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西地平线上》教案

时间:2023-02-26 00:05:28 收藏本文
《西地平线上》教案

《西地平线上》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地平线上》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西地平线上》教案1

一、学习内容:

1. 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

2. 理解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二、学习过程:

1. 读准字音

诳语 垭口 勉强 湖泊

雾霭 混沌 瘴气 酝酿

喷薄 安谧 泥淖 攫取

2. 文章解读:

高建群,一位被公认的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他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在他的创作题材中,始终激情高唱着生命的赞歌,营造一种生命中最为壮丽的风景,同时也融入了作家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高建群认为,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体验生活准确的说是体验生命。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作家向往西部生活,总是对西地平线的那块土地情有独钟,是的,正因为那里充满了对生命的考验,他钟爱这个地方,就像钟爱他的生命一样,因而他能够发现那里的美,因为那里的景物都充满了生命,处处洋溢着感动因子。而西部景物中,最难忘、最令作者震撼的便数落日。

3. 文本探讨:

第一段介绍了“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的总体感受,于是便简约地记述起三次落日。这一句在整个文章结构中,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第一次落日 地点:定西高原

发现落日 “在苍茫地远方,弧状地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其中几个字眼:苍茫、弧状、血红、轮子、静静

我们暂时还不觉得很美,但至少能吸引每个人的注意力,这说明任何美的所在都有吸引人的`地方,我们该做的是挖掘出它的美,怎么做?就是仔细地观察。

观察落日 没有火焰 (没有灼热感)

像红纸 柔和、美丽、安谧 (不真实)

太大(较轮子大得多)

悬挂 群山托扶 (想象之景)

托树拍照 联想 左公柳

〖探讨关于“左公柳”的故事,似乎与“落日”无关,那么还为什么要如此安排?

〖参考我们在观察事物时,要有意识探寻事物背后的故事,这样做至少有几种好处:一是可以丰富文章内容,而不显得单调乏味;其次,加深对该事物的认识。

每个人都看见过日落,但似乎认真留意整个日落过程的很少,可是即便认真留意并用文字表述出来的,也是枯燥乏味的。那么在作者笔下,日落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日落 跳跃、颤抖

纹丝不动、颤抖两下、往下一跃

依恋、慈爱、贪恋、不愿离去

〖探讨我们会发现,这些字眼,很熟悉,甚至在脑海里能形象地呈现出来,为什么呢?原来这些词语一般都用来形容人的,但作家却在此用来形容大自然中的一个景观落日,这样处理,好吗?

〖参考至少,用拟人的手法将落日写活了,在每个人眼里都可以感受到落日的那种活力,虽然有人认为有些不切实际,但这是作者感受中的落日景象,我们还知道作者是一位热爱生命,具有崇高理想追求的写作者,在他眼中万物皆有情,将事物人格化,也是情理中的事。

〖回味高建群是一位善于用感情写作的人,他经常会写自己留下眼泪,其实,不经意中,读者也会为此感动,正符合诗人艾青的名诗《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为什么他能够将大自然景物想象得如此充满活力,正因为他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爱,让他能够感受到万物的勃勃生机,万物同样带有人的感情,正如文中所描述的“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

第二次落日 地点:罗布淖尔荒原

日落前:不显明、像灰白的硬币、冷冷

大地、天空 混沌、灰蒙蒙

感受:走入地狱、走入鬼域

辉煌的罗布泊落日:

血红的落日、停滞 我们震撼了

脸上泛着红光 像在画中

〖探讨作者为何而掉泪

〖参考之前的落日,给作者苍白荒凉之感,一切都充满了死寂,加上荒凉寸草不生的罗布泊,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心情是低沉的。而后来的落日突然变得血红,以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整个场景的基调是红色的,那是已干涸生命的复燃,是一种活力的体现,尤其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更显得重要,至少给了作者精神上的鼓励。

〖探讨文中说:“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这当如何理解?

〖参考落日终归要日落西山,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死亡,任何事物都逃避不了死亡,但面对死亡,不同的过程,产生不一样的结局,有的平淡苍凉,有的却可以轰轰烈烈。正如文中,在灰白的落日之后,突然变得血红血红,虽然终归下山,但毕竟之前也曾辉煌过,因而在消失时,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

第三次落日 地点:阿勒泰草原

火烧云 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烧红了 惊骇

第二十段作者通过火烧云所映照的地方,又一次联想到历史中,这块土地曾被称为欧亚大平原(小亚细亚),接着便想到历史中的两件大事匈奴民族西迁以及成吉思汗的誓师大会,这给全文增添了些许历史厚重之感。原来在如此平凡的土地上竟曾发生过如此惊世骇俗的一幕,而作者通过火烧云才想到这一切,顿觉自己是那么的卑微、那么的平庸。

第二十四段作者进行了总结,照应开头,并对“雄伟的风景”和“世间有大美”两句话的出处进行了说明。

4. 全文小节:

这篇课文,指引我们通晓生活之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美的所在,自然界同样不乏其美,对于此,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我们能做的就是发现、观察、欣赏、感悟美。本文作者高建群,便是发现了三次落日,并通过观察,领悟并欣赏到不同的美:第一次落日是一种壮烈奔放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东;第二次落日则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严、肃穆、神圣、悲剧感。是一种崇高的美;第三次落日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之感,原来在落日下,历史里竟有那么多让人惊骇的故事。

这篇课文,还启发我们要发现自然的美,必然要带着一颗感动赤诚的心,用心去感受所观察的事物,只有心中充满爱,爱生活、爱生命、爱社会中一切事物,那么你的心里才会充满感动,感动是你捕获美的利器。

三、活动设计

观察一下你身边大自然中的一切,并用文字把你的感受记述下来。

《西地平线上》教案2

《西地平线上》课堂实录

师:(上课)想问问同学们,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一片温润江南之外,还有什么样的优美自然景物存之于世呢?

