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观后感

《流浪地球》观后感10篇

时间:2021-10-02 23:05:52 收藏本文
《流浪地球》观后感10篇

《流浪地球》观后感10篇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流浪地球》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流浪地球》观后感1

《流浪地球》是由“中国科幻第一人”刘慈欣作品的改编电影,影片故事设定在20xx年,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地球已不适合人类生存,而面对绝境,人类开启了“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新家园的故事。对于这部影片不得不提的就是它精致又宏大的特效了,完全脱离中国电影“五毛钱特效”的设定,经费爆炸的特效实在很让人惊叹堪称“好莱坞水平”,将未来地球真实地呈现,末世场景整体比较流畅,带给观众视觉的冲击,从地下城到空间站,每个环境都是精心设计过的,科技感十足,没有任何细节会让人出戏,比如货车的球形方向盘、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赤道转向发动机的入口、给重元素聚变发动机挖掘原料的矿区、全世界的救援队大出动。大场面如被冰封的世界,被炙烤的家园,在一万座行星发动机推动下的地球,被木星引力捕捉的星球,这可以说是目前中国科幻的巅峰之作了。

所谓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科幻大片,我认为并不是中国第一次拍出了好莱坞质感的科幻片,恰恰相反是因为中国第一次拍出了区别于好莱坞的中国式科幻片。解除地球危机可谓是科幻片里老生常谈的主题,试想《流浪地球》里的危机发生在欧美,那又会怎么样?欧美普遍的解决方法是放弃地球,开飞船出去宏大的宇宙探索新的家园。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千百年来对土地的依恋,对家园的深情,让他们牺牲再大,痛苦再多也要带着地球一起逃命。其次,欧美主要宣扬个人主义,他们拯救世界的英雄往往只是一个人,而《流浪地球》中,拯救世界的是全人类,每个人都是英雄。最后就是感性与理性之差了,欧美科幻信奉理性,他们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冷静克制,所以欧美不会使地球“流浪”,更不会有不会有刘培强炸毁空间站这个结局。作者刘慈欣也说,理性上,他会选择飞船派,但“流浪地球”的概念更具美感。正是中国人这种更在乎家园和亲人的感性,成就了《流浪地球》的浪漫,所以这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中国科幻片。

作为一部被吹捧得很厉害的科幻片,制作团队历时四年完成。但这毕竟是中国科幻的第一部作品,也有一些不成熟。大到前期过于冗长的剧情陈述,小到英文字幕中错误用词和拼写都或多或少的让人有些失望。比如空间站休眠系统看似高级,但休眠很简单,苏醒也随意。主角刘启提出木星表面的氢气和氦气引发爆炸,利用其推力,脱离木星的这个方法本因为moss的计算结果而直接否定不尝试了那又为何因为一个小孩的想法动辄联合国呢?而且理性且冷静的联合国居然因为一个父亲的感情而同意执行那样危险的尝试,是不是有点草率了?还有女主韩朵朵最后的“强行煽情”也完全没跟当时紧迫的节奏挂钩。人物没有特点,不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台词没有经过细细打磨,剧情缺乏铺垫,较为仓促,立意深度不够,无法引起共鸣和灵魂叩问。综其看来国产科幻片还是有待提高。毕竟《流浪地球》只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启航之作,不是巅峰之作,不是封神之作,所以我认为褒是要大于贬的。

《流浪地球》观后感2

在大年初六的那一天,我和爸爸以及妹妹我们三个人走进了电影院,看了一个大年初一刚上映的一部国产科幻片,名叫《流浪地球》。

其实在刚开始决定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并不是因为它的剧情有多吸引人,而是只是单纯的想要看3D的电影,但是3D的就只有这部和《疯狂的外星人》这两部。然后为了视觉上的享受,所以就选择了这部电影。

