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枣核教案6篇

时间:2021-10-05 10:06:02 收藏本文
枣核教案6篇

枣核教案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枣核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枣核教案 篇1

枣核教案学生分析:执教的班级是初二(3)班的学生,班级的学生平时上课,思维比较活跃,注意力也容易受外界影响,枣核 教案。《枣核》这篇文章内容较浅显,作者抒发的情感,班级的学生读完课文后,基本上能够把握。因而,在江春玲老师的指导下,思量再三,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体会情感,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这一目标,对于学习程度不太好的学生而言,通过文中关键字词的把握与理解,也能够让他们学有所得。而对学习程度较高的同学,也不并是轻而易举地就能够掌握借物抒情这一写作方法,让他们通过换位思考,设置情境,深有感触地真正理解这一写作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的目的。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第二单元“祖国在我心中”中的一篇。本单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的爱国、思乡之情。而《枣核》这篇文章表现的则是海外华人的思乡情结。引导学生感受人物思乡恋土的情感,理解并掌握本文的写作方法,应是本堂课解决的重点。教学方法:通过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到思乡的伤感、沧桑的氛围中。便于理解本文的主题。

教学目标:

1.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国、故土的强烈思念之情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教学重点:以枣核为载体,体现思乡情感教学难点: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听一首诗,听后请同学们回答,这是谁写的什么诗?(余光中,)这首诗和我们即将学习的萧乾先生的课文《枣核》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就让我们走近枣核,看看它们究竟有什么相似之处?(板书:枣核 萧乾)

二.整体感知课文学生朗读课文。(吴晓东)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你读出了什么内容?明确:访美前夜,昔日同窗托我带枣核给她,当她见到枣核后,向我诉说了她的思乡之苦。海外华人对家乡的思念、依恋之情对枣核的喜爱之情等等

三.研析课文:

1.你从哪里看出了海外华人对家乡的思念、依恋之情的?①旧时同窗再三托付我带枣核。(再三什么意思:一而再,再而三,反复地)为什么要再三托付?怕我忘了带枣核这回事,可以看出同窗的什么心情?对枣核的重视。②到了美国,同窗殷切地问我有没有带枣核?(“殷切”什么意思?深厚而迫切。对枣核的期待之强烈)小结:对同窗的托和问,作者很好奇,你们好奇吗?想知道答案吗?那么枣核在这里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设置悬念(板书)③当我拿出枣核,同窗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托:动作。用手掌承着东西。换成“放”,你觉得表达效果一样吗?托,郑重。放,有随意放置的意思。用“托”,可看出同窗对枣核的珍重,珍视。又用一个比喻句,写出了枣核在同窗的心中,价值远远超过了珍珠玛瑙。小结:此时,作者解开疑惑了吗?没有。我们只读到这里的话,心中可能也百思不得其解吧。现在,不但没有解开疑惑,心中的不解反而加深了,这样描写枣核,有什么作用呢?前面是设置悬念,这里是:加深悬念。(板书:加深悬念)④近来,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现在,大家知道同窗为什么非要带枣核了吧?解开悬念。(板书:解开悬念)现在请思考并讨论:同窗为什么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颗枣树呢?“老”,总是,经常。如,陈志栋的作业老不按时上交。枣树应该很普遍,想了,就开车去看一看。总布胡同里那颗枣树对同窗来说,有什么意义?明确:1)可能记载着她快乐的童年生活:她在这颗枣树下,和小伙伴们唱过歌,跳过舞。玩过游戏等等。2)是她美好少女时代生活的见证。她在这里,度过了她最美的青春年华,在枣树下,哭过,笑过。伤心过,开怀过等等。3)是她在故乡美好生活的见证,这颗老枣树给了她太多的快乐和回忆。当你有一天离开上海独自到了别的地方生活的时候,你会想上海的什么东西呢?学生自由发言,更深地体会枣核对同窗的特殊意义,教案《枣核 教案》。

2.布置后花园。有关后花园的描写。①回到家,劈头问我,花园有否有家乡的味道?②心上总感觉缺点什么。思考:明确:缺少的是身在异乡所领略不到的那种乡情,同学相聚的快乐,缺少的是在故土的亲切感,厚实感……③认为年纪越大,思乡越切。(切什么意思?急切,迫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④营造“北海”:小凉亭、红庙、白塔、睡莲、垂柳。“开车到几十公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抒发了对故土的热爱,思乡情感。⑤追忆当年北海泛舟时光

3.不管是后花园同窗精心布置的一切,还是她再三托付我带来的枣核,都寄托着同窗对故土、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文中,有没有直接表现这种情感的语句?它起到什么样的作用?11节.全班齐读。强调“没有一个”和“我们”。读出情感。这是由枣核而生发的议论,我们可称之为“议枣核”。深化主题。四.小结: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讲完了。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本文为什么要以“枣核”命题呢?

