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班艺术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班艺术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班艺术教案1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手工制作,体会成功创作的乐趣。
2、巩固团、搓、压泥的技能,学习用辅助工具制造纹理的方法。
3、大胆介绍自己的作品,提高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橡皮泥、寿司图片若干,塑料工具刀,牙签。
活动过程
一、感知欣赏。
——师:你们吃过寿司吗?有什么形状和味道的?
——出示橡皮泥寿司图片,引导幼儿欣赏,讨论制作材料和方法。
二、学习方法。
——教师带领幼儿做手指放松游戏。(两手手指相互压一压、揉一揉等)
——教师带领幼儿用橡皮泥学习团、搓、压泥等基本技能。
——师:你想制作什么寿司?你准备怎样做呢?
——启发幼儿利用辅助材料牙签工具刀扎、压纹理。(方法详细见幼儿用书)
——学习镶嵌的方法:先在中间压一个凹形,然后将装饰的橡皮泥镶进去。
三、想象创作。
——幼儿用橡皮泥自由制作寿司,也可以参考幼儿用书制作生鱼片寿司和紫菜卷寿司。
四、分享交流。
——幼儿介绍自己制作的寿司的特点,感受成功的喜悦。
——将幼儿的作品放在美工区做食品展览会。
活动应变
可以用面团来代替橡皮泥。
活动延伸
制作虾子:将红色的橡皮泥搓成圆条状,然后一圈圈粘好。再拿一张白纸圈成圆锥形,套在身体前面当虾头。将红色的尾巴和虾须粘好,最后用黑色的橡皮泥做两个眼睛,粘在头上的眼睛部位。
区角活动
美工区:投放橡皮泥和手工图片,鼓励幼儿继续制作食物。
环境创设
将幼儿制作的寿司用废旧饭盒或纸碟和保鲜膜包装,展示在活动室内。
家园同步
请幼儿回去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制作一种食物。可参考幼儿操作材料、图书。
制作材料可多种,例如:面团、手工纸等等。
随机教育
日常鼓励幼儿细致观察各种食物,鼓励幼儿用橡皮泥、绘画等方式进行表现。
附录:寿司的历史
寿司的起源众说纷纭,在古代东南亚、中国沿海都有和寿司制作工艺相似的食品,但形态却不同。日本寿司以紫菜或海苔卷米粒与生鱼片、黄瓜、肉松、焦葱为主,配上芥末、辣根、酱油、醋。而在中国沿海有一种利用糯米、蛋黄、脆皮、花生、蔬菜、熟虾仁做成的圆柱形饭团,叫做糍饭棒,用一层熟面皮包裹,方法和寿司有点像,但是材料和形状不同。相传糍饭棒来自春秋时期的越国(浙江地区),属于古越民的传统美食。
而在高丽臣服中国后的公元200年即后汉年代,中国已开始流传鲊这种食品,相传由东北亚海洋民族(扶余、东秽、马韩等)引进。在辞典中的解释为以盐、醋、米及蒸熟的鱼段腓制成的食品。有时采用炸脆鱼条作为主料和饭团拌在一起,形状是一个椭圆的球形,形似橄榄球。但大多数时候没有固定形状,鲊又作粉蒸鱼排或米蒸鱼排,用的却是熟米,可以加热使用,也可以和熟鱼冷拌。宋朝年间,中国战乱频仍,这正好为逃难的充饥食品,而品种更多,由蔬菜类、鱼类、肉类等组合捏制而成,但因为没有固定形态,因此和日本寿司有所差异。
后汉时代日本也出现了用米饭、生鱼和酱汁做成的.一口就可以吃掉的小型食品,比中国的鲊要小得多。这便是后来日本寿司的祖宗。而同时期的中国的鲊(米拌鱼条)可以看作是寿司的兄弟或邻居,只是现今没有广泛流传和普及。
公元700年,即奈良年代,日本早期的小型食品被命名为寿司,当成节日食品来使用。寿司逐渐普及为日常食品,特别是一些渔夫用一些醋腌制过的饭团,加上一些海产或肉类,压成一小块,整齐地排列在一个小木箱之内,作为沿途的食粮。镰仓幕府时代,寿司已广泛流传,成为一种普通的物品和日本饮食文化的象征。
中班艺术教案2【活动设计】
歌曲《春雨沙沙》旋律活泼欢快、内容形象生动,问答式的歌词描绘了一幅极富童趣的春天场景。歌词内容浅显易懂,音乐情绪活泼欢快,非常适合中班的小朋友演唱。
【活动目标】
1、知道歌曲名称,初步理解歌曲的内容,使幼儿喜欢唱歌。
2、学会正确的演唱姿势,会用自然声音唱歌,集体能够一起开始,一起结束。
3、引导幼儿去感受和表现音乐力度的强弱。
4、唱准歌曲的旋律,为歌曲创编简单的动作。
5、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6、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活动前分析】
重点是学唱歌曲并能唱准音调。
难点是学习强和弱的唱法。
【活动准备】
1、教师事先带领幼儿在下完第一场春雨后观察春天的景色。
2、准备描绘春天和春雨的图片。
【活动过程】
