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观后感

《牧马人》观后感

时间:2021-10-03 02:05:49 收藏本文
《牧马人》观后感

《牧马人》观后感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牧马人》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牧马人》观后感1

就只看了你一眼

“老许,你要老婆不要,只要你开金口,我一会儿给你送过来”“那你就送来呗”

就这样,被批斗中的老许有了自己的家。在和来自美国的父亲交谈中,老许说自己和老婆在领证时都不认识。两个人就在别人替领了结婚证、见了一次面后就决定相亲相爱、携手一生。

许灵均的一生是坎坷的,小时候父母婚姻不幸福,父亲离开、母亲去世,长大了被打成右派,生活困顿潦倒。李秀芝也是个可怜人,本来是逃荒过来嫁人的,没成想那人去世连个落脚点都没有,幸亏遇到好心的老郭把自己介绍给许灵均组成一个家。婚后两人相亲相爱,孕育子女;努力劳作,日子蒸蒸日上,过上了令人羡艳的生活。

纯真的年代

老许被打成右派,因为为人老实、真诚,获得了大伙儿的认可。邻居大娘总是给老许拿吃的过来;为了不让老许挨批斗想办法带老许去放牛,怕他挨冻送来自己的皮袄;结婚的时候大家凑钱、凑粮票和布票,还送给一口锅……在那个纯真的年代,身份似乎没有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真诚待人。

为什么电影《牧马人》就突然火了呢

很奇怪,“老许,你要老婆不要,只要你开金口,我一会儿给你送过来”这句话毫无征兆的突然就在抖音里火了,为什么呢?在我看来,一是因为当前适龄青年对婚姻的渴求,引起共鸣。很多人因为工作忙、交际圈窄等原因对象的问题迟迟没有解决,有的人甚至笑称等着国家分配,很多人都在等着别人把对象送到自己手里;二是近年来怀旧风兴起,娱乐行业的浅薄化、快餐化让人觉得无聊和无营养,人们更愿意看以前的片子,尤其是现在青年人的主力军——90后;三是抖音等短视频的兴起让传播更便捷、更易得;四是电影本身的深度,电影展现出的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往和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真挚感情让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艳羡,感叹失去的美好。

《牧马人》观后感2

今天毛概课上,老师给我们放映了谢晋的电影《牧马人》,这部电影其实是改编自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今天看的时候,被70,80年代的那种价值观震撼了。画面很简单,简单得有些八十年代特有的粗糙,在粗糙之中却见生活的皮胚模样。那时候的事情,我们总能听到爸爸妈妈给我们说起,但是我们却永远想象不出那种画面。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那些画面和曾经听到的故事,书上看到的介绍,就那样完美地糅合在一起了。除了画面之外,这部电影那种浓烈时代气息带给我们的还有那些演员们关于台词的那种声调。我相信这些是每个看到的同学最深刻的感受了。或许那些很平淡的台词,在说出来的瞬间,那种感觉那么强烈,或许我们在其他地方看到这些言语的时候或许一眼掠过,但是那样慢吞吞的语调却有那么强大的吸引力,使你能从这些只言片语中感受到许灵均不经意间所透露出来的那份坚定和执着,还有二十几年来所承受的风霜,二十几年来不曾动摇的信念信仰。

话说回来,这部影片的情节很简单。讲一个曾经被错划为右派的牧民突然接到失散多年的父亲的邀请去美国继承庞大的财产,因为舍不得祖国和妻儿,最终留下来的故事。这个故事的格调很平淡,却寓意深刻。影片中灵均和牧民们即使在艰难的时刻,也坚持着“相信组织相信党”灵均说,经历也是学习,特别是当他说 “爸爸,你要相信一个四十岁人的信仰是很坚定的。”这句话的时候表情很淡定,那种内敛的悄然而生的精神,并不张扬,却像一种支撑的力量,在激情,狂热,无知与虚伪并存的理想主义狂飙期,静静的存在,默默承受伤害与委屈。影片最感人的估计是当灵均被平反之后,他那流泪的瞬间,他不在乎其他的得失。但那份二十多年的真诚的信念终于被证实。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 这样真挚的信念或许很难找到了。看完之后,我想我们不应该只记住那份感动而已,更多的应该是要把这份感动传承下去。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不足道,但是一个人二十多年甚至一辈子的付出,那就足以改变很多事情了。幸福不过是一股执念而已,如果我们能有自己的信仰和信念,再怎么艰苦的环境也剥夺不了我们那颗装满幸福的心。

《牧马人》观后感3

电影的开头就是一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的景象,和着雄浑悠扬的歌声让人感受到一种意境开阔的的气势美!这是一个淳朴的世界,有真诚善良的乡亲们,有闲适的草原生活??电影一将观众引入这个美好的意境中,就马上将镜头切换到另一个世界,高档豪华的酒店,灯红酒绿的舞厅,打扮入时的城市人??电影的主角许灵均就穿梭在这两个大相径庭的世界里,在两者之间回忆、挣扎、抉择。电影中通过许灵均的回忆和讲述,镜头在不停地转换,使大都市的物质生活和草原的淳朴生活、城市人与乡亲们形成了极强烈极鲜明的对比。

