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1这个周末,我看了一部印度影片《三傻大闹宝莱坞》,非常的发人生醒!讲的是三个学生来到印度上学,遇到的各种事情,以及他们面对印度填鸭式教学的不满作出的对抗,其中,有一个人叫兰彻,他的口头语叫“一切都好”(Aalizzwell),这是他这种精神,鼓励着他身边的朋友做自己想做的,不再受老师、父母的影响,影片中有一首歌非常的好听,这首歌曲也充分诠释了兰彻乐天派心态的关键——就算不能解决问题,至少可以平复心绪,打败恐惧,增加直面问题的勇气。
仔细回味,发现这部电影描写了很多当今的社会问题,包括印度的高自杀率(全球第一名),让我感到非常的吃惊,也对印度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和填鸭式的教学理念感到深深的不满!在印度,小孩一出生,就被父母规划好了人生的`的道路,没有自己的选择!而印度所面对的这些问题和中国颇为相似,当今的中国家长有没有问过自己喜欢的孩子喜欢什么?爱什么吗?(我父母在这点上做得还不错)我想,影片中的兰彻对他朋友说的一句话给了我们很好的提示:“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知道你的兴趣吗?……跟工程学说拜拜,跟摄影业结婚,发挥你的才能,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是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我们喜欢上一个职业后,才能最大限度的去做好它,强扭的瓜是不甜的!还有一句话:“两种方法让自己拔尖,要么提高自己,要么降低别人。”说实话,我们中国的教育,和印度的差不多,总是在提高自己的成绩和降低敌人的成绩中恶性循环,或者说,就是在提高成绩和降低理想中抉择。
所以,活在当下,认真过好每一天才是生活的本质!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2“他如风一般自由,似风筝翱翔天空”,这是《三傻大闹宝莱坞》歌词中的兰彻,也是对兰彻最好的诠释。
兰彻是与众不同的。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面对学长的戏弄,总是逆来顺受。而兰彻,却用一个简易的导电装置,成功反击学长,令大家瞠目结舌。他甚至敢于跳出书本,为“机械”下一层更简单的定义。面对老师的质疑,他选择了“妥协”,反过来用教科书式的复杂语言解释“书”这一名词,终将老师辩得哑口无言。他还教渴望知识的小裁缝“毫米”如何蹭课——买一套校服,从后门溜进教室。在浴室总是挤满人的帝国理工大学,只有兰彻选择用花园水管流澡,他难道不自由吗?
而反观我自己,仅仅是老师的一个基础性错误,都不敢指出;面对别人的挑衅也往忍气吞声。但指出错误并不代表不尊敬师长,忍耐也不是逃避的理由。只有像兰彻一样敢于说“不”,敢于做个真诚的'人,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兰彻是充满善意的。同学乔伊因为急于毕业,而放弃了即将成功的无人机项目。兰彻看到他将模型投入垃圾桶时的落寞,决定帮乔伊一把,于是他日夜投身于无人机的研究中。这在别人眼中毫无回报的付出,兰彻却引以乐。朋友拉朱曾是害怕失败的懦夫,“他的神戒比手指还多“,而兰彻说:“你这么害怕明天,怎么能过好今天呢?又怎样能专注于学业?”这改变了拉朱。法汉酷爱摄影,却被逼学习工程,在他万分纠结时,兰彻又说:“知道我为什么是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开导法汉去追寻梦想。好的朋友会给我们好的推荐。设想如果他们没有遇上兰彻,又会是什么结果呢?在成绩第一的帝国理工大学,兰彻将善放在了首位,他难道不自由吗?
而现在,校园欺凌情形并不少见,友情与善意在成绩面前似乎一文不值。
兰彻是充满活力的。“AallizWell”是兰彻口头禅,英文即是“alliswell”,一切都好。他这样解释:“心很脆弱,你得学会哄它,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告诉你的心,AallizWell”。当院长女儿临盆,无法即使赶去医院时,是兰彻用自己发明的汽车电瓶与吸尘器组装了一个助产吸盘,使得母子平安。在学霸云集的帝国理工大学,所有人都学到了知识,只有兰彻学会了运用知识,难道他不不自由吗?
