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心得体会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15篇

时间:2023-04-24 00:07:56 收藏本文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15篇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15篇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1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全文以“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一疑问开头,展开了一个以叫苏菲的少女为线索的哲学话题。这位少女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给席德明信片、会说话的汉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现实出现的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币……接迥而至的奇闻怪事让苏菲一步步走下去。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在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并不喜欢它,总觉得哲学是种高深莫测的东西,我读不进去,后来在硬着头皮读下去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这本书这么有趣,哲学也很常见,比如一些问题“我是谁”、“我现在在梦境中还是在现实中”等等,这些问题看似很简单实则具有很大的哲学性,在哲学的世界中,有太多的未知奥妙,哲学就是一个有一个的疑问,人们总是在想:每一个人都是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世界上又赤裸裸的离开,究竟是为了什么。

《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可以启发人们内心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生意义的好奇,促使人成长,没有人能够准确地预测未知,但未知却吸引着人们去探索,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2

贾德所著的长篇小说《苏菲的世界》已翻译成64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4500万册,被誉为“二十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讲故事的手法,探索与思考人生本质与人生终极意义。

虽然这是一本中小学生推荐必读图书,是一本最简明有趣的哲学入门书,但对于我来说,还是无法静心去看,去想,无法琢磨其思想内涵,进行定性。总觉得这些探究哲学的人想的东西太多,喜欢深究,喜欢探讨,喜欢反驳。总是在不断思索中走向清晰,解开谜团,了解真相。还真有种拨开云雾见太阳的几分执着。可事实并不简单,往往是解开一个谜团,又进入另一个谜团。

我的教学生涯就像一个个谜团,我常常在想:我到底为什么而教,为生活,为能力,为孩子?好像都有吧!我又教给孩子们什么了,知识,能力,做人?我不得而知。我对孩子们的影响又怎样,正面的激励还是负面的`消极?我希望是美好的。他们与我共处时是欣喜还是厌烦,离别时是不舍还是解脱?我想我的人缘不会很差的。可事实又怎样呢?

前几日,我前脚进办公室,后脚就有“小不点”跟上来,向我汇报刚刚发生的打斗事件:何天浩抢别人的零食,抢不到就拳眼相见,打了三个同学。那三个被打的同学气呼呼地拽着他来见我,我正准备拿出我的杀手锏——教鞭来训斥他,可他一向是个不愿接受批评的孩子,只要责备他,他就瞟白眼,一脸的敌意,一脸的不屑。用这种方法去制服他,恐怕是解决了一时,却解不了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恐怕这一打,打的不是错,而是愁,而是恨。像这么骄傲的家伙,只能让他自己承认错误了。

我连忙把他拉到我的身边,问清情况,并给他分析分析打人的严重后果,最后我同意他说出的解决办法——给人道歉。他本以为一声“对不起”可以抹去他那罪恶的举动,嘴角处流露出不经意的一抹笑意,但对面的同学察觉了,当他说完一声道歉,同学并没有马上搭理,趁此,我让他向受伤的同学一个个的道歉,说着说着,他的喉咙渐渐沙哑了,眼眶里泪水也直打转,自那以后,上课总喜欢趴在桌上的他变得特别的精神,这泪水应该是心灵的洗礼吧!

都说小孩是无知的,可事实呢?他们聪颖过人,他们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只不过他们自制力很差罢了。也许我的教育方式方法要改变,在把握原则的基础上,多听听孩子们的心声,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孩子们需要我,我需要更多的思索,需要更多的探究······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3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学性很强的哲学书。它的主要内容是:以苏菲不断受到一位神秘人寄来的信件为线索,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盒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本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书中刻画了一个勇敢,聪颖的少女——苏菲。因为追求哲学,就一定要有好奇心,这正是苏菲最大的特点,所以我觉得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用意就在于此。

为了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有哪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主要讨论的题目是什么,一些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这本书都详细地为人们做了讲解,仿佛整部世界哲学史在你面前演变了一遍。它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书中讲述了不少的人生道理,使我获益良多。而它所讲述的有关哲学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其实当中的道理很多问题我也曾想过,但这些问题都在头脑中一闪而过,因为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实在太陌生。当我读完此书后,我觉得一个生存在世界上的人,连世界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未免有些幼稚。

