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时间:2023-02-26 00:05:31 收藏本文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及诗的含义。

2、体会诗人王维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1、会认会写并能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教学准备:

1、本课生字卡片。

2、准备一首古典乐曲为配乐准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背诗《鹿柴》。(注意背诗的节奏和停顿)

谈话:《鹿柴》的作者是?(王维)你知道诗人王维吗?(生自由说:他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还会画画;他少年丧父,母亲向佛,21岁考取进士;王维十四岁就会写诗了;王维是太原人,师相机:太原在华山以东,所以是忆山东兄弟)

2、齐读课题;

3、谈话:你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什么节吗?(重阳节)重阳节是一个什么样的.节呢?(生自由说:敬老节,小孩要为老人做重阳糕和寿桃。)

4、小结:在这样一个合家团聚的节日里,诗人王维在哪里?在干什么呢?

二、读诗学文。

1、自由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认读词语茱萸并说说它是什么,有什么象征作用。学生说。

3、你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那怎么知道呢?学这首诗,我们有个更快的办法?生说:前面的课文就告诉我们了。

4、那我们就来读读课文吧。

5、自由读课文。认读本课生字词。(读字卡;随字卡理解:每逢、扶老携幼、回忆;提出多音字:重)

6、理解诗句:你能用自己的话或课文里的话来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吗?

7、指名一句句依次说。重点:独、异乡的异、异客的异、倍。师相机板出重点字词的意思。

三、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1、谈话:课文里讲的这个故事,就是诗人王维写诗的原因,你能感受到他当时的心情吗?(思念家乡)

2、再读课文。带着思乡之情同桌一起再来读读这篇文章吧。

3、指名分段读,教师用师生互评,学生评等评价方式指导学生读好课文,读出情感。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注意:不觉、已、两年了。突出独居时间长。再指名读;全班齐读。师板书:独居长安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师生评议,体会重阳节的长安城是个什么样子的?(哪些地方更容易让诗人思念家乡?)再指名读,生体会。师板书:又到重阳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想想诗人的心情?生自由说;引导学生重点体会诗人心里由回忆过去团聚时的欢乐而想到今天孤身一人的失落。文章的省略号处开始转折。再指名读;生齐读。

带着思念之情齐读第四自然段。

4、齐读全文,注意诗人心情的变化。

四、情感升华,朗诵诗文

1、诗人思绪万千,带着这种情感再读古诗。

生自由练习读;指名读;评议鼓励。

2、再指名配乐读。配上古筝独奏《高山流水》。

3、全班加动作配乐背诵。

五、拓展练习

1、今天,我们作一项什么作业呢?

生自由说:背诗。说说诗意。为课文配图。学习本课方法,根据古诗编故事。

2、师相机指导:我们可以把自己以前学过的古诗再背一背,想一想,查查它的作者,学着今天这一课,也来编一个故事。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2

一、谈话导入,初读诗句。

1.小朋友们,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最爱的人是谁?为什么?

2.是啊,亲人们给予了我们许多的关爱,亲人的关爱总是给我们带来快乐,带来力量。可是在唐朝就有一个少年,15岁就离开了家,独自一人在外求学,(音乐响起,插图出示)他就是---王维。王维是唐朝有名的大诗人,他九岁就开始写诗,人们都把他当作神童。后来他的山水田园诗写得尤其出色,人们称赞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今天,陈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王维写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诗句)教师配乐范读。

3.想读吗?抽生读(正音:逢、插)→齐读。

自由朗读→指名读,正音→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就是一片情。王维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让我们一起走入今天的课文-----生齐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请同学们拿出课文纸,放声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再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⑴生交流,师板书:王维重阳节长安(用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方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既简洁又明白。)

⑵关于重阳节,你了解些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生字集中的句子,检查字词:(是呀,课文中也提到了这些习俗。)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抽生读→理解字词→齐读)

(了解茱萸茱萸是一种带香味的植物,传说可以祛病驱邪。手挽着手:做动作理解。登高远眺:目字旁,与眼睛有关,猜猜眺是什么意思?眺是怎样的看?我们来读读这个词语就会有所发现---站在高处往远处看。根据词语来理解字的意思也是一种方法。)

师感情导入:王维为什么会每逢佳节倍思亲呢?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去触摸王维内心深处的思乡之弦,你们会对这句中蕴涵的情感有更多的深刻的了解。

三、品读课文,读中悟情

1、读中感受异乡的孤寂。

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映入你眼帘的是哪两个数字?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15、两)

(1)15----你们现在几岁?王维才比我们大5、6岁,就离开了家乡,一个人来到京城长安。他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师画草图),那里离长安可远啦,如果走去的话,要走一个多月呢。

