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时间:2023-02-26 00:05:37 收藏本文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1

课 题

围绕主题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板 书 设 计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3、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爱国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开拓进取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培养学生系统的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认识改革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教教学环节设计上应该更细致些,有些问题的探讨不够充分。知识巩固的时间较少,语言不够精炼等。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发挥长处,补上不足。使我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在课堂中进行更加有效的教学。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2

目标导航:

识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民族大融合;

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提纲指南:

一、北方统一和民族融合的概况?

二、孝文帝迁都的原因以及相关情况?

三、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

梯级释疑:

1、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你说呢?

2、链接生活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没有?找找看!(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寻找)

自我检测:

一、选择题

1.南北朝初期,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统一的`政权是

a.北魏b.西魏c.东魏d.北齐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匈奴族b.鲜卑族c.羯族d.氏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4.北朝包括的朝代有

①宋 ②齐 ③梁 ④陈 ⑤北魏 ⑥东魏 ⑦西魏 ⑧北齐 ⑨北周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⑨d.④⑤⑦⑧⑨

5.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a.长安b.洛阳c.开封d.邺城

二、论从史出

6.“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尊敬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进行的改革?

(2)这些改革起到什么作用?

(3)我们应如何评价这个历史人物?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3

(一)知识与能力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来理解、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二)过程与方法

1、 充分利用地图等教学资源,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2、 先由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教师选择项目进行补充讲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思考和讨论“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历史必然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民族xx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突破

1、教学突破: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2、难点突破:民族融合不是汉化、民族同化。

板书设计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3、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分析:

导入:本课采用悬念导入法导入新课,目的在于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设问:两个同姓的人碰面,常常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事实果真如此吗?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有各种各样的答案出现。这时候教师再举例说明,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

举例如下:以“元”姓为例,据考证,其来源有四,上古商朝时,有位大夫叫元铣,他的子孙便以元为姓;改自拓拔姓,南北朝,北魏魏帝族本姓拓拔,至孝文帝更为元氏;改自玄姓,北宋时,因为赵匡胤的父亲叫玄朗,就下令天下凡姓玄的都改成元姓;《魏书·官氏志》记载,“后魏纥骨氏、是云氏均改为元氏。”学生这个时候可以明白,同一姓氏的由来是多种多样的,同姓的人在五百年前不见得是一家。学生可能会因为了解到这个知识而有一种满足感,学习兴趣增加。

这个时候,教师再追问:“请你想一想,上文介绍的元姓的来源之二和来源之四,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什么重要特点?”学生这个时候可以思考,但回答这个问题有难度,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导学生分析的思路。如:从元姓的来源可以看到,元姓有一部分是由少数民族的姓氏更改而来,这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融合的现象,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民族融合的特点。

这时教师适时地引出课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不断发展,民族不断融合,每个民族在自身民族发展的同时,又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公元3世纪到6世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征表现为社会分裂,政权分立,同时这一时期又是民族融合的高峰时期。

新课讲解:

本课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基本上可以按照鲜卑族的历史发展线索来安排教学。教师把它分成三个部分分 ……此处隐藏2520个字……方强国。③统一的意义,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

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教师可准备挂图《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示意图》,然后说明三个问题:1.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条件;2.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在讲解第一个问题时,应结合北魏统一北方的历史作用之一是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北方当时生活有哪些主要的少数民族?为什么黄河流域存在一个民族融合问题?当时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有哪些表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当时居住在北方的各少数民族,在生产实践中逐渐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逐渐改变了过去本民族的游牧生活习惯。当然,汉族人民也向少数民族人民学到了很多东西。总的趋势是,黄河流域的生产关系逐渐封建化,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另一方面,各族劳动人民在反对各族统治阶级斗争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加强了联系,互相支援,促进了这种融合。这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之一。背景之二是,北魏当时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统一黄河流域,成为一个强国,但想巩固统治,尤其是对生产、文化均较先进,人口又较多的汉族进行统治,使国家继续发展,这个任务也是相当艰巨的。如何完成这一历史任务,也是促使孝文帝进行改革的原因之一。在讲解第二个问题即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时,首先应指出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等多方面。课本中是集中在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的:一是规定官吏俸禄,禁止贪污。二是分配农民土地。这一措施的实施,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加速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三是迁都和向汉族学习。这里着重分析迁都问题。结合《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示意图》分析迁都原因:①为了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②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结合示意图,分析以平城为都城的弊端。并结合前面讲过的知识,让学生回忆洛阳曾是哪几个朝代的都城?孝文帝为何选择洛阳为新都?迁都时间应强调让学生记忆。课本中《胡服俑》《汉服俑》插图以及《鲜卑姓改为汉姓》表,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汉族文化的具体理解,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予以注意。在讲解第三个问题即改革的历史作用时,可先让学生回答,然后由教师归纳。要强调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最后总结时要指出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我们应进一步认识到,一切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改革必定会推动社会进步,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讲到这里,可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下面问题: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这些改革起了什么作用。

六、“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一目,第一段交待了北朝的概念以及北朝更替兴亡的梗概,第二段总结了东汉末年以来,特别是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教学中,宜从发展趋势、基本情况、影响、特点方面去进行分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汉族也是在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中发展的。3至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在中国古代具有突出地位。各族人民在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诸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各族人民经历了一场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变动,逐渐接受农耕定居生活与先进的汉族文化,北方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教学难点

1.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2.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教学方法

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总称什么?

(二)导入新课

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三)探讨新课

1.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2.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整顿吏治。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

第三,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

第四,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五、教学小节

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六、活动与探究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写一份微型历史专题报告。

七、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融合

1.北魏建立;2.统一北方;3.融合的概况

二、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2.迁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2.主要措施;3.历史作用

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帮助学生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