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落花生》教案三篇

时间:2021-10-05 13:05:47 收藏本文
《落花生》教案三篇

《落花生》教案三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落花生》教案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落花生》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1.探究学习。强调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探究,自己体验,在探究中获得自己的感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合作学习。重视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重视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充分发挥群体中每个成员的作用,通过合作学习,加深理解,加深体验。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解决重点问题。

3.情感体验。挖掘文章本身的情感因素,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参与和情绪体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受到文中情感的感染,而且能体会到探究和发现的快乐。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的词句段,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明确文章的中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及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新课文──《落花生》。教师板书课题。

“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吃的花生。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呢?你们查资料了吗?生简要回答。

教师出示花生成长的图片,边出示边简单讲解。现在你知道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了吧。

【评析:对于城市的孩子而言,单靠讲解很难讲清楚花生的成长过程,教师借助在网上查到的图片使学生一目了然。尊重了学生的实际需要,把握了儿童的心理特点。】

二、看音像资料,整体感知课文。

师:我们知道了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下面我们来看课文的音像资料。看了以后,你来说说和预习时相比,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师:音像资料看完了,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评析:形象的整体感知,使学生获得了感性认识。强调新感受,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

三、学习课文,解决问题,指导朗读。

1.读自然段,激励发现问题。

师:我们看了音像资料,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要想对课文有深入了解,光看音像资料还不够,我们还要自己读书。

教师出示学习建议:自由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每个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读书情况。

师:下面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个自然段?读懂哪一个就说哪一个。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

师:大家读书的时候发现问题了吗?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通过自己读书读懂了不少自然段 ,还有了自己的感受。更主要的是,还发现了不少问题。同学们很会读书!不过,我们发现问题还只是完成了学习的一半,我们还要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怎样解决呢?

师:我觉得同学们应该相信自己,我们先依靠自己的力量看能不能解决?好不好?

2.读句子、词语、标点符号,自己解决问题。

师:既然大家都同意,我们就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

教师出示学习建议: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通过读懂每个句子、每个词语、每个标点符号,看能不能自己解决不懂的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观察读书情况。

师:通过自己读书,解决了什么问题?学生简单汇报读书所得。

师:看来我们是应该相信自己的!

师: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是什么问题?有没有同学解决了这个问题?

师:大家通过读书解决了不少问题,读书更加深入了,可是还有问题没有解决,我们怎么办?

【评析:从整篇课文到自然段,再到词、句、点,遵循了从整体到部分的规律,把学生的理解不断引向深入,体现了学生不断的探究过程,并且使学生感悟到读书的方法,在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学习。】

3.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

教师用课件出示学习建议:1、小组合作。借助课文和查阅的资料解决不懂的问题,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2、汇报时,可以把你们的理解说出来。把还没解决的问题写在纸条上。

教师补充说明: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如果有不懂的问题就合作解决这些问题,本小组解决不了的可以自由的和别的小组交流,当然也可以和我交流,因为我也是这个学习群体的一员。如果本小组的问题都解决了,就把你们认为好的段落、句子读好,争取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学习,教师参与学习。

4.全班交流合作,解决问题,指导朗读。

(1)汇报交流合作所得。

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解决了哪些问题,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师:同学们合作学习肯定取得了不少成果,下面我们就来交流我们的学习成果。哪个组能说说你们解决了什么问题。

师:汇报自己的读书所得是一种学习,耐心的听取别人的见解,从别人的见解中受到启发也是一种学习。

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解决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等方面来表达。还引导学生把理解的读出来,看其他同学受到了什么启发?

教师积极引导和评价,对不到位的地方以教师理解的方式渗透,如:a、你是这样理解的,老师替你解释一下,你看对不对?b、你是这样理解的,我能不能说说我的理解?c、他的理解我听懂了,我能不能说一说?d、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对这里有了更深的理解,能不能让老师也说说理解和体会?e、他朗读的真好,老师好像听出了…f、他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了,我们能不能也读一读,看能不能和他读得一样好。

对于学生的读,可以这样引导:“你觉得怎样才能把这一句或一段读好?”学生回答。

师:“你就这样读给大家听一听”“我们就来听听他读的,看我们能不能听出他的理解。”

师:同学们,你们肯定还解决了不少问题,我们不能一一汇报了。这里还有一些同学提出的问题,我们来共同解决这些问题,怎么样?

