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不必凄婉哀恻,无须生离死别,一种柔和的、温婉的、诙谐的生活故事同样可以给我们以感动和心灵的震撼,这就是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故事》给予我的最直接的启示。感动,因为平凡的小人物克莱门特·马修那颗博大的爱心;震撼,因为艺术的力量竟是如此巨大,让多少冥顽的灵魂得到救赎。
《放牛班的故事》,是这样一部影片,没有任何一丁点的色情和暴力,而是那样的阳光和健康,却同样的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这是一部关于事业与成功、教育与成才的影片,在欣赏着优美音乐的同时,相信为人父母和为人师长者还都会有思想上的不菲收获。
我不懂法语,不知道“放牛班”是法文的直译还是综合了中文的意译,但是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常把对学生不加区分、放任自流的教育和管理称作“放羊”,并且当我们这么说时,可能同时也意味着教育者的不负责任和被教育者的不可救药。我想“放牛”当与此相类。
的确,“池塘底学校”虽然名为学校,实际却是“教养院”,这里聚集了众多的问题少年,偷盗、说谎、抽烟、搞恶作剧对他们而言都是家常便饭;同时,这里还有一个浅薄、势利而冷酷的“铁血”校长,一个把“犯规——处罚”奉为圭臬的教师。在这里你看不到教育、教化的影子,那厚重的大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会客安排、关禁闭罚劳役的处罚等近乎军事化的管理使这里更像是一座监狱而不是学校。
但这一切,都因为一个“失败”的音乐家,“小小”的带课老师克莱门特·马修的到来而改变。马修是这样的其貌不扬,他没有魁梧的身材,没有英俊的面容,再加上秃顶的脑袋让他看起来甚至有些滑稽,但正是他创造了奇迹。他从这些让所有人都失望的孩子中培养出来世界著名的指挥家“皮埃尔”,并让受他教化的学生在几十年后满怀着敬慕和热爱的心情来怀恋他,这本身就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无上光荣和莫大成就。
平凡的小人物马修之所以如此令我们感动,恰恰正在于马修的平凡和普通。他给予我们学习的可能性,而并不简单是当作一个偶像或榜样而远远的膜拜敬仰。“池塘底”在“铁血”校长的统治下仿佛罩上了一面密不透风的铁幕,任何的变革和尝试仿佛都是不被允许的,而马修在这种“制度下”进行了自己的探索。当他发现这群孩子有唱“歪歌”的爱好后因势利导,成立了合唱团,并在被发现后冒着丢掉饭碗的危险进行了“制度内”的抗争,而成效是显着的:当皮埃尔内心深处对音乐的爱好被唤起,而独自在角落里唱歌;当那一群散漫不羁的孩子被音乐俘虏,而驯服的听从了马修的指挥,并大大减少了捣乱和恶作剧;当皮埃尔平生第一次懂得了感激,并因为获得原谅而窃喜……这时候,在我们感慨音乐的神奇力量的同时,也不能不想到,无论多么叛逆、任性、看起来无药可救的孩子,其实都有一把可以打开他们内心之门的钥匙,关键是教育者有没有这种愿望、有没有这种耐心来寻找这把钥匙;在今天中国的教育现状下,我们听多了一线老师对应试教育的不满、对教育积重难返的无奈,马修提供了我们思考的另一个角度:可否在无力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进行力所能及的探索?
教育者固然需要技术上的探索和创新,但同时更需要博大的胸怀、宽广的爱心和对任何一个受教育者永不放弃的耐心。马修用他博大的胸怀包容所有的孩子,包容他们所有的过错并给他们改过的机会;马修用他宽广的爱心熔化了孩子内心如冰雪般的冷漠;马修永远对每一个孩子都深怀信心,给他们最基本的信任。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必然是一个宽容而富于爱心的人,十恶不赦的孩子是没有的,即便堕落固执如蒙丹的孩子,他也自有其坦率和可爱的一面。而鄙视疏远他们、对他们以暴制暴只能换来他们对社会的更猛烈疯狂的报复,这不能不令教育者引以为戒。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作为教育者,担负着救治灵魂的重任。如果那些不谙世事的幼童都是纯洁而无知的羔羊,教育者就是他们的守护者和牧羊人。我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
我们是否都是
被放逐的羔羊
慈爱的牧羊人啊
请你指引我抵达上帝的牧场……
牧羊人啊,一定要慎用手中的牧鞭:把迷途的羔羊唤回,更不要把他们赶入歧途……
