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观后感5篇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亲爱的》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亲爱的》观后感1小小的小孩,今天有没有哭,是否朋友都已经离去,留下了带不走的孤独……这首曾惹得眼泪打转的歌曲,出现在了一步更感人的电影当中,叙述了一对离婚夫妻执着的寻子之路,让人深受感动。没错,那就是《亲爱的》。
黄渤饰演的田文军,和郝蕾饰演的鲁晓娟在离婚后,不幸弄丢了爱子鹏鹏。使两人的生活没有一天是好的,爸爸田文军吃不下睡不着,一看到有希望,就算明知道是骗子,也不顾一切,四处奔波,只为寻回鹏鹏。途中,田文军被迫跳进水里,紧握着他自己带的刀子,刀子割破了手,可是谁知痛的却是心呢?看到这,有一颗什么东西从我眼中滚出,滑了下来。是泪,是感动的泪,大家都觉得世上母爱最伟大,父爱只是渺小的,但是这里就可以证明,父爱也同是伟大的、也同是无私的、也同是忘我的。一路上,田文军被人说过他是疯子,也有很多人抱着要得到钱的目的去骗他,久了,田文军反倒觉得,有个人骗他,那竟也是一份希望。到最后,可怕的是,连骗子都已经放弃了骗他,可是田文军从未放弃,还摆了个摊子,牌子却挂上了寻子店,用20万来答谢,可能对于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的人来说,可能找个小猫小狗都会放弃的,但是寻子并不像找小猫小狗,那是艰辛的,小猫小狗久了,幸运的会自己回来,不幸运的就不见了,可是寻子,你不自己去找,他们不见的那天,可能就是你们此生的诀别。
后来,田文军与鲁晓娟加入了一个“万里寻子会”,那里就像一个大家庭一般,把一些有共同伤痛的人们聚集在了一起,分享自己的故事,说出来,可能心里也就没那么难受了,他们还常常会互相拍手鼓励,让大家坚强起来,去面对困难。当他们知道在一个地方有一丝希望,就会立马出发,开开心心的去,因为他们会安慰自己,在那里,肯定会有自己的孩子在,只要他们这样想,就会很开心,他们一路上有说又有笑,抱着肯定会找到的希望,装成一帮旅游团,前去探索。可是后来,审问人贩子时,当每个人贩子口中说出每一个“不”时,他们都会很失望,那般感觉就像从天堂瞬间掉入了地狱般,那种疼痛,是来是心里,是对孩子的关心与思念。我们每天都能见到自己的爸爸妈妈,每天一起床还能和他们问声好,可是那些被拐的孩子,他们呢?有亲生父母却见不到,叫着别人当妈妈,不幸运的还得被人贩子虐待,去乞讨。我越来越体会的到什么叫做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感觉了。
最后,田文军和妻子鲁晓娟跟着“万里寻子会”的带领人韩总在乡下一个赵薇演的寡妇李红琴的家里找到了鹏鹏,看到头上的伤疤,确认了那就是鹏鹏,可爱的鹏鹏年少无知,李红琴正在忙着,他也在帮着喂鸡喂鸭,突然就被田文军抱走了,让鹏鹏感到很不安,也很不知所措,只是一心想回到养母李红琴的身边,一场残酷的夺子大战就这么开始了。李红琴不顾一切,只想着夺回她的吉刚,就一直怕,跌倒了就爬起,爬起了又再跌,一直不放弃的追着,如同当时田文军执着的寻子之路般坎坷,她就这么一直追着,任何一方失去孩子都会痛不欲生。可事实就是这么残酷,最后李红琴没能追回她的吉刚,反而连他的人贩子老公捡来的女儿吉芳也都不给她抚养的权利了,自己也不知怎么被警察拘留。田文军的失了而复得,却意味着李红琴的得了而复失了。事实就是这么残酷对吧?李红琴出来后,为了见自己的养女吉芳,爬上了孤儿院3楼高的地方的`窗户去,小吉芳的泪流满面与其一声“妈妈,”让我不禁的要哭出声了,吉芳不懂,在她眼里,李红琴就是她的妈妈,就是她要等的人。但是法律规定,吉芳却还是不能回到李红琴身边。不过李红琴刚刚失去了两个亲爱的,护士却告诉她,她怀孕了!李红琴就又得到了一个无比珍贵的、真真正正的——亲爱的。
一场电影下来,大家有哭,也有笑,你们说,这部电影能不好看吗?这么一个完美结局,让大家一开始的一块吊在心中的大石头落了下来,但是大家还有的念着韩总的孩子小宝,都默默祈福能够找到。不光是他们,我相信世界上还有很多孩子已经离开了亲生父母的身边,还有父母在踏上执着的寻子之路。且行且珍惜,不要辜负了天底下最爱我们的人。有一句话说的好,没有了买卖,就没有了所谓的拐卖!
