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实习报告

大学生报社实习报告

时间:2021-09-30 18:06:17 收藏本文
大学生报社实习报告

大学生报社实习报告

在生活中,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生报社实习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报社实习报告1

为了能走出象牙塔真正了解文化工作,我于暑假期间在山东省淄博市鲁中晨报社开始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实习。实习期间我跟随财经部的一位老记者跑财经新闻,找线索,采访,观察,写稿,校稿,修稿工作安排紧密而严肃。实习结束恋恋不舍报社温馨的气氛,回到学校感触颇多,现以实习报告的形式加以总结。

我是文化产业管理系的学生对新闻写作这是有些感性的认识,并没有进行过专业的训练。初来乍到心里十足的是勇气,缺少的却是扎扎实实的知识。

第一天是在读报的“无聊”中度过的。因为之前来报社实习我看过不少关于新闻写作理论方面的书,于是我企图找到一篇正规正矩的财经新闻给自己补充点养分,然而却一切皆惘然。带着疑问我问我的老师,老师告诉我:“在认识一份报纸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把握定位,我们的报纸是都市报,受众是普通群众,并非专业的经济理财类报纸,所以格式语言内容都是通俗化的。”第一天一堂简短且深刻的职业课——晨报的宗旨:永远和人民大众在一起!书本上的理论好似一副模具,而社会真正需要的是差异性、特殊性、创新性、求同存异有生命的报纸,这两者之间的“矛盾”需要我们做灵活的文章,这就是进步。

接下来的几天老师给了我一个独立的短评栏目做,本以为很简单,却每次都会被改动很多,有时候是全篇的抹掉重写。老师告诉我我还是没有很好地把握报纸的定位和短评的精要,于是我反反复研读老师的短评发现:我的语言文化气息太重丝毫没有幽默感,很多是从人的意识方面找抨击点太空虚,有时候太讲究逻辑而忽略了报纸短评“毛毡上方针”的风格。我想这是我们学生普遍存在致命的死穴,在这之后我的短评开始慢慢自圆自满,最后一篇短评一字不改被采用,这是令人及其兴奋的事情,我开始走对路慢慢成熟起来了。

短评经历之后我随老师跑新闻,第一次是为做蔬菜市场价格涨幅采访市物价局,这一次又出乎我意料。在物价局办公室内没有访谈只有聊天,大家不是业务关系而是朋友关系;没有采访记录,只有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对当前蔬菜市场的分析和判断。“与采访对象做朋友,这样才能得到你意想不到的线索,而且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你必须要找到你的新闻伙伴”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

物价局风波之后我随老师采访菜市场,在这里又是一种别样的采访方式,这里没有高谈阔论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嘘寒问暖专注倾听,老师告诉我对生活在菜市场里的人不是要展现自己不是要助你做新闻与你谈话更多的是发泄气氛或者分享喜悦,谈天的方式更能拉近双方的距离给他们信任感。而且我们的新闻并不仅是表现冷冰冰的数据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表现群众的生活状态来掘出社会的问题。

接下来我按老师的指示自己出去跑了多次生活新闻,没有直接表明来意不用干巴巴的问题我的采访可以说很成功,但是也有不少问题,当与人聊起来就忘记我的采访意向,为了全面不得不很多次换采访对象,这样浪费时间也不够深入和贯通,所以在采访前定要做好提纲且记牢自己的采访目的。

采访完的写稿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每次几乎都要重写几次再改几次才能出稿,这有点让人耐不住性子。老师几乎没篇稿子都能动个大手术,在这里我很荣幸找出自己常有的弊病,并接受老师的专业指导:稿子多用被润色过的当事人话语,融入故事情节,点题清楚,反问形式多运用整篇稿子都必须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可感性、启迪性。在经过多次写稿磨练后我刷新了自己对新闻稿的认识,写新闻若绣花。

在经历采访、写稿的分层训练以后,老师让我自己独立跑新闻。找线索是新闻工作者最核心也是最难的事情,这不仅要求我们要善于透视生活还要对经济数据有相当强的敏感性。几次我寻到的线索都没有经过老师的批准,起初我真的有点恼,老师告诉我多次的被否是在锻炼我的新闻感他也是这样走过来的,找财经新闻的线索最重要的并不是关注数据而是关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尤其是财经新闻,经济的变动往往是潜在的不容易被发现,但是对人生活得影响往往是一两拨千金。在此之后我根据钢铁涨跌想到关于铁质废品的市场变动,这是我的第一条可行的新闻线索。

接触财经新闻我最难过的莫过于对经济知识知之寥寥,像“同比”“环比”的区别等我还是要现上网查询,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涉及的社会层面会广之又广,所以我们在夯实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涉猎各个社会知识,或许不能精通但最起码是要了解,这是新闻工作者起码的职业素质。

在实习期间我也学习了起码的摄影功夫,配图的新闻往往更生动,现在的社会图像的影响远远大于文字,所以实地考察出新闻的记者必修摄影。本以为用卡片机拍照不是难差事,但是我们真的不了解新闻图片的拍摄技巧,从那种角度,拍那些东西,拍摄对象的形态,主体客体的分层等等都是我们陌生的。而且作为新闻工作者PS等技术也是需要我们熟悉的。技不压身真的觉得学海无涯。

在实习期间我遇到了一个很好的老师和许多很好的领导,他们都是过来人以经验授之真的很令我感动,老师告诉我新闻工作离不开策划,策划为我们铺长远的路。他是我接触新闻并爱上新闻的孔明灯,让我充满了希望。

初到报社半是懵懂半是新,经历一个月的学习我坚信我可以再新闻这条路上走的更远!

