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爬山教案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爬山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爬山教案 篇1教学要求:
1、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2、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件什么时候的事。
3、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还记得叶圣陶先生有篇文章叫《爬山虎的脚》吗?叶老对爬山虎进行了这样的描写:那些叶子绿得那样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的很。这美妙的景象同学们一定留有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学生齐读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课文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这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吗?(不是)
对,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3、范读课文,学生思考刚才的问题。
文章主要讲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帮作者修改作文,以及在这一年暑假请作者去他家做客的事。
板书:改作文 做客
4、课文哪几个小节写的是叶老帮作者修改作文?(引导学生分段)
1——5写叶老帮“我”修改作文。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3、4自然段。把叶圣陶先生修改“我”的作文的句子划下来,认真读一读。
指名读!
5、请大家翻到130面,我们来看看修改稿的部分,看了叶老的修改你有什么感想?(学生各抒己见)
6、作者当初刚看到这份修改稿时,有什么反应呢?(指名读)
为什么会一下子愣住了呢?
因惊讶和激动,自以为写得很好的作文,没想到叶老竟改了那么多地方;更没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细致地修改一个中学生的作文。那么叶老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叶圣陶(1894~1988)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原名叶绍钧,笔名叶、圣陶、斯提等。江苏苏州人。1923年起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主编或编辑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国文月刊》、《笔阵》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46年后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隔膜》、《线下》、《倪焕之》,散文集《脚步集》、《西川集》,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
7、那么叶老为作者改了哪些地方呢?你能举例来说说呢?
学生说!老师板书:
① 把用得不准确的词改准确。
② 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③ 把长句断成短句。
④ 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
⑤ 增添一些词句,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完整。
⑥ 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
的确,文章中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叶老都一丝不苟地进行了修改。我们的感受和作者的相比,谁的感受更多更深些呢?
8、“我”到底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这不仅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看到了作家对待写作一丝不苟的态度,明白自己以后写作文要认真对待,多修改。所以作者说:“我们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拂”,轻轻擦过,“春风拂面”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轻轻擦过,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作者运用这个比喻,更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叶老的感受。指导朗读这句话。
9、叶老不仅为“我”改了作文,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请同学画出叶老的评语,读一读,请全班一起朗读。
如果说叶老认真细致的修改令"我"叹服,让“我”受益匪浅。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则——(学生接读:"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10、你可以想象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想写什么?
“我”根本没有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地对“我”的作文进行指导,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我”十分地惊喜,十分地感动,并受到了巨大的鼓舞,或许由此产生了当作家的梦想。
1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学习的这么多内容和爬山虎一点关系都没有,是不是文章的内容和题目不相符合呢?
做客的时候看见了爬山虎。
12、小作者到叶圣陶先生家做客时,课文中几次写到“我”注意到叶老先生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把相关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找出来,画一画,读一读。
读读作者两次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我”当时的心情?
