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红楼梦心得体会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阅读红楼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阅读红楼梦心得体会1袭人转过了头,对着宝玉微微一笑,黛玉瞅了宝玉一眼,宝玉也只一笑,那边的宝钗一句话没说,只有些深意的看着,贾母笑的却合不上嘴了。
林妹妹是娇弱的,温和一笑,便足以让宝玉充当护花使者,她多愁善感的轻撇秀眉,含着眼泪将逝去的桃花埋葬。而她从小与女子厮混在一起的宝哥哥,亦是陪着她一起看孤落飘零。
《红楼梦》有两大阵营,一是宝钗,二是黛玉。
应该说,宝钗是一个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禁锢的女孩,文中也没有提及她究竟是不是喜欢宝玉,只是明示了贾府最高权威元春站在了宝钗的一边。没人会在意宝钗的意见,她和宝玉一样。只是封建贵族制的牺牲品。
宝玉犯错挨了打,宝钗义正言辞,劝道“你是要改过了罢。”于是她被学者定位封建统治的卫道士。
林妹妹哭哭啼啼的红肿了眼,哭道“你是要改了么?”她被定为贾宝玉的红颜知己。
贾宝玉最后怎么说?他说:不改!打死也不改!
我们对《红楼梦》进行细读品味,就会发现“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只是一个空泛而美好的愿望。
说到底,惟其艰难,主人公的受难,更能凸显宝黛二人爱情的价值感。我们并不能偏激的说谁对谁错。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比名利,比金钱,比青春都要重要一点点,不多,就一点点。
袭人可以说是里面最可怜的一个角色,袭人是宝玉的通房丫头,日后宝玉成婚了,她也是有一席之地的。林黛玉有时还会笑称袭人是嫂子,可见黛玉对这事也是有看法的。
当我看到袭人开始在人前搬弄是非,想让黛玉搬出去的时候,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凡人容易犯的毛病,自私,软弱,首鼠两端。可她应该得到谅解,因为不是不同情他人,就是不怜悯自己。
等我们看到了红楼的结局:黛玉的惨剧,宝玉的悲剧,宝钗的闹剧。
故事就会发现能够受伤也是一种福气,即使是像黛玉那样失恋了,一夜之间老了十岁也不介意,假如能大哭一场就好了。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样抱着自己的抱负与才华和对宝玉的爱和恨走呢?
我的意思是:假如有一种人生归宿可以选择,那么,死于伤心,比活在心如枯槁不发芽的灰暗生活里,更合我意。
林黛玉那种“碧云天,黄花地”的哀愁,并不是空泛无由的,好的感情总是最接近人类美的本质。女子对此的追求要更偏执些,注定也要受更多的苦。
宝黛二人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感情是一种如此稀缺的资源,除了珍惜,我们别无它法。
阅读红楼梦心得体会2《盛席华宴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题记
红楼一梦,恍如梦一场。正如曹雪芹的诗“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半白话文半文言文的文字,文字间透露出真情,虽不敢说完全看懂,但也着实感慨万分。
你看那“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里,有着“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潇湘馆,一位因自己的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而苦闷的女子对着菊花低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讲诉秋心。”她性格叛逆和孤僻,对世俗不屑一顾;她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她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她诗情画意,灵秀慧黠;她多愁善感,红颜薄命。她——“世外仙妹寂寞林”的林黛玉。林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悲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却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也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贾宝玉可以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会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黛玉临死前的场景,病危之际,丫鬟紫鹃四处求人,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忙。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似乎在呐喊:“究竟什么地方是我自己理想的地方呢?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可还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归咎于封建社会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即使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了,可依然“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林黛玉和薛宝钗不过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而曹雪芹写这本书也并非单单只是为了描述剧中人物性格以及爱情的悲剧,而是为了反应一个时代悲剧和社会悲剧。
阅读红楼梦心得体会3当红楼梦醒时分,恍如折翼的天鹅,不复洁白的飘逸;当红楼梦醒时分,好似断芯的红烛,永无明艳的堂皇。短促的人生真似划破夜空的流星,绚烂中途却终会平复。难道这只会留下美好却空无的祝福?