雪莱的《西风颂》中有这样的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放牛班因为克莱门特·马修的到来而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我相信,如果中国的“放羊班”上也多一些马修式的人物,我们也将能迎来自己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在高中的时候,我以往是贝塔斯曼书友会的一名会员,那时我每隔一段时间能够免费收到书友会一些免费介绍新书的资料,也就是在那时,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当时它是作为为数不多的影视制品向会员推荐的,从其中的简介中,我隐隐感到这是一部充满温情,感动的电影。虽然我对《放牛班的春天》也很感兴趣,可是自我一向没有机会看到它。
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也渐渐淡化了对这部电影的印象,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再次与这部电影不期而遇,一下子唤起了昔日我对它的期待,也让我在心底暗暗庆幸,自我几乎错过了一部电影。
电影的开始很平淡,两个老人的相遇,对以往年代的怀念,电影采取了倒叙的手法,有点像《泰坦尼克号》。情节也很简单,讲的是一个教师与一群学生的故事。
当麦神父在电影刚刚开始就因学生的调皮而受伤时,让我们没有见到那一群学生便感受到了他们是多么不容易被管教,所以当马修教师首次进入教室便被捉弄也就在大家的意料之中了,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当教室乱作一团,院长进来维持秩序并大声质问时,马修教师对孩子们袒护的态度。也许这正是他试着走入孩子们之间的第一步。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是理解,交流与宽容。孩子们的调皮捣蛋也许只是天性使然,也许是缺少倾诉的对象,但并非不可救药。尤其像孩子与大人们之间这样的情景更容易出现代沟和隔膜,院长简单粗暴的体罚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相反,可能只会引起同学们更强烈的叛逆,也只会在孩子们的童年里留下一片阴影。而马修教师则试着走入他们的内心,于是在第一堂课上,他就让每个人写下他们的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尽管结果五花八门,但这样的方式却让孩子们认真的思考了自我的未来。同学们也由此感到了新教师的与众不一样之处。
马修教师与院长不一样,他不会随便的体罚学生,那怕学生们真的让他很生气。相反他往往在不一样场合维护着孩子们。然而即使要惩罚学生,他也会采用不一样的方式,就好像他让乐格克去照顾麦神父而不是将他送到校长室去理解体罚一样,所以当我们看到乐格克因自我的错误做法而流泪时,我们也就感到了马修教师的做法的真正目的。
应对一群桀骜不驯的学生,马修教师也明白简单的体罚并不能在孩子们中间树立起真正的权威,所以在他 ……此处隐藏22119个字……兢的走到我面前的时候,批评、惩罚或许有效,但想想这并不是最好的办法。我们应当看到:孩子们都有自我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我们怎样去发现,怎样去挖掘,怎样去引导。我们作为教师应当用发现的眼睛,去寻觅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或许我们教师每一次真诚的表扬,每一次的宽容,都会给他们一份自尊和自信。
作为教师宽容和真诚真的很重要,“放羊班”的孩子找到“春天”跟马修教师的真诚和宽容是分不开的。宽容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教育的智慧。学生之为学生,就是因为他们还是孩子,有缺
点,不懂事,甚至会犯错误。教师之为教师,就在于我们年长于学生,涵养胜于学生。宽容能使我们看到欢乐的曙光,享受教育的过程,感悟人生的成长。仅有宽容,才有真正的理解;仅有理解,才有会心的沟通;仅有沟通,才有真诚的信任。其实,无论这个世界多么不乐观,多么灰暗,其实一些也只是伪装的,其实人人心中都有爱,人人心中都明白感恩,人人都可体会别人对他们的仁慈与付出。真诚的爱在世上是稀有的,但也是人间最宝贵的。每个人心中都渴望理解爱。马修教师,一个怀才不遇的作曲家,一个在世间不被重视的穷教师。他所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至少重燃起一些孩子们心中的期望,看到了自我的“春天”。一位教师能够让一个孩子得到对自我的肯定,对人生的期待,真的很伟大!但并不是每一个教师都是伟大的。每一位孩子都渴望着在自我的人生路上能遇见一位好教师,能够遇上便是一种幸福。而做这种教师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像马修,虽然被校长开除了,但那一双双从窗口伸出的小手,那一个个写满了孩子最真挚祝福的纸飞机已足以让他感动,让他幸福!