1.既然是表现思乡之情的',那家乡里的一切都可以做题目啊。如小凉亭、红庙、白塔、睡莲、垂柳、厂甸、隆福寺等等,都可以啊。为什么单单用了枣核呢?明确:①从结构上看:它是本文的叙事线索②从内容上看:它是本文的情感载体家乡的那棵枣树留给她太多太多的回忆,院里的那颗枣树对她具有特殊的意义,是她童年、少女时代美好时光的见证。正如刚才大家所说的,当我们有一天离开上海的时候,我们也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回忆,有一个承载着我们情感的东西,看到它,就会想起上海的点点滴滴。

2.作者用小小的枣核来表现海外华人恋乡、思乡这一情感,在写作方法上叫“借物抒情”。小事件表现大主题,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能学着运用这一方法,为我们的作文增光添彩。作业:拿出我们发下去的余光中的《乡愁》,看看两者主要有何异同点:(可留作业)同:内容:主题相同。思乡。方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主题: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枣核异:《乡愁》用四个事物(意象)表现主题《枣核》主要用一个事物表现主题。

板书:

1.要枣核设置悬念叙事线索枣核

2.见枣核加深悬念恋乡

3.说枣核解开悬念思乡

4.议枣核深化主题情感载体借物抒情教学反思:

一) 组内评价:

由mp3播放余光中先生的表现思乡主题的经典诗歌《乡愁》导入课文的学习,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到思乡的伤感、沧桑的氛围中,便于学生理解本文的主题。

2.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踊跃,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教师教态亲切自然。

3.能够抓住本文的关键词句,品味情感,发挥 ……此处隐藏4246个字……中可看出他思乡呢?齐读第七段后找关键句。(幻灯片11)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语言)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心理)

栽杨柳、养睡莲、堆假山,还想种枣树。(动作)

(3)老人的花园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不辞辛劳,不嫌麻烦呢?再者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幻灯片12)

有必要,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4)作者想借枣核表达怎样的意思呢?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五、学习写法

1、思考:这篇文章,表现的是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为什么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1)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 从结构上看,枣核是本文叙事线索。

(3) 从写法上看,是以小见大。

师小结: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思考;反映生活,要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俗话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我们要学习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幻灯片13、14)

2、“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一种情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感,生动感人,你认为主要妙在何处?(幻灯片15)

中国化的景物(幻灯片16)

简洁质朴的语言(幻灯片17)

七、拓展延伸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外还读到哪些思乡爱国的作品?(《乡愁》、《月之故乡》、《绿叶对根的情意》等)(幻灯片18、19、20、21)

八、布置作业

风烛残年的美籍华人要了几颗枣核,想把它们种在自己的花园里,以解思乡之情。我们相信它们一定会茁壮地成长。试想一下,在这些枣树下将发生怎样的故事?

请发挥想象,以《枣树下的故事》为题,写一篇300字的作文。(幻灯片22)

教学反思:导入中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很好地将学生带入思乡爱国的情感之中。课堂容量过大,故显得仓促,亦缺少恰当的衔接,过渡不够自然。

枣核教案 篇6

枣核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把握本文的叙事线索

体会课文通过朴实的叙事来表现海外华人对故土深切依恋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理解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海外华人对故土深切依恋的感情

教学重点: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教学难点:品味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课时:一教时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正如歌词中所唱,洋装所以、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爱国情怀,大家在电视上看过海峡两岸的亲人相团聚的场面吗?那是怎样的激动人心!今天我们一起随作者带着枣核走进海外华人的心中!

介绍作者:

萧乾(1910-1999),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

蹊跷 山坳 胡同 揣

掀起 镶嵌

衣兜 嫣红 玛瑙 国籍

2.生读课文,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思考全文的线索是:

【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二.深入探究

画出文中能够表现老人思乡的句子【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她托在掌心,想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

【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着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 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第八九小节】

【她告诉我……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三.拓展延伸

1.从文中找出句子证明:思乡之情会随着生活条件的优越、年龄增长而淡忘吗?

【沿途美丽的风光,优越的家庭条件】

【朋友不好意思】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2.朋友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 思乡之情的?

【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北海泛舟的情景、打算种家乡的枣树】

【朋友是常居海外,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呢?】

【朋友是常居海外,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呢?】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四.学法探究

1.本文表现的是海外华人的浓浓思乡之情,这是个大主题,但为何却以几颗普通、平常的枣核命题呢?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2.现在我们知道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几颗枣核的真正原因了吧。文章的谜底一开始就交代了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3.友人对祖国的思念,主要是通过枣核及文中重点字词表现出来的,这也是本文的一个特点:

【用词精当,线索清晰】

五.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同步导学》。

六.结束语

祖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家乡更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一根弦,轻轻拨动,思乡之情满心间。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背景歌曲《我的中国心》)

附板书:

枣核

﹙萧乾

字词注音

易写错的字:

蹊跷 山坳 揣镶 嵌 衣兜 嫣红 玛瑙

线索:枣核(索-见-话-议)

主题:海外华人的爱国思乡之情!

《枣核教案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