大学生报社实习报告2

20xx年x月中旬,通过xx副院长的介绍,我来到《长江商报》时政新闻部,开始了我在校期间的最后一次实习——毕业实习。虽然这次实习没有去年暑期实习那么幸运,可以亲身体验暗访调查和国内一线门户新闻网站对北京奥运会的采访报道,但在为期三个多月的实习中,我作为随行记者,成功对xx前xx来武汉的相关活动以及xx文化之春开幕式等活动进行采访报道,并对“轮椅天使”董明、武汉市“三八红旗手”李汉薇、“汉正街儒商”陈永镒等先进典型的事迹进行了相关的报道,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可以说,三个多月的实习使我长了见识、开了眼界、增加了阅历,这次毕业实习使我受益匪浅!

带我的记者望隽老师是武汉大学法学院的高材生,从事新闻工作已经有五个年头,是一位优秀的战线记者,主要跑省外事办、市外事办、省残联、市残联、省民政厅、市民政局、省政协、市政协、团省委、团市委、省市民主党派和硚口区委区政府。在四个月的实习中,望老师悉心教导,由浅到深、由简单的新闻稿到深度调查性报道到报社的大型专题,逐步对我进行锻炼,并相继介绍一些通讯员和单位宣传口联系人给我认识,让我放手自己发掘新闻线索,做一些新闻稿件,给我提供了很多锻炼的机会,极大的提高了我的新闻业务能力。几个月的实习,使我逐步熟悉了战线记者的工作节奏、获取新闻的渠道挖掘新闻线索的方法和都市类报纸新闻写作的基本常识。下面,是我实习过程中的一些经历和心得体会。

1、有幸见到xx前xx,采访 ……此处隐藏19286个字……去思考自己的文章,然后写去发表。

记得我发的第一篇文章是关于家长逼着大学生相亲的,是从我们当地的一个论坛上看到的,然后去证实是真的,就询问主任是否可发,征得同意我就很快发了这样一个消息,虽然字数不是很多,400多字,但是却是我第一天上班就出来的成绩,所以也感觉很有成就感。这也Ji励我不断的去思考、去锻炼、去发表文章。

后来为了要写新闻,自己去“跑大街”,因为我知道我没有正式记者那么广阔的线索网,也没有人给我提供或者是编辑室还有那些下派任务的报道,这些根本就轮不上我们这些实习生,所以就要自己去捕捉,人家说“脚底板下出新闻”。所以就多跑、耳勤、眼勤、腿勤、手勤、脑勤等等,发现这样不仅自己写稿多了,而且新闻敏感性强了。什么都是相辅相成的,我的新闻敏感性强了之后,更加容易捕捉新闻、也更加容易发表新闻了。后来写的文章有的是自己或身边人亲历的《崇尚健康节日消费观念龙城万余人次“电影过年”》、《返程濮阳人忙着留乡味》;比如我发表的《一条祝福短信小两口险离婚》;有的是从一些博客、论坛上得到的,如《网民新创意:“情人节”网络爱情宣言成时尚》;有些是自己策划的比如“情人节系列”的,“节后消费”之类……

最高兴的还是做比较大的报道,先后和老师做了当地交通状况尤其是出租车交通状况的专版,近4000字的文章、涉及很多方面,文章发表后影响很大,特别是对当地的交通状况的改善起了较大的作用。还有在金融危机下,关注当地群众就业的问题、深入招聘现场、采访很多人,全面分析普通市民就业的状况和更好就业的措施。关注节日情况,搞了情人节的系列报道,给很多市民节日消费等以正确的导向。如此的还有大学生就业、银行等VIP制度市民反响、民俗文化、交通事故等,真正的是都市报道,民生新闻,视点深度,“关注都市发展,关心都市民生”。 在短暂的实习内,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放在一个正式记者的平台上去锻炼,同时抓住任何机会去认真学习和培养做都市报道记者各种素质:吃苦耐劳、思维活跃、新闻敏锐、策划与深度相结合,在老师的指导下,单独和配合发表了30多篇报道,约4万字,加上自己调查、策划等约10万字,居实习生之首。其实最大的收获是用心做文章,用文章帮助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认真做人、认真学习、认真做文章。取得了那么大的成绩也主要感谢所有帮助我的老师,他们是记者,他们的职业道德和热情令我敬佩。他们不仅教会我新闻宣传的知识,更让我懂得做一名记者的责任与良知。感谢我们早报郑迎军副总编、机动记者部张永生主任,带我的机动记者部副主任袁冰洁大哥。同时,感谢那里所有的记者同事,因为我们是同龄人,有很多共同语言,在我实习那段时间,也很帮助我、关心我,我觉得好的氛围是我成长的重要条件。

实习结束了,我觉得不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实习生就是免费劳动力,只要你端正心态、努力去做,你也会收获很多!今后无论我从事什么工作,但我都会:简单快乐、充实提高,做一个有用的人,做一个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人!

