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2-08-03 00:12:36 收藏本文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

教材分析

从校园植物多种多样性的植物认识,拓展到对自然界植物多样性的认识。地球上植物种类繁多,教科书以学生熟悉的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建立植物多样性的认识,并且领悟到分类是研究植物多样性的基本方法。课是生物领域的教学内容,是在三年级学习《植物》《植物的生长》以及五年级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本单元知识学习的。

认识植物多样性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地球上自然资源、保护地球环境,保护地球珍稀的生物。相信通过这课的研究学习,也是环保教育的很好契机,教育孩子友好的对待植物大家族中每一个成员。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他们所熟悉的校园的植物种类。启动学生原有认知,再继续本课的学习,在让学生通过调查后学生又发现很多植物,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研究过周围的植物,再加上多年来通过各种方式积累的对于植物的认识,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许许多多有关植物的知识,但是这样种类繁多的植物到底如何表现为多种多样呢?学生并不清楚。因此学习本课时让学生以已知的植物为基础,让学生在分类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植物的多种多样,从而建立生物多样性的认识,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分类的方法,领会分类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植物可以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

● 不开花植物包括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等。

过程与方法

● 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 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认识到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 能够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植物的多样而美丽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能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

【教学难点】理解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引入:

除了校园里的植物种类,我们还知道哪些常见的植物?生长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在公园,花卉市场等)

二、自主探究:

1、下面这些植物,你们认识吗?说说它们长在哪?有什么特点?幻灯片放映书中11种植物

2、让我们自己确定标准给以上这些植物分一分类

(意图:让学生知道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植物分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等不同的类别,在这一类别中再确定新的标准还可以继续往下分,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

2、总结:通过共同探究,可把植物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等

3、观察开花植物:说说它们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预设:开花植物身体分为:根、茎、叶、花、果、种子)

4、看书P76页,说说不开花植物有哪些

(预设:不开花植物有蕨类、藻类、苔藓类、菌类)

三、拓展活动

比一比哪一组认识的植物多,样式奇特。教师可以以组为单位组织竞赛活动:各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知道的植物名称,比一比,看哪一组写的多?(意在渗透植物的多样性教育)

四、课外延伸:

找一找校园里常见植物中哪些是常绿植物,哪些是草本植物,哪些是开花植物,哪些是水生植物,哪些是不开花植物?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青岛版P2~P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科学知识:

一、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二、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病毒的资料

学生准备:

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猜想假设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三)、制定方案

1.教师讲解.

(四)、展示交流

2.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3.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4.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五)展示交流

5.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6.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六)、拓展延伸(网上学习)

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

(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

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 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 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 ……此处隐藏15011个字……、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边实验边思考,对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做拱形的纸,铁垫圈若干。

教师自己准备:相关的图片资料。学生自己准备:搭瓜皮拱的瓜皮、小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学们原意和老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吗?

二、拱形承受压测试

1、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3、要求: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观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

4、 分组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1、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

3、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

  四、长寿的石拱桥

通过资料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和发达的造桥工艺。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2、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大胆的想象,并应用类比推理对溶洞以及钟乳石等的形成进行推测。

3、探究中能够与人合作、积极交流,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

4、通过研究溶洞,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1)滴管、烧杯、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吸管、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石灰石、鹅卵石等。(2)收集一些溶洞图片资料,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课前参观当地的溶洞。

2.教师准备:(1)有关溶洞的声像资料。(2)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的成因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溶洞及其内部地貌特点。

1、教师提供生动、丰富的声像资料,引导学生认识溶洞。

2、深入仔细地观察并结合已有的经验,使学生认识溶洞内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花,并充分描述其特点。

二、研究溶洞的形成原因。

介绍溶洞存在的地理位置。人们经过考察发现,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岩构成的山中。

1、提出问题: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岩构成的山中,溶洞的形成与石灰岩有关吗?有什么关系?

(1)学生分组讨论。

(2)提出假设。

2、指导学生做岩石腐蚀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

(2)分组实验。

(3)师生交流。①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②你们从实验中发现了什么秘密?(石灰岩的岩石都能被盐酸腐蚀)

3、利用类比推理分析溶洞的形成。

三、研究钟乳石、石笋、石柱的成因。

1、学生根据钟乳石的形态特点和溶洞的形成过程推想其成因,让学生充分讨论生并利用实验验证。

问:当酸性水流经石灰岩表面或沿裂缝渗透到岩石后,流走的水中会增加什么物质?

2、分组实验

(1)用吸管往少量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会发现什么现象?

(2)继续往里面吹气,又会发现什么现象?

(3)用酒精灯给再次变清的石灰水加热,直到水分蒸发,有什么现象发生?

3、分组汇报并分析实验结果。

4、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想钟乳石的成因。

5、播放钟乳石形成的课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6、引导学生根据钟乳石的形成过程,推想石笋、石柱的成因。

7、播放石笋、石柱的形成课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石笋、石柱的形成过程。

四、拓展。

1、大便器用久了,表面会形成一种难以除去的物质,你们有什么办法除去它吗?

2、炊壶底部的水垢是怎样形成的?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

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

(挂在轮上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 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

2、 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 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 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