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化的量》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变化的量》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变化的量》教案1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并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在交流中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伊始,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意识。通过引导学生汇报并借助手势说明自己在成长过程中身高的变化情况,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年龄和身高这两个变量。
2.在观察中捕捉数学信息。
教学中,遵循主体性原则,结合教材具体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空间,使学生不但经历从情境图中找到互相依存的两个变量,并真实感受到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发生变化的过程,而且在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在思考中进一步丰富对函数的感受。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表格、图象等深入分析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互相依存的两个变量存在的普遍性,体会到变量与变量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为后面学习正比例与反比例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调查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体重的变化情况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激趣。
谁能借助手势形象地说明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身高变化情况?(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
2.导入新课。
在青少年时期,我们每个人的身高和体重都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就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年龄、身高、体重这些变化的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亲身经历的身高的变化引入,通过语言描述和手势,让学生在初步认识生活中存在着变化的量的同时,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探究新知
1.观察、感知变量。
(1)观察表格,感知变量。
淘气和笑笑分别用表格和图表示了妙想6岁前的体重变化情况。
年龄
出生时
2岁
4岁
6岁
体重/kg
3.5
14.0
18.0
21.0
教师提问:
①观察上面的表格和图,想一想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②说一说妙想6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学生互相交流、汇报后教师总结:妙想6岁前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③体重会一直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吗?
教师小结:体重和年龄是一组互相依存的量。但体重的增长是由人的生长规律决定的,现在我们还不能把这种关系清楚地表达出来,因为我们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2)观察图象,感知变量。
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变化的量》教案2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化;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也都在变化,象这样会变化的量,我们都称为变量。而且往往一些量的改变会同时引起另外一些量的改变,比如:身高的改变会引起体重的改变;购物时,单价或数量的改变,会引起总价的改变等;象这样的例子简直是举不胜举,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变化的量”。板书:变化的量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新课,让学生从语言上整体感知什么是变量,加深对“变化的量”的认识,寻找生活中的量的认识,引起新课的学习积极性。本环节的活动是老师讲述,学生用手势表现出到现在体重、身高与年龄的变化。问题直接由老师提出。简洁高效。)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老师提供研究素材。
(1)初次感受两个量的变化。
课件出示表一,
某班女生人数始终为20人。
男生/人3031323334……
全班人数/人5051525354……
请学生观察分析表中有哪些量是在发生变化?它们的变化关系又是如何?
(2)感受两个量的变化。
课件出示表二,
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年龄出生时6个月1周岁2周岁6周岁10周岁
体重/千克3.57.010.514.021.031.5
1、这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请你认真的观察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1)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4)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吗?今后他的年龄和体重还可能怎么样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2、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讨论交流。
3.组内说一说。
()随()的增加而增加。
()随()的减少而减少。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班内交流。哪个小组愿意将您们组的发现与大家分享一下。
2.小组展示汇报,大家分享,互相评价,质疑对话。
(1)从表中知道小明的年龄和体重。
预设回答:
①上表中小明的年龄和体重在发生变化.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②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的。
变化规律:人的年龄和体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小明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6岁和6~10岁是体重的增长高峰。说明这两个阶段是孩子的成长的重要阶段。
《变化的量》教案3教学内容:
变化的量
教材简析:
“变化的量”是学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起始课。教材通过系列情境,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变量和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从而拓宽学生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背景。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结合具体的数学情境认识“变化的量”,并通过描述活动,了解其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的。
数学思考:
通过举例与交流活动,找到生活中互相依存的变量,描述日常生活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问题解决:< ……此处隐藏12750个字……的关系。
《变化的量》教案13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相关联的变量;明白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会随着发生变化的特点。
