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九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这篇课文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学生们喜闻乐见的韵文体裁形式描写了雪地里的一群小画家画画的事。全文共有六句话,语言生动活泼,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本课有一幅插图,图上画的是大雪天,小动物们从厚厚的雪地里走过,地上留下它们的一串串脚印的情景。
新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的学生做到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重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一课时的教案设计如下: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几、用、鱼3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虫、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生字和朗读、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知道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
3、知道青蛙冬眠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动物爪(蹄)子的图片。
3、动物头饰。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
五、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
1、齐读题,同学们,今天教师带你们去雪地玩,好吗?(学生起立)
2、雪沙沙地下着,纷纷扬扬的,大地都变白了,多美呀!【出示一、二句】
(高兴地)下雪啦!下雪啦!师范读并示范动作,生个别,集体读。
3、咦!你们看,发现了什么?(脚印)
【出示动物脚印图片】
谁的脚印呢?看谁能猜出来?(一边猜,师一边贴字)
猜对了,它们就是雪地里来的小画家。
它们来雪地里干什么呢?师范读课文,配音乐,出示动画。
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4、出示生字:为、加、几(生:小组学习生字,你是怎样记为和加的,怎样写几。)汇报。
5、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标出课文有几句话,对不熟悉的生字读多几遍。带着问题自读:小动物们画了些什么,怎样画?
6、汇报:个别读、齐读,配音乐。
二、精读、理解课文。
㈠
精读一、二句。
1、口头说话:
--------、--------、--------和--------都来到了雪地上。
2、这么多的小画家,儿歌里用了什么词?(一群)理解:师问:老师和XX叫不叫一群?(三个以上才叫一群,班上小朋友也叫一群小朋友。)
3、个别读、齐读课文一、二句。
㈡
精读三、四句。
1、小画家们来到雪地上画画,可是怎么没看见它们有颜料和笔呀?怎么画?
学生回答后问:课文是怎样写的?
2、学生读三、四句。
3、学生贴脚印和梅花等图片到黑板上。指名到黑板上贴脚印组合图片。
4、仿说话:小鸡的脚印像竹叶。
5、还有什么的脚印像什么?
6、生齐读三、四句,配音乐。
㈢
精读五、六句,课外延伸。
1、那么多的脚印为什么就是没有青蛙的脚印呢?干什么去了?(学生读五、六句)理解冬眠。
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要冬眠?
3、你对这篇课文的内容还有哪些不懂的呢?
4、齐读课文,看板书试背课文,自由背,指名背,师生接背,齐背,配音乐。
5、游戏:扮演小动物。
唧唧唧,我是--------,我画的是--------。等等。
齐读1、2句,指名说3句,齐读4句。
四、板书设计:
雪地里的小画家
小鸡
小狗
小鸭
小马
脚印图
脚印图
脚印图
脚印图
竹叶图
梅花图
枫叶图
月牙图
语文教案 篇2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解题。
师:同学们,你说说你现在的生活和你爷爷、奶奶时候的生活有什么变化?那你知道吗?是什么给我们带来了如此大的变化?(科学技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讲的也是和科学技术有关的。一起来读课题(29呼风唤雨的世纪)看到呼风唤雨让你首先想到了谁?(神仙)呼风唤雨是指他们的法力。那课题中的呼风唤雨还是指神仙的法力吗?那是指什么?(科学技术)同学们,人类们科学技术已经完成了过去由神仙才能办到的事,科学技术真是太神奇、了不起。带者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题目。
好,同学们这个题目还不是完整的句子。谁来将它说成一个完整的句子。(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那么20世纪为什么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朗读课文。
1. 自读课文、要求:
㈠读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查查他们的意思。
㈡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在课文中应是什么意思。
㈢读完课文后,找到课文的中心句,并用波浪线划下来。
2.学生自读、自悟、自划。
检查读词语,开火车读,并随即理解。
洞察、依赖、奥秘、改观、探索、联系、哲学、幻想、的确、光年、因特网、原子核、呼风唤雨、农耕社会、(看图说说农耕社会是怎样的?)腾云驾雾、潜入深海、程控电话、远洋船舶、归根到底
理解:
洞察:观察的很清楚。
改观:改变原来的样子,出现新面目。
呼风唤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比喻能够支配自然。
原子核 ……此处隐藏5788个字……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趣,谈话导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韵母家族的6个朋友(出示a o e i u ü)一起读读,你们读得真准,能不能按字母顺序摆一摆,再按顺序读一读。你们记得真清楚。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拼音王国里再认识四个声母家族的朋友,你们愿意吗?
