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的认识与实习报告8篇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十分的重要,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与实习报告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与实习报告 篇1一、专业实习目的:
专业实习是本科教学计划中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产知识,印证、巩固和丰富已学过的专业基础课资料。
使学生了解电子产品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和先进的工艺过程,对工业生产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得到电子产品工艺、组装和调试方面的训练,掌握必须的生产技能。
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事,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热爱专业、奋发向上、致力于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思想。
二、专业实习资料:
为了到达上述实习目的,实习主要资料应包括:
1、了解实习单位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组织管理情景。
2、分析和掌握某一通信业务的工作原理、发展和未来的前景。
3、掌握使用电气设备进行各分机和整机调试的技术和方法。
4、学会所用电气设备、电信业务的操作方法和基本工作原理。
三、专业实习方式:
1、组织参观
组织学生到通信公司或有关车间进行专业性的参观,以了解电信业的现代业务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重点了解实习单位的工作过程和生产组织管理情景和先进通信方式、先进装配和调试技术。
2、听取报告
在生产实习开始时,由实习单位指派人员向学生介绍单位情景及进行安全保密教育。为了保证和提高实习质量,在实习期间还可请实习单位有关人员作技术报告,介绍:
①各个主要设备的作用、工作方式、工作原理;
②各设备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一些主意事项;
③目前所用设备所存在的问题和一些简单的应急方案;
④目前电信技术的发展,以及未来的方向;
⑤工作组织及管理方面的经验及问题。
3、车间实习
四、实习体会:
经过这次的实习,我对自我的专业有了更为详尽而深刻的了解,对实际操作有了更多的了解,增强了专业知识的感性面及认识面,对所学的专业有了新的认识。从这次实习中,我体会到了实际的工作与书本上的知识是有必须距离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的再学习。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最基本的技能是不能在书本上彻底理解的。短短的实习,让我大开眼界,也学会了不少东西,也让我对自我今后要从事的行业有所思考。
短短三天仿佛思想又得到了一次升华,心中又多了一份人生感悟。这次实习让我深刻体会到读书固然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途径,可是多一些实践,畅徉于实践当中接触实际的工作,触摸一下社会的脉搏,给自我定个位,也是一种绝好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选择。
认识与实习报告 篇2实习是每一个毕业生必经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巩固知识,实习又是对每一位毕业生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为我们真正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是我们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
一、综述
实习单位基本情况:
实习岗位描述:
二、主体
实习过程介绍:
(1)了解过程
起初,刚进入车间的时候,车间里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车间里的工作环境也不怎么好,呈现在眼前的一幕幕让人的心中不免有些茫然,即将在这较艰苦的环境中工作3个月。第一天进入车间开始工作时,所在小组的组长、技术员给我安排工作任务,分配给我的任务是简单加工一种名叫黑色套管的产品,我按照技术员教我的方法,运用操作工具开始慢慢学着加工该产品,在加工的同时注意操作流程及有关注意事项等。毕业实习的第一天,我就在这初次的工作岗位上加工产品,体验首次在社会上工作的感觉。在工作的同时慢慢熟悉车间的工作环境。