在这些淳朴的形象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许灵均的妻子李秀芝。她单纯又大方,勤劳又能干。刚到许灵均家的第一天,她就主动洗碗,给许灵均补衣服;结婚前,她能把原本杂乱破败的房子布置成干净亮堂的新房;她在家里不仅会饲养许多家畜,还自己做土坯砌房子,是典型的农村姑娘的形象。可是,她又那么美,那么温柔。笑起来可爱又迷人,对丈夫许灵均又是小鸟依人。这样的形象,实在是太完美!可是更让人意外的是她的她的人生观,她的觉悟性。许景由也问过许灵均:你和她会有共同语言吗?的确,他们一个是知识分子,一个是农村姑娘。

但在我看来,李秀芝比许灵均更有人生智慧。她聪明好学,学认字、坚持写日记;她看苏联电影,也深有体会——“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一切都会好的”,有着乐观向上的态度;她从不在乎丈夫是个右派,是否成为国家教师,在她眼中人犯错改了就好,许灵均在她眼中还是许灵均!她明事理,有志气,当小儿子吵着要爷爷的汽车时,她教育他不是我们赚的钱就不能要。她是农村姑娘,可她没有一点儿农民阶级思想上的局限性。她极有灵性,有生活情趣,是个极完美的形象。

与她形成鲜明对比的形象是许灵均的父亲许景由。他是美国华侨,长期在美国的生活使他沾染上西方资本家的习气。他很有钱,懂享乐。他承认自己在财产上是一个亿万富翁,在情感上却是一贫如洗。他竟然认为婚姻只是一种条约和义务,不管和妻子有没有感情都要将这种条约恪守到底。刚开始,许景由的形象是“穷凶极恶”的,好像他没有情感,只看重金钱,他不屑于儿子许灵均的生活和爱情,只想让他跟随自己去美国继承家产。可是最后,他理解了儿子,体会到他的情感,并尊重他。他还请求儿子帮他在大陆买一块墓地,他想葬在祖国。由此可以看出他这个老华侨的心中其实仍有一股对祖国的依恋之情,他并没有完全被西方的文化浸染。这个形象是有血有肉的,因为他很真实,总的来说,还是可以感受到人性美好的。

主人公许灵均,他是这两种形象的连接人,是两种世界 ……此处隐藏2240个字……钱……”二:强调社会地位改变对爱情的影响。从珊(对他丈夫)说:“你是右派的时候,在我眼里你是我男人,你平反了还是我男人,你要去美国坐汽车住洋楼你还是我男人。”三:强调知识差距无法改变爱情。当男主人公父亲的女秘书,一个留美的美女问男主人公,怎么和他不识字的老婆交流的时候,男主人公说:“人是高级动物,知识带来的差距本来就很小,况且经历也是一种知识。”

当然这种精神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被推崇的,现在看来有点过,但是如果稍稍吸收一点的话也许会有助于在功利时代保持心态的平和。1:劳动获得报酬,即使是微薄的,我们不说骄傲,但最起码也并不可耻。2:婚姻就是一个共同体,应该抱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心态,从吃不饱饭的牧民到美国亿万富的差距不敢说,但最起码赚点小钱掌点小权出点小名的时候就先别急着换老婆(老公)了。3:别老觉得婚姻需要什么事业上的共同语言,只要对生活的态度是一致的就行,在家里还原的都是最本真的自我,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你说的话她(他)不懂又怎么样,那就说点能懂的,只会说别人听不懂的话那才叫有病呢。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QQ上一个做记者的女孩子跟我聊天,我问她如果你可以向上帝提一个要求,希望他把你的男人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你才满意呢?她说,我提要求的话就让上帝改变我了,要么永远美貌,要么长生不老,这样想要什么样的男人都有!

回答得很绝,但其实就我对她的了解,应该在内心深处也是对纯洁的爱情有幻想的,只是遇不到所以才关闭了心。回头看看,谁不是呢。

《牧马人》观后感7

许灵均是以“右派”的身份送到敕勒川“劳教”的,那时,他感到孤独、绝望,差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解除“劳教”后他无家可归,被留在牧场放牧。老牧民董大爷给他钉上门帘挡风,董大娘给他送去热腾腾的面条,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吃饱饭,不想家,住到一起就和一家人一样”。为了能让他留下牧马而不至于被送去学习班报道,大家齐心协力、想方设法保护他。后来在乡亲们的帮助下,他组建了家庭。那一堆粮票、两袋米还有每家五毛钱的份子钱。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在那份时代,那样的条件下,可能是大家省吃俭用省下来的一点点积蓄慷慨、热情的帮助他。

善良的牧民温暖了他的心,在他们当中,他找到了亲情,找到了温暖和希望。我想许灵均没有去美国根本原因不仅仅是他自己说的那样,“我看到了祖国的希望,我不能在人民前进的时候离去”,我想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妻子说的那样“你舍不得学校的孩子,舍不得这里的乡亲”。

