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术的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术的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美术的教案1活动目标:
1.尝试用剪、贴、穿的方法来制作红灯笼,体验做做、玩玩的快乐。
2.注意安全,知道用完后要将剪刀、笔等放回原处。
3.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1.教师自制的小灯笼、自制灯笼的步骤图。
2.红色蜡光纸、剪刀、笔、彩线、胶水、抹布等。
活动过程:
1.欣赏教师自制的小花灯。
指导语:元宵节到了,我们看到了许多美丽的花灯。今天,老师自己也做了一盏花灯,它是什么样子的?是用什么来做的呢?
2.观察操作材料和步骤图,了解制作灯笼的方法。
(1)观察材料,了解其用途。
(2)观察步骤图,了解制作灯笼的方法。
(3)讨论活动规则。
3.尝试用剪、贴、穿的方法来制作红灯笼。
4.手提灯笼,相互欣赏。
延伸活动:
开展《听鼓点玩灯》的游戏,体验做做、玩玩的快乐。
美术的教案2教材分析:
京剧脸谱不仅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舞台化妆形式,也是一种装饰性
很强的图案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在我们生活中,许多物品都融入了脸谱艺术元素。脸谱的创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提高其审美观念及审美情趣,有助于学生造型能力和色彩表现能力的提高,提高其审美观念及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让美术课堂成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京剧脸谱教学分为两部分:图案篇、色彩篇,共两个课时。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脸谱艺术有了基本的了解,对图案知识进行了学习和再创作。本课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实践活动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划分成四个阶段性的探索活动:①欣赏与探索:通过欣赏作品,探索京剧脸谱色彩的象征意义和搭配特点。②表现与创造:创作技巧及步骤③思考与评价:以小组为单位,按教材的评价内容进行作业展评。④学习网站:可以收集哪些素材与资料,提供小组美术创作参考?
学生分析: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发现学生对脸谱创作还是有相当大的兴趣的。
现代学生处在一个“快餐文化”泛滥的时代,通俗小说、通俗影视剧、流行音乐的风行,使人们对许多传统艺术渐渐淡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不喜欢源于不了解,这就需要教师经过正确引导,以学生为本的自主探究,利于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采用直观性教学贴近学生实际,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
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通过探究,了解京剧脸谱色彩的象征意义和搭配特点。
培养学生对京剧脸谱艺术的欣赏能力。
B、能力目标:
根据脸谱颜色所代表的含义,选择一个主题,分组合作设计一套京剧脸谱。重在养成实践和探究的能力。
C、情感目标:
通过对京剧脸谱艺术的探究和实践,使学生传承文化,增长知识,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关心、热爱中国脸谱艺术的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D、发展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美术现象,结合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包括作著录、绘示意图、做统计、调查报告等),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③培养学生适
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
重点:
掌握不同京剧脸谱色彩各自所代表的象征意义。
难点:
为自己创作的人物脸谱设计合适的色彩并很好的绘制出来。教学方法:启发讨论演示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学案导学教具:多媒体课件学案图片脸谱绘画材料
美术的教案3活动目标:
1.学会用装饰画的形式表现幼儿心目中的大象。
2.培养幼儿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活动准备:
大象玩偶、装扮好的大象、蜡笔
活动过程:
1、教师出谜语,引出主题
教:“它的耳朵像扇子,身体像小山,鼻子长又长”。
小朋友们,猜猜它是什么?
幼:大象
2、教师出示大象玩偶,说:“我是一只大象,化妆舞会快到了,我想穿着漂亮的衣服去参加晚会,你们说我身上的衣服好看吗?”
幼:不好看
教:哎呀,那怎么办呀?让我们一起来帮助大象好吗?
幼:好
首先小朋友们,你们看看老师是怎么帮助它穿上漂亮的衣服的。
教师出示装扮好的大象,让幼儿欣赏图片,并提问:
(1)它们的衣服有什么特点?
(2)它们的衣服是什么颜色?
(3)大象身上有什么图案?