(2) 出示问题,全班讨论。

师:下面老师把大家没有解决的问题出示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这一部分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学生互相启发和讨论为主,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积极参与,教师作用和汇报读书时基本相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争论,也可以质疑。

对善于学习的学生及时给与激励和评价,教师始终欣赏和参与学生学习。文中含义深刻的话学生如果理解不到位,教师就用课件出示许地山原著中的句子,让学生读原著,帮助学生理解。学生仍然理解不好,教师用自己渗透的方式给学生讲解。

【评析: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合作,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让每个学生都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

四、自由评价。

……此处隐藏3627个字……关许地山照片及筛选整理的情况资料。

3.过渡: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了解作者与“落花生”的联系,进而继续学习。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在预习的基础上,同桌互读互查,纠正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2.用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评议读的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①种花生、收花生。②准备收获节。③尝花生和议花生。

按照课文讲的这三件事,我们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理解。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在母亲的建议下,我们开辟出来种花生。经过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一天晚上,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叫上父亲办了个收获节。我们一边品尝花生,一边讨论花生的可贵之处。最后,父亲说到让我们要像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出示课件:全家人过收获节的图片。

4.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5.细读课文时,同学们哪些想一起深入探讨的问题。

预设:为什么要拿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呢?桃子、石榴、苹果不是也挺好吃的,为什么让他的孩子们要像花生一样?为什么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当年爸爸的教诲,给许地山后来的影响是什么?他是如何勉励自己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这篇文章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有什么好处?什么是借物喻人的写法?同学们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第三部分的内容,那就让我们仔细品味。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大意,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三)深入品味,感悟表达

1.默读课文,想一想“议花生”这部分内容讲了几层意思?

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三至十一自然段)议论花生的好处;第二层(十二至十五自然段)从谈花生到论做人。

2.自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谈谈你的理解,体会文中对花生好处的议论以及怎样从谈花生到论做人的。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1)体会第一层意思。(重点理解父亲的话。)

①课件出示父亲的话。

②指名读父亲的话,然后完成师生对读的填空。

③读读父亲的话,学生讨论有关的问题,教师点拨。

a.“爱慕”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爱慕之心”?

b.谁能读读描写桃子、石榴和苹果的句子,表达出“爱慕之心”。

c.父亲认为花生的哪一样最可贵?为什么是“最可贵”的呢?

引导学生理解苹果、桃子、石榴高挂枝头,爱炫耀;而花生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具有藏而不露的美德。)

d.对比着读一读,再次感受花生的可贵之处。

④同学们之前提出的问题,查看一下解决了吗?

原来父亲把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

⑤生活中有没有具有花生品质的其他事物呢?大家观察过吗?

(2)体会第二层意思。

过渡:父亲给我们指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可贵之处,我们都知道这不仅仅是在说花生,而是要说到做人,父亲是怎样说的?

①学生自读,谈理解。

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做人,他赞美花生默默奉献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应该做这样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②教师:对于父亲的话,孩子们听明白了吗?从哪儿看出来?

③理解“我”说的话。

a.齐读。

b.讨论交流。“体面”什么意思?什么叫“只讲体面”?什么是“有用的人”?“有用的人”和花生有什么联系?

c.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请说一说。

d.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师生对读。

5.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感受借物喻人的表达手法。

由于落花生的特点就是“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这跟社会上那些甘于寂寞、默默无闻的人有着内在精神的契合。作者许地山就是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从落花生的可贵之处延伸到做人的品格,从而揭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做人道理,这种表达的手法显而易见,特点鲜明,值得学习。

今天向大家推荐此类表达手法的文章,有袁鹰的《白杨》;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从生活中得到的做人道理。进一步学习感悟身边的人和事,从中得到生活中的启示,在反复回读中,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

(四)布局谋篇,突出中心

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

种花生→( )→( )→( )

2.思考: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做人又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样详略得当的安排,就是为了重点突出作者最想表达的内容学习落花生的品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表达观点的方法。

(五)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了这篇课文,大家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谈谈你的收获。

3.总结: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教导子女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文在讲述的时候详略得当。正是由于主次分明,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鲜明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今后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要注意详略得当,突出中心。

4.延伸拓展。

(1)人们常常从某种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你能以一些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得到的启示吗?

(2)许地山当年真的记住了父亲的话,读读文章的结尾部分。

出示课件:许地山生平简介。

后人的评价:许地山是“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他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因劳累过度而病逝。在许地山的文字当中走一个来回,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在谈话。

5.让我们一起记住许地山的话,齐读。

【设计意图】一是帮助学生了解课文详略得当的描写方法以及这样表达的目的。二是学以致用,学习感悟身边的事物,把学到的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运用到学生的习作中,培养学生关注此类写作方法的文章。

6.布置作业。

小练笔: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落花生》教案三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