落幕似乎是终究的结果,但是在落幕前我们又可以怎样表演呢?只是像黛玉葬花似的,感伤惆怅不顺,最终把自己困在旅途中的一座“潇湘馆”中?还是像宝玉一样,不羁,无束,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敢爱,敢恨,敢抗争。我,作为这枯死,又复苏,在这满园中普通得再也不能更普通的杂草,特有自己的看法。说“杂”是由于并无人刻意栽培,只道是自我求生走自己的“野草”式的英雄路。见证过此起彼伏,明日又不知谁主沉浮的,总会感慨万分——眼前一切的功名财富成就终会成为土灰,永远保值的只有自己,自己的能力、实力。依赖外在扶持的,永远只能是这园中的昙花,美不美?很美,只是灿烂来得快消散得更快,快得容不得你收起得意的笑容。当然,另一种结果就似园中最不起眼的铁树,辛勤终身,汲取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在绽放前,人们不会在意,但绽放后却会让人们大感惊异:“喔,那还是它吗?我为何从未想到它会如此美丽。”是的,同样是短暂的,但仿佛带来的惊喜更持久,也更会被人们所铭记。
那生命终究应像昙花还是铁树呢?是凭借沃土、清波、暖阳早早地绽放,绚烂得太容易,颓败得太迅速?还是只身一人,独揽所遇的悲苦心酸,努力积蓄力量,绽放得太刻骨,幸福得很长久?我会选铁树作为楷模,不是只因为自己是草本植物。还有,作为一株无人问津的野草,我能在土壤深层感受到于铁树心灵的沟通,耳熏目染,崇敬于它甘于在成功前忍受常人难忍受的寂寞,数十年磨砺只为出鞘时似惊雷划破长空。
在铁树坚硬芒刺似乎无法接近的 ……此处隐藏5104个字……的贵族公子哥,在外人看来应该是个傲气冷漠的人,却会说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气逼人”这种话。虽说娇生惯养有点小脾气,但对女子却是极好的。他会因为林妹妹心情不好而放下架子去哄人;会因为对自己的丫鬟发了脾气而去道歉;会拿出一箱子名贵扇子给晴雯撕,就只因为她喜欢撕扇子。而贾府作为一个大家族,但是对待外人却也是十分仁慈的。就比如说刘姥姥。刘姥姥曾两次到贾府去攀亲戚,不但没有被敷衍对待,反而得到了不少的好东西。虽然说不是人人都是以真心相待,但也没有仗着家大业大而欺负人。这些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要求做到的平等。不是一个人要做到平等待人,而是整个社会都要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要做到平等待人,在实际生活中努力实践它。
贾雨村作为一个文墨描写并不多,却极其关键的人物,他的变化让人难过。曾作为一个穷书生的时候,他连上京赶考的钱都没有,是当时仍富裕的甄士隐给了他银两,让他能去考试。后来他才可能成为进士,成为一方知府。然而他在处理薛蟠打死人并强抢民女这件事上,因为畏惧四大家族的势力,而放弃了作为一个官的应有的品质。且那被强抢的少女是他恩人甄士隐的丢失的女儿,他也没有帮助这个孤苦伶仃的女孩。他的这些做法,在我们这个时代来说,就是缺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法治、诚信和敬业。为官,贾雨村没有敬业、公正。为人,他和那些知实情却熟视无睹的人一般,没有诚信待人。这一切,都导致了这个社会的不法治。而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我们不能如此,我们一定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带发修行的小道姑妙玉,本来常伴青灯古佛之人该是有一颗大慈之心的人,可她却为人尖酸刻薄,傲慢无礼。就拿刘姥姥进大观园一事来说,当贾母一行人来到道姑们修行的院子,妙玉便差人去上了茶,茶自然是好的。贾母一高兴就赏了刘姥姥半杯茶。待大家喝完茶之后,道姑收拾茶具,这妙玉便指着刘姥姥用过的杯子说,这等脏污物就不要了。贾府中身价比她高许多的人都不曾如此,她到是如此。待人和善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千万不要学这种人的做法。
《红楼梦》当真一本优秀的作品,我们真该好好学习,体会其中乐趣。
阅读红楼梦心得体会10《寻红楼遗梦,品人世百态》
这个暑假,我又将原著版《红楼梦》翻出,看了一遍,在刚识字的年纪,爸爸就给我买了一本儿童版带拼音的《红楼梦》,于是,每晚缠着爸妈给我讲一章作为睡前故事,小小的我看着书上精美的插图,在内心幻想偌大荣国府的盛象。再后来年岁稍长,妈妈为我买来原著版《红楼梦》,虽看得不全懂,却也囫囵吞枣地读了几遍,当时觉得最复杂的是,就是人物关系。赵姨娘是谁的小老婆?贾琏是刑夫人的儿子吗?一整个大家族,上至贾母下至丫鬟,凡提到名字的,最后的结果也都交待了,这里不得不佩服曹雪芹先生写作的一气呵成,毫不拖泥带水。
曹先生自评《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整本书结尾以"贾雨村言"即"假语村言",因此书中虚幻世界和现实世界相承接,常在一个人冤死后,再出现在一个濒死之人面前,如凤姐死前看到尤二姐对她笑……这样的情节,让我又时不时心惊肉跳一回。既然刚才提到红楼梦中复杂人物关系,我就来说说自己对一些人物的看法。
提起《红楼梦》,不得不说说林黛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宝哥哥与林妹妹的爱情悲剧让人嗟叹。林黛玉风流袅娜,娇小柔弱,惹人怜爱。她深得贾母的喜欢,否则贾母也不会在放爆竹时独搂黛玉入怀了。可贾母等一众人明知宝黛相爱,却不促成这门亲事,其原因是黛玉的多病。确实,黛玉心思过于缜密,一件喜事想出悲来,落下泪来,试问她如何能不病?她虽风姿绰约,我见犹怜,却只因自身性格二无法获得像宝钗那样健康的身体。书中写她多心多想的大多是与宝玉有关的事,而在众姐妹中,她是最会打趣人的俏颦儿,是写诗奇才林潇湘,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爱情中的女人都有疑心病?
