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一、学习目标
1.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二、学习方法
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
2.在自读中质疑提问。
3.查询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相关资料,做适当摘录或制成电子作品。
(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意识;强调学生在课外拓展学习中扩大知识视野。)
三、重点
难点
重点:1.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难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四、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了解作者。
2.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致知
诚意
正心
彷徨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二).技能训练
1.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朗读课文,
(2)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课后练习一。
(3)讨论.自学批注的内容,谈出自己的见解。
2..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1)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并标注符号。
(2)小组讨论解疑,汇总、概括得不到解决的疑问。
3.重点细读,讨论交流。利用课后练习二,让学生联系自己学习实际,展开大讨论或辩论,思考:
(1)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2)联系实际反思自我。
(3)怎样改进?提出建议和方法。
4.课外探究学习,拓展延伸课堂内容。
(1)归纳概括探究主题
教师将各小组解疑时留下的疑难问题汇总为1—5个探究主题,在班级公示。
探究学习参考主题:
①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异比较。
②儒家思想浅探。
③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发展史上的作用。
④东西方学生素质能力比较。
(2)传授探究学习方法
教师教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及步骤:A.确定主题;B.查询资料;C.概括结论;D.交流评价。
(3)划分小组,明确任务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选择探究主题,自愿结成探究学习小组,在课下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网等信息资源库,作探究学习,并将各小组自主探究学习成果写成小论文或制成电子作品。3—5天后,可利用语文活动时间让学生交流探究学习成果。
(解说:学生作探究学习时,教师指导要注意以下几点:1.协助学生完成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不要单打独做。2.帮助学生学会广泛查询、下载相关资料。3.指导写作小论文或解决制作电子作品的技术问题。4.探究题目可能很大,但不要求学生作出全面深入的结论,只要谈及一方面,掌握探究方法即可。)
(三)自我测评
1.下面一段话中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是()
A.眼光
勇气
毅力B.勇气
毅力
眼光C.毅力
勇气
眼光D.眼光
毅力
勇气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个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___和____。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不是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2教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
3、联系学生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重点:
1、议论文三要素在本课的体现。
2、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
教学难点:
1、编写本文的结构提纲。
2、对文中难句的理解。
教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请一学生讲《三国演义》中“马谡失街亭”的故事。
师小结:“马谡失街亭”的故事告诉我们:再好的理论也不能脱离实际。下面,我们就学习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看他告诉我们科学发明创造应当靠什么呢?(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丁肇中----(点学生介绍)
三、检测预习:
1、生翻开这课的《导与练》,师找四名学生上台写出“基点梳理)1—4的答案,鼓励学生提出另外的生字难词,师生共同点评纠正。
2、师补充:根据所给内容在课文中找出相应词语写在括号里。(师说生答,师把词板书在黑板上。)
A、形容非常顺利,没有阻碍。( 一帆风顺 )
B、置身于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袖手旁观 )
C、不知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不知所措 )
D、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 )
E、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彷徨 )
四、感知文本:点生按座次朗读课文,一人一段,要求:不能添读、漏读、错读,声音要宏亮,吐词要清楚;读完后师找学生点评。
五、巩固铺垫:师生一起回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准备。(同学们可结合课文后边方框里的文字回答)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论点、论据、论证)
2、什么是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在形式上,一般是完整的句子。
3、怎样理解论据呢?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它又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4、那什么是论证呢?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归纳论证、演绎推理论证等,在议论文中往往综合运用几种论证方法说理,很少只用一种方 ……此处隐藏25588个字……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5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
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第四部分(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二、自学过程:
(一)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
1、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前后座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全班交流。
明确: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聚焦论证方法,重点学习“摆事实”“道理”相结合的说理方法。提问: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二、当堂训练: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1、提问:“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证明吗?明确:历史与现实证明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验。2、讨论: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
教师总结: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头脑中究竟有无这种意识、观念。只有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思维才是开阔的。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在于创新。我们只要立足于实际,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5【学习目标】
1、 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学习方法】
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
2、在自读中质疑提问。
3、查询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相关资料,做适当摘录或制成电子作品。
(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意识;强调学生在课外拓展学习中扩大知识视野。)
【重点、难点】
重点:
1、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难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了解作者。
2、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致知 诚意 正心 彷徨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二、技能训练
1、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⑴ 朗读课文;
⑵ 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课后练习一。
⑶ 讨论、自学批注的内容,谈出自己的见解。
2、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⑴ 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并标注符号。
⑵ 小组讨论解疑,汇总、概括得不到解决的疑问。
3、重点细读,讨论交流。利用课后练习二,让学生联系自己学习实际,展开大讨论或辩论,思考:
⑴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⑵ 联系实际反思自我。
⑶ 怎样改进?提出建议和方法。
4、课外探究学习,拓展延伸课堂内容。
⑴ 归纳概括探究主题:
教师将各小组解疑时留下的疑难问题汇总为1~5个探究主题,在班级公示。
探究学习参考主题:
① 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异比较。
② 儒家思想浅探。
③ 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发展史上的作用。
④ 东西方学生素质能力比较。
⑵ 传授探究学习方法
教师教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及步骤:A、确定主题;B、查询资料;C、概括结论;D、交流评价。
⑶ 划分小组,明确任务: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选择探究主题,自愿结成探究学习小组,在课下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网等信息资源库,作探究学习,并将各小组自主探究学习成果写成小论文或制成电子作品。35天后,可利用语文活动时间让学生交流探究学习成果。
(解说:学生作探究学习时,教师指导要注意以下几点:1、协助学生完成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不要单打独做。2、帮助学生学会广泛查询、下载相关资料。3、指导写作小论文或解决制作电子作品的技术问题。4、探究题目可能很大,但不要求学生作出全面深入的结论,只要谈及一方面,掌握探究方法即可。)
三、自我测评
1、下面一段话中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是( )
A、眼光 勇气 毅力 B、勇气 毅力 眼光
C、毅力 勇气 眼光 D、眼光 毅力 勇气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个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_____和______。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不是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