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中班语言教案15篇

时间:2023-02-17 12:05:23 收藏本文
中班语言教案15篇

中班语言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班语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班语言教案1

一、复习导入

1.师: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3课,谁来美美地读一读课题?指名读。(4夕阳真美)

1、我会读轻声:

涨红了 更红了 真美呀

轻轻地 漫漫地

2、 我会读词语:

西斜 余晖 壮丽

下沉 云朵 染红

落山 霞光 灿烂

师:横着读,边读边想:你从词语中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第一行的词语都是第2自然段的。夕阳西斜,余晖很美,景色壮丽。

生:我发现了第二行的词语都是第3自然段的。太阳下沉,云朵给染成了各种颜色。

生:我发现了第三行的词语都是第4自然段的。太阳落山,留下了灿烂的霞光。

师:一(3)班的同学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能发现词语间的联系,真不简单。

竖着读一读,你会不会有新的发现呢?

生:我发现了太阳先是西斜,再下沉,最后落山。

师:你发现了夕阳落下的顺序。

(板:西斜 下沉 落山)

生:我发现了余晖、云朵、霞光都是很美的。

生:我发现了壮丽、染红、灿烂都是写夕阳美的词。

(设计意图:词组复习既复习了生字的读音,还复习了轻声“的”的读法,又让学生学会了怎样正确使用词语。)

二、通读课文,品味夕阳的美

师:夕阳呀,就像个顽皮的孩子,它总是在不停地变啊变,在落山的过程中它的位置和脸蛋都在发生着变化呢。翻开书,轻轻地读读第二、三、四自然段,看看太阳的位置发生了哪些变化,边读边把句子划一划。

交流:你从第二段中找到了哪个句子?逐行进行。

(1)太阳已经西斜。板书:西斜,

(2)太阳慢慢地往下沉。板书:下沉

(3)它轻轻地走向西山的背后。板书:落山

过渡:夕阳的美啊就藏在这些变化当中,就藏在这些语言文字当中,让我们来细细地读一读,看一看夕阳究竟美在哪里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品读重点段落,从整体上了解太阳自身的位置变化,感受变化中的美。归纳出三幅美景图)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西斜美”。

1、师:我们先来欣赏第一幅美景——太阳西斜图。(媒体出来文字)学生自由读第二节,边读边想象一下这幅美景。

2. 师:小朋友,读了这段文字,你知道太阳怎样了? (西斜)那你来读读这句话,好吗?

3、师:有没有小朋友注意过中午的太阳吗?看着中午时的太阳,什么感觉啊?(眼睛都睁不开了)对,那就叫“刺眼”

(出示图片)瞧,这西斜的`太阳还刺眼吗?(不刺眼)是的,不再刺眼的光芒,这时的阳光让我们感觉很柔和。太阳落山时发出的柔和的光芒就叫余晖。点红“余晖”,你能读出阳光的柔和吗?指导学生朗读柔柔地、美美地、慢慢地读。

一起柔柔地读好此时的夕阳。

4、师:在这么柔和的夕阳下,天空又是怎样呢?指名说,相机出示:“天空一片深蓝。”让我们想象一下这一片深蓝的天空,像什么呢?(出示:天空一片深蓝,像 。)真美啊,你能读出来吗?指名读。

5、师:夕阳西斜下的西山又是怎样的美景呢?

出示:“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指名读

a、你读到了怎样的西山?点出“连绵起伏”,来,看看李老师这样画,对不对?(继续添画)这样呢?

出示图片,让学生看图。谁来读好这个词语?做动作读读这个词语。(师用手势演示帮助)看图说说连绵起伏的西山真雄伟啊。

b、师:哎呀,夕阳的余辉洒在了西山上,就像给它穿上了一件外衣,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呢?点红“披”。西山就像披着一件金光闪闪的衣服,这时候给你什么感觉呢?(美丽)

此时,你最想用哪个词来赞美西山?指名说。点红“壮丽”,瞧,既雄伟又美丽,就叫——壮丽。(板书:壮丽)

指名读该词。把“壮丽”送到句子里,谁也能读好的?