电影的刚开始是一个名叫刘培强的地球领航员,因为地球的危机,而不得不去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而对自己即将要离开儿子和父亲而去国际空间站的叙述。为了父亲和儿子能够更好地活下去,他把他们安排在了地下城。然后17年过去,他的儿子刘启长大了,但是不甘于一直在地下城生活而带自己的妹妹韩朵朵隐藏自己的身份逃了出来。并用从姥爷那儿偷出来的车钥匙,开着车带着妹妹一起上路。后来被后来被查到之后关了起来,但是在姥爷来救她的时候,突然,墙面开始晃动,地面也不断的抖动,这使他们明白了,是地震来了,所以他们拼命的往外逃生,并穿上厚厚的防护服,还救了隔壁牢房的一个名叫Tim的外国小伙,他们结伴而行后然后开上车,飞快的往外奔跑,但他们赶往下一个安全站的时候,忽然被一支CN171-11的部队因执行任务而征用他们的车辆,他要用他们的车运送火石到下一个安全的地方-杭州站,因为只有火石才能让停止的行星发动机重新运作。所以他们一路上都在艰难的运送火石,以至于连刘启的姥爷也送了命。最后,他们一心想要运送的火石还是没能保住,他们的希望也破灭了。当他们所有人都暗淡的时候,刘启忽然又想了一个办法,他想起以前爸爸曾对自己说过的话,说木星上全是氢气就像是一个气球,如果达到足够的数量就会爆炸。既然地球现在正向木星撞去,他们就可以改造一个点火装置,用它来引爆木星,然后再用爆炸的冲击力来推开地球使它离开太阳系的运行轨道。有的人负责装载火石还有的人负责改造点火装置,每个人都在拼尽自己的全力,只是希望能保住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最后虽然很不容易,但是他们终于成功了。这也多亏刘启爸爸的牺牲,虽然刘启之前想的这个办法很好,但是他们的点火装置在没有到达木生之前就已经达到了最大限度。于是身在国际空间站的刘启爸爸,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或是地球上生存的其他人,驾驶着国际空间站以及带着20吨的燃料向着木星直直撞去。总算刘启爸爸的牺牲没有白费,木星的爆炸足以把地球推向远方。这时,地球就正式踏上流浪之旅。

看完这部电影我才知道,我们整天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对我们有多么重要。于是我希望呼吁广大人民群众一定要保护环境,不要让我们的地球母亲在受到伤害了。

《流浪地球》观后感3

其实,我觉得自己对科幻片并不感冒。以前的《20xx》还有《加勒比海盗》都是应朋友邀请走马观花地看看。印象并不深。

而20xx年大年初一上映的《流浪地球》却是我唯一看了两遍的科幻电影。一则这是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上映十几天来,到今天影院里仍然满座;二则是因为哥哥的推荐,他说他自己看了两遍,还带老爸去看了,十分值得。三,我自己看第一遍时有的内容没有完全理解,感点没找准。

写观后感之前,做了些功课。首先就觉得,想做好一件事,事先都要有所准备。

从文学的角度上说,首先我喜欢片头那句首尾呼应的台词:Three, two, one. Look up! 17年前,刘培强离开地球往空间舱,他和四岁的儿子刘启曾经有过对话。他告诉儿子,自己会变成天上的一颗星星;而当孩子能看见木星的时候,他就会回来。——“爸爸,你真的会变成一颗星星吗?”“会啊,只要你数三、二、一,抬头就能看到爸爸了!”影片中的航天员父亲为了执行“流浪地球计划”中 ……此处隐藏4604个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利用推进器的点火装置,点燃有氢氧混合的木星大气层,从而产生反推动力,使地球回到既定的木星轨道,而不被木星的引力粉碎,可想而知,这个任务一定会成功,但是肯定也是不容易的,牺牲了很多人。但是即使如此,还是无法使火焰高度达到木星大气层,当大家都要放弃的时候,领航者空间站的主角,我们的吴京所饰演的刘培强同志没有按照要求进入冬眠状态,因为他的儿子就在地球上参加救援小分队,他还想和儿子相见,那么自然的,他破坏了moss人工智能系统,脱离了冬眠仓,自己开着领航者号飞船,进入到最后的5km,用领航者的爆炸和自己的牺牲点燃了木星大气层,使地球顺利逃离了木星的粉碎,回到既定的轨道。那么,刘培强肯定是牺牲了。不过,在破坏moss的时候,moss说了一句发人深醒的的话,“人类还是不够理性”。可能这就是人性与机器之间的区别,也是人类世界会发生各种故事的原因吧。

