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海》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云海》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云海》教案1课前预习:
1、 熟读课文,积累词语及优美的描写日出的句子。
2、 积累古代诗人 留下的描写“日”的诗句。
相关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重点字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意图,把握本文主旨:积累优美句子:掌握文中所用到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3、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4、揣摩语句,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感悟人生抒发自我内心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 阅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导入:(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测:
1、 学生读读自己收集到的作者及背景资料。
2、 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释词语。(出示多媒体)
3、 古代诗人 留下了许多描写“云”的诗句,请同学说一说。
三、整体感知,了解文章整体内容:
1、朗读课文,思考:文中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① 观赏云海的心情;
② 变幻莫定的游云;
③ 观赏“漏斗海”;
④ 到云海中去洗澡。
四、问题探究:
1、作者所处在怎样的环境,这一环境使作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何处?
明确:作者处环境的宁静和孤寂。由于所处环境的宁静与孤寂,使人将注意力集中在天气的变化上。
2、简单的怄气说明了生活的什么?
明确:单调。
3、每日所见云的变化,再次表现出人的什么?
明确:孤独感,引起下文。
4、如何理解“云是天空的吉普赛人“?
用拟人手法写出云的来去匆匆、飘忽不定的特征。
5、我对云海有着怎样的心情?
明确:喜悦
6、作者在描述人们在云海中欢闹的场景。那些情景写得有趣?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心情?
7、找出本文的中心句。
六、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年少时的“我”为什么喜欢云?而到了成年之后为什么找不到当年赏云、嬉云的那种激情了?
“我”的青春是在宁静中度过的,与人的交往很少,有隔世之感。单调无味的生活使“我”爱上了云,把整个身心融入了云海之中。而若干年后的“我”饱经沧桑,已融入了世俗,难得心静,自然就没有了那种赏云、嬉云的激情。
2、怎样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少,报纸送到高高的山上,读起来也有隔世之“感”?
工作的地方在为烟不见的山上,整天不与世俗之人打交道,不了解社会世俗,仿佛一个置身世外的仙人,即使读到报纸又能怎样?还不是不能与社会人流融为一体?此句点明了作者的工作地点偏僻,生活单调无味,却很宁静。
3、文中多处运用了拟人,如“胶乎乎的云变化成晕头脑的丝缕状,随后拖长了身体,又瘦又薄地从山头上漫过”“万分懊悔地向远方溜走”,这样怎么写有什么好处?
用带有孩子气的词语写云彩,把云彩写活了。
4、怎样理解“云海汩汩地围着山头,大有海中孤岛的虚幻感”?
作者把自己所工作的山比作“孤岛”,而在这种孤寂的环境之下看到多姿多变的云海,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与满足,也是作者的期盼,写出了作者渴望美好的生活的情感。
七、作业:观察秋天的云,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日记,以备课上交流。
【教学反思】
亮点:
1、注重了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结合作者的背景、经历去理解文章流露出的情感,做到读文知人。
不足:课堂上气氛不够活跃,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还不够。
《云海》教案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11个生字,读记有关生词。积累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理清课文层次,了解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4.感悟作者的语言美。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2.通过默读,自读自悟或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理清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叙述层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发现美、感悟美的能力,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对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的语言美,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幻灯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品读、美读。
教学流程:
一、情趣导入
二、图片感知
展示图片,使学生直观感受黄山“云海”“日出”的壮观景象。
师相机对部分图片做简单的解说,进一步加深印象。
三、整体感知
那么作者是怎样向我们描绘黄山云海日出的呢?
1.学生朗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
(2)认读生字,同桌相互检查。
(3)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4)同桌分段轮读课文,读通读顺。
2.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来写的?
3.理清文章层次。
四、合作探究
师:本篇课文以写景为主,辅以抒情。请大家在阅读中感悟吧!
1.默读“云海”和“日出”两部分,把喜欢的句子画上记号。(动态美的画上“—”,静态的画上“﹏”)
2.品读,感悟景物的特点。
(云海:变幻莫测、景象万千 日出:瞬息万变、美丽壮观)
3.边读边现象,感悟作者的语言美和描写的意境美。
4.再次默读,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是观察和描写有一定的顺序。二是动态和静态描写相结合。三是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和拟人句。)
《云海》教案3一、教学目标
1、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 理清课文层次,了解作者的 ……此处隐藏3725个字……,看看唐敏特别的心情怎样影响她的感觉,这与徐志摩、刘白羽又有什么不同?
明确:详见课本第17页。
描写的深入,作者不由沉醉其中,在云海中嬉戏,细品文章的第三部分,思考怎样理解“云海汩汩”的围着山头,大有海中孤岛的虚幻感?