(设计图意:“连绵起伏”、“壮丽”这两个词语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通过画画,演示让学生感性认识“连绵起伏”。理解壮丽时,先让学生看图理解西山的雄伟,再从“披着夕阳的余晖”体会夕阳的美丽,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同时使学生较为深入地理解了感悟“壮丽”的内涵,。)

6、师:夕阳西斜时,太阳美,天空美,西山美,小朋友的朗读也很美!现在让我们用优美的朗读边读边想象夕阳西斜的美景吧!配乐齐读第2自然段。

7、师:此时的美景让我们赞叹不已,那我们想不想把它留在心中呢?让我们轻轻地读一读,记一记。

8.背诵:师:你能不看书,把美美的西斜图介绍一下。边读边想象这幅美景。配乐背诵。

出示:太阳已经( ),收起了( )。天空( )。连绵起伏的( ),披着( ),显得( )。

真是美不胜收呀,我们都陶醉了,这样壮丽的景色让我们情不自禁的想说——夕阳真美!(齐读课题)

(设计图意:图文结合,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将学生带入美丽的太阳西斜的情境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也悟在其中。让他们边读边想象,把课文里所描写的情景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很快地就能背诵课文,也交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

四、学习第三段,感受下沉美。

过渡:太阳西斜时,景色多么壮丽呀!接着,太阳慢慢地往下沉,夕阳是慢慢地下沉的,我们也要读得慢一些。黑板演示下沉。再读。

1、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太阳下沉的画面吧。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你又从哪里读出了夕阳的美?

1、 出示第二句话。请小朋友们轻声读读,看看太阳的脸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名说。出示句子:“圆圆的脸涨红了”

小朋友,你在什么时候涨红过脸啊?(害羞、高兴……)

太阳的脸涨红了,就像小朋友们的脸蛋一样,红扑扑的,圆圆的,多可爱啊!指名读 。

2、师:太阳不仅自己在不断变化,也给身边的云彩带来了变化呢,你看,引读:“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点击各种颜色)

就染成这些颜色吗?指名说。颜色真是丰富啊?这么多的颜色你是从句子的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这么多的颜色都藏在这个省略号里了呀!小朋友的想象真是丰富呀。你能读好这么多的颜色吗?。(板书: 多彩)

颜色这么多,这么美,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把它们都说进去呢?(五颜六色)

媒体出示: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彩斑斓、五光十色、万紫千红 齐读 ……此处隐藏10240个字……,老师带来的故事里有三个朋友,他们住的地方只有白色,白色的山坡,白色的房子。他们能看到漂亮的彩色吗?

2、出示第一幅画面,教师讲述:白色农庄里住着三个朋友——白牛、白猪和白鼠。彩色鸟告诉他们,自己飞来的地方有很多漂亮的颜色。三个朋友踮起脚看,看不见漂亮的颜色,一个爬到另一个背上,还是看不见。

3、他们怎样才能看到漂亮的颜色。

(二)三个朋友看到的彩色(这是活动的重点部分,逐个提问的形式让幼儿对四种,颜色带给小动物的感知体验认识更清晰。)

1、完整播放故事磁带或CD一遍,引导幼儿讲述故事。

2、分次出示第2~5幅画面,教师逐幅讲述、提问。

3、走到红色的地方,他们看到了哪些红色的东西?白鼠看见红色高兴吗?它是怎么说的?白牛和白猪是怎么说的。

4、走到黄色的'地方,他们看到哪些东西是黄色的?白猪说:黄色是什么味道的?白牛为什么说黄色真舒服?白鼠为什么说最喜欢黄色

5、来到蓝蓝的大海,三个朋友很开心,他们是怎么说的?

6、来到绿色的地方?白鼠说了什么?白猪说,在哪里看见过绿色?白牛“哞哞哞”的说了什么?

7、结合挂图,再次聆听故事(开头至“……我们把绿色带回去”,重点理解故事角色在红黄蓝绿四种色彩的环境中表述内心感受。

(三)三个朋友的彩色农庄(这个环节和第一环节的导入提问是相互呼应的,通过这个环节揭晓了谜底,也以幽默的故事设计告诉了幼儿,我们吃完水果后,肚子里常常就带有水果的种子)

1、出示第6~8幅画面,教师讲述相应的故事内容(“回到白色的农庄……”至结尾)。

2、回到白色农庄,三个朋友种下了黄色的麦子、向日葵,绿色的杨柳和青草,还有了蓝蓝的湖水。他们睡觉的时候,梦到少了什么颜色。

3、为什么山坡下会长出红色的番茄、樱桃和草莓?

