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国学演讲稿
演讲稿具有逻辑严密,态度明确,观点鲜明的特点。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新时代,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用到演讲稿,那么,怎么去写演讲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经典国学演讲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典国学演讲稿1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弟子规》《三字经》《史记》犹如一汪清泉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而这其中,最让我受益匪浅的便是——《论语》。让我们跨越时空,走进了两千多年前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去聆听他的谆谆教诲、去感受他的人生智慧,去追寻他的仁礼之风。《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与之类似,《论语》中的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其实也是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随着自己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当回过头在看到以前的学过的东西的时候,就会有新的价值观以及判断能力。孔子的这种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为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论语》中的仅两句话,我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国学经典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倘若我们一味读书而不勤于思辨,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学习的过程亦是味同嚼蜡,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但是,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张网捕风,一无所得。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论语》不仅诠释了学习过程中温习与思考的重要性,还提醒我们要看重礼仪。“不学礼,无以立。”只有简单的六个字,却含义深刻。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做人没有礼节就不能生活,做事没有礼节就不能成功,治国没有礼节国家就不能安宁。不学礼,不懂义的人;只有言教,没有身教的人,最终也无法以德服人,无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被淘汰的。两千五百年前的夫子就是这样教书育人,而我们,作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的小公民,正在接受着知识教育,更应该知书达理、举止文明、谈吐得体,提高道德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学好知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小学生,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正心修身,格物致知,克己复礼;躬行仁义,九思慧德,智道不失;立心定于道,建中建极。两千五百年的荏苒时光,没有让《论语》湮灭在汩汩的岁月洪荒之中,反而因时间的打磨而显出璀璨之华。
朋友们,请用仁爱之心,为自己寻觅一个拥有文明和谐之美的桃花源吧。愿你播下精选的种子,收获精美的花朵,阅读经典之书,享受精致生活。然后躺在清风送爽的绿色大地上,仰望那无边无限的蔚蓝屏障,聆听那动人心弦的国学经典传唱,它会让你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一个充满仁爱的和谐社会。
让经典的种子在我们的校园里开出璀璨之花!
谢谢大家!
经典国学演讲稿2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滚滚长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历程,无不浸透着中华文化的精神。于是,千百年中国傲立于东方,历史长河金鲤化龙,浩瀚的广宇群星灿然,炎黄挺起五岳的脊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辛稼轩呐喊的两宋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面对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胆
神州大地上,国学文化传承千年。何为国学?是司马迁熟悉华夏文明,留下了传承民族魂魄的《史记》?是李时珍涉足千山万水,遍尝百草,用自己的亲身体验造福于后人的《本草纲目》?还是纪晓岚精通经、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库全书》?何为国学?不就是经那得起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益的精神财富、文化积淀吗?
《弟子规》是人们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俗云:
「教儿初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之道,贵以专。」,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几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尽管此时他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如果在孩子在记忆、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能“薄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
“规”“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概述简介,以精练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
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富国强兵的力量源泉!它犹如一 ……此处隐藏7174个字……的精髓。
弘扬国学经典,我们就是在夯实“学”的基础。古语讲:“自天子以至庶民,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两学yi做”基础在“学”,就是要通过学习去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学,然后知不足”。然而,要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除了要在加强党性修养上下功夫,还要在提高自身修养上下功夫。品味国学,我们就是在与贤者为伍、与智者交流,取数千年文化之精髓,炼“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修养,茫茫书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也许有人会怀疑:古代思想陈旧落后,未必可取。但是,一切古典名著都是现代名著,因为书中所揭示的生活道理通于古今,书中所描绘的社会人生通于古今,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弘扬国学经典,我们就是在紧盯“做”的关键。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两学yi做”关键在“做”,眼下,十三亿炎黄子孙,都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作为共和国的税务工作者,我们的职责便是守护好祖国的经济大动脉,聚焦“营改增”试点,助力“供给侧”改革,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最可靠的财力保障。然而,“打铁还需自身硬”,复兴的道路需要信心、需要勇气,更需要知识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曾有人讲: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品味国学,我们就是在与历史对话,在历史中掌握发展的规律,在历史中探索前进的道路,在历史中点燃复兴的火种。品味国学,我们就是在用古籍经典武装自己,心系人民的福祉,当好人民的公仆,以踏实前行的作风贡献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读书,决定着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让我们一起弘扬国学经典、深化“两学yi做”,在传承中进步,在进步中担当,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为祖国站好岗,为人民服好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经典国学演讲稿11大家好,今天由我来给大家带来今天的国学演讲。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
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克苦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大家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想?