1、幼儿在《春天在哪里》的歌声中随音乐自由做动作进入教室。
2、教师边拍手边说儿歌提醒幼儿做好:“一二三,拍拍肩,四五六,点点头,七八九,转转手,最后我说十,家做整齐。”
3、用小动物的叫声带领幼儿练声。
4、教师出示春天和春雨的图片,让幼儿观察,看到图上有什么教师结合事先观察到的春天的景色鼓励幼儿说出:图上有春雨、种子。教师提问:“春雨会发出声音吗农民伯伯把种子种到地里过几天种子会怎么样呢种子喝到雨水后感觉怎么样呢种子喝饱了雨水以后,想干什么呢”
5、让幼儿继续观察图片,教师说:“我们把好看的图片编成好听的儿歌唱一唱好不好”师幼共同编儿歌:春雨,春雨,沙沙沙,沙沙沙种子种子在说话,在说话,哎呀呀雨水真甜,哎呀呀,我要发芽哎呀呀我要出土哎呀呀我要长。
6、教师与幼儿共同跟着节奏谱拍节奏
7、师幼共同按节奏说歌词一遍。
8、教师范唱歌曲一遍,引起幼儿学唱歌的兴趣。
9、教师逐句教唱幼儿两遍,让幼儿掌握歌曲的旋律。
10、师幼一起边表演《小手拍拍》,让幼儿放松一下。
11、教师说:“我们班的小朋友唱的真好,要是再给歌曲加上动作那就更美了。”启发幼儿为歌曲创编动作,并提醒幼儿种子说话的声音是弱的,要用手势和动作表现出来。
12、请个别能力强、胆的幼儿上前面来做自己的动作,做得好的家跟着做。
13、为歌曲起名字。师:小朋友们都有自己的名字,那我们也一起来为歌曲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好吗”引导幼儿纷纷 ……此处隐藏9900个字……。
(3)小朋友想不想试试看?
(4)小朋友变魔术,用手套做各种不同的造型。让幼儿说说自己做的造型是什么,怎么变的。教师让幼儿一起来学一学。
2明确特征丰富表象
(1)老师也来变变魔术。小兔(粘贴没用的手指,指出两个手指是小兔的耳朵。画五官)章鱼(用铁丝缠住,手指是章鱼的脚,画五官。)螃蟹(粘贴两个手,画五官)孔雀(画五官,粘贴手工纸)
3、创设情景,联想创作
(1)鼓励幼儿大胆创作,设计别人不一样的手套画。教师可进行适当的启发和指导
(2)提示幼儿可以利用左右两个手套拼在一起作画。
(3)让形象更美丽
4、综合总结
(1)师:来看看小朋友的作品。引起幼儿对老师的注意。
(2)师:手除了变魔术外,它还能干什么呢?(穿衣,扣纽扣,吃饭做作业,写字,画画等等,原来手还有那么多的用处啊。)
(2)师:让我们带着打扮得很漂亮的动物到教室里去跟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吧!唱着歌一起出教室。
中班艺术教案14[设计意图]
新《纲要》艺术领域提出了能初步感受喜爱环境、生活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现活动。而肚兜就像旗袍和唐装一样,是我国的传统服装,作为一个中国孩子,应该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了解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所以我选择了《好看的肚兜》这一活动,通过幼儿熟悉的卡通人物,和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幼儿自己动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装饰肚兜,既锻炼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又增进了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活动目标]
1、在感受肚兜的色彩和图案的同时,了解它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服装,了解孩子穿肚兜的意义。
2、学习使用剪贴,粘贴等方法制作肚兜。
3、在音乐的伴奏下表现儿童健康、活泼的情绪。
重点:幼儿自己设计肚兜。难点:对中国传统服装的了解及穿肚兜的意义的了解。
[活动准备]哪吒图片、幼儿小时穿肚兜的照片,肚兜展板,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请幼儿欣赏《哪吒传奇》,初步引起幼儿兴趣。
哪吒是哪个国家的孩子?他穿得什么?(兜兜、肚兜)肚兜上面有什么?还见过什么人穿肚兜?孩子们联想到红孩儿、沉香都穿过肚兜,了解肚兜的历史久远。
2、幼儿欣赏自己小时候穿肚兜的照片,了解肚兜的意义。
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介绍和交流,加深对肚兜的认识,进一步探讨爸爸妈妈给我们穿肚兜的意义:红色在中国代表吉祥、喜庆、欢乐,爸爸妈妈给我们穿红肚兜是希望我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3、欣赏肚兜展板,进一步感受肚兜的色彩、图案。