《亲爱的》观后感2每一部电影就算再怎么升华,电影的中心思想是不能随意改变的,涉及法律方面的电影,惩恶扬善也必须是主线,看完后,一方面让人们提高警惕,另一方面让还试图犯法的人悬崖勒马,这才是拍影视剧的本质(当然,只为了票房的除外)。
看了《亲爱的》,从市场角度,它是一部很好的生意,能让投资方赚钱的电影,从演员角度不必多说,演技精湛,基本功扎实,上乘之做,这些没什么可吐槽的,只想说说立意层面的一些个人看法(不喜勿喷,谢谢)
看到了很多评论,人们对李红琴很多都是同情,但我觉得,电影最让人不能理解的就是这个,就是赞扬了李红琴这种所谓“无知”的母爱!
我只想说,请别拿“无知”当个性!看了很多评论后,真觉得无语,别人把你孩子拐走了,到头来我还要同情拐我孩子的人的老婆,只因为“不知道”孩子是拐来的,“养孩子不易”,还有什么“中国农村现象”,就要同情她?这是什么逻辑?我只听说过“无知者无畏”,没听说过“无知者无罪”的!拐孩子这种事情,无非金钱利益驱使,就算不能生育,也有很多方法正规的收养孩子!
孩子已经3岁多,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最起码知道自己爸妈是谁吧,被拐走后,至少肯定会闹的,这个没问题吧,李红琴就算相信丈夫说的,但至少从孩子嘴里肯定会知道李红琴的丈夫不是他亲生父亲,这个也没问题吧,所以李红琴肯定会知道孩子是拐来的,这个就不用解释了吧,至于怎么让孩子听话的,那就靠时间了呗,3年怎么也听话了!所以在怎么赞扬母爱,请不要建立在最基本的'道德法律准则上,大家在赞扬李红琴的母爱层面上时,是否可以想一想,这种建立在别人家庭痛苦基础上的母爱,值得同情么?换位思考,如果你孩子丢了,你会原谅么?
李红琴善良?她的这种善良会纵容拐卖者,以后拐卖者人人效仿,怎么办?试问,如果你钱包丢了,然后经过查找,发现它在一个女人的手上,然后你问她怎么钱包在她手里,她回答你说:我也不知道,这是我老公给我让我花的,你会感激她帮你花钱么?她说不知道,你信么?钱包尚且如此,试问活生生的孩子呢?