其实,电影的故事没有太多的反转和意料之外,但是看科幻电影,除了故事,看得是特效技术,对于这部电影,这部中国造的科幻电影,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希望可以为中国的科幻电影打开新的大门。

《流浪地球》观后感10

忐忑与期待交汇,迎来了《流浪地球》震撼登场,壮丽恢弘的工业级特效自不待言,叹为观止的星系级想象力,“天马行空”已无法一言以蔽之,观影体会,简而言之就俩字儿:激动!

暂且不提情节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画面的细致与逼真,仅仅那熟悉的一张张面孔,一座座城市,一个个地标,会心一笑的诙谐对白,尤其是听到耳朵起茧子的交通标语,一股脑儿填满这部耳目一新纯中国范儿科幻大作的同时,更爆棚了你我蠢蠢欲动的澎湃骄傲,怎能不令国人热血沸腾,心潮翻涌。

步入大刘笔下太阳行将毁灭的地球流浪纪,人类价值观发生转变,人们在适应中变得漠然,但绝非麻木,隐忍与割舍,如同逐水草而居的象群,迁徙途中,即便有同伴倒下,也无法多作停留,近在咫尺的无能为力,甩泪,转身,奔向下一个目标;无尽的悲凉之中,虽生死无常,然而,死于安乐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宿命定位,蓬勃孕育出渗入骨髓的大无畏牺牲精神,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带着家园流浪,在这条跨越二千五百年的漫长之旅结束前,除了生存,一切拥有都是奢谈……危机迫在眉睫,时间刻不容缓,每一秒都有牺牲,无暇伤悲,唯有义无反顾,早已没有什么不能失去,再多牺牲都能承受,士怀杀身成仁必死之心,换种族锲而不舍延续之念。

宏大的格局,温厚的情怀,火热对抗冰冷,情感碰撞理智,谱就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诞生出激情四溢的惊天动地,纵前路渺茫,哪怕螳臂当车,蚍蜉撼树,仍然选择希望,坚信胜天半子,因为唯有这希望,才是生活的唯一方向……

影片甫一上映,伴随着好评如潮,质疑和非议亦是接踵而来,杠精频现,各式逻辑深挖,BUG连绵,线上评论自然是推崇居多,不乏嘲讽,毁誉兼而有之,如此激烈交锋,干戈大动,可谓同类题材作品中前所未有、闻所未闻之至高“礼遇”,套用大刘《三体》的句式,“无言,是最大的轻蔑”,“吹毛求疵,这是对一部影片最高的重视”。

向先驱的致敬和崇拜、对经典的追随与借鉴,在影片中显而易见,这丝毫不妨碍它成为一部经典,创新与探索,努力与执着,厉兵秣马的眺望之后,影片完成了一次优秀的巨人肩膀上的深空曲速跳跃,铸就出一座中国科幻影视发展的里程碑。

科幻不等同于科学,即便神作如《星际穿越》、《普罗米修斯》,也经不起定理式的推敲,何必较真;就题材而言,依托原著架构,逻辑虽有难以自圆其说的遗憾和不足,仍瑕不掩瑜,无碍硬核科幻之立名。