再仔细想想我作为一名教师我的价值又再哪我何尝不学学马修也用自我尊重、宽容、爱心、真诚去感动孩子们,去接纳每个孩子,让他们在自我的世界里找到自我的“春天”,让他们在自我的蓝天中自由的翱翔,越飞越高!作为教师我也渴望自我也能象马修一样收到孩子们的纸飞机,写满了祝福与期盼的纸飞机!更期望在自我的教育事业中真正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感谢神墨教育给我们这次机会,让我第二遍看这部影片,看第一遍的时候还在大学的时候,当时也很有感触,但是再看一次的时候,发现关注点跟当初又更加不一样了。整个影片是以两个老人和一篇日记来进行回忆当初发生的事情,向我们展示了,这位失意的音乐家和这群“没救的孩子”,从陌生到熟悉,从对抗到信任依赖的转变。
影片开始,一位叫马修的老师来到这个叫做“池塘之底”的学校,这个学校由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严厉的制度构成。这里的老师用“行动——反应”制度来进行管理这里的孩子。其他老师用“行动——反应”制度的“效果”告诉马修老师,但是马修老师并没有像其他老师用这种制度进对待这些孩子,他坚持以自己的真心去对待这群与众不同的孩子们。接下来说说几个让我觉得特别感动细节。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考教师资格证面试的时候,当时是进行结构化面试,面试老师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的学生在黑板上画上你的画像,当你走进教室的时候看到了这一幕,你会如何做?我记得当时自己的回答是,我会说哇塞,画的真好,这是谁画的?没准以后能成为一个画家,优秀。然后再若无其事的继续上课。看到马修老师的反应,我觉得他也是在进行幽默化处理,马修老师很淡定,他说:“画得非常好,我也会画。”,让莫航冶转过脸,画了一个夸张的的侧面,还画了一个小丑的鼻子在上面,然后在孩子们的一片笑声中,幽默的化解了这个事件,这是让我觉得比较佩服的一点。
马修对莫航冶母亲说,他有60个孩子,他真心的把这60个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这让人佩服。他让孩子们写下自己的梦想,孩子们当中有4个想当亡命徒,4个消防员,一个海盗船船长,一个将军等等,但是呢?没有一个想要成为学监。这让马修觉得非常的疑惑,他想为此做些什么。有一次睡觉前,在孩子们用跑调的音唱着难听的话时,马修没有生气的对他说你跑调了,他发现孩子们虽然跑调,但是他们喜欢唱,作为老师,他在思考,他能为此做些什么,之后马修决定组建一只合唱团,将他们分为男中音,男高音,男低音,一个五音不全的孩子让他做“支架”,一个不太会的孩子让他做指挥助理,让每个人都参与,他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优势,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这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神墨的“繁星闪亮”,也是让每个孩子通过各种活动或者平台去展示自己,绽放自己,发光发热,照亮别人。而刚来神墨的时候就是这个项目正在推进,我们的校长人不断的给我机会,让我闪亮自己,绽放自己,找回自己的自信,让我觉得什么是真正的在做教育,成己育人。为自己在神墨而感到幸福,仿佛在这里遇到了自己人生当中的“马修”老师。
马修老师职业道德也值得我们学习,影片中莫航冶因为在上课的时候画了一幅哈珊老师的画,那幅画画着哈珊校长蹲在厕所前,还配上文字“哈珊在吃shi”,因此他被关禁闭,丢失了妈妈的探望权,但是马修老师告诉他母亲说,孩子去医生那里拔牙去了。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去保留孩子的自尊心,最后莫航冶改邪归正,并且还成了一位卓越的音乐家。影片中最小的一个小男孩佩皮诺的父母都战死了,老师们告诉他下个周六会来,但是孩子没等到,告诉他父母死了,孩子不相信,每个周六仍然去门口等待父母。但是因为合唱团,因为马修对他们的真心与耐心和关心,佩皮诺选择在星期六跟着离职的马修走了,他每个星期六都在等他的父母,可他明知道他父母已经死了,说明他觉得马修就像他的父母一样,他从心里觉得马修就像他的父亲,所以他愿意跟着他走,说明马修是所有的孩子心中理想的父母的样子,老师的样子。当他要登上汽车的时候,佩尔诺一路奔跑赶来,要马修带他走,马修先是拒绝,后来又不忍心,回来把佩尔诺带走了。佩尔诺的执着是有道理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
影片中的蒙丹,他虽然顽劣,但是他也有委屈,校长老师对他的不信任,对他的怀疑,对他的鞭打,并且委屈他,把他送进监狱,让他最终真正地走上了绝路。所以最后他点了那把火,因为失望与报复。这个角色,就像一面镜子去告诉我们每个老师,要去反思自己,作为老师,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个眼神,一句话,对于孩子的一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行动反映的制度的后果,对蒙丹的影响就是被送进监狱,让他杀人放火,真正的走上绝路。当藏于地板缝中的钱和口琴被发现时,马修老师在气愤中找到孩子时,得到的答案出乎每个人的意料,也让老师感到心如针扎。“我想买一个热气球!”望着如此真挚的目光,我们的心灵都被震撼了。我们需要像影片中的马修一样,以自己的真心,耐心,关心,对待每个孩子,我们影响着他们的未来。马修老师对孩子们充满了希望,这份希望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明灯,让他们对自己有信心,让他们感到了生命的意义。
影片从一开始孩子们恶意的捣乱、抗拒,到那一只只纸飞机从天而降,一个个孩子挥手道别,我想马修老师得到了一种真正的认同。当你向孩子们伸出那温暖而诚挚的手,得到的也将是一只只充满爱的小手的回握,希望我们不要忘记自己当初想当一名老师的初心,不要成为自己讨厌的老师的样子。我们的工作简单而平凡,但是对于孩子们而言,那是不平凡,那是一辈子,在教师这条修行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继续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帮助更多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