真实启蒙之于人,犹如阳光之于土。

读之甚晚,颇有遗憾。

哲学内容往往晦涩难懂。这本书大半部分是以给一个14岁的女孩教学的口吻来写的,所以在讲述哲学时举了许多贴近的例子,脉络清晰,内容易懂。这本书的表达方式也非常有意思:转述以及转述别人的转述。席德的父亲通过写给苏菲的信纸将哲学基础转述给席德,同样,乔斯坦·贾德通过席德的父亲,将哲学转述给真实世界的我们。转述的魅力在于,乏味的教学时间将掺杂着各种出乎意料的故事,我们时刻抱有期待,抱有疑问,抱有惊喜。所以读这本书就会有拆俄罗斯套娃那般的新奇感。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4

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当你面对这两个问题时会怎样回答?确实,我第一次看到时不知该怎样解答。有的人认为这样的问题幼稚,没有任何意义,但现存的每一件事物必然都有个开始......

因为生命会结 ……此处隐藏8370个字……感好奇并深入追究的是——人与世界的联系。

我们宛若星尘。不过是个见得着的理型躯体,却能靠着还未知从何而来的灵魂驱使意识,使我们在自然法则的束缚中凭借上帝赋予的感官获取自以为的`“自由”。即便上帝也只是来自我们积累经验后从虚无中用印象的碎片剪贴成的理性完美主义。倏地想起了“天人合一”的庄子。在美学与感性中以思想搏求最大限度的自由。但这在哲学家祁克果认为的生命三种形式中却是处于最低等的美感阶段?如果诉至黑格尔的“正”“反”“合”三段论,却也未必——万事的评价不存在绝对的吧?

透过艾伯特与苏菲讨论的超自然、达尔文系统,那些意料之外的奇异巧合也使急流在我心中撞激出朵朵白花,屏息,正赶上了!

在遨游《苏菲的世界》的几天里,也“难得有空闲”翻看了林清玄的《从容的底气》,其中“不受第二支箭”的第一个譬喻讲的是佛陀门下是爱哲学思考的弟子摩逻迦有一天跑到佛陀面前,说若佛陀不回答哲学问题他就还俗。令人感喟的是佛陀的回答:“纵使问题找到了答案,还是解决不了苦闷的人生。”“而古往今来的大哲学家在这些问题上用了毕生精力,却从没有人有肯定的回答。”林清玄道。虽存疑惑但也不禁认同。

回到《苏菲的世界》,我竟适值佛陀!又再次遇到这篇毒箭的故事:被毒箭射伤的人不会对箭、毒以及箭从何而来感兴趣,只会希望有人能拔箭,医他伤。原谅我的见异思迁,这也是超自然吗?再说,可曾想到世界那端的不可知论者休谟的理论在两千五百年前就业已被这边的佛陀提出?他们皆认为研究形而上的问题无必要,皆认为人处于一种不断改变的状态......

又下雨了,断断续续,在这个仲夏习以为常。在苏菲的世界与现实的罅隙来回穿越多天,仿佛每时每刻时间的流逝都与苏菲的作息不断重重叠叠,幻想的烟雾黯然缥缈。他们的一周还不及我的短短几小时,一个世纪的哲学家的故事还不及我的一日。雨与情节藕断丝连,故事引人入胜,时而忍俊不禁,时而引得心情也随风席卷,跌宕起伏。

紧接着最精彩至极的部分出现了,那也是我曾多次遐想的画面,因而对这位来自挪威的次书作者乔斯坦·贾德的赞许敬佩之感油然而生。我看着《苏菲的世界》里的席德,书中的席德看着父亲艾勃特笔下的苏菲与导师艾伯特。艾伯特和苏菲企图逃离少校艾勃特想象力的控制,他们是艾勃特送给席德十五岁的生日里礼物——一本讲义中的主人公。可他们的一言一行不都是艾勃特反讽的手法吗?看到艾伯特说:“苏菲,我们就是这个活的星球。地球就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烧的太阳四周的一艘大船,而我们每一个人这是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条小船。当我们安全地把船上的货物运到下一个港口时,我们就没有白活了。”