大学生报社实习报告11

我来到特区报业大厦的35层,前来《深圳特区报》商贸组报到。

接待我的是一名女记者,名叫xxx,知性达雅,浑身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活力气质。她告诉我,她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来深圳特区报已经有好几年了,从在老报社上班到在新的特区报业大厦上班,一路走过来的。

看起来她是个能干精练的女记者,而且经验十足,做事很干脆,我知道,未来的两个月我将从她那里学到许多东西。第一天,3月24日,这是正式实习的第一天,我和谁都不认识,只认识潘未末记者。我以为她马上就能给我什么采访任务和写稿任务,所以我就坐在商贸组的大沙发上等,结果她也没有怎么理我,只随便交代了我几句,就让我认真看《深圳特区报》,因为她看起来也是很忙的样子,一会儿打电话,一会儿匆忙写稿……我再也坐不下去了,就直接上前,“潘姐,我今天该去采访什么?”

她抬眼看看我,没有多说什么,就拿起手头的初稿,让我把它整理成一篇800字的消息。我欣然受命,施展自己在学校期间学习的书本知识,“标题——导语——正文——结尾”“倒金字塔”我在心里对自己嘱咐道,不到一会儿,我就把那800字的消息完成了。“这么快”潘记者很诧异地说。我很自豪的对她说,“这种小稿件写的太多了,所以很快”,很自鸣得意的样子

几分钟以后,我才意识到我的轻狂和错误。我的稿件被“枪毙”了,因为风格问题,也因为脉络问题,这个时候我才了解到潘记者让我认真阅读特区报的用心了。随后,潘记者把她在特区报发表的稿件集册拿给我看,让我认真体会一下,还特别叮咛说,一定要仔细地看,最好能随时做个笔记。

我没有说什么话,从那以后我不再以为坐着看报纸是一件无聊的事情,也认识到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凡事还是从小事做起啊。

几天以后,我终于适应了特区报的风格并能正式开始展开工作了,潘记者也没有对我客气,一件件的采访任务和写作任务就交到我手里。虽然在此过程中我不断地犯了错误,但同时也不断地在学习,在改进;商贸组的其他记者也渐渐地混得熟了,也开始和他们后面跑跑展会、公司、酒店和政府机关等,有时候他们不方便去的时候,他们就让我独身前去。

感觉在深圳,记者还是比较吃得开的,比较受人尊重,比较受人看重,到哪里去采访都能赢得不少方便。不过,深圳终究是个商业化比较浓厚的城市,为什么呢~我记得有几次应邀去采访,采访完了以后他们居然掏出好几百块钱,说是让我坐车回报社。鬼才相信他们呢,深圳的公交车费、打的费用虽然比全国其他地方高,可也不至于要那么多钱吧!我死活不要,他们也死活不放过我,没有办法,最后我只拿了100块钱,打的回报社去了。

每个做记者的人在自己的采访经历中都能遇到最最激动人心的事情,我最有印象的是采访深圳最大的临时人员安置地黄木岗又一村,那是中国最大的临时人员安置地,大约2、3个平方公里的地方却住进了十万人之多,他们都是全国各地来深圳混生活的外地打工者,里面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不过总算秩序井然。黄木岗我去了两次。第一次是查抄“黑”网吧,所谓“黑”就是因为它没有执照和经营许可证,那次是接到行政执法局的要求我作为实习记者身份去的,一家名叫“云天”的网吧,72台电脑主机和相关配件,6个网吧工作人员。据城管部门的同志说,这家网吧的老板惨了,二三十万的投资全投水缸里去了。我采访那网吧老板的时候,他对偶简直就是声泪泣下,看得出了,都是新机器啊,就这样被全部没收了。我知道,现在全国上下都在整治网吧,它只不过诸多被取缔的千万网吧之一而已,但从现场观看的诸多临时住居人员的同情和愤怒的目光中,我看得出来,他们很不高兴,诺大的黄木岗,能够上网的地方不多,而这家“云天”网吧收费低廉设施齐全,正好满足了他们的生活要求……那次采访虽然很成功,但总也感觉不痛快。

实习的日子是很痛苦的:每天6、7点就要去挤公交车,有时候人太多,竟然连公交车的门都挤不进,时常还要被别人看白眼;加班是平常事情,有时候晚上8点钟还有采访任务;实习的日子同样也是快乐的:让我见识了不少的东西,让我第一次去五星级宾馆里吃了一顿,让我学习了不少事情,让我体味了不少感情,让我结识了一些朋友……

《大学生报社实习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