(生议论,各种见解。)

师:大家都听说 ……此处隐藏23447个字……说领域重要收获之一。此外还有长篇小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中篇小说《雕像》、《大顺店》、《刺客行》,散文集《新千字散文》、《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惊鸿一瞥--作家高建群眼中的中国西部》、《胡马北风大漠传》等重要作品。一位被公认的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他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在他的创作题材中,始终激情高唱着生命的赞歌,营造一种生命中最为壮丽的风景,同时也融入了作家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高建群认为,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体验生活准确的说是体验生命。20年前,当代著名作家路遥曾经说过“我劝你们注意高建群,这是一个很大的谜,很大的未知数”。

三、 初读课文

1、 给加点字注音

诳语()垭口()安谧()攫取()倚托()抵达()雾霭()泥淖()

湖泊()混沌()瘴气()瞅着()眼眶()惊骇()阴霾()土坯()

2、 找出文章的“文眼”,说说有何作用

“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总领全文。

3、 文章写了哪三个地点的不同落日

定西高原罗布淖尔荒原阿勒泰草原

四、 再读课文

仔细阅读描写三次落日的相关段落,完成下面表格

地点反应联想特点

定西高原惊呆了左公柳壮烈奔放

罗布淖尔荒原掉下泪水罗曼罗兰崇高庄严

阿勒泰草原惊骇匈奴民族成吉思汗历史沧桑

五、 问题讨论

1、 作者三次看落日,分别联想到左公柳、罗曼罗兰、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这些联想与文章有什么联系?这些联想有什么作用?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关于“左公柳”的故事,是由落日的背景自然想起的。走在异地他乡、陌生的环境,将眼前之景与自己熟悉的传说故事进行时空上的联系,是人之常情。同时,这些联想可以丰富文章内容,体现作者的文化涵养。我们平时在观察事物时,也要注意探寻事物背后的故事,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罗曼罗兰是因为日出,给他带来了创作的灵感。作者是因为日落,感受到死亡的庄严。由日落想到日出,这种联想是相称的。由此可知,人与自然从来都是血肉相连的,一个睿智的人可以从自然那里发掘力量,可以从自然那里获得启示。

作者由火烧云映照的地方想到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突然领悟到自己脚下普通平凡的土地曾经的惊世骇俗,在厚重的历史面前,顿觉自己的卑微与平庸。这些联想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也告诉我们,联想是向读者传承内心世界的桥梁。

2、 每个人都见过落日,但像作者这样如此感动震撼的却很少;每个人都会描写落日,但像作者这样把一自然景观描绘得如此扣人心弦、撞击心灵的更少。为什么高建群能够做到?这个谜底,未知数的解究竟是什么?

答案引导:语言分析情感体验表达方式(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补充)

六、结束语

作者曾经说过体验生活就是体验生命。作者对西地平线上的那块土地情有独钟,充满了对生命的考验。他钟爱这片土地,就像钟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因而他能够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美。在他的眼里,那里的景物都充满了生命,处处洋溢着感动因子。而所有景物中,最难忘的还是落日,将这份难忘诉诸笔端,带给我们。我们应该像高建群那样,面对朝夕相处的大自然,不仅是用我们的明眸,更要带上一颗体验的心,让我们从自然汲取生命的养分。

七、 课后作业

a) 思考书后练习,检测自己的学习情况

b) 阅读冯骥才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西地平线上》教案15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情感体验哪里和审美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本感知、概括和鉴赏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2.探究与活动,亲近大自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陶冶情感,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情感体验哪里和审美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对“大美”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略)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

2.思考:

1读完全文,你觉得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2最能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是什么?

3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哪两个字?

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雄伟”;

“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

“震撼”

二.文本研习:三次落日

小组讨论:

1.找出三次落日的背景和特征以及作者的感受。

第一次:定西高原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颠、左公柳

柔和美丽安谧——动感——慈爱

“惊呆”“恍若一场梦境”

第二次:罗布淖尔荒原

血红辉煌

“像在画中”“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第三次:阿勒泰草原

火烧云:灿烂热烈夸张

“我多么卑微呀”“我多么平庸呀”

2.说说你最喜欢作者笔下的哪次落日,为什么?(只要言之成理)

3.从写作手法来品味三次落日。(朗读)

明确:第一次:比喻,突出落日之大、圆。

拟人,将落日人格化。

第二次:对比。荒原的景色——冰冷的太阳——血红的落日

突出落日的辉煌、鲜艳

渲染。在欣赏落日的过程中播放《泰坦尼克号》,体会悲壮的氛围。

第三次:侧面烘托。用火烧云来表现落日的灿烂。

4.作者在观赏落日时,有了许多联想,找出来,说说与落日有什么关系。

明确:第一次:左宗棠出征的情形。左氏的悲壮与落日的壮美很相似,爱国爱乡。

第二次:罗曼罗兰创作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时看到日出的情形。落日比日出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第三次: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勇敢走进辉煌,走进历史的长河,与太阳把它的余热献给火烧云,造福后人很相似。

三次丰富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西部不仅有壮美的落日,还有深厚的人文历史。作者对这样的土地自然充满了热爱,所以文末再次提到“雄伟的风景”和“世间的大美”,与更多的人分享。

三.总结。

四.拓展迁移:

请同学们表述身边的自然之美,写写我们苏中平原的落日、引起的联想和你的感受。

板书:

背景左宗棠

(联想)西部深厚

三次落日:特征——罗曼罗兰——的历史

(大美、壮美)作者深沉

感受成吉思汗的情思

《《西地平线上》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