我来自农村,看到了这些,我一下子融入了剧情。我感觉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电影的那些人不就是家乡那些质朴、热情的人嘛!这样的感情只有出生在农村的孩子才能真正的体会到。

《牧马人》观后感8

能从这部电影中引发出的思考真的有很多。

第一是许灵均的坚强意志。本来是一个无辜的人,却硬生生的被打上了右派的标签,在生活受尽了苦难,也受尽了很多人的冷眼,就连小孩子都叫其老右,我看到这里觉得特别的心酸。这换做是我或者是其他人应该都受不了,因此他也想到过要死,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生存下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相信生活是有希望的,他相信总有一天是能见到阳光的,他坚信自己只要要紧牙关就能坚持过去,因此他选择或下去,独自忍受,坚强活下去。这真的不得不令我佩服!

第二,是许灵均的爱国主义。电影中,许灵均拒绝了出国,选择了回到大草原。其实我相信许灵均朴素的情感,我知道现实中真的有这种舍身取义的人。我相信许灵均那种回报草原的真诚。美国在那时就是先进,富裕的代名词吧,而祖国那时相对是很贫穷的,出去外国可以看到从来没有见过的世界。但他却相信祖国正在走上坡路,相信祖国一定可以变的繁荣富强起来,而且他也愿意用自己的双手与祖国人民一起去建设祖国,这体现了他强烈的爱国精神。

第三是牧民的质朴和热情。许灵均是以“右派”的身份送到敕勒川“劳教”的,那时,他感到孤独、绝望,差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解除“劳教”后他无家可归,被留在牧场放牧。老牧民董大爷给他钉上门帘挡风,董大娘给他送去热腾腾的面条,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吃饱饭,不想家,住到一起就和一家人一样”。为了能让他留下牧马而不至于被送去学习班报道,大家齐心协力、想方设法保护他。后来在乡亲们的帮助下,他组建了家庭。那一堆粮票、两袋米还有每家五毛钱的份子钱。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在那份时

代,那样的条件下,可能是大家省吃俭用省下来的一点点积蓄慷慨、热情的帮助他。

善良质朴热情的牧民温暖了他的心,在他们当中,他找到了亲情,找到了温暖和希望。我想许灵均没有去美国原因不仅仅是他自己说的那样,“我看到了祖国的希望,我不能在人民前进的时候离去”,另外一个原因是他妻子说的那样“你舍不得学校的孩子,舍不得这里的热情的乡亲”。

第四是许灵均在逆境中的坚持学习的态度。从电影中可以知道,许灵均尽管被打为右派,但是他一直坚持努力的学习,劳动改造时也看很多很多的书,或许他这样有两个原因吧。一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素质,为了让自己能过度过艰难的生活因而寻求精神上的升华。二是为了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可以做出贡献,后来他之所以能做老师也正因为他平时坚持读书的原因,让他可以为了下一代而努力。

《牧马人》观后感9

毛概课上老师让我们看了《牧马人》这部电影。这是一部30年前的电影,可是当我们认真地去看时,却发现现在去看那个时候的电影,依然能够被吸引住,能够从中找到共通点。看电影是,我们有过放声大笑,当然也有过感动得几乎热泪盈眶。或许正如老师所说的,剥去了时代所赋予的一些表象之后,电影所传达出的本质的东西,如人们的真善美,希望,坚强,爱等等这些东西,是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的,不管什么时候看,都会被打动。或许我们现在从电影的某些表现形式上来看,会觉得很奇怪甚至好笑,但是我觉得这部电影是成功的,它确确实实有它出色的地方。

先来说一下情节。《牧马人》讲的是文化时期,年轻人许灵均因为家庭出生不好,有位有钱的在美国的爸爸而被打成右派,送去劳动改造,在那里认识了农村姑娘李秀芝喜结良缘。30年过去了,他的父亲许景由为没尽父责,深感内疚,他回到中国,决心把儿子带回美国,继承遗产。许灵均于是向父亲倾诉自己的坎坷经历:他被打成“右派”,来到牧场劳动。那时,他感到孤独、绝望,曾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可是,他还是活下来了。他解除劳教后,留在牧场放牧,周围的人都给他送来关怀。十年动乱中,牧民想方设法保护他免遭横祸。在他们之中,他找到了温暖和希望,找到了勇气和力量。后来,从四川逃荒到牧场的姑娘李秀芝被牧民带到许灵均的小破屋里让他们结婚。秀芝不嫌许灵均是“右派”,许灵均感激秀芝对他的信任。不久,他们又有了儿子清清,为这个幸福的家庭又增添了新的欢乐。粉碎“”后,许灵均错划的“右派”得到改正,他又走上讲台,把知识奉献给牧场的后代。他想起妻与子,周围的百姓,决定留在祖国不去美国,因为这里有他的亲情、他的爱、他的根。 许景由不再勉强儿子跟他走了。送走了父亲,许灵均又踏上了他用汗水浸过的土地,又回到患难与共的亲友中间,回到了相濡以沫的妻子身边。

《《牧马人》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