展板上的肚兜颜色各异,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肚兜上的花纹也各具特点,有花开富贵、有吉祥如意、长命百岁……孩子们在展板前流连忘返,不断和同伴之间讲解自己喜欢的肚兜,尤其是带有奥运福娃的肚兜和带小猪贝贝的肚兜最受孩子们欢迎,孩子们知道今年是猪年,还知道明年世界奥运会要在中国北京召开,福娃是吉祥物,我们的参观活动充满了浓浓的传统风情,我们大家都被感染了。
4、幼儿自己设计自己的肚兜,幼儿分组(绘画、剪纸、粘贴)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注意环境卫生。
5、音乐活动
(1)、孩子们戴上自己设计得漂亮肚兜引导幼儿创编动作,表现小朋友健康活泼、可爱的样子。
(2)、随着欢快的音乐自由的舞蹈,跟着音乐一起跳。
[活动延伸]
让幼儿回家继续搜集中国的传统服装、饰品、挂件及孩子们自制的肚兜等放在区角内,通过表演或探索认识,让幼儿对祖国的的一些传统文化、传统知识和传统习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教具准备充分,选才符合幼儿的特点,幼儿比较感兴趣,活动各环节过渡自然,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兴趣高涨,体会到了操作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最后的音乐活动表现了孩子们健康、活泼、快乐的情绪。
中班艺术教案15【设计意图】
《大象孵蛋》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说白节奏,节奏简单,富有儿童特点。“大象为什么会孵蛋呢?”将会是幼儿学习的兴趣点。中班幼儿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已有所掌握。所以此次活动,我们将采用故事、游戏的手段让幼儿在熟悉说白节奏之后,尝试用已有经验分析出语词的节奏,并在活动中体验到说白节奏的诙谐和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目标】
1、感受说白节奏的诙谐与风趣。
2、尝试分许说白节奏的语词节奏,并用身体乐器进行演奏。
3、鼓励幼儿大胆用肢体进行表现。
【重点难点】
重点:在幼儿熟悉说白节奏之后,能稳定固定拍。
难点:幼儿分析语词节奏
【活动准备】
说白节奏《大象孵蛋》
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卡片
呼啦圈 沙蛋 节奏格子 大象头饰
【活动过程】
一、幼儿听节奏模仿大象有节奏地走路、洗澡。
二、故事引入。
1、教师边讲述故事,边表演。
提问:“故事里发生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情?大象是怎么孵蛋的?”
2、播放CD,幼儿完整感受童谣。
三、学念说白节奏,稳定固定拍。
1、教师边念童谣边将呼啦圈放在地上,感受固定拍。
2、教师跳圈,幼儿边念边用脚踏出固定拍。
3、教师敲节奏,请1名幼儿跳圈,其它幼儿跟跳。
四、幼儿尝试分析语词节奏。
1、运送鸟蛋游戏。
幼儿分组分析语词节奏,并将“鸟蛋”按语词节奏送入格子中。
2、师幼共同验证语词节奏。
3、复习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
引导幼儿用音符宝宝把语词节奏排出来。
五、身体乐器演奏。
1、幼儿用身体乐器表现语词节奏。
2、幼儿边念童谣边用身体乐器进行演奏。
3、幼儿分两组,一组用身体乐器拍节奏、一组念童谣。
六、肢体表现
1、鼓励幼儿大胆用肢体动作表现童谣。
2、分三组完整表演:一组(念童谣)二组(身体乐器)
三组(肢体表现)
七、教师小结,师幼再见,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在幼儿稳定固定拍的环节,幼儿掌握较好,但实施过程中占用的时间较长,应在发现幼儿掌握以后就不占用太多时间。此次活动难点在于幼儿分析语词节奏,因刚开始时讲述的不够准确,所以导致幼儿不能很好的理解“运送鸟蛋”的方法是按语词节奏,在后来调整方法,教师又多加入了引导环节,说一个字,拍一次手,让孩子正确的.理解语词节奏,并交代了正确的方法后,孩子们能够正确的按语词节奏完成。经过前面的铺垫,在用音符宝宝替换“鸟蛋”时,就很容易掌握。在后面的演奏环节,孩子们都能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