3、教:小朋友们,假如你们是化妆师,你们想怎么帮助大象呢?
幼1:我想让大象穿上五颜六色的格子衣服。
幼2:我想让大象床上有花边的衣服。
(答案有很多)
教:你们想不想快点给大象穿上漂亮的`衣服呢?
4、让幼儿给大象化妆,鼓励幼儿装扮出与众不同的大象。
5、展览幼儿作品,并进行点评。
请幼儿介绍自己装扮的大象,表扬装扮的漂亮的大象。
活动延伸:
通过给大象的装扮,引导幼儿给其他动物装饰打扮。
美术的教案4活动背景
在研究创意美术的过程中,我不断尝试新的材料,新的活动形式,一直想尝试将创意、技能、兴趣、以及画面效果较全面地结合,面对新小班的孩子怎样让他们愉快地进行美术活动并获得提高?偶然中见到绘本《小黄和小蓝》,给了我启发,于是我设计了这次美术活动。
活动目标
1。学习正确的拓印技能,能用简单的工具拓印。
2。认识黄色、蓝色和绿色,知道蓝色和黄色相加会变成绿色。
3。乐意探索色彩知识,体验自由创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红、黄、蓝三色颜料、大的画纸、拓印用的玩具、抹布。
活动重点
会用工具拓印,认识蓝色、黄色、绿色。
活动难点
知道蓝色黄色相加会变成绿色。
活动过程
一、认识蓝色,学习拓印,初次作画。
师:这是什么颜色?什么东 ……此处隐藏5497个字……能力为一级,听觉补偿效果基本达到最适;语言年龄平均为3岁。
二、活动目标
1、能够进行简单的半开放式主题对话交流,学习掌握句型“我把汤圆给x吃”,并能进行句型仿编:我把x给x吃。
2、通过活动,让孩子学会分享劳动成果,培养幼儿热爱家人的感情。
三、活动重点
能够进行简单的半开放式主题对话交流,学习掌握句型“我把汤圆给x吃”。
四、活动难点
学习掌握句型“我把汤圆给x吃”,并能进行句型仿编:我把x给x吃。
五、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幼儿在生活中吃过汤圆,已经了解一些相关知识
2、物质准备:儿歌《包汤圆》、实物汤圆、小朋友做好的橡皮泥手工汤圆、水果模型、小动物模型、家庭成员的手指偶
六、活动过程
1、点名法检查助听器的工作状态。
听到名字的`小朋友和老师击掌问好。
2、活动导入:播放儿歌《包汤圆》,然后做手指操,直接引出主题。
羊妈妈,(双手比自己,一蹲一站)
包汤圆,(一只手把另一只手的五指往内、往外来回扳)
中间突起,(双手握拳)两边翘(大拇指、小指升起,作”六”的手势)
有的像小船,有的像元宝(两只手半举并左右摇动)
师:儿歌里,羊妈妈包什么?
幼:羊妈妈包汤圆。
3、出示实物汤圆,进行简单的半开放式主题对话交流。请幼儿观察、讲述汤圆的外形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吃汤圆的经历。
师:小朋友们看一看,汤圆长什么样子?
幼:汤圆像小船,像元宝,还像橘子瓣儿……
师:你们吃过汤圆吗?什么时候吃的?
师:冬至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吃汤圆,要不然,耳朵都冻掉了。
师:汤圆好吃不好吃?汤圆里面有什么?
幼:汤圆很好吃。汤圆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馅儿。有鸡蛋,有韭菜,有肉肉……
师:你们喜欢吃汤圆吗?你们会不会做汤圆?
……..
4、请小动物吃汤圆,练习句型:我把汤圆给x吃。
师:“喵喵喵”,小猫来了,它说它闻到小朋友做的汤圆真香!它也想吃汤圆,谁想让小猫吃汤圆?
师:小猫说:谢谢你,你的汤圆真好吃。小狗小狗,你怎么了?你也想吃汤圆吗?那么谁想让小狗吃汤圆?
