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班数学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班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班数学教案1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物体的重量,知道物体有轻重之分。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感知并分辨物体轻重,并能大胆地用语言讲述:××轻,××重。
3、学习整理操作材料,保持桌面的整齐。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在日常生活时感觉过轻重。
2、物质准备:
教具:玩具卡车两辆,玩具天平一个。实物:大橡皮泥、小橡皮泥各一块、棉花、积木、玻璃球。
学具:幼儿用人手一册,人手一支笔;每组一个天平,一筐实物(纸球、积木、铁片、雪花片棉花、积木、玻璃球等)。
活动过程:
一、看看掂掂,感知货物轻重。
出示两辆相同的大卡车,上面分别放有大橡皮泥和小橡皮泥,引导幼儿观察并猜一猜:卡车上运送一种货物,它们有什么不同:哪个重?哪个轻?
请个别幼儿上来掂掂,再说说:哪个货物重?哪个货物轻?
在汽车上换上一团棉花和一个玻璃球,让幼儿摸一摸,掂一掂,正确感知棉花和玻璃球的轻重。
二、观察天平器的变化,认识物体的轻重。
出示天平器,告诉幼儿天平器是衡量两个物体轻重的一种工具。然后,在天平两边分别放上积木和玻璃球,让幼儿观察天平的变化,并说说:天平吕有什么变化?天平翘起的一边表示什么?天平沉下的一边双表示什么?也可以让幼儿说一说谁重谁轻,再在天平器上演示验证,从而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物体的轻重。
出示大橡皮泥和积木,让幼儿猜猜谁重谁轻,再请幼儿教育上来将橡皮泥和积木放在天平器的两边,带领幼儿进一步感知认识物体的轻重。
三、幼儿操作活动:
看图分辨轻重: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说说:图上有什么?想一想:哪个重?哪个轻?你是怎么知道的?请幼儿圈出重的物体。
分辨轻重:请幼儿每次拿两上筐中的实物玩一玩,掂掂或在天平器上称一称,感知两物体的重量,说一说:××轻,××重。
四、活动评价:
展示《幼儿用书》P9,请个别幼儿大胆地说出谁轻谁重。
鼓励幼儿大胆地说说自己同时玩了哪两样东西,哪个重?哪个轻?提高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兴趣。
小班数学活动:树叶分类
有幸参加了平湖市地十一届双高课的教学比武活动,在去之前准备了一些零散的经验,除了业务上的`一些外,更重要的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的.力争在比赛的24个小时里,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与那里的孩子共享快乐课堂.设计的教案如下:
小班数学教案2一、活动目标:
1、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物体的数量并说出总数。
2、学习将5以内的数量与物体进行匹配。
3、乐意参加操作活动,并能按要求进行操作活动。
二、活动准备:
1、卡纸大房子一座,贴有五种不同小动物的头像。
(小狗1只、小猫2只、小鸡3只、小羊4只、小兔5只)2、1到5的数字卡和圆点若干。
3、肉骨头、小鱼、毛毛虫、小草、胡萝卜的图片若干。
三、活动过程:
1、森林里面发洪水,小动物的房子都被洪水冲走了。天气晴了,小动物们一起动手建了一座很大的房子。小朋友想不想看看他们的大房子?(出示房子)2、哇!房子好大呀!如果再发洪水,它们的大房子也不会被水冲走了。我们一起看看小动物的房子盖了几层楼呀?(5层)可是小动物们还没来得及给楼层贴标号,我们一起帮帮它们好吗?(一楼贴数字标号1,二楼贴数字2,三楼贴数字3,四楼贴数字4,五楼贴数字5)3、今天是小动物搬新家的好日子,看,谁来了?(小狗)今天小狗来得最早了,它搬到了大房子的一楼。
喵!两只小猫也来了,住上了二楼;三只小鸡跑来了,它们住在了三楼;咩咩!来了四只小羊,它们高高兴兴地住上了四楼;蹦蹦跳跳来了五只长耳朵的动物,它们是谁?(小白兔)五只小白兔跳到了五楼住下了。
4、小动物搬新家了,我们小朋友给它们送点礼物吧!送什么呢?(幼儿展开讨论,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已的想法)好吧,因为它们刚搬新家,家里都没吃的食物,我们就给小动物送点它们最喜欢的食物吧!要送多少呢?