而当今社会,虽人才“广布”,名牌大学文凭甚多,却少有大放光彩的人。因为他们出生名校,都有一口流利的英语;也都完美通过了计算机考试;他们甚至已经发表了好几篇论文,却应付不了一个黑屏的电脑。那么这样的人才,只是一个学习机器罢了。有时候总听到身边的人说:都怪自己倒霉,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等等一些抱怨社会的话,其实这并非社会的错,而是我们自己的内心不够坚定,是对未来的虚枉与迷茫,如兰彻所说:“当你把你做的事变成一种兴趣,久而久之,你就会变得优秀”。相反,一味追求物质,最终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学习机器。
兰彻,他与众不同、充满善意与活力,他就像一阵风,吹过帝园理工大学,为众人留下一片清凉,又微笑着奔向远方……愿我们也会像兰彻一样自由如风!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3本人看过许多电影,其中我重复看得最多的就是《三傻大闹宝莱坞》了。
故事以两个好朋友在寻找多年不见的兄弟兰彻的过程中展开的回忆:讲述十年前兰彻顶替他人来到皇家工程学院(ICE)的故事。这座名校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第一(指成绩)!而兰彻用他的善良、幽默和智慧影响着周围的人。他用所学的知识来教训野蛮的学长,他用智慧打破了学院墨守成规的传统观念。最后他用智慧成了科学界的天才科学家(具有400多项专利),他们(兰彻、栾秋、法尔汉)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一部纯粹的喜剧片。错!他是一部具有重大教育意义的电影 。这部电影让我知道了许多道理。他让我们知道了灵活使用知识的重要性,看到了“填鸭式”教育的失败,“填鸭式”教育制造出了许多一模一样的“人”。正如兰彻所说:“在这里新发明新思想不受重视,他们关心成绩 工作 去美国定居,叫我们怎样拿高分,却没叫我们怎样学工程学。就像马戏团的狮子也会因为鞭打而坐在板凳上,而你只会说‘训练得好’而不是‘教育得好’”一样,其他同学都只关心成绩,而不是知识。
我不禁想到了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校正如影片中的“ICE”一样,关心成绩,关心排名,我们也像影片中的学生一样,陷入了疯狂的竞争之中,大家你追我赶,都把成绩当成衡量自己的唯一一把尺子,一些学生甚至为了成绩甚至干出种种龌龊的'勾当。但是显而易见,衡量一个人的尺子并不只一把呀!思想、道德这些都是一把衡量人的尺子啊!成绩这把尺子固然重要,但也不会重要到那种地步吧!成绩差了的名人多的是:爱迪生、爱因斯坦、贝多芬······他们成绩差,但谁不是举世闻名的大名人?
朋友,抬起头来,从“填鸭式”教育苦海中抬起头来,让我们一起拥抱自由的美好的知识吧!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4《三傻大闹宝莱坞》是不是三个傻子大 ……此处隐藏8972个字……阿q的自我麻痹,长辈的期许,同辈的压力,生存的必须,机会的稀缺和天赋的不可求,一次又一次向理想主义证明特立独行,抱着空有的理想前行者的悲惨命运。
《当幸福来敲门》中,主人公也是经过单身带着五岁的小儿子无家可归,睡过厕所,受过救济的低谷,抓住机遇,不断努力,最终才奔向成功。《三傻》则将一个独行者艰辛的十年干脆直接忽略,重点全放在了理想主义的理论上。没有调侃,不高自嘲肯定不行。长达两个小时多的,无半点拖沓的就把故事轻松讲完了。不刻意逗观众开心,不做作的煽情,却总惹人发自内心的笑完哭,哭完又笑的笑中带泪。
这种“理想主义”是不是真的不该存在呢?在非常现实的现实社会中,我们只有通过“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育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吗?答案是否定的。不管如何,对于兰彻勇于向现实发出挑战的勇气我都是非常感动并全力支持的。不管他最后的结局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我们都应该是支持的。也许改变现实中的一些东西,这股力量还太过渺小。也许我们在乎的更多的是“好好的生活”,走向成功,比别人要强,无论用什么方法。
我还是不希望自己“在临终前才后悔”,一辈子过着连自己都不想过的生活,
“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仔细想想,不管是理想中还是现实里,这句话其实是非常受用的。其中的道理,我想大家都懂。
影片的成功之处还有一笔,大家记得影片开头兰彻揶揄校长的那一幕吧,最后,校长总算把面子挽回了一点,他把那支太空笔送给兰彻前对他说了段话:“入学那天,你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用铅笔?如果笔尖断了,失重的话它就会漂浮在空中,进入眼睛,鼻子,仪器。你错了,你不可能一直都对,你明白吗?这是一个重要的发明(指太空笔),你知道吗?我的院长说,等你遇见和你一样卓越的学生就把它送给他……去,学习去,考完试就滚……”
你不可能一直都对,这句话把理想拉回现实,也给我们一种真实感。