(引导幼儿练习表达:我把汤圆给x吃。)
5、学习仿编:“我把x给x吃”的句式。
通过“我爱我家”游戏,学习仿编句式。幼儿通过教师引导学习仿编句子。我们也请爸爸妈妈吃水果吧?如:我把苹果给爸爸吃。我把香蕉给妈妈吃……
七、活动结束
在家中和家人一起包汤圆,体验自己动手制作食物的快乐。
八、活动反思
语言教学的核心在于“运用”二字。本次活动通过创设丰富的情景,让幼儿在宽松的游戏中不知不觉练习句型,大胆仿编。而且两个情景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对于他们并不陌生,更容易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美术的教案14内容与要求:
1、感受夏天的太阳,尝试画圆形的图案。
2、尝试绘画短和直的线条,画太阳。
材料与环境创设:
剪刀、胶水、蜡笔、白纸
过程与指导:
一、讨论夏天的太阳是怎么样的
师:“夏天的'时候我们会感觉怎么样啊?”
“热”
二、教师示范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画太阳”
先画一个圆,然后在圆的线条外面画上像数字1的线条,但是这个线条不能太长,否则就不好看了。
三、幼儿画画。
教师巡回指导
三、讨论结束
美术的教案15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初步了解、感受、体验中国画用笔、用墨和用色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色。
2、尝试采用中国画干湿、浓淡的画法,表现一组水果静物。
情感态度目标
使学生了解祖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从而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分析,以及教师的演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感受、体验中国画用笔、用墨和用色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如何用浓、淡、干、湿表现物象的特征,以及画面的构图。
教具
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调色盘、各种水果、笔洗
学具
毛笔、国画颜料、宣纸、调色盘
教学过程
教师拿出一篮水果,师:这一篮水果你会用怎样的绘画形式去表现?(油画棒、水彩笔、铅笔)
师出示一副国画作品的水果,师:这是用什么形式表现的?(国画)
师:这节课我们就用中国画来表现水果。
引出并板书课题。
二、师生探讨,表现创新
1.欣赏自然界中的水果(可以播放课件中搜集到的水果图片,也可以欣赏课本中的水果图片。)师:它们都有哪些特点呢?(圆形、色彩鲜艳)
2.老师分别用中锋和侧锋表现一种水果,让学生找出它们所带来的不同感觉。(中锋:轮廓。侧锋:整体形象。)
3.老师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尝试用色:浓、淡、干、湿。体会水分的多少所带来的不同变化。(可以使画出的水果具有层次与体积感。)
4.教师在此基础上做示范。同时解决问题:彩墨在宣纸上自然渗化与颜色中的水分的多少有关系。
5.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中的作品和草莓、葡萄的画法(有条件的可以欣赏课件中搜集的作品)解决问题:这些作品中有哪些值得你去学习和借签的?
三、展示交流,多元评价
鼓励学生大胆的`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能否用颜色的浓淡干湿表现出物象的特征;画面的构图是否美观;能否用笔在宣纸上进行大胆的尝试。)
小结本课:通过实物导入课题更直观。
通过欣赏让学生学习在绘画前要先概括物体的外形。
鼓励学生去亲自探究,经过讨论和反复实践,解决本课知识的重点。
通过欣赏并对作品的评价,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解决画面的构图问题,如主次、疏密关系等,突破难点。
课后反思
本课是属于中国画教学,以前我在进行国画教学的时候,一般都会以教师讲解技法,学生临摹为主。但这样的教学课堂会让人觉得很沉闷,学生往往也会兴趣渐失。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导入部分,我出示中国画作品,让学生猜一猜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一旦有兴趣和热情,他们就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和创造欲望。教学中,在讲到中国画的用笔、用色和绘画方法时,我通过示范、欣赏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来体验中国画的独特优势。在有形中使学生感受到表现水果是运用彩墨在宣纸上的自然渗化,使果实饱满而有韵味的。整个教学流程下来,循序渐进。我教得愉快,学生学得也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