这就是当今社会的一种“伪善良”,有些事情可以,拐卖孩子这种丧尽天良的事情就不可以,这是道德的底线!中国可能还有很多李红琴这样的人存在,只希望电影给那些人传达是一种声音,就是想领养孩子正规合法的地方,而不是来路不明的孩子,“无知”不能凌驾于法律道德之上,成为逃避法律的根源!但似乎导演只强调了母爱的伟大,但这种以牺牲别的家庭幸福而存在的“母爱”,可能没有人会赞同吧。
关于丢失孩子的父母,确实应该检讨自己的过失,但这种过失是可以被谅解的,因为从主观 ……此处隐藏1915个字……的。当许久以来的梦想跌跌撞撞,又有谁会没有悲伤。
谁都曾失意彷徨,只觉前途茫茫风雨飘摇;谁都曾自惭形秽,默默地将创口紧紧掩藏;谁都曾为爱痴狂,迷失自我只留惆怅;谁都曾痛失至爱,无所倚傍孤楚凄惶;又有谁不曾年轻?不曾无所畏惧?就如作家刘勇曾经说过的那样,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痛。
对于麻洋街的每一户,每个人,每一个“曾经”,都有划在心口的一道伤痕。他们都曾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失落迷惘痛苦挣扎。欧小剑面对的左岸是冰冷残酷的现实,右岸是温暖诱人的人间理想马晓晓,而中间却是滚滚滔滔奔涌着的河流,其间流淌的是怨,是恨,是责任,是最无奈的叹息。生活的绝情之处在于他让我们熬到了真相,却从不给我们任何补偿。
岁月之所以残酷,便在于她总是以旁观者之姿,无情地打破我们每个人的幻想。有的人以借口麻木、安慰自己,慢慢败给现实的苍凉、慢慢接受世事的无奈、慢慢熄灭心中的火焰,深信这就是命运。其实打败他们的,从来都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林清玄说过:“如果你对理想的坚持真的有那么大的力量,你就不容易放弃,你之所以没有坚持你的理想到最后,那是因为你的理想不够坚强。”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没人可以宣判你的璀璨,只有你的青春可以给你答案。人生是一场不断告别的远行,每一段时光,每一个人终究要离开,与其痛苦地在别离中挣扎,不如珍惜当下,心怀温暖,直面残酷。在麻洋街每一个人的心里,总会有那么一块温柔的地方,在寒冷的夜里温暖心灵,在无助的时候给予力量。
易同小剑和东东的柔软是小晓晓,小宝的`柔软是好好,孙隼的柔软是达达,而麻阳街所有人的柔软就是他们一起经历的时光。但是总归是要长大,嚣纷杂使心灵无形中结成了一层厚茧,我们习惯了冷漠,习惯了凄清,习惯将自己层层包裹,亦必须要用坚强的心来创造一种温柔,在面对未来的时候,心应该是坚强的,在面对温暖的时候,心应该是柔软的,马晓晓的释然,是经历绝望后的醒悟,因为人生中很重要的一课就是你终究要学会面对现实,去承认他,接受他,让伤痛成为习惯。然后微笑着迎难而上,绝不妥协,温柔的抵抗。
要相信命运会有所安排,时间会给你答案,懂得为自己在乎的东西去奋斗,我想这就是成长的意义。梦想从来都不是童话,而是绝对不会交付给命运的执着,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坚持。燃烧心中未灭的光,尽管追梦的路上偶尔慌张,别怕梦想跌落,让所有远方为你发烫。
这也正是我虽体会不了却仍很喜欢《亲爱的麻洋街》这部剧的原因,这样的影片有一股力量,让人在崩溃之后重拾勇气面对现实的生活,在悲伤过后带来温柔的慰藉,于绝望的阴霾中透射入充满希望和暖意的阳光,把泪水晒干,将伤口一一抚平。我想,成长永远都是我们不可避免的过程,成熟也是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现实。当红颜不再美丽当岁月改变年纪,请依旧保持那颗洁净温柔的心,于是再见时,你依然是年轻时的模样。
曾在唐扶摇的《我只是难过不能陪你一起老》这本书中看到这样一段话:其实你我拥有的都是这样的淡青春,没有兵荒马乱,没有动荡不安,没有生离死别不外乎遇到这些人,经历这些事,走过同样的年月,错过该错过的人。然后,我们都长大了。然后我们发现我们并不特别,但也并不孤单。那些偷偷溜走的时光在丰盈了我们人生的同时,也使我们不得不懂得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残酷。而此刻,唯有温柔的心,才是真正的坚强。
