居设备和品茶食品的变化,现时“越来越讲究了”。

第二部分(第6—11段),写水乡人“叹”茶的高雅情趣。

首先,总说水乡人把饮茶作为一种享受。

然后,分两层意思:一写他们边“叹”茶边欣赏美景,品味生活;二写他们边“叹”茶边谈论,“酿”出生活的诗来。

最后,以月下“叹”茶,使人“渐醉”收束全文,让读者思考回味。

本文以小见大,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习俗,来反映社会变革及这种变革带来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趣的巨大变化。全文紧扣一个“变”字,写水乡茶居的环境变化,写水乡人生活情趣的变化。

全篇运用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这样的语言清淡雅致,用来写茶居饮茶,写水乡饮茶人,写他们的雅逸的情趣,可谓恰到好处,体现出内容和形式的高度一致。

【思维训练】

1、本文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生动比喻,如“叹”茶“有如牛的反刍”。

有雅逸的比拟,如“大小船只在半新醒半睡的小河中摇撸扬帆来去”。(拟人)

“两岸渐渐消失在温柔的暮色里”。(拟人)

“皎月悄悄浸在小河里”。(拟人、拟物)

有比比皆是节奏舒缓的'排比,如“有轻轻的叹息,有嗬嗬的笑声,也有愤世嫉俗的慨叹”;“茶居灯火的微茫,小河月影的皴皱,水气的飘拂,夜潮的拍岸……”

还有引用,如“草草杯盘共一欢”,是引用苏步青的诗句。

2、本文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

文章不仅用水乡茶居与城市茶楼对比,与旧时茶居对比,还把饮茶与饮酒对比,作者认为“‘叹’茶的兴味,未必比酒淡些,它也可以达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叹’茶也如吃酒,且比酒味更醇”,表现出水乡人在饮茶中品味生活的雅趣。

3、哪一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它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绘的?请找出相应语句。

水乡人边“叹”茶边赏景的那一段,写得很富有诗情画意。加上那“半依栏杆”边“叹”茶边赏景的茶客,构成一幅诗意盎然、美丽无比的风俗画。 听觉:“小鸟的飞鸣”。

视觉:“揭去雾纱,露出俏美的真容”的小河。嗅觉:“如倾翻了满河的香脂”的水果香气。

4、生活中,哪些也可以称为高雅的生活情趣?请举例说明。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