这是艾伯特的人生哲学?不,这是少校艾勃特写的,更确切地说,这是作者乔斯坦·贾德想说的,是现在我所看到的.....剪不断的周而复始。

窗棂外,朝阳东升而起又西落成夕阳,朝朝暮暮,苏菲的母亲在苏菲十五岁生日时将她交给了长者艾伯特,只微微低头,落寞笑笑:“他们消失在空气中了。”这一刻仿佛滞留。苏菲和艾伯特逃到了永恒之乡,遇上了白雪公主、小飞侠、懒杰克......席德为苏菲等人报了仇,但许是“对位法”,如今苏菲看着席德却无法现身于她眼前......直到最后一页,已是深夜九点。

轻合上书,除自己外空无一人的房间在寂静黑夜的长河里亮着灯。我是谁?我真的存在吗?心脏为何会跳动?为何会使我触碰到这个世界?大愚若智,大智若愚,隐隐约约,恍恍惚惚......

我们能出现在这个世界已是人生赢家,但是,我们又是谁的故事?谁的风景?我看着你,你看着我?充满魔力的古铜镜中,一个女孩对我眨了眨眼睛。

我们也是星尘。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15

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敢相信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现在想想“苏菲”的“世界”,世界中就包含着精神世界。一向对于哲学是不感兴趣的,以至于这本书我还未真正的看完,是对知识的挑剔或是对一些理论的无法接受还是我真的理解不透,我选择的只是适合我的东西。在选择的过程中看到了自我的转变。

人们总是渴望遥不可及的事物,我也不例外,在追求心灵和物质相结合的同时不禁问自己,“物质世界是真实的吗”。人是有“灵”的吗,我们的感官认知乃是自天主而来吗?我不是一个宗教信徒,可我也慢慢开始考虑这些问题,如果这一切不是源于天主那又是源于何处呢?心灵世界是我们的整个世界吗?那我们从小所学的唯物主义不就是与之相背,我困惑了,就像在沼泽中挣扎的人,努力想逃出却越陷越深。为了不被淹没,我只好停止了思考,脑袋里翻滚的岩浆似乎也平静下来。一轮明月升上了夜空,对于一个等待救赎的人来说,那圣洁的光辉就是最好的洗礼。瞬间,我转头发现“灵”与“物”只不过是两个隔街争吵的妇人,她们所站的立场和所坚持的观点不一样而已。探索理论的本源,你可以发现,从它所基于的那个方面来看,派生出来的一切都是正确的,那是因为它的基础。正如“好”与“坏”,只有在区分何为“好”何为“坏”才能判断是“好”是“坏”。

有些怀疑苏菲对她所学的东西真的都理解了吗?也许她只是作者著书的一个引线,穿连起了整个哲学史,但我更愿意她同我一样是个带有探知欲望的孩子,至少她在书中是这样的。突然想起达利所常用的抽屉,孩子眼里所向往的抽屉和她最终打开的是否一样呢?看到结果是否会非常失望,只有打开抽屉才能得知。那她的心中应该就有一个理想的存在。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生禀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有一种担忧,近似乎于儿童天真的担忧,我的灵魂有一天是不是会离开我去选择别人,也许在我们所生存的空间里到处都飘荡着需要寄宿的灵魂,他们在等待一个合适的身体出现。回头想想,我的.灵魂经历过什么以后才选择了我呢?她是不是选择一个人重复着同样的轮回呢?可能我有些误解了,但我无法走出这样的一个怪圈,可能是我还想趴在窗台和外面的“灵魂先生”说声“嗨,你好”。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型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我们所看到的东西总是局限的,就像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一样,只看到了墙上的影子。

我还是对哲学不感兴趣,可我已经开始思考,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本意。意识存在的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不可思议的奇迹,在他面前,还有什么奇迹是不可能的呢。但奇迹的主角还是我们自己。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