2、今天,我们还要认识几位新朋友。
二、看图说话,初识字母
(一)学习“b”的音形
1.出示“b”的图
(1)引导学生提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问:这个字母念什么?学生试读“b”。
(3)讲:听广播的“播”读得轻短些,发音时,把两片嘴闭合,把气憋住,然后突然放开,让气流冲出双唇就是“b”的音。
(4)教师范读。
(5)学生学读,体会发音方法。
(6)开火车读。
(7)忆字形。启发学生看图:b像什么?b的一竖像收音机拉出的天线,右半圆像收音机。读顺口溜:我听广播b b b。
2、学习b和a的拼法。
(1)指导学生看拼音图,从“推卡片”这一动作来想拼读方法,尝试拼读。
(2)课件演示声母b和韵母a相拼成音节ba。
(3)小结拼音方法:“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4)做“找朋友”游戏。
3.指导书写b
(1)讲:我们先认识一个字母基本笔画:“丨”上竖。
(2)请同学们观察书中字母“b”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什么格?同桌同学互相说说。
(3)学生说笔顺、位置,教师范写,强调“b”的第一笔在上格的三分之一处起笔到第三条线停笔。
(4)学生书空笔顺。
(5)学生在拼音本上抄字头。教师行间巡视,进行个别辅导。纠正学生的写姿和执笔方法。对姿势正确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二)、学习“p”的音形(方法同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b、p。(集体练,个别读。)
2、拼读ba、pa的第二和第三声。
二、教学声母m。
1、看图说话引出m。“摸”声母是m,(出示“m”的图)
(1)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做过摸人的游戏吗?
(2)这个字母怎么读?
(3)教发音方法。
(4)学生练习读,体会发音方法。
(5)开火车读。
2、记住字形。
(1)看图说说怎样记住它的形?
(2)顺口溜:两个门洞m m m。
3、指导书写。
4、教学m和单韵母的拼音。看课文上的图,拼读mu、ma。
三、教学声母f。
1、看图说话引出f。
2、教学f的发音。
3、学习“f”的形。
4、指导书写。
5、教学f和单韵母的拼音。
四、巩固练习。
1、读语境歌:“爸爸带我爬山坡,爬上山坡看大佛,大喇叭里正广播,爱护大佛不要摸。”
2、猜字谜。
3、听音取卡片。
4、用卡片认读声母和音节。
五、学习小结,课后激励。
1、今天我们认识了声母家族的四个朋友b p m f。同学们回家要读给家人听哦。
2、把学会的拼音拼给家长听。
语文教案 篇9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2、掌握本课10个重点生字的音、形,理解本课重点词语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学会珍惜美好生活。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2分钟)
朦胧诗: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星星变奏曲》是江河写的一首朦胧诗。朦胧诗有一个很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等,在本诗中,作者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等,这样使得这首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_光明,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黑夜中闪现的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着追求的理想.全诗由两节组成,每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整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二、检查预习,双基训练。(5分钟)(学生课前完成,上课时小组互评。)
1、重点字识记。
静谧 憧 憬 劫 难 闪烁
m 足珍贵 nng 望 寂m f 盖 冻jiāng
2、重点词语掌握。
静谧: 憧憬: 劫难:
3、文学知识。
本诗作者是 ,作品选自 。
三、合作探究,理解品味(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
(一)有情感地朗读本首诗。
(二)学生读文探究,思考、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答: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答:
3、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答:
4、朦胧诗有一个很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等,在本诗中,作者用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的物象有哪些,用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又有哪些?这种物象的运用在写作中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表达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5、“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答:
6、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答:
7、试着在自己的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概括这首诗的主题(结合课文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关于本诗的写作背景)
答:
四、课堂小结(3分钟)(教师或学生总结。)
五、反复朗诵。(7分钟)(学生朗读,小组进行朗读比赛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