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学习三》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综合学习三》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综合学习三》教案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借助工具书,认识诗歌中的字词。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情感目标:陶冶学生向往自然、热爱自然、感悟自然;与大自然的友好、和谐的相处。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能力。
2.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动手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2.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韵律与节奏,培养语感。初步掌握古代对对子的知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教学准备:
《笠翁对韵》诗配图
二、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玩“树叶贴画”
交际内容:
每人准备一幅“树叶贴画”以及为这幅画编一个小故事,召开故事会。最后大家评一评谁讲的故事精彩。
交际指导:
1.充分准备。讲故事前要做好两项准备:一是准备好“树叶贴画”和要讲的故事,介绍时,要自然大方、声音响亮;二是掌握一些讲故事的技巧,如语速要适中,可以适当借助体态语言,道具等。
2.小组交流。讲故事时,要端庄大方,不能扭扭捏捏,要思路清晰,口齿伶俐。
3.取长补短。听故事的同学要认真听讲,尊敬讲故事的同学;讲完之后,要实事求是地指出讲故事的同学的优点和需要提高的地方,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二)我的小笔头
习作要求:
在大自然中,你一定有自己喜欢的小天地。在那里,你有哪些发现?又给你带来哪些欢乐?为你的小天地画一幅画儿,再配上几句话说说你的想法,也可以试着写一首小诗。
习作指导:
1.选材料。 自己喜欢的小天地可以是自家小院,可以是自己的卧室,也可以是学校的一角……
2.写作文。 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叙述自己喜欢的小天地,可以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3.表感情。 无论写什么,都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我的采蜜集
《我的采蜜集》提供的是一个语言积累的范例,想象丰富、文字精美,同时这篇散文还和本单元的主题有着密切的关联。
(1)自读感悟:
采取学生自读的方式,读懂后,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你喜欢大自然中的花儿、风儿、雨点、雪花、鸟儿、树叶吗?为什么?(对于此问题的思考,可以使学生感受本单元的人文教育主题,体会他们的美好,和孩子们一起嬉笑、捉迷藏、赛跑、漫步、欢唱、舞蹈……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2)你觉得作者什么地方写得好?说说你的看法。(使学生留意到散文中运用恰当的联想、想象和拟人化的写法,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通过这次教学,让学生了解积累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对积累运用的重视。
(四)《笠翁对韵》是冀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综合学习一》中的一首古诗,教材要求“读读背背”。这首诗是对学生来说有点陌生,大多数学生不太会背,以此为教学契机,与学生交流以下话题:
1、师:古代的小孩,五六岁开始识字的时候,老师就会教他对对子,那么就必须学习这一本书——《笠翁对韵》出示:
《笠翁对韵》是清代戏曲学家、文学家李渔所编写,这是一本关于诗韵、对仗的声律启蒙著作。该书语言丰富优美,对学习吟诗、对对子有很大帮助。
“笠”是下雨天戴的斗笠, “翁”是老头,李渔的自称,“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压韵的。
2、让学生充分读诗,问孩子们有什么发现?师解释押韵:韵一般放在句末,称为韵脚。
3、押韵的好处:中国的诗歌从一开始就是有韵的。古代诗歌是用来唱的,押韵使诗歌读起来更加琅琅上口,让人回味无穷。
4、指导朗读体会。
5、练习对对子,挑战自我
(1)老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
冷—暖
白—黑
海阔—天空
天南—地北
(汉语很神奇,有些四个字的成语拆开来就是两个字的对联,成语掌握多了,说起话来会出口成章,写起作文来下笔如有神。)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学生自由出对子。
《综合学习三》教案2活动内容:
综合学习三包括“读一读,记一记”、“看电视认字”、“把字写好看”、“我的小本本”、“读一读”、“口语交际”六项学习内容。
活动目标:
1.熟记字母表并背诵下来。
2.在生活中识字。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增强学生积累和运用词汇的能力。
3.按笔顺规则写字,把字写好看。
4.阅读:比谁读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5.我的小本本:引导学生写话,拓宽学生写话内容。
6.口语交际:怎么变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活动策略: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诵读记忆。通过看一看、读一读、写一写、讲一讲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综合学习三》教案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理解名言“我的采蜜集”,朗诵背诵《在平原,吆喝一声很快乐》。
2、口语交际“不同的“镜子”,不同的我”,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3、习作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感情真挚。
过程与方法:
1、联系生活实际,自主交流各自对名言的理解。
2、在朗读、想象中感悟诗歌意境。
3、在敞开心扉的开放式的交流中发展语言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告诉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使学生心灵得到自由与解放,感受到自然的美、朴素的美、真实的美。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3.引导学生虚心、冷静地听取来自个方面的声音,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来正确、全面地了解自我,从而进一步完善自我。
4、小笔头意在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的乐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此处隐藏4453个字……