作为初次到社会上去工作的学生来说,对社会的了解以及对工作单位各方面情况的了解都是甚少陌生的。一开始我对车间里的各项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及工作中的相关注意事项等都不是很了解,于是我便阅读实习单位下发给我们的员工手册,向小组里的员工同事请教了解工作的相关事项,通过他们的帮助,我对车间的情况及开机生产产品、加工产品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车间的工作实行两班制(a、b班),两班的工作时间段为:早上8:30至晚上8:30;晚上8:30至早上8:30。车间的所有员工都必须遵守该上、下班制度。
(2)摸索过程
对车间里的环境有所了解熟悉后,开始有些紧张的心开始慢慢平静下来,工作期间每天按时到厂上班,上班工作之前先到指定地点等待小组组长集合员工开会强调工作中的有关事项,同时给我们分配工作任务。明确工作任务后,则要做一下工作前的准备工作,于是我便到我们小组的工具存放区找来一些工作中需要用到的相关用具(比如:胶料袋子、脱模剂、产品标识单等)。在机台位置上根据员工作业指导书上的操作流程进行正常作业,我运用工作所需的用具将机器生产出的产品加工包装好,并将加工包装好的产品贴好产品标识单存放在指定的位置。另外在工作中,机器生产出的产品有时会出现异常(比如:产品出现缺胶、料花、气纹、色差等)。出现上述情况时,要及时告知小组组长、技术员,让他们帮助解决出现的问题,小组长、技术员通过对机器的调节让生产出的产品恢复正常,符合检验的要求。
在工作期间有些产品的加工难度较大。刚开始加工起来还真棘手的,加工效率不高,加工出来的产品质量也不怎么的。让人苦恼的,于是我便向小组里的员工同事交流,向他们请教简单快速的加工方法与技巧。运用他们介绍的操作方法技巧慢慢学着加工这有难度的产品,从中体会加工产品的效果。同时在加工中选择适合的加工工具,也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在平时工作过程中也要不断摸索出生产、加工产品的有效方法和技巧。有时在开关机生产、加工产品时,对产品应该怎样包装不明白,此时,我便向员工同事学习,向他们请教正确的加工包装方式,另外也可以询问评管(质检员),按评管提供的要求进行生产、加工包装产品。
(3)实际操作
经过一段时间开机生产、加工包装产品的学习,我对车间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的整个流程已有了一个较详细的了解与熟悉。对有些常加工的产品也比较熟悉了,对不良产品的识别力也有所提高了,生产、加工产品的效率也在不断提高。上班期间,听从小组长的安排,接受小组长分配的工作任务,在自己的工作区认真地进行作业。当出现一些小的问题和困难时,先自己尝试着去解决,而当问题较大自己独自难以解决时,则向小组长、技术员反映情况,请求他们帮助解决。在他们的帮助下,出现的问题 ……此处隐藏13201个字……重等),使风量恢复到正常水平。
2.2.3 抓好炉况稳顺及富氧大喷煤技术
高炉富氧喷吹煤粉以后,料速加快,风口明亮,渣铁物理热提高,铁水温度达到1490℃以上,同时对煤枪进行了改进,调整了风管结构,即使喷煤超过120kg/t,风口磨坏的数量仍大幅度减少,为高炉冶炼低硅低硫生铁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富氧量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富氧率在1.3%左右。
2.2.4 以合适的炉渣碱度控制铁水含硫量
提高炉渣碱度可提高炉缸物理热,并能有效抑制硅的还原,对冶炼低硅生铁有利。但若炉渣碱度过高,生铁〔S〕低于0.010%以下,则不利于渣铁的流动性。根据我们的生产实践,高炉炉渣二元碱度维持在1.15左右,〔S〕基本上控制在0.025±0.005%,对高炉高产稳产有利。
2.2.5 加入适量小块焦
小块焦入炉前与矿石混合,然后装入高炉,落在中间环带,可形成透气性较好的矿焦混合层,改善高炉中间带的透气性,相应地控制了边缘煤气流。5号高炉通过向矿石中混入小块焦(10mm~30mm)来降低软熔带透气性阻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目前5号高炉一般小块焦的加入量在1.0t/批左右。
2.3 充分使用高风温,保持充沛的炉缸温度
不断提高高炉工长的操作技术水平,及时调整操作参数,充分发挥改进型热风炉的能力,稳定高风温操作,减少炉况波动。目前,5号高炉在单烧高炉煤气,采用双预热的情况下,可提供1150℃以上的高风温。积极推行高风温、全风量、富氧大喷煤等强化操作,为保持理论燃烧温度在2250℃~2400℃左右,规定正常情况下风温使用水平不得低于1100℃。
采取加重边缘、适当疏松中心的布料矩阵,改善煤气利用,提高了高炉炉况的稳定性,为进一步提高冶炼强度创造了条件。1992年3月3日开始喷吹无烟煤,1993年12月9日开始富氧鼓风,高炉逐步实现富氧喷煤操作。前期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喷煤量一直不高,经过广大技术人员及职工的摸索,1996年喷煤量超过80kg/t,1998年平均煤比达108.2kg/t,1999年以后平均煤比超过120kg/t。喷煤量加大以后,根据大气湿度的变化,严格控制鼓风的加湿量以保证风口前理论燃烧温度。
