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兰河传读后感集合1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上世纪40年代的著名作家萧红写的书,书的名字是《呼兰河传》。这本书还被著名作家矛盾评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作者萧红用灰色、简单和真实的笔调描绘出了她小时候在祖父家呼兰河所经历的种种事情,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萧红和她那和蔼的祖父度过的完美时光,看到了中国最败落的时期的人们,过着清贫安康的日子却又摆脱不开迷信的影子。
在这本书中,充满了人们对妖魔鬼怪的惧怕,对大自然的顺从,其中有最显著的一个事例:呼兰河这个镇子里,只有几条主要的大路,通往集市或是其他乡镇,其他几条都是一些小路,其中有1条小路,路两旁只有几家零零碎碎的店铺,什么开磨坊的,做豆腐的,生意也十分;冷清,正因这条路的中间有一个大坑,这个大坑在那里已经有多久了,没人说得清楚,只是这个大坑隔断了1条路,却也没有人去管它,人们宁愿多走一些路,也不远去管这个坑,因此许多年下来,这个坑一向也没有人来填平,正因大家都觉得,突然有个坑出来,肯定是天意,如果填平了这个大坑,不是违背了老天爷了吗,因此,也就对它熟视无睹了。
这本书里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什么那户人家有人病倒了,或者倒闭了,就请镇里的巫师来跳大神,跳完了大神,最后还是照样病着,照样倒闭,或许人们只是找个安慰罢了。小时候的萧红在家里并不是重点,有时还会是母亲唠叨的对象,看完了人家的跳大神,回到家里在阁楼里翻东西,跟祖父在院子里割菜,成了萧红的童年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2你知道萧红童年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吗?如果你读过《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相信你一定会知道。
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也正是这本书的作者。她出生于黑龙江省,1933年发布第一部作品《弃儿》,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
《呼兰河传》写的是一个名为呼兰河的地方,在那里,我看到了嘲笑、冷酷、无情、迷信、虚假的人。
最大的悲剧就要数小团圆媳妇,年仅12岁的她被卖到了胡家当童养媳,单单因为她不害羞,婆婆就要来给她下马威,用嘴骂,用手掐,用鞭子抽接着团圆媳妇就被婆婆给虐待病了,更糟糕的是,婆婆为了治好病,听了那些愚昧的人话,竟然让团圆媳妇当众洗澡,洗澡水更是烫的让人无法想象,围观的人到处都是,可是就没人一个人上前阻拦,最后小团圆媳妇被无辜的折磨死了。凶手是那些迷信的人们,他们用自己的善意害死了团圆媳妇,每个人都是要她命的刽子手。不过现在的社会基本不会有这种行为了,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打拼来获得幸福。
到了第七章,主角是一个穷苦的男人,叫冯歪嘴子。他有一个媳妇,两个儿子。因为生二儿子,他的媳妇死了。作者没有告诉我们他的结局如何。这给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可能结局十分悲惨,可能结局十分美好,也有可能结局平淡无奇。总之只要想象,他的故事就有一百个,一千个,无限个可能。
《呼兰河传》这本书没有华丽的点缀,没有美丽的装饰,它靠着与众不同的平凡,深入读者的心坎。
呼兰河传读后感3《呼兰河传》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和林海音写的《城南旧事》的大致内容相差不多,都是围绕作者童年生活为线索的,把自己童年所经历的事情或所见所闻串联起来,揭示了在当时的大时代背景下的人情百态与社会风貌。
