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3-02-28 00:05:50 收藏本文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用x,y表示长方形相邻两边的边长,表1是面积24cm2的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变化关系,表2是周长为24cm的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变化关系。

1.根据两个长方形的边长变化情况把表格填写完整。

2.填完表以后思考:

(1)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2)表1和表2中,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3.小结:长方形的一条边的长随着邻边长的增长而减少,在变化过程中,面积24cm2的长方形的相邻两边长的积都是24。周长为24cm的长方形相邻两边长的积都不相等,但他们的和相等。

二、自主探究:

1.王叔叔要去游长城,不同的交通工具所需时间如下表,你从表中发现什么?

自行车大巴车小轿车速度/(千米/时)106080时间/时1221。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再指名学生口答讨论的结果。

(1)需要的时间随着交通工具的速度的变化而变化。交通工具的速度越慢,需要的时间反而扩大;交通工具的速度越快,需要的时间反而缩小。

(2)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积总是一定的。因为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积都是120。提问:这里的12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路程一定时,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乘积一定)

3、总结。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变化时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我们就说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

追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乘积是不是一定?)

4、想一想。

买苹果的总钱数一定,苹果的单价与数量成反比例吗?你是怎么想的?与同桌说说。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张伯伯骑自行车从家到县城,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4)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5)铺地面积一定,方砖边长与所需块数。

2.奇思读一本书,已读的页数与剩下的页数的情况如下。

已读的页数1234……剩下的页数797877……

提问:已读页数和剩下页数能不能成反比例?为什么?

3.有600毫升果汁,可平均分成若干杯。请把下表填完整

分的杯数/杯65432……每杯的果汁量/ml100……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分的杯数是怎样随着每杯的果汁量变化的?

(3)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吗?

4.请举一个成反比例的例子,同桌相互说说。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反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键是什么?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难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是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小结

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它们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我们就说两个量正比例。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乐乐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乐乐的年龄/岁67891011爸爸的年龄/岁32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乐乐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活动二: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2)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3)小麦每公顷的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4)矿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

2、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 ……此处隐藏19606个字……

(数量间的等量关系相同,解答方法不同。)

(四)巩固反馈

(1)课本第91页的第2题。

(2)根据列式补充条件: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91页第1,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根据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学会用方程解答。

由于新旧知识联系很密,因此本节课在教案设计上抓住了数量关系相同,通过复习题的分析解答,让学生找出熟悉的数量关系,再把题进行改动变化。在画图分析的过程中抓住数量关系相同,只是已知和问题发生了转化,引导学生利用数量间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在边画图、边分析的过程中,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思维,促进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精确方向和距离的教学,感受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2.通过方向和距离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3.通过方向和距离的教学,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更加热爱数学,主动学数学,甚至终身学数学的理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起冲突,引出新知

1.复习方位图,出示一个方位,让学生说一说方向,同时进行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和南偏西的教学;

2.谈话:同学们,你们能告诉老师,你们的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呢?多请几位学生来说,当两位学生回答的方向一致时,我们可以提问:他们两人的家都在学校的同一方向,那们他俩的家在同一地方吗,住在一块吗?既然方向相同,那么为何又不住在一块呢?(因为他俩的家距离学校的距离是不一样的)

3.谈话:如果有两位学生他们的家他们跟学校相距的距离是一样的,那位这两位学生就一定在同一位置吗?(不一定,因为他们的相对于学校来说方向不一定是相同的)

4.导入新课: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们知道,光有方向和距离是不能确定位置的,只有通时具备方向和距离才能准备确定物体的位置。

【设计思路】激发认知冲突,唤发学习激情,自然引发矛盾,发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为后面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探索新知,破解冲突,形成技能

1.教学例1:

出示例题的情境图,轮船大海中航行

(1)谈话:轮船在大海中航行,除了它本身自带的导航系统以外,经常用到的就是灯塔。

下面我们来观察图中的灯塔1和灯塔2分别在轮船的什么方向。(灯塔1在北偏东方向,灯塔2在北偏西方向)

(2)在图中标出临时灯塔A(也标出北偏东方向,但与灯塔1偏离角度不同),我们能说灯塔1和灯塔A两处灯塔方向一致吗?我们怎么才能准备描述灯塔1的方向呢?

讨论,交流,最后教师小结:应该通过一定的度数配合原来的方向来描述灯塔1的位置,会更加精确。

(3)动手操作:让学生量出灯塔1偏离正北的度数(30度),归纳出灯塔1在轮船的北偏东30度方向上。

(4)谈话指出:灯塔1所在的方向是北偏东30度,这一条线上的点都在这个方向上,那么那个点的位置是灯塔1的位置呢?要想准备描述它的位置还要知道什么呢?(距离)

(5)提问:要想知道轮船与灯塔1的距离,还要知道什么样的条件?(比例尺)

(6)教师出示比例尺,让学生根据比例尺,量一量算一算,轮船跟灯塔1的实际距离(可以指名板演)

(7)提问:准备方向和距离我们都知道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描述灯塔的位置呢?(灯塔1在轮船北偏东30度方向6千米处。

(8)根据刚才的过程,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出灯塔2的准确方向和距离,并进行描述。(板演,交流)

【设计思路】在新知的教学和学生的探索中,让学生自已动手操作,参与合作交流的过程,学生通过丰富的感性认识来产生学习的兴趣和获得成功的.乐趣,提高自己接受知识的能力,也降低了教师在此过程中的教学难度。

三、巩固新知、掌握技能、形成技巧

1.在灯塔1和灯塔2的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及时巩固,可以出示灯塔3(南偏西),灯塔4(南偏东),分别让学生进行练习(可以男女生分组进行)

2.练习十二的第1题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说说自已是如何操作计算的)

四、小结全课、自我评价、形成网络

1.学生自我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2.说说本节课的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设计小结】本节课注重让学生积极参加观察、测量、画图等活动,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体会数学知识是有用的,体会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数学语言表达的精确性,同时也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了强化的训练和培养。让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获得数学的素养。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5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79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不超过两步),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2、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

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并出示例题。

学生自由读题,了解题意。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2,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谈话:为了使已知条件之间、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更清楚,可以先画线段图。

教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画线段图的'过程,学生和教师一起操作,完善线段图。

2、问:要求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在图上指出来。

各自列式解答,指名板演,期于学生同时列式解答。

集体评讲。

探讨其他算法

设问:想一想还可以怎样算?

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适当评讲。

三、巩固深化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先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列式解答。

集体评讲。

2、完成“练一练”第2、3题。

学生弄清题意后独立解答。(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

集体评讲。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