电影,不离光影,不在光影,科幻,不离科技,同时追求言外之意,所谓硬核,也并非囿于科技,优秀的科幻电影,从来不会逡巡于科技的绚丽叠加、理论的冰冷堆砌,或是流于金属质感的激情碰撞、耳目视听的汹涌冲击,不见得伴以高山仰止的振聋发聩,醍醐灌顶的醒世恒言,但绝然是直击人心的穿杨之箭,或为镜鉴,擦亮浮尘人生,科幻的外衣虽熠熠生辉,若止步于此,必然令情节和内涵相形见绌,陷入生硬和空洞,难免走马观花,昙花一现。

《流浪地球》横扫春节档,重现《战狼2》的席卷态势,扬科幻之旗,彰文化之帜,口碑相传,情怀交织。

撼山易川的博大洋溢全片,忘死相救的兄妹情,不离不弃的兄弟义、父子、爷孙间的潸然泪下,生死关头饱含中国慈母特色的“天冷穿秋裤”,中国传统伦理的瑰宝之外,更随处可见前仆后继、以身犯险、慷慨激昂、泰然赴死的家国情怀,生生不息,经久不衰。

中华文化从不缺少英雄,影片中也没有孤胆英雄,因为悬崖边脱钩保货的车长、饱和救援队里的成员、搏命太空对抗Moss的多国宇航员、先行提出最终救援方案的以色列科学家、同心同德鼎力相助的各国伙伴,所有人,他们都无愧于“英雄”二字,如此镜头多方生动展映出中国式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文化精髓。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民族的,才是正经八百的时代大潮范儿,汹涌的爱国热情,昂扬的民族自豪,冲天的强盛之志,不经意间,刹那花开......

本片不仅填补了中国科幻电影的空白,更切合了当代展现国家强盛风貌的期盼。天行健,地势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文硬核闪耀,引发持久共鸣,以放眼宇宙和人类的宏伟视角,为大众呈现可遇不可求之上乘佳作......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在中国这片古老文明的大地上,焕发出别样的魅力与风采。

前有两弹一星之艰苦卓绝,自强不息,而今蛟龙翻腾,威龙入云,嫦娥奔月,北斗遨游,一场场波澜壮阔,横空出世,一步步勇攀高峰,壮志凌云,一幕幕绽放九天,光耀神州……每一次的举国振奋,百姓欢腾,无不是数代科技工作者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的心血结晶,所有的澎湃,皆化作梦想成真一刻的笑中带泪,赤子之心万金不换,家国情怀融于血脉,雄心不死,誓回世界之巅,逆天而为,虽千万人,吾往矣......祖国大地,日新月异,每一天欣喜的变化我们都尽收眼底,曾经的屈辱与苦难已经远去,任何敌意我们绝不会坐视不理,遑论霸权与欺凌,纵然今非昔比,亦不逞强,借用《飞驰人生》的语录,“我们不是要赢,我们只是不想输”......

正是这样的隐忍与期待,这样的骄傲和自豪,激志而宏,迸发出敢为人先的开创气魄,破釜沉舟之无畏决绝,激励着《战狼2》与《流浪地球》等影片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之前世,更注定了灿如春华,皎若秋月之今朝。

如果说《战狼2》引爆了民众对强国尚武精神的呼唤,《流浪地球》则契合了民族复兴的豪迈,两者遥相呼应,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以悟空之念明志:这个天地,我来过,我奋斗过,我深爱过,我不在乎结局!

如是,一念成佛。

由此,燎原之势,势不可挡。

如同大刘被赞凭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文学提升至世界高度,本片拍摄过程九曲十八弯,摸着石头过河,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虽间或力有不逮,亦心无旁骛,终至独木可支,孤掌常鸣,以气吞天下的黑马之势引领中国科幻电影,水到渠成,实至名归,叩响世界科幻电影殿堂的大门。

新春伊始,中国科幻电影的崭新纪元就此开启,祝愿中国科幻以此业已实现的“小目标”为港湾,扬帆起航,征程,星辰大海……

《《流浪地球》观后感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