明确:作者在此把自己的山比作“孤岛”,而在这种孤寂的环境下看到多姿多变的云海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与满足,也是自己所企盼的。
详见课本第19页。
互动6:粗读课文第四部分,品味作者对云海的怀念,体味最后一段中照应前文的词句。
6、小结全文:
本文主要写了作者早年在山区工作时,与同伴们观赏云海的快乐情景,着重描述了云海变幻莫测的景观,以及人们在云海中如入仙境的超然感受。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7、写作手法:
1)感觉独特,作者偏重直觉,善于描绘,充满了女性的细腻、情感化的特点。
2)作者在文章中充分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3)作者语言幽默诙谐。
《云海》教案7一、教学要求:
1.认识“崎、岖、廓、跨、撞、袅、黎、橙、缤、锦、绽、弧”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黄山云海日出的奇幻与壮美。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爱美的情感。选出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二、教学难点:
1.在读中理解、积累词句。
2.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感受黄山云海日出的奇幻与壮美。
三、教学准备:
安徽黄山的风景视频、配乐朗读的音乐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或是电影,电视里我们都看过红日东升的情景。在浩瀚的大海上看日出,使人心胸豁达;在辽阔的草原上看日出,令人精神舒畅;当我们爬上高山看日出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2.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作者方瑞华一块去爬黄山,一起去感受黄山的云海日出吧!
(板书课题)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指导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生字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交流同学们自主发现的好词佳句,集体品读。
结合出示词语进行积累:
崎岖 盘旋缭绕 变幻无穷 帆樯林立 光怪陆离
稀薄 景象万千 缤纷灿烂 晶莹剔透 金碧辉煌
绽露 瞬息万变 眼花缭乱 心神飞扬 云烟袅袅
3.谁来简单地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
4.提出疑难之处。
(三)再读课文,真切感悟
1.默读课文。学习要求:
把课文分为“云海”和“日出”两部分,并说说你印象最深的是哪部分?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课文哪些段落描写了黄山的云海和日出的景象呢?
(课文3、4自然段描写的是黄山云海的景象,5-7自然段描写的是黄山日出的景象。)
3.学习“云海”
(1)谁对黄山的云海印象最深刻?试着读读。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云海的神奇、韵味?细细品读课文,找出那些令你深有感触的语句,将它们划下来,读给大家听。
(3)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云海景象?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4)重点指导积累叠词:
明晃晃、光闪闪、白茫茫、亮闪闪。
你们还能说出像这样的词语来吗?
(5)(出示黄山日出视频)指导朗读:在脑海中想像着黄山云海的神奇景象,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配乐)
4.学习“日出”
(1)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几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出时的变化。
小组交流,指名说,教师点拨,出示日出视频。
(结合板书:……红色光点……圆弧……玛瑙盘……)
(2)哪些语句写出了黄山日出的壮美?找出来多读几遍,读给大家听。
(3)重点积累:
清风习习、云烟袅袅、松涛阵阵、人语轻轻。
同桌试着说说这样的词语。
(4)指导朗读:(配乐)喜欢黄山日出的同学一起读读描写日出的段落,要把你们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哦!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既感受到了黄山云海日出的神奇与壮美,也领略到了作者的语言魅力。让我们把这么美的语言变成自己记忆中的珍宝吧,你想用什么方法?
(背诵、摘抄积累……)
1.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能把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记下来。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
2.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课外美文,丰富积累。
(五)板书设计
云海日出
(奇幻 壮美)
云海:……像……似……
日出:……红色光点……圆弧……玛瑙盘……
《云海》教案8〔教学目标〕
1.能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体会黄山云海的神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祖国的情感。
2.用摘抄的方法积累、内化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3.认识6个生字和多音字“攒”。
〔教学重点、难点〕
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体会黄山云海的神奇和作者的感受。
〔教学准备〕
黄山云海的相关资料及音像制品。
〔教学时间〕
1课时。
〔阅读建议〕
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目标要整合集中,建议采取“摘抄名句,品味特点,体会情感”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阅读。
1.读通课文,摘抄名句。
让学生自读课文,反复练读,通过同学互测等形式促使读通课文。然后静心默读,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段落和不能理解的地方。
2.精读名句,交流体会。
本环节针对学生标记出的词句、段落展开教学,重点体会词句体现出来的黄山云雾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
如:“它时而如风平浪静的湖水,时而像波涛诡谲的大海,时而轻如丝绢,时而气冲霄汉”。
可朗读体会: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以语气的轻重缓急来体现云雾的变幻不定。
可想象体会:让几名朗读好的同学倾情朗读,其他学生闭目想象,把文字变成画面。
可画画体会:用简笔画画出云海的“风平浪静”、“波涛诡谲”、“轻如丝绢”、“气冲霄汉”。
可推敲词句体会:去掉原句中的四个“时而”可以吗,为什么?
3.拓展体会。让学生谈谈自己见到云雾或者是游览名山大川的感受。
4.积累内化。摘抄自己认为好的名词佳句,积累下来。
5.识记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