青春是一场不能止步的告别,回首过去,别害怕,相信有一种青春叫现在。
《亲爱的》观后感5电影的主题是寻找丢失的孩子,这样的主题,无论如何都会让观众流泪。因为观众只有两类:为人父母或者为人子女,从哪个角度都会迅速的融入剧情,这类题材几乎毫不费力就会赢得观众的“移情”。
影片由两个很分明的段落组成:失而不见——黄渤找孩子,见而不得——赵薇要孩子。 在第一段落里,陈可辛没有过多的编排情节,电影常用的巧合、转折几乎不见,用的是电影原型寻子的一些经历,这一段全靠黄渤和郝蕾的情绪和演技撑起来。难得的是,陈导刻意的淡化了几幕本来很有戏剧冲突和张力的情景,比如黄渤遇到骗子团伙抢钱那一段,只用了奔跑和跳河几个动作来串连,简洁明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陈可辛用最简单的原始情节,不加工、不修饰来讲述故事。这尤其难得,把一个家庭失去孩子的痛苦以及寻找孩子的`执著,直接传递给观众,最朴素的最简单的,最打动人。黄渤的几次流泪,让人印象极其深刻。 如果电影只用这一种方法,难免会让人厌倦。悲伤的情绪不可重复再三,如果这部电影只用这一个手法,那还不如去看倪萍主持的《等着我》,那里面任何一个寻子的故事,只用讲述,都会让你泪流满面。
所以有了第二个段落:赵薇饰演的人贩子的老婆,执意要回女儿(弃婴或者丈夫拐的)的故事。在这个章节里,陈可辛加了很多料。比如赵薇为求丈夫的工友作证,不惜牺牲肉体;比如佟大为饰演的律师,表面刻薄内心热情;还有就是影片最后开放式的结尾:一直以为不能生育的赵薇突然发现自己怀孕了,而此刻她正为要回原来的女儿在努力。身为一个农村寡妇,赵薇饰演的形象也是令人同情的,对于丈夫的行为毫不知情,一直守在闭塞的农村照养农忙和孩子的她看起来愚昧却也是受害者,她只是一个单纯想保护自己孩子的淳朴的女人,不该用人贩子的罪名对她加以拳打脚踢。相对于第一段黄渤寻子的多番遭遇,遇骗、加入寻亲团、学校门口摆摊,赵薇撑起的这一段相对来说要弱,严格来说情节只有一个:跟福利院打官司。所以这一段的点都集中在赵薇一个人身上:农村打扮、素颜、挨打,不惜形象的卖力演出等等。但是这一段开始赵薇却俨然开始进入这部电影的主角,不得不说,这算是赵薇出道以来最用力走心的一部电影。作为演员,有这样的一部电影,应当是很幸运的一件事。
顺便提一下,影片里出现的机构和制度,相对于个体的焦虑和情感,表现的过于冷漠和机械。无论是24小时以后报警(这是个典型的错误,按说影片不应该出现),还是具体承办案件的警察、办理户口的户籍警、福利院院长、不解电话的律师、法院法官,他们所刻画的形象始终如一:不解疾苦,跟制度一样刻板,甚至有些无情。这些人物的刻画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自私本来就是人的本性中一大缺陷,人情冷暖在中国更能令人体会深刻。当然,这里也隐约揭示出中国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之处,很多不法分子诸如人贩子容易钻法律的漏洞,而对于生长在农村的大部分没有接受过法律教育的半文盲,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不懂得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或者想自我保护却无从下手或者无路可走。
人大多都会在感情上,在亲情上,坚持过,失望过,绝望过,痛苦过,失眠过,走不出来过。之前看评论,很多人说电影很收敛,其实编剧一点都不收敛。尤其在我看到黄渤和赫蕾拼命地想把自己的儿子从农村带走摆脱村人的追赶宛若自己才是人贩子时,黄渤终于把鹏鹏领回家,连扔垃圾都要抱上儿子生怕再弄丢的一愣,黄渤安慰赫蕾说,鹏鹏要多久才能叫赵薇妈呢这句话时,赫蕾跟鹏鹏说要把妹妹也带回家时鹏鹏主动牵起妈妈的手,这些细节无不触动人心。编剧是在表层的亲情上收敛,而在深层次的坚持和换位思考,这两个人性的问题上大放光彩。所以,每一次电影里勾起观众哭的地方,都是勾起你人性向善的回归,才如此让人潸然泪下而又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