2.让学生通过观察图表等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重点找出变量并体会量之间存在着的关系。重点突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寻找表格、图象中变量之间的变化情况,掌握变量之间的关系。难点用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难点突破掌握了变量之间的关系后,引导学生用合适的语言把这种关系表达出来。教法主要有讲解法、谈话法、引导发现法、以教促学法。学法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理解具体情境中的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教师课件。学生调查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身高和体重变化情况。过程引入
1.同学们,你们从出生到现在,身高是如何变化的?先估计一下,再说一说?(引导学生交流与讨论。)
2.我们不但只有身高在变化,我们的体重也在变化,你们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体重变化情况吗?请个别学生说说自己出生到现在体重的变化情况。
3.我们知道从出生到现在,身高和体重都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也就是说身高和体重都是两个变化的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变化的量。(板书课题:变化的量)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课前调查自己身高和体重的变化,引出课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变化的量,引起学生探究这些变化的量的欲望。
探新(一)探究妙想的体重变化情况。
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调查了几名同学从出生到现在的身高和体重变化情况,淘气和笑笑也在调查妙想的体重变化情况。他们还画出了图表,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妙想体重变化情况的表格和图。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和图,看看表格和图中都有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认真观察,寻找数学信息。)
2.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哪些量在发生变化?引导学生回答:妙想的年龄和体重在变化。
3.追问:妙想6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
学生回答预测:
生A:妙想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重。
生B:我发现妙想从出生到2周岁这段时间体重增长最快。
4.质疑:人的体重是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一直增长?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能会回答:这是不一定的,因为有的人的体重增长到一定时候,就停止增长了。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体重还会减少。
小结:人的年龄和体重是互相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二)探究骆驼的体温变化情况。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图表,分析了妙想从出生到6周岁前的体重变化情况。下面,我们继续来探究骆驼的体温变化情况,大家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骆驼体温变化情况统计图,要求学生观察。
1.提问:表中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纵轴表示温度,横轴表示时间。
2.追问:图中弯曲的线表示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弯曲的线表示的是骆驼的体温在48小时内的变化情况。
3.再追问:同学们,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哪些量在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后回答:温度和时间在变化。
4.请学生结合图表下面提出的问题,分析每个问题的答案。
(1)学生观察分析,教师巡视。
(2)小组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找到的答案与同学进行交流,在小组内形成统一的意见,反馈汇报。
5.提问:通过刚才的分析,你们发现骆驼体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回答:骆驼的体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变化的周期是一天。
(三)寻找生活中变化的量。
过渡:同学们通过探究,了解了年龄和体重、温度和时间这些变化的量。其实在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能找出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子吗?先想一想,再和同学互相交流。
1.学生思考回忆后,把找到的相关例子和同学交流。
2.教师指名说一说自己发现的生活中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的例子。汇报时,学生只要说的是两个相关联的变化的量,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的情境图,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交流中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相关联的变量,我们可以利用图表等形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巩固1.完成教材第40页“练一练”第1题。
(1)学生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2)分析当底面积一定时,圆柱的体积与高之间的关系。
(3)指名汇报。学生回答预测:当圆柱的底面积等于10c㎡时,圆柱的体积随圆柱高的变化而变化,体积随高的增加而增加。
2.完成教材第40页“练一练”第2题。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2)全班汇报,集体订正。学生汇报预测:
(1)转动过程中,到达的最高点是18米,最低点是3米。
(2)转动第一圈的过程中,0至6分时高度在增加,6至12分时,高度在降低。
(3)到达最高点后,下一次再到达最高点需要经过12分钟。
3.完成教材第40页“练一练”第3题。
(1)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数量关系。
(2)引导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出数量关系。
(3)小组交流后反馈汇报。引导学生回答:t=n÷7+3。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的巩固与深化,不仅靠感知,还要辅以灵活、有层次的练习。通过巩固拓展练习,不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深化,而且使学生的思维在练习中得到发展,创新素质得到锤炼。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很多变化的量,如:年龄和体重是两个变化的量,时间和骆驼的体温是两个变化的量。反思本节课主要是感受变量之间的关系。
为了遵循“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一理念,本节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索:
(1)以观察分析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相关联的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从而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以验,教学中,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如让学生在理解相关联的两个变量的基础上,从生活中寻找相关联的量,激发学生对原有知识经验的回忆;
(3)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同伴交流等形式,互相合作,共同获取知识。对于初次接触函数知识的小学生来说,对量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虽然作了努力,但有些学困生仍不能透彻地理解量的含义,这是本节课教学中的失误,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待改进。
板书变化的量两个变量:
1.年龄和体重的变化;
2.时间和骆驼体温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