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时间:2023-02-26 00:05:46 收藏本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1

[教学目标]

1、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

2、体会在叙述和议论中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

3、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对“和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

[课型、课时]

导读课,一课时

[教学方法]

导拨法、自读法、讨论法、分层教学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社会风雨飘摇、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有一位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大师是谁?(孟子)面对他所处的社会现实,谁知道孟子提出了哪些主张?(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投影,介绍孟子及其政治主张,学生齐读投影内容)

[投影一]

孟子:(约前372—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投影二]

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投影三]

主张: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希望君以民为贵,反对暴政害民,反对掠夺性战争,盼望贤明的君王统一国家。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孟子的一篇文章,出自《<孟子>二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听课文录音,在舒缓的音乐中感知课文内容。

(二)学生伴随音乐试读课文,初步领会语句的.意思。

(三)学生串讲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结合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1、每四名学生为一组进行讨论。

2、教师指名代表对课文进行试讲,其他学生补充更正。(文段比较容易翻译,学生能够较轻松地完成。教师对试讲的学生要及时鼓励、肯定)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章是针对当时那些好战者的心理,阐明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心向背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那么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呢?

(一)学生分组对文章内容逐段设疑、释疑。(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作答)

(二)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教师出示投影,分别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

[投影四]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二段中:

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②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

③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④原因何在?

3、第三段中:

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

②战争结果如何?

③为什么?

明确: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 ①第二段中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板书)

②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

③结果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板书)

④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 ①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板书)

②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板书)

③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承接问题,教师进一步启发:“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方法?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

明确:双重否定句;排比修辞;极力强调这种条件的优越,以示理应守住。

师:从第2、3自然段来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人和)那么孟子认为“人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况会怎样?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齐读最后一段,学生回答)

明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书)

[投影五]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这三句话什么意思?

2、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3、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各层次学生回答)

明确:1、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运用了排比修辞。运用排比,使文章气势更雄壮、奇伟,使人感觉到一种不容怀疑,无可置辨的论辨力量。

3、作者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为引申推论,推出新的论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内容。

师启发:要想得人和,君主应该怎样做呢?(得道,施仁政)

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学生讨论,各层次学生各抒己见)

师归纳: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要失败的。

四、总结:

师生齐读课文,回顾课文结构。(指名学生总结)

明确: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采用了逐层论证的写法。

五、巩固练习(出示投影,各层次学生回答)

[投影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委而去之②环而攻之③池非不深也④是天时不如地利也⑤亲戚畔之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不以兵革之利。

[投影七]

填空:

1、全文论述的中心句是。作者围绕它展开论述,其意图借论战争来阐明什么?

2、在“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这个问题上,孟子和曹刿有着基本一至的看法,孟子认为在于曹刿认为是。

3、20xx年5月,美国在联合国人 ……此处隐藏8774个字……二、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讨论点拨法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播放视频《雍正王朝》的主题曲,歌曲的主题即得民心者得天下。20xx多年前的孟子也曾经提出过相同的观点。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孟子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生活在社会的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páo有肥肉,厩jiù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

《孟子》: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言论和政治活动。是儒家经典之一,共七篇,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南宋的朱熹将《孟子》和《大学》《中庸》《论语》并称“四书”。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6

一、直接导入

二、确立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背诵、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2、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把握相关文体知识。

3、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三、简介作者、作品

1、学生交流积累。

2、出示孟子《孟子》知识。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引导学生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

2、随师齐读课文──巩固、体会。

3、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议论的中心。

五、翻译理解文意

1、出示重点字词、句──交流。

2、请学生质疑、补充。

3、重点检测。

六、朗读巩固──男女生分读

七、深入研析

质疑:

1、文章怎样论述文章中心论点的?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行文条理。)

2、在第一个事例中,哪些词最能突出天时不如地利?

3、第二个事例中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4、提纲试背

5、举完两个例子后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道与人和有何关系?

7、战争与治国,哪个是作者最想表现的`?为什么从战争入手?

八、一分钟试背、涵咏

九、结合现实、历史,请学生再举一两个例子证明人和的重要性

十、小结

十一、诵读中结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重难点分析:

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

(怎样分析本文写了什么。明确:要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应该先分清层次,再概括出层意,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最后看本文统领全文的关键句是什么。)

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么?(揠苗助长),什么意思?(比喻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把事情弄坏)这里还有一句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们懂得它的意思吗?说说。(学生说不上,老师就析题:施行仁政的人就会很多人帮助,不施行仁政的'人很少有人帮助他)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么?

它们出自《孟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篇文章。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_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施“仁政”。

二、学法指导:

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辞采,必须熟读才能有所领会。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准确句子的节奏。

三、理解文意:

1、学生听课文录音,勾画出重点字词(粟、“畔”通“叛”:背叛)2、初读课文,勾画出难以理解的句子。(小组讨论解决疑问,重点强调几个词语的活用:环、域、固、威、顺)

3、教师小结:请指出句子的含义: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夫”

c、“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4、整体感知全文:你认为孟子想阐述什么问题?你的理由是什么?争论

(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我可以这样提问么?请指教)

5、辨析学生提出的中心论点,局部分析,明确作者的思路。

第一段:开篇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了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的观点,即要具备“人和”这个条件)

第二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关系么?

(举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第一段的前部分内容)

第三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课文的前面部分有关系么?

(举例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第一段的后部分内容)

第四段:作者为什么认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

(“人和”才是最有利的作战条件。)(通过对比揭示观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