2、说一说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
3、明白含义后,熟读成诵。
4、如果学生有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背一背《今日诗》或其他有关古诗句。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丛中感悟深刻的道理。
引导学生积累在生活中注意积累,既要注意纸上的积累,也要注意头脑中的积累。
教学反思:
《综合学习三》教案8【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环境和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
2、读背并积累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学生读例句,讨论这些句子对于抒发美好情感的作用:
⑴ “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侧面烘托出桑娜对家人的热爱。)
⑵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表明桑娜非常善良,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品质。)
⑶ “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表现了“我”第一次到林中拉琴时那种兴奋的心情,暗示“我”对拉好琴充满了信心。)
2、回忆本组课文,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交流各自的体会和感受。
3、交流自己在习作中是如何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
4、课后积累相关的句子。
评:通过交流让学生再次回顾本单元文章中,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来抒发美好情感的,还安排了交流自己的习作中这样的典型描写,使学生的学习落到实处,活学活用,不但丰富了积累,还教会了学生理性写作,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习作的能力。
二、日积月累
1、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天我们一起欣赏有关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2、自由读句子,把句子读通顺。
3、同桌互读,借助工具书理解交流句子的意思。
4、全班交流,交流句意:
“轻诺必寡信”意思是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民无信不立”意思是如果百姓对当局失去信心,那么国家就失去生存之本。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意思是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意思是真诚,是万事万物共同遵循的准则;真诚待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意思是答应给别人的东西,一丝一毫都不能少;与人约好的时间,一时一刻也不能改。
5、学生自由吟诵。
6、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名言警句。
三、课外书屋
1、自由读。
2、交流最感兴趣的地方。
3、交流课外阅读的其他歌颂人的美好心灵的作品。
4、拓展阅读:
绿山墙的安妮(片段)
那天晚上的节目是一连串“激动人心的节奏”,至少对于观众席上的一位倾听者来说是这样的。当唱诗班唱起《飞翔在远处的娇嫩的雏菊上》时,安妮凝视着天花板,好像那上面有着彩绘的天使;当萨姆·斯隆用动作表演“塞克里怎样使母鸡抱蛋”时,安妮大笑不止,使得坐在她附近的人们也笑了起来,不过他们是受了她的感染,并非觉得有趣,因为这个选篇即使在阿冯利也已经老掉牙了;当菲利斯先生用最激动人心的语调朗诵马克·安东尼在凯撒遗体前的演说时,安妮感到,只要有一位罗马公民带头,她就会当场站起来参加叛变。
只有一个节目使她不高兴。当吉尔伯特·布莱恩背诵《莱茵河畔的狂欢》时,安妮拿起罗达默里从图书馆借来的书,一直看到他背诵结束,而当她一动不动直僵僵地坐着时,黛安娜却把手掌都拍痛了。
她们回到家里,已经十一点了。她们饱尝了欢乐,又怀着更大的喜悦议论将要到来的幸福时光。每个人好像都睡熟了,房子里静悄悄的,一片漆黑。安妮和黛安娜踮着脚尖轻轻走进客厅。这是一间狭长的屋子,有门通向客房。屋子里温暖舒适,壁炉的余火把屋子照得朦朦胧胧。
评:语文教材及其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的应该是钥匙作用,它通过有限的篇章,开阔学生眼界,打开学生心门,有目的地将学生引领至真善美的世界。但更多的积累感悟,人生观的树立,高尚人格的形成,都应该来自于学生广博的阅读,故学生的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不应局限于教材。这两个环节特别注重课外的积累,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对人间真情的体会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最延展至自己的生命。
《综合学习三》教案9[教材分析]
大海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次综合学习活动安排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走进海洋,了解海洋。
[学情分析]
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走进海洋,选自己感兴趣的方面,选不同的汇报形式
[教学目标]
1、走进海洋,了解海洋,感受海洋对人类的贡献,体会海洋与人类的和谐关系。
2、增强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统筹安排及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走进海洋,了解海洋,感受海洋对人类的贡献,体会海洋与人类的和谐关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海洋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们对大海有了更多的了解,说一说你这几天的收获?
学生汇报收获。
过渡:同学们的收获真是不小,相信你们一定想更好的了解海洋,今天,我们就来走进海洋。
二、研究学习内容。
1、大海是广阔无边的,我们对它的探索也是这样。说说看,你都想知道哪些关于海洋的知识。
2、学生自由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你们说的每个方面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下面针对自己问题比较相近的同学结成学习小组。(3——4人即可)
4、志趣相投的朋友都坐在了一起,你们再次把大家的议题放到一起,选合适的议题进行研究。
5、先来讨论,应该怎样着手研究呢?
研究的途径:1、书籍2、电脑3请教
搜集的结果:制成光盘、做成小报、集成册子。
制作方法:有标题(主题)、有内容(图片、文字材料、搜集人)、有想法(自己对搜集的内容的理解)
搜集的内容:海洋的物产、我到过的海边、与海洋有关的童话、生活中的海洋生物等。
6、各个小组根据老师和同学共同总结的内容,记载、分配。
三、作业。
搜集资料。
第二课时
汇报小组的成果。
要求每个小组准备好内容,分好工。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