4、有了漂亮的颜色,白色农庄变成了美丽的彩色农庄。

中班语言教案14

活动目标:

1.体验作品中欢快的节日气氛,学习有节奏地朗诵诗歌。

2.感受诗歌押韵的特点,能念准字音(姥、闹、浩、摇)

3.喜欢自己动手制作花灯。

4.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尝试续编诗歌。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西瓜、金鱼、飞机、火箭等花灯图片

活动过程:

一、欣赏理解

1.教师出示“姥姥”:这是谁呀?。

2.重复提醒幼儿发准“姥姥”的字音。

3.姥姥的手特别能干,她会做花灯,闹云霄,她做了什么花灯呢?

4.师逐一出示(西瓜灯、小兔灯、金鱼灯、飞机灯、火箭灯),幼儿练习朗诵。

5.姥姥作乐这么多的灯,一同鞠躬谢谢姥姥。

二、完整地学习诗歌

1.老师把这许多灯连起来,还是一首花灯谣,想听吗?

2.师完整地朗诵一遍。

3.什么是“谣”?

4.花灯谣里说了什么?(幼儿看着图片一起朗诵2-3遍)5.师特别提醒一些字的读音。

三、谈谈感受

1.朗诵着首诗歌的时候,你的心情怎样?

2.你最喜欢哪一只花灯?为什么?

3.你还看见过其他的花灯吗?

四、欣赏电脑图象

1.看到了这么多美丽的花灯,你们想自己来制作花灯吗?

2.幼儿设计制作花灯。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主要是让幼儿知道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体验欢快的节日氛围。但是由于我们的孩子很少见过花灯展。因此活动环节一中我将“带领幼儿欣赏花灯改为利用幻灯的形式让幼儿观察、欣赏花灯。

小百科:花灯,又名灯笼。灯笼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成为照明工具。受中华文化影响,在亚洲华人地区,许多国家的庙宇中,灯笼也是相当常见的物品。

中班语言教案15

设计意图

《赛车和吊车》,这是一首绕口令,主要是让幼儿初步了解绕口令快速、押韵的特点,能用不同的速度念绕口令。在学习时,我们按口令的内容、顺序摆放图片,通过图片让幼儿了解绕口令的内容。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绕口令快速、押韵的特点。

2、学习用不同的速度绕口令。

活动准备:

1、男孩头像(小南)图片4张,女孩头像(小兰)图片4张,赛车图片3张,吊车图片3张。

2、幼儿事先了解赛车和吊车的特征。

活动过程:

一、欣赏有趣的绕口令。

1、认识绕口令。

师:小朋友们知道什么是绕口令吗?你会说一些绕口令吗?会哪些绕口令?

(鼓励幼儿大胆展现自己、表现自己)

小结:绕口令就是我们国家很古老的语言游戏,把一些读音很想的.词语放在一起,像刺猬的刺和吃饭的吃。刺猬在吃饭,吃饭的是一只刺猬就是一句绕口令。

师: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一段有趣的绕口令,你们仔细听,听听老师的绕口令里说了一些什么?

2、完整讲述

教师以正常的速度念绕口令。

提问:你们说一说听到了什么?

老师的绕口令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有没有听不清的地方?

师:有很多的小朋友没有听清,那我再用慢慢的速度讲一遍,请小朋友们仔细听,看谁的小耳朵最灵。

二、绕口令中的故事。

1、理解故事的内容。

提问:

(1)绕口令中提到了谁?

(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小南”(男)和“小兰”(女))

(2)小南有一辆什么车?什么是赛车?

赛车开车速度怎么样?为什么要快不要慢?

(出示赛车图片)

(3)小兰有一辆什么车?什么是吊车,他的速度快吗?

为什么吊车速度要慢不要快?

(出示吊车的图片)

小结:赛车是跟人比赛的车,要争第一,所以跑得快,吊车是拿来搬东西的车,就像你拿重的东西一样,要慢慢轻轻的才不会掉下来,也不会撞到别人。

附《吊车和赛车》

小南有一辆赛车,小兰有一辆吊车,

小南用开得快的赛车,换小兰开得慢的吊车。

小兰用开得慢的吊车,换小南开得快的赛车。

小南和小兰玩得乐呵呵。

2、学习难点语句

师:(1)现在小兰的吊车和小南的赛车要怎么样了呢?

(若幼儿回想不起或者比较迷茫,将是再念一遍重点句子)

(2)刚才老师说的两句话意思一样吗?那我们来看看是不是一样的,小朋友们猜的对不对?(教师编年口令,边按其内容,顺序摆放小南、小兰、赛车、吊车的图片,“小南用开的快的赛车换小兰开的慢的吊车”“小兰用开的慢的吊车换小南开的快的赛车”)

《中班语言教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