而薛宝钗,却是与林黛玉的性格截然相反。曾读过一篇文章,说宝钗的内心是一片清明的。不错,作为整本书中最明白、最识大体、最想的通、最宽容大度的人,宝钗不论是待人还是接物亦或是遭遇变故,都是头一个明白人。她宽容大度,因此人人都愿意和她交往。她细心地关心着身边的人,她曾日日为身为自己的情敌的黛玉送燕窝;她曾在香菱受委屈时保护她。她内心澄澈,看透世事,即使是在宝玉出家后,她也只是落下泪后忙劝薛姨妈和王夫人想开些。我觉得她一定是最长寿的人,只因她处事不惊、娴静如月。她是贤妻,亦必是良母。尽管知道宝玉心中只有林妹妹,她依然无怨无悔地悉心照顾宝玉,为他着想,解他的心结,劝勉他勤学。宝钗是真正的智者,在红楼这场大梦中,她似乎是坐看梦中人情百态而内心无波亦无澜。
再来说说袭人和晴雯:这两人都是我非常欣赏的丫鬟。她们伏侍宝玉尽心尽力,细心备至。袭人贤惠,也心仪于宝玉,文中说宝玉待袭人与旁人是不同的,她应是意识到宝玉的感情,因此在宝玉踹了她一脚后心凉了半截。她最多只能做侧室,她心中对做姨娘的命运应是有些害怕的。她怕色衰爱弛,怕正室欺压,但她对宝玉的爱是不动摇的,这样一个聪明而贤惠的丫头,最后结局也是好的。她本欲为宝玉而死,却意外发现所嫁之人乃宝玉之友蒋玉函,最后想来应是夫妻和睦、儿女承欢膝下。晴雯则是个大美女,凤姐说:“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都没晴雯生的好。”晴雯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林妹妹,也因花颜而耽了莫须有的罪名,因病惨死。在《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中她的落落大方、勇敢坚韧让我敬佩。她死后被宝玉杜撰为芙蓉花神,也不枉她对宝玉尽心伏侍一番。袭人和晴雯同为丫鬟却不同命,其原因是晴雯的开放、反抗精神与当时封闭的时代相抵触。
最后来说说赵姨娘,这个戏份并不多的“坏女人”。小时候不懂太多,对赵姨娘只一字评述:坏。略大些,才发现了赵姨娘并不是坏,她是有无奈、无能为力的。她和马道婆用魇魔法设计害凤姐和宝玉,是狠毒。但文中马道婆进赵姨娘屋子时看到的是满炕头的零碎的、不成样的绸缎,可见赵姨娘作为小人物悲哀的命运。主子只做了半个,比下人好不到哪里,还要每日每夜忍着一窝子气。她是贾政的侧室。又生了儿女,所谓纳妾纳色,想必她也曾有过美人如玉的岁月;也曾有过相爱交好的小厮;也曾与贾政恩爱缱绻,只可惜女儿探春总不和她同一战线,儿子贾环又是扶不上墙的烂泥,而她又是个好争风吃醋、斤斤计较、极具小市民气质的女子,也正因此,她骂女儿、打儿子,惹得人人讨厌。她在偌大荣国府内无可安身之处,或许,她会在每次被姑娘太太们欺辱后无力地叹息一声吧。赵姨娘“坏”的背后隐藏着外表光鲜生活下满地的虱子,也正给了当今时代那些整天做梦想飞上枝头变凤凰的灰姑娘警示。
除出色的人物塑造外,《红楼梦》中大量优美而隽永的诗文,让我不得不惊叹于曹先生的妙笔生花、妙语连珠。
《红楼梦》于康乾盛世出现,表达了对反对封建、追求平等、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它的问世,是中国文学的骄傲,引起了广泛关注,后来更是出现了一门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学问——红学。曹雪芹先生如此出色之作,不愧为后人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