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人物不是顽皮天真的作者,而是那个可怜的团圆媳妇。团圆媳妇十二岁,有一头又黑又长的头发,她脸长得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健康,大方,爱笑,这些在当今社会都是优点,但在呼兰河,小团圆媳妇在广大妇女中是格格不入的。就是因为这样,安然媳妇被婆婆殴打,婆婆嘴上说是要给他一个下马威,却不分昼夜的打,凡是遇到一点儿不顺心的事也会找她出气。最终,小团圆媳妇被打出了病,老胡家上上下下用各种迷信的方法为她治病。甚至有人把他扔进开水中洗澡,说是可以驱邪。但,凡是个人肯定都受不了,小团圆媳妇也是一样。她下一次水就昏一次,来来回回下了三次缸。小团圆媳妇浑身像火炭那般热。就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天,小团圆媳妇死了。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是粗暴无知的,看客和江湖术士的骗局,亲手把一个健康的女孩儿送进了坟墓。
在社会人的眼中,所有的一切都没有大神的眷顾可贵。他们迷信,明明去看看医生就能解决的事,却因为他们的无知,把好好的人推向无底深渊。
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深深的感受了呼兰河的民族风情,以及人们对鬼神的无比敬仰之情。在我看来,他们的想法是古板的,同样也是不正确的。现代社会与以往不同的是--法律。因为有了法律的存在,现代社会才变得井然有序。而旧社会时期,人们往往以利益为重,不念情义。在现在看来,人类最珍贵和最应该拥有的品格是--舍己为人。
呼兰河传读后感4《呼兰河传》,用悲愤控诉故乡麻木卑琐的回忆录。浓墨之处,又见故乡。呼兰河城里,是欢愉与凄凉的交响,回忆了萧红的童年。这座城,是人性愚昧的一面,也是萧红在离开后最思念的地方。生母早逝,父亲不疼,后母不亲,祖母不爱。唯有祖父,为萧红撑起了一片蓝天,成了萧红童年中最温暖的阳光。
在院子里,在后园中,在阳光所到之处奔跑。萧红跟在祖父身后,装模作样地不知从何处找来一顶帽子,戴在头上,紧紧跟着祖父。两个一大一小的身影在后园里边栽花拔草,小的学大的,大的笑小的,祖孙俩其乐融融,半天泡在后园中出不来。
拔了草,下了种,说好割狗尾巴草,却割了一大片谷穗。祖父也不恼,乐呵地给萧红讲讲植物学。可萧红这个淘气包偏是不听呀!采了个花心,捉了个蚂昨,非把它的脚绑了起来,学着街上的人遛狗。不一会儿,不见了蚂蚱,索性丢下花心跑去祖父那乱闹一通。“下雨喽!”扬起水飘过,飘中水花四溢,园中一阵好大的雨!对萧红来说,还有哪件事能比在园中快乐呢?
玫瑰打五日开放,香气浓了十里。祖父拔草,萧红摘花,把祖父头上的帽子插了二三十来朵红艳艳的玫瑰。那年春天雨水大,红了玫瑰,亮了萧红快乐童年里那一丛盛开的花朵。红花耀眼,香气袭人,慈祥的祖父陪着萧红度过了一个春天,一个秋天。萧红知道,就算全世界都与她为敌,祖父依然会是她最温暖的阳光。祖父的爱让萧红有了一段快乐的童年,可当童年逝去,祖父抛下萧红离开人世,萧红的世遍布乌云,逃出那没有阳光的家,独自漂泊于世,尝尽人间冷暖。思乡,含泪挥手告别人世,只留下那《呼兰河传》传世于今。
那年阳光正好,园子里飞虫植物年年依旧,可故人却已长辞于世,忘不了,也难以忘怀。
呼兰河传读后感5呼兰河是一个小镇的名字,这个天天都沉浸在欢乐中的小镇里住着一群俭朴的人们,他们大都是农民,整天靠种菜来维持生计, ……此处隐藏4452个字……>呼兰河传读后感12
普普通通的小城,却承载了作者数不尽的回忆,平淡朴实的语言,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那份美好与淡淡的悲伤。
原本我对《呼兰河传》的内容并不感兴趣,甚至在观看时,日常无趣的剧情让我有昏昏欲睡的感觉。但随着越来越深入地阅读,书中所描写的奇妙的世界让我深陷其中,反复品味。本书共分为七章节,每个章节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个整体,而我要重点描述的便是第五章。
第五章讲述了小团圆媳妇被众人的封建思想所毒害,最后被折磨致死的故事。这个短短的故事,却让我看完后,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为当时愚昧无知的社会感到悲哀。小团圆媳妇仅仅只有十二岁,却因自己对遭到婆家的'毒打反抗,被认为是“鬼上身”。为了驱鬼,她的婆家用尽各种方法:跳大神、抽帖子,用热水烫等等,无所不用,但这些做法却大大加速了她的死亡。原本我想要谴责小团圆媳妇婆家的种种行为,可仔细一想,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给新媳妇下马威是寻常事,是为了教出好媳妇。后来,她的婆家也是花了重金去帮小团圆媳妇驱鬼。虽说这些人的本意都是好的,但又有谁来为小团圆媳妇的性命负责呢?她还只是个孩子,拥有着大好的未来啊!
