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囚绿记》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囚绿记》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囚绿记》教案1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路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解读具有象征意味的景物
4、品读文章的优美语句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在文中快速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
2、解读具有象征意味的景物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坚贞不屈精神的赞美
教学方法:
启发法、课堂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绿”的诗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绿”的散文《囚绿记》。
二、新授
1、解题
“囚绿记” 记叙性散文
记叙囚禁绿色的经过。
2、带着问题快速浏览文章
(1)“绿”具体指什么?
常春藤
(2)运用“囚绿”相似的动宾短词来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
遇绿 → 赏绿 → 囚绿 → 放绿 → 怀绿
3、分组讨论
作者在文章中仅仅是要抒发自己对绿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吗,还是有更深层的寄寓?
不是
解析具有象征意味的景物时,我们可以:
a、抓描写句,品特点
b、抓抒情句,悟内涵
c、联系背景,理解形象
(一)描写句
(1)“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嫩叶,渐渐变青,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盛。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美丽
(2)“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绿,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顽强
(3)“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固执
(4)“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不屈服
总结:常春藤具有顽强、美丽、固执、不屈服
(二)抒情句
(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作者把绿色当作希望、幸福和欢乐的象征。
(2)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说明作者观绿、亲绿的愿望,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愉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另外这句话还对后面写作者与绿枝条的“亲密交往”做铺垫。
(3)“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年华。”
一方面表达作者喜爱绿色就像喜爱生命,绿色在作者心中就是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同时也为自己“囚绿”交代原因。
点明绿色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绿色的挚爱,自耦者的赞美、歌颂之情蕴含其中。
(4)、“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责怪常春藤,表达对绿的自省的心理活动,对绿的认识逐渐起了变化,但仍然不肯彻底改变自己的决定,很能反映作者对绿爱得“执著”。
(三)、背景句子
(1)我住在北平的一家 公寓里。
(2)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3)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日寇入侵,华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作者从绿“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顽强性格,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常春藤
自己
民族
三、总结
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零!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四、作业
写一个景物,力求写出它的特点,并赋予它特殊含义
五、板书设计
囚绿记
陆蠡
遇绿 → 赏绿 → 囚绿 → 放绿 → 怀绿
解析具有象征意味的景物
1、抓描写句,品特点
2、抓抒情句,悟内涵
3、联系背景,理解形象
常春藤
自己 民族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就是让学生理解如何去分析具有象征意味的景物,并且掌握分析的具体方法方法,以及锻炼学生在文中迅速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
一、课前的每日一练。教师提供出一个高考易错成语,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个成语的意思。并通过造句,创设一定的语境让学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它的涵义,以及让学生自己造句,来达到掌握理解的目的。这样可以为学生积累成语为以后的高考做一些小小的铺垫。
二、内容安排逻辑清楚。这节课贯穿三个问题,问题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层层递进,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三、有利于发散性思维培养的问题。在总结中这个问题的设置不仅有利于明确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更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思考,并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四、有学习目标的展示与明确。
教学过程中的失败之处
一、教学环节中的导入遗漏。在明确完教学目标后,我直接就进入到新课,把导入新课环节遗漏掉了。这样的话,会使学生在接受新课时有些唐突,不能很好的过渡与衔接。
二、内容讲解的深度不够。在文章的整个讲解和引导过程中,我对问题的深度给学生挖掘的还不到位 ……此处隐藏32813个字……法的一个方面,作者写《囚绿记》赋予绿以象征意义,他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是真正自然的颜色。而常春藤象征了作者本身的品格。作者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借以歌颂中华儿女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表达自己对民族光明前景的祝福和信念、对光明的向往之情!因此,我们在鉴赏此类散文时应该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从而把握意象特征。
向往光明
3、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以“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在这条明线下还隐藏了一条暗线,即作者感情的发展和升华,通过本文的学习,相信同学一定也学到了常春藤的那永不屈服,蓬勃向上的精神,同时引发了我们现实的思考,无论怎样的境遇,我们都要克服生活的困难,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灵。
《囚绿记》教案15【导入课文】
我们的世界五彩缤纷,由于文化传统和民族习俗的不同,每一种色彩被人们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
红色象征喜庆、吉祥、革命、成功。
黄色象征丰饶、华丽、富贵、尊崇。
紫色象征高贵、典雅、神秘、浪漫。
白色象征纯洁、神圣,也象征恐怖与死亡。
那么绿呢?