经典国学演讲稿12“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不信但看檐前水,点点滴滴旧窝池。”这是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第108则的内容,读到这里,我的心中泛起了涟漪,也想到了许多。小羊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行为,小乌鸦有衔食反哺母鸦报答养育之恩的情义,这些小动物都知道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更何况我们人呢
我们之所以能健康,无忧无虑的成长,父母为我们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当我们呱呱坠地时,是谁一次次为我们换尿布喂奶,不辞辛劳?当我们开始牙牙学语时,是谁一次次纠正我们的发音,不厌其烦?当我们摇摇摆摆学走路时,是谁一次次鼓励我们从跌倒中爬起,寸步不离?当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是谁一次次给我们信心,加油鼓劲?是我们可亲、可敬的父母。
父母的爱,是我们黑暗中的明灯,总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父母的爱,是我们迷途时的航标,总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父母的爱,是我们疲倦时的港湾,总是给予我们温馨的依靠。父母为我们付出这么多,我们又能为父母做些什么呢?感恩父母,用一颗感恩的平常心,理解父母,用切实的行动,表达自己对父母小小的关怀。一张亲手制作的贺卡,一杯暖意浓浓的热茶,一盆热气腾腾的洗脚水,一个灿烂甜美的微笑……都会让父母感到幸福和安慰。
所谓,“百行孝为先”。 孝,乃其人之本。让我们学会感恩父母吧。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父母,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与父母交流,让我们一起将这份感恩之心延续,父母的冬天将不再寒冷,幸福快乐会常常陪在他们身旁!
怀有一颗感恩之心的人们,让我们一起,用心铭记父母所有的恩情,用心理解父母所有的厚爱,用心感恩父母所有的关怀。在此祝愿天下所有的父母,永远健康.快乐!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经典国学演讲稿13青春山大,古风流韵。优秀传统文化就像一阵春风,吹过这个青春而富有内涵的校园。一个有魅力的校园同样需要充满魅力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美丽情满中华!
国学经典,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大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经典"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一百年来一直在讨论国学经典的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讨论?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关注?当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落后了,人们认为是优秀传统文化作怪;当政治独立、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开始文化反思;当经济全球化开始、强势文化借着现代技术迅速传播的时候,人们也出现了反思和寻根。百年来的讨论说明了什么呢?
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认为,所有的国学经典讨论,归根到底都是东西文化的交流,是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思考如何正确对待本国已有的文化优秀传统,如何建设具有本国、本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国家。
我们发扬优秀传统精华,发掘我校青年学生的青春活力,向山大“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进军。当然,更重要的是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为中华文化的复兴略进绵薄之力,并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使国学经典随青春飞扬!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风中招展的艳帜为我们带来的不仅是蓬勃的朝气,更是新时代青年学子对祖国千年文明的敬重与对优秀传统精华的承接。“苟日新,日日新”,踏着青春的步伐,呼吸朝露的清爽,让我们共聚一堂,为我们的文化放歌!
纵横五千年,琅琅晨读声。侃侃把古谈,风清云高淡。
身负天下志,晨兴吟沐泽。执手问古今,无畏青年人!
我们是年轻的斗士,是时代的弄潮儿,风尖浪口磨不掉我们的斗志,起起伏伏摔不掉我们的勇气。以史为鉴,以古为镜,国学经典,今天我们诵读,明天我们传扬!在晨光中沐浴古典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伟人圣哲的教诲中提升个人素质。小至修身,大至治天下,在这里既有经世致用又有达观练达,既有平凡人的生活又有圣哲的狡黠思辨,让你不由得陷入其中欲罢不能。
我们的进步代表和宣扬的文化却是千年积淀的精华,凝结着睿智的光芒。有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有慷慨激昂的政治观点。在晨光熹微中漫步在古人的思维之中,你会发现原来这里别有一番洞天:经世治国之道,至理名言正以一种俯瞰的态度让你感悟到生命的意义。是放浪形骸之外,还是郁结在冥想中?收获一种感悟,收获一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