小狗说:“我是一只,我只要一根肉骨头就行了。”请一个小朋友给小狗送一根肉骨头吧。(给小猫、小羊、小鸡、小兔送食物)四、小结(小动物收到了小朋友送的食物非常高兴。)刚才,老师接到了大象伯伯的电话,大象伯伯知道小动物搬新家了,给小动物写了许多的贺卡祝贺它们。可是,大象伯伯今天临时有事,它想让我们的小朋友按照贺卡的标号分别送到各楼层的布袋里。(放音乐,让幼儿操作)
课后反思:
1、在这个课程中,课程的设计是数活动,所以思路一定要清晰,而且逻辑性一定要强。在第一个部分的时候我出示小动物的时间有些拖沓,因为我的重点并不是小动物的习性,而是后面的数数活动。第二个部分的时候,也有些乱,可能是因为紧张,把后面的第三部分的一些内容也插放进去了。
2、在目标制订上也存在问题,在本次活动中,并没有达到数物对应的效果,这个课只是在听声取物,和数数。所以目标也要修改。因为所有的活动都应该围绕制订的目标而循序渐进的。
3、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说的`比幼儿说的多了很多。在教幼儿的过程中,更应该让幼儿去说、去想。而不是只有老师说幼儿回答。
4、在第三个环节中,幼儿听小动物的叫声,数数,再给小动物送食物的这个过程中,我一直用手指提醒幼儿,其实应该让幼儿自己来听。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这个环节中,幼儿上来操作的时候,放的数量不明显,没有办法让幼儿自己去验证。所以教具也是有问题的,应该很明显的就能看到,是几条鱼或几根骨头几棵草。而不是幼儿上来之后,老师自己都不是很清楚谁送对了,谁送错了。
5、在结束的环节中,还是有些突然。从延伸活动一下就到了小便洗手。这个结束的环节也应该要注意。
小班数学教案3活动目标:
1.感知5以内的数量,学习手口一致点数到1--5。
2.学习按数取物,根据5以内的指定数量取出相等数量的.物体。
3..感受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ppt.
2.盘子人手一个、圆珠若干。
活动过程:
一、小熊过生日
师:这是谁呀?(小熊)
师:今天小熊要过生日了!你们看,蛋糕都准备好了,猜猜看小熊过几岁生日?
师:五根蜡烛,原来小熊过五岁生日(让幼儿手口一致点数 ……此处隐藏7893个字……豆慢慢地长大了,孩子们对身边的这些变化激起了强烈的好奇心。我抓住这一契机,利用豆设计了这个以数学为主的探索活动,让孩子们在猜豆、剥豆、数豆、排豆、串豆的过程中,在自然流畅的感性活动里,自主观察与探索,自由表达与表现,从而体验到快乐和成功。
(2)内容分析
《纲要》中强调要遵循幼儿身心的规律与学习的特点,并指出"要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利用身边事物和现象". 《豆豆乐》是幼儿园小班下学期的数学活动,本活动要求幼儿感知5以内的数量和按照物体的大小进行排序。小班下学期的幼儿活泼好动、爱玩,并乐于在玩中去学习各种知识,对数、排序的概念和都有了些零碎的认识,同时他们对数数、排序也非常感兴趣,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因此我选择并设计了《豆豆乐》这个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自主探索、初步学习对数量的认识。
(3)幼儿现状分析
通过半年的幼儿园学习生活,对于感知数量和简单的AB式排列在一些活动中已初步接触过,本次活动要求幼儿能感知5以内的数量,并在排序中能有所创新。由于小班幼儿的思维还处于直觉行动向具体形象过渡的阶段,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小班幼儿虽然喜欢数数、排排,但准确度不高,往往会无意识的去玩。因此,在此次数学活动中,我尝试用自然资源,让幼儿在生活中爱上学习
(4)活动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在制定活动目标时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数学领域的要求,结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注意了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原则。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在猜猜、排排、串串中感知5以内的数量和按照物体的大小进行排序。
2、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学习的乐趣。
(5)活动重点、难点:
根据目标以及幼儿的认知理解水平,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感知5以内的数量。活动的`难点是:按照物体的大小进行有创造性的排序。
因为活动目标中既有认知、能力的要求,有对幼儿的态度、情感的发展尤为关注。因为新《纲要》中提出了"能从生活中感受事物的数量"的目标,以豆为主要材料,通过设置帮猫妈妈做事的情境,来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6)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环境、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进行了以下的物质准备:蚕豆、豌豆、牙签、框若干,四只小鸡,猫妈妈卖豆的图片以及插豆的盘子。
这种以大自然中的"活教材"支持幼儿的学习,引导幼儿开展的探究活动符合《纲要》"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要求,很好地把数学与生活融合在了一起。