随着高炉原燃料质量的改善及设备运行质量的提高,1996年以后,通过加重焦炭负荷,增加喷煤量,提高风温及炉渣碱度,生铁含硅量稳步下降,具体指标见表3。
表3 高炉炉温控制情况
时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xx年 20xx年
焦炭负荷 3.541 3.382 3.509 3.448 3.532 3.837 3.959 4.017 4.079 4.064
炉渣碱度 1.03 1.07 1.09 1.11 1.11 1.13 1.05 1.09 1.08 1.12
生铁含硅量 0.700 0.612 0.611 0.623 0.640 0.602 0.572 0.548 0.520 0.498
2.4 加强炉型与冷却制度的管理
高炉长寿是一项系统工程,是诸多因素综合防治的结果。5号高炉采用的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分冷却壁、风口区和炉底区三个相互独立的子系统,能有效地保证各部位的冷却强度。从开炉伊始,5号高炉就非常重视炉型与冷却制度的管理,保证足够的冷却强度,严格控制冷却壁热负荷、水温差、冷却壁温度,维护合理的操作炉型,确保炉况的稳定顺行,延长高炉寿命。
5号高炉的炉底采用了水冷炭砖薄炉底结构,1993年6月第一层靠中心一点达到650℃并逐步上升,炉底供水已到设计能力,为实现高炉安全长寿,开始加入钒钛矿护炉。使用量为入炉矿总量的2.5%,半月后此点温度下降到550℃。此后坚持长期适量加入钒钛矿护炉的原则,加强对炉底温度的日常监控,采取增减钒钛矿入炉量的措施,保证护炉强化两不误。在正常情况下,钒钛矿加入量控制在1.5%左右,其效果非常好。
从其它高炉多年的生产实践来看,高炉冷却壁的损坏多集中在炉腹至炉身下部区域,对于5号高炉则第6、8、9段冷却壁为重点维护区域。在正常情况下,5号高炉严格控制冷却壁的进水温度,不允许冷却壁温度大于200℃,第6段冷却壁的温度控制在120~135℃之间,第8段冷却壁的温度控制在100~110℃。在生产中严格控制各区域冷却壁的热流强度,以形成稳定的渣皮保护砖衬,同时在操作制度上尽量避免高温区下移。
5号高炉投产10年,仅烧坏了不同冷却壁上的13根勾头管和4根直管(5号高炉共有192根直管、96根勾头管和48根蛇形管),为5号高炉一代炉龄达到15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5 优化生产组织协调,实现均衡生产,加强设备管理
树立“一盘棋”思想,以炉内为中心,以炉前为重点,明确各岗位责任,相互配合,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随着高炉的不断强化,渣铁量增加,做好出铁安排,实行日出铁15次,基本消除了渣铁不能及时排放的问题,缩短了出铁间隔时间。及时排出渣铁,缓解了高炉憋风现象,促进了高炉的稳定顺行,提高了冶炼强度。
努力提高炉前操作水平,加强铁口的维护,提高炮泥和铁沟料的质量,通过改进铁口泥套,采用浇注料泥套,确保了铁口的正常工作。改进开铁口工艺,使用三种不同型号的钻头,调整出铁时间,有效地出尽渣铁。重点抓铁口深度合格率,使铁口深度长期维持在3.0m左右。
注重炉前设备的维护,完善设备日常点检制度,严格执行定修保产制度,通过开展“设备管理”等活动,保证炉前设备正常运行,使高炉的休风率及慢风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3 今后的任务及措施
(1)继续改善原燃料条件,以抓精料为突破口,搞好富氧喷煤、高炉强化操作的管理工作;加强设备管理,为充分发挥炼铁系统潜力提供保障,改善炼铁技术经济指标,节能降耗降成本。
(2)高炉富氧率偏低,影响了煤粉的燃烧率,同时设计煤粉供应能力不足,限制了喷煤量的进一步提高。如果能提高富氧率,对喷煤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加大喷煤量,实施烟煤喷吹,5号高炉的技术经济指标将进一步提高。
(3)随着高炉原燃料条件的改善及设备运行质量的提高,生铁含硅量有待进一步降低。
(4)围绕高炉长寿采取有力措施,重视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的日常管理,进一步强化高炉炉型及冷却制度的管理,力争一代炉龄达到15年。
4 结语
通过这次实习我们学习到:(1)贯彻精料方针,优化配矿结构,改善焦炭,烧结矿质量是高炉强化冶炼的前提条件。
(2)调整布料制度,寻求合理的煤气流分布,改进高炉操作,完善出渣铁制度,加强设备管理,确保了炉况的稳定顺行,实现了高煤比下的高产、稳产。
(3)加强炉型与冷却制度的管理,重视炉底、炉缸的维护及软水密闭循环系统的日常管理,为高炉强化冶炼及长寿生产提供有力的保障。
(4)随着高炉冶炼的不断强化,加强生产组织的协调和管理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