回到主题,我们的”喜欢“到底有多重要?其实整不影片下来都在阐述这个问题。影片最后也告诉了我们这个答案。最后,法翰成了摄影家,拉朱被一家公司录用,兰彻成了一个一年又四百项发明的同时,还是一个小学校长,正在改变下一代的命运……
我们的”喜欢“其实也将是改变我们一生的东西。如果你还有什么顾虑,就拍拍胸口说声“alliswell(一切都好)”。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13片子一开始就喜欢上了,因为片头曲的歌词。他像风筝一样自由,像风筝一样翱翔,他去哪了,我们去找他。我们循着路走,而他开凿自己的路,他走的潇洒自在。我们烦恼着明天,而他享受着今天,把握每分每秒。他从哪里来,他让我们感动,然后消失。他去哪了,我们去找他。炙阳下,他就像树荫,沙漠里,他就像绿洲,他抚慰受创的心。我们禁锢于幽静中,他濯足于涧溪里,从不迟疑的溯流而上。他像孤单的云四处漂泊,而他是我们最爱的朋友。他去哪了,我们去找他。
蓝天白云绿树,车子蜿蜒在盘山公路上。三个大男人,就这样,一个撒谎逃飞机,一个匆忙没穿裤子,一个好斗如公鸡,一起踏上寻他之旅。我心里默默的想,这到底是何方神圣啊?让爱他的人抛下一切,又让恨他的人十年不忘。
兰彻没让人失望,他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智慧。可能大智若愚,所以他才会是三傻之一。他是天才,绝对的天才,能够一眼看透学习和人生,称兰彻导师一点都不为过。
太喜欢兰彻说的每句话,句句让人醍醐灌顶。他说,我们的心太容易害怕,你得哄骗它。不管天大的问题,告诉你的心,一切都好。这改变不了现实,但起码你有勇气解决问题。回想起,多少次软弱的心焦灼不堪,担心受怕,备受煎熬,但却没有面对问题,最后只能更糟。回头看看,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恐怖,或者当时担心的事情转瞬即逝,根本不会发生。我把太多的时间浪费在了忧虑未来上,却没有抓住最宝贵的现在。这颗心太胆怯了,都是被心目中的假想敌和恐怖世界打败了。当我真的凭着信心迈出一步,却发现很多妖魔鬼怪如烟雾般消散了,就像在电视中看到的那样。
一出生就有人告诉我们,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被超过。这句话简直就是我从小学到高中,父母和老师在耳边唠叨最多的话。从小被教育要时时刻刻超越,超越自我,超越他人,超过一个再超过一个,直到没有人可以超过都没有想过什么是自我,心里装的都是争强好胜,根本无暇考虑本心。而且我发现,处在这样的环境久了,会有一种惶惶不安的状态,一方面没人超过时你不知如何是好,哪样才是自然的;另一方面,你又害怕会有别人超过,这意味着你又要花力气去超过他,本质上就是并不享受这个过程。说来也容易理解,都没搞清楚自己,就撒腿便跑,只因为路人甲乙丙丁的闲言碎语,这样怎能开心呢?被他人左右的彻头彻尾的傻瓜!
越来越发现,跟随内心,跟随天赋,才是最开心的。因为这个过程没有内耗,你不用先花力气把敏感不听话的`心给说服了再做事,身心合一,朝着一个方向,速度也自然快。
看完片子,我也忍不住想问,兰彻是如何在寄人篱下的生活中获得这些智慧的呢?幼时就父母双亡,无人照顾,这不就典型的一个悲惨儿童的形象嘛。但是就这样的一个从小缺爱的少年,却在以后成了朋友最坚强的臂膀,甚至是心灵导师。我想不通其中的原因,片中也没有过多的描述,我好奇其中的转变。
另外的两个男主角,就是大多数人的混合体。一半逃避,一半恐惧。逃避心中所爱,恐惧未知世界。用现实和旁观者的眼光把心束缚成麻木,又时时犹豫踌躇不肯迈步。所幸,他们遇到了仿佛天外来星的兰彻。
当片尾,两个步入中年的男人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好友时,其中的感激与感慨怕是无法述说吧。青年时能够碰到如此知己好友,在人生的道路上点了一盏灯,真是一大幸事啊。有此一好友,足矣。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14三傻大闹宝莱坞,大家再也熟悉不过了吧,讲的是三个学生,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兰彻,我在他表演中得到了许多启示,他让我懂得,人所学的知识要学以致用,灵活运用,而不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要将自己的视野开阔大,不要得到了成功了这件事情,就一直在这件事情上兴奋而不在开发大,投资大,兰彻就不是在一件事情上费劲,他会在所有可以努力的地方努力一番,在加些自己头脑的创意,小灵感。
拉杜,他是一个为家里考虑,为家里着想,不想让家里操心,不让母亲烦恼,尽量听母亲的话,可是就因为考上工程师还有朋友中做出选择,他为什么做不出选择呢,因为他喜欢那2个同学但也要为家里着想,所以他两头都没选,选择了自己自杀,他这种精神可嘉。
兰乔,他理想是当一名摄影师。但是父亲总是让他学工程师,他为了自己的理想不顾父亲的责骂。最后父亲也认可了他,还送了个摄影机给他,他是为了自己的理想愿意把路上的荆棘砍掉,愿意逆风而行直达到自己的理想的`类型。
鸟巢工程学校校长,他最后,懂得了不可以把自己的心愿,附加到自己的孙子儿子身上。愿意让自己的孙子学自己想学的。其实这个校长也很可怜,他呢,死了个儿子...就因为学工程师,到最后才明白不可以把自己想到的加在孙子儿子身上。
最后我想说,学习要学以致用,灵活运用,不要死记硬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