⑵两----是啊,王维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了,一年365天,两年有700多天,700多个日日夜夜。你离开过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那时的你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此处隐藏22732个字……篇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主要围绕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创作的背景及本诗所抒发思念之情来写的。这篇文章的题材称为“文包诗”。

学习方法: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在课堂上我们抓住相关语句来理解诗人当时身处环境和的心理来理解古诗,简称为“借文学诗”

二、诗文对照,理解古诗

(一)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读第一小节,画出令你感受深刻的句子,圈出词语,说说你的感受。

2、交流相关语句,体会王维的孤独

(1)15岁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维年纪很小就离开父母,离开兄弟,离开朋友。

(2)与我们同学相比较,体会王维的孤独。

(3)不觉已经两年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维离开家乡的时间很长。再次与自己比较体会王维的孤独。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王维的孤独。

3、理解异乡,异客

说话练习:长安再繁华,这里没有________没有_________

那么,长安对于王维来说就是“异乡”,王维对于长安来说就是“异客”。

4、“异”字解释:

理解异:1、奇异,特别;2、别的;

异乡,异客中异的理解

5、这样的情景这样的孤独与诗中“独在异乡为异客”相对应。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读出王维的孤独。

(二)学习第二小节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说说重阳节有哪些风俗。(指名说)

出示图片(欣赏着一张张图片,你能用那些词语来形容人们过重阳节的情景)

出示:“热闹”

2、重阳节,长安大街也是一片热闹的情景,课文第二小节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热闹来?画出相关语句,圈出相关的词语,把你的体会跟你的同桌说说。

(1)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找相关词句,说体会

①抓住“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说热闹。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热闹的场面)

3、理解字词

度:1、表示事物的性质;2、限度;3、量词,次;4、过

一年一度()欢度节日()、

4、在这热闹的节日里,王维诗怎样的?

(1)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这与哪句诗相对应?“每逢佳节倍思亲”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4)理解诗句,倍:更加,读出感情(三)学习第三小节

1、自学要求:

(1)朗读第三自然段,抓住重要的词句体会王维的心理

(2)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小组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说“思亲”

(1)王维心里想了什么

(1)兄弟们会对王维说些什么?

(2)王维想到的不仅是他的兄弟们,看,文中还有一个省略号呢,你能把他补充出来吗?

4、说话练习:

(1)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我与父母_____________,我和好朋友_________。

(2)王维想到的不仅是人还有与自己相关的事物呢。比如说__________________。

5、可如今,我们天各一方不能相会,这怎么不让人思念呢!读出思念之情。

6、交流古诗的意思,说说诗句中“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了谁?

7、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在这浓浓的节日氛围中,王维想到了很多人,很多事,心理久久不能平静(心绪不宁)写下了这首诗

出示古诗

1、指名读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抓住重点字词)

3、全体朗读(配乐)

4、吟唱古诗

四、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

(1)以后,人们离开家乡,漂流外地,每逢节日总是特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此时人们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为此,这句诗也成了万千游子口中的千古绝句,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2)很多同学离开家乡,遇到团圆佳节,心中充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此时我们就可以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出差在外地的爸爸心理十分想念妈妈和你,此时他也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快要到,今年不能回家陪家人过年,心中无限惆怅,此时,我们可以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

2、思念家乡的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3、《杂诗》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五、板书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以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文包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借文学诗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六、反思

这篇课文是我的一堂教研课,在之前试上中学校领导、教研组成员都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几经修改中,我最终确定本堂课的教学。

1、抓住文章的题材确定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题材特殊的文章,文包诗。作者根据古诗包含的情感再现诗人创作场景与诗人当时内心活动。因此就此我确定文本的学习方法为“借文学诗”。借助课文来学校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所蕴含的情感。教学中,我先出示课文,抓住文中主要词句来体会诗人的心理。如第一小节中“15岁”、“离开家乡”、“两年”等词语体会王维当时的年幼、孤独。第二小节中“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再现当时热闹的场面,并与诗人当时的孤独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在这基础上理解古诗,学生觉得容易了多。

2、以古诗为主

本文虽说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但是在教学中我尝试着以古诗为主。上课伊始我出示古诗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古诗的节奏。在理解课文时,通过每一小节的学习我要求学生找到相对应的诗句并读出感情。在课文结束时学生对人物感情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他们对古诗的情感也进一步的升华,学生朗读古诗的感情就自然流露出来。

3、“先扶后放”的学法指导

俗话说:教师为了不教。在课堂上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在课文第一小节中我们师生一起通过关键词语的理解来体会诗人的情感;第二小节中我给学生提出学习要求:课文哪些句子、词语可以看出重阳节长安大街的热闹?画出句子圈出词语把你的感受跟小组交流一下。;第三小节中,我直接出示自学要求:

(1)朗读第三自然段,抓住重要的词句体会王维的心理

(2)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样通过先扶后放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