绿色是植物的颜色,它是生命的赞歌。
绿色是春天的象征,代表着和平与希望。
今天学习《囚绿记》,在这篇课文中,“绿”是指什么?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作者与绿是什么关系?他又为什么要“囚绿”?文章为什么以“囚绿记”为题?这些都是我们要讨论的。
先看作者的介绍。(幻灯片,略)
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绿”是全文描写的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囚绿”是其中一个环节,请用“×绿”式动宾结构,理出本文的写作思路,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
本文的层次结构
1.喜绿(1-4)
2.赏绿(5-7)
3.囚绿(6-12)
4.放绿(13)
5.怀绿(14)
这篇文章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它的每一个层次的展开,都或隐或显地表达了某种感觉、感受和感情,这种抒情的因素是伴随着写景状物并贯穿课文始终的,因此要体会在不同段落里作者情感的不同表现。下面我们在课文中找一找,在每一个环节,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一部分有没有表达作者情感因素的语句?(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所以第一部分怎么概括作者的心情:喜悦。
第二部分有哪些语句表达作者的情感?怀念,欢喜,快活,留恋,爱
其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多?欢喜
其次呢?怀念
第三部分:这个部分的情感比较复杂,(学生读,讨论)既有可怜、可惜、爱抚、善意的一面,又有自私、恼怒、魔念的一面。
第四部分:珍重 祝福
第五部分:怀念
作者情感的变化都是缘自对绿的喜爱,他对绿的囚系也是因为要亲近绿。这种对绿的喜爱是文章感情的基调。
那么作者为什么这么喜欢绿?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启发我们思考?
第5段: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这是从绿本身来说的,绿是生命力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是快乐的源泉。
那么从作者主观上来说,有没有什么原因?文中有没有表现作者当时的处境的语句?
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
既然如此,他就需要有精神的陪伴,需要安慰,需要有人和他交流,和他“对语”
课文既然划分为喜绿、赏绿、囚绿、放绿、怀绿五个层次,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为“囚绿记”?
1、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囚绿”这一层最能表现“绿”的性格特点,那就是“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这种执著地追求自由的精神。
2、从时代背景方面看,当时中国已经爆发了抗日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占我国领土,中华民族亟需发扬常春藤的不屈服于外来压迫的精神和勇气。
3、从文章内容方面看,囚绿这一层内容最丰富,绿枝条生命变化和作者心情的起伏都最复杂,表达方式也最多样,在文章中分量最重。
4、从结构上看,这一部分是文中的转折,叙事有了波澜起伏。如果只写作者喜欢绿而无甚变化,则流于平铺直叙。
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哪些性格特点?
(1)文章第7段,绿枝条是美好的事物,它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有着纤细的脉络,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的绿影给人带来喜悦和满足,它是大自然对人的恩赐。
(2)它又有柔弱的一面,一旦失去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惹人怜爱。
(3)它又有倔强、执著的性格,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它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它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这些性格特点是不是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绿枝条的特点?不是,这些特点既有现实的`一面,又有作者想象和美化的一面,具有人格化的特征,作者是把它当作人来写的。
学习课文中的状物描写
(第7段,朗读)
(1)形态:柔软的卷须 折叠着的嫩叶 纤细的脉络
(2)动态:伸开、攀住、舒开 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3)颜色(变化):变青,变老
那么状物是不是目的?不是,目的是什么?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状物的目的都是为了抒情。通过这种状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对绿色之爱,对绿色的留恋。但这不是直接抒情,而是间接抒情,是寓情于景的写法。文章中有没有直接抒情,最集中的直接抒情在哪一段?第5段(略),这就是直抒胸臆的写法。
第11段作者把不放走绿枝条归咎于心中的“魔念”,你认为魔念指的是什么?
魔念是指作者心中自私、偏执的心理,心中如果有了魔念,就会做出违反常理的事来。有的人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每个人心中都可能有魔念,我们要不断地克服魔念,才能逐渐成长为一个纯粹的人。
文章对成语“涸辙之鲋”“揠苗助长”的运用有什么特点
作者将“涸辙之鲋”压缩成“涸辙”,用来修饰“鱼”,又暗含“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的典故。
“揠苗助长”本是贬义词,在这里用作褒义,表达了作者对常春藤生长的期盼非常急切的心情。
成语活用是指根据实际需要,以成语原型为基础而采取的变通用法。如:“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是成语的扩充;“旁观者未必清”“眼见未必为实”是成语的反用;当前广告中的“默默无蚊(闻)”(某蚊香广告)、“随心所浴(欲)” (某热水器广告)等是成语的改字。但成语的任意活用会造成语言的混乱,成语更不能误用。
【课外练习】
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一种植物,力求写出事物的特征。(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