二、说教法
这一活动的教学对象是小班幼儿。他们年龄小、爱玩、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充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教学,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
1、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知识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中我安排幼儿进行了独立的剥豆、排豆,操作中主要是让幼儿在感知数量的多少,提升经验,然后进行简单的观察,发现这些豆的大小不同,来引导幼儿排序。
2、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小班幼儿易受情境感染的特点,有目的地创设了 "帮猫妈妈插豆"的情节,以引起幼儿的兴趣。使幼儿融入到做事情的情境中,激发幼儿的数数兴趣,让幼儿积极观察,动脑,以达到个性与素质的共同发展。
3、交流讨论法:恰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在剥豆排豆的过程中,我让幼儿和好朋友说说每节豆荚里有多少,比一比,在排豆的过程中,观察大小,充分让幼儿表达自己的看法,进一步感受到了参与活动的乐趣。
三、说学法
1、操作法:本活动的操作是通过让幼儿独立完成剥豆、排豆和串豆。有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这样形象地比喻"孩子的学习是听过就忘记,看过就记住,做过就理解。"这句话很好地阐明了孩子的思维和学习特点:直接行动思维接受知识的速度优于具体形象思维,更优于抽象逻辑思维。因此,为幼儿创设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的机会,是帮助他们获得知识的最迅速、最便捷的途径。本次活动就是以这种理念为依据,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里自由地操作。
2、情境体验法: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通过情节,使每个幼儿都有实际体验,获得愉快感、轻松感与成就感。在情节中轻松掌握了数数、排序。在反反复复的观察和交流中,并不缺少的是为孩子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在自己的努力下一步步地接近成功,从而培养孩子们喜欢帮助他人和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
3、交流法:同伴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使《纲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动"得到真正体现。
四、说教学过程
《纲要》提出:"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为主导作用,要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做法和说法,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观察性、操作性、交流性".我主要分三个环节:
一、猜猜
1、猜猜这节豆荚里会住着几颗豆宝宝?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幼儿兴趣,初步感知数量。
2、每位小朋友拿出凳子下面的豆荚,与好朋友之间相互猜一猜,为幼儿提供相互交流的条件。
3、然后验证结果。做了一个喂小鸡的游戏。
二、排排
这里先让幼儿观察豆,发现大小不同,自然地引出豆宝宝排排队,然后让幼儿有意思的去排,在此基础上,让有幼儿自由发挥,创造性的给豆宝宝排队,让孩子们在体验生活乐趣的同时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三、串串
这一环节是前两个环节的提升
1、在这部分有目的地创设了 "帮猫妈妈插豆"的情节,以引起幼儿的兴趣。根据幼儿的意愿随意的去串豆,培养兴趣,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2、让幼儿把做好的豆串送到熊妈妈的店里,这里是要求幼儿按圆点的数量插上去。
3、最后让幼儿把插好的豆拿到街上去卖,使幼儿很有成就感。
生活是丰富多彩、生动真实的,我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育材料,给孩子提供一个乐中学的空间。本活动充分体现了教育的生活化。老师尊重幼儿的世界,走进幼儿的生活,以豆为一根主线,引导幼儿猜豆、排豆、串豆,使孩子充分体验到了游戏中的愉悦,体验到了收获的愉快情绪,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在活动中,幼儿不断地感知,动手操作,数数排排,注重幼儿主体性的发展,注重形成幼儿持续学习的意向。幼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孩子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人,因此幼儿的兴趣得以激发,各种潜能得以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