分析第一句写爬山虎的句子:
把“阳光”照在绿叶上“闪烁着迷离的光点”比作“小精灵”,表面上写有了阳光,爬山虎才能生机勃勃,熠熠生辉,实际上表现出“我”受到叶老鼓励,充满了从事文学事业的信心——已“拥有”那份“心思”。
分析第二次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那片爬山虎”初见时“绿葱葱”,再望则变得“沉郁”,要指导学生理解时间的推移,懂得叶老“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我”开始意识到:“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预示“我”将在叶老认真、一丝不苟的品质影响下积极从事文学事业。
13、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的教导而深受鼓舞,作者每当想起叶老的教导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生气和活力,所以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是的,从这件事中我好象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
修改作文──────作品就是这么写的一丝不苟
邀请作客──────作家就是这样做的平易近人
14、为什么说“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通过这件事知道了,做一个作家应该有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品,像他那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写文章也应该像叶圣陶先生那样,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因为当时肖复兴才15岁,还是个孩子,他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可能很清楚,所以课文中说是“好像知道了”“模模糊糊懂得了”这样讲是恰如其分的。
最后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 ……此处隐藏2176个字……指导)
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②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触、巴、拉、贴 (板书)
③抽小组演示爬的过程,师生共同评价,纠正。(要让学生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3.再放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这一段,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4.齐读勾画的句子,想想它是不是只是往上爬的?你是如何知道的呢?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因为前面二自然段说是一墙的叶子。)
5.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请生自读5自然段,看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生自读这一段。
汇报自读情况:
①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②感受:生自由谈 (师注意引导:“……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③带着对爬山虎的脚的这种精神再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写作方法
通过本文的学习,总结应该如何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的方法。(结合具体的语句)
1.观察要细致,不能只看表面,要全方位的观察。
2.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坚持长期观察,而不是一时。
五、拓展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爬山教案 篇4教学分析:
课文分析叶圣陶是如何修改作文稿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正是很好教导学生对学业要认真对待,不可马虎。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件什么时候的事。
2、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3、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 出示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 这篇文章是1992年为 纪念叶圣陶先生诞辰100周年而写的,而那时叶圣陶先生已去世20多年了。让我们带着那份怀念一起读读课题,让我们再次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 下面请同学们跟随作者,在30年后的今天,一起追忆30多年前的故事,一起去感受那份感动。放声读课文,标上序号,并把你的最受感动,印象最深的地方多读几次
2、 反馈:同学们你们读得真投入呀,把你最受感动的和大家分享
3、 概括地说到底是哪两件事让作者念念不忘?(修改作文,邀请做客)
4、 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修改作文”这件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件事?(1-5)
三、研读“忘不了”
提问:默读1-5自然段,找一找,是什么让作者忘不了??
(一)抓“密密麻麻”的修改符号,体会“忘不了”的情意
1、出示句子: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2、细细地读,你感受到什么?(密密麻麻,到处:细致、认真、一丝不苟)把你的感受带入文字(当读——指名——齐)
3、让我们身临其境地看看这篇叶圣陶爷爷修改的作文稿(出示)哪一处,哪一个细节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标点、错字、句子的顺序、不通顺、长句改短句)
引读:怪不得作者看到自己的作文被如此认真修改,愣住了——
怪不得至今还清楚的记得:叶老把原来的作文题“一张画像”改成了“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在我的句子中删掉了“包”这个动词,使句子更——(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了)
4、可是叶老只是一篇这么改吗?只是二十篇吗?(引入叶圣陶的介绍:叶圣陶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看了介绍你想说什么?)
引读:他是一位大作家,大编辑,每天都有一大堆的作品等着他修改,等着出版。如此忙碌的叶老却为我这么认真细致地修改作文,我怎能不一下子——愣住了!
5、透过这满纸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你看到的,还仅仅只是修改符号吗?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我仿佛看到了忙碌的叶老在桌前,埋头批阅,忘记了疲劳,可能点了一夜的灯呢!……引读:怪不得他看到这份修改稿吃惊地愣住了——
(二)抓“春风拂面”的作文评语,体会“忘不了”的情意
1、出示句子:我虽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2、如果你就是作者,从没见过面的大作家帮你改作文,你有什么感觉?(温暖,激动,高兴,兴奋)带着这种感觉读。
叶老先生给我的感觉正如作者写的“如春风拂面”(板书:忘不了)
3、不仅对文章做了修改,让我们吃惊的是还有这样一则鼓舞人的短评,肖复兴最后也成为了一名大作家,老师在备课时候无意中找到了作者当时写下的一段感受。
(出示:那时,我才十五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纷纷抖着翅膀。)(与短评一起出现)
看似简单的几个字,看似简短的一则评语,作家叶圣陶给肖复兴留下了什么?
4、他回想起20年前的事,由衷的感叹说——(引读)
小结:作者的自信、勇气、希望来源于叶老先生认真、平和和温暖(课件出示)
四、真情写话
1、此时此刻,我们一定被一份感动所包围,把我们的感动化作文字。用“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句式写出作者的记忆。
2、交流
忘不了的还有很多,下节课学习。
五.课外拓展:
要求大家对自己的一篇作文也做细致的修改,下次带回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