小团圆媳妇无疑是当时社会的牺牲品,也是当时千千万万妇女的一个缩影。即使其中的少部分人不甘命运,奋力与众人对抗也只是徒劳,她们成为了社会的异类,最终落得不幸的下场。更多的人还是被迫选择了顺从。那些封建迷信的思想,以帮助人的名义,最后却让多少无辜的生命受到伤害。这是时代的悲哀。所幸,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越来越进步,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的人站了起来,呐喊出他们不同的声音。
现在,人们的思想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顽固迂腐,但曾经的血淋淋的悲剧,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不要重蹈覆辙。
呼兰河传读后感13今天,我读完了女作家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民国是一个非常棒的时代:大步前进,人才济济。但是读了《呼兰河传》我才发现,民国时期的人们原来如此愚昧,不思进取。
首先,书中用了很大笔墨来写了民国时期的人们。我总结了几个关键词:不思进取,爱占小便宜,爱管闲事。
那时的呼兰河人是不思进取的。每天傍晚,小城呼兰河都会有卖豆腐的人在街上叫卖。因为豆腐在当时有点贵,所以穷人吃不起。但是吃不起就更想吃,馋了很久。但是等卖豆腐的人走了后又忘记了,不想着怎么努力挣钱买豆腐。
那时的呼兰河人是愚昧的。在娘娘庙前有很多卖“带”的人。妇女们都争着买“带”。因为据说“带”可以“带”出一个儿子。这些妇女不想着调养身体,而是去买“带”,非常无知,迷信。而且每当有人病了,人们就请“跳大神”的。但其实“大神”也是一个普通人。为了吃鸡,大口破骂请神人家的病人,把请跳神人家的鸡拿回家吃。这些人是多么无知啊。
那时的呼兰河人是爱占便宜的。冬天路很滑,一个卖馒头的老人打翻了几个馒头,人也摔在地上。有路人在他还没站起来之前就把馒头吃了。
那时的呼兰河人是爱管闲事的。一个普通下等人冯歪嘴子,他每天在磨坊里打梆子、磨面。在他的妻子王大姑娘生下第二个孩子去世后,很多人开始传言小孩会夭折,他会上吊,自刎~~~~~~~
《呼兰河传》写出了民国时代人们的无知、麻木,但这就是那个时代真正的模样。
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有一个人给了幼年的萧红很大的欢乐,这个人就是祖父。祖父给了“我”很多欢乐:在后园里我和祖父捣乱;我把小白菜种子踢飞、铲地留下一片狗尾草、浇菜时往天空泼水、和祖父学诗把玫瑰花插在祖父帽子上~~~~~~这些事情成了“我”童年最重要的暖色与爱。
《呼兰河传》揭示了当年真正的呼兰河,一个让作者爱的深沉、爱的热烈的呼兰河;一个让作者恨的无奈的呼兰河。
呼兰河传读后感14我开始迷上了阅读;这不仅是在读别人的故事,而是在体会、欣赏。
最使我记忆犹新的莫过于萧红后期的代表作《呼兰河传》,这本书是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镇单调的美丽,也介绍了人民的善良与愚昧。它透彻体现着作者巨大的文化,含量与生命的厚度。打开书卷,默默的欣赏作者赋予着小镇的情感。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灰白的画面将我带到那暗淡无味并不繁华的小城。
在那里,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到处都是寂寞。没有色彩的绚丽,没有活力的人生,整个村庄都笼罩在灰暗中。在这里,因为人们的无知愚昧,发生着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都在等待幸运的光临。同时也有死亡的号召,我读后与作者相同,不知该对他们是同情还是憎恨……最使我难以接受的是那个美丽的团圆媳妇小姑娘,可爱、善良的小姑娘,十二岁就卖到别人家的家里做童养媳。她受尽欺凌!婆婆的打骂,外人的误会,只是认为婆婆对媳妇的管教。刚最使我难以接受的是那个美丽的团圆媳妇小姑娘,可爱、善良的小姑娘,十二岁就卖到别人家的家里做童养媳。她受尽欺凌!婆婆的打骂,外人的误会,只是认为婆婆对媳妇的管教。刚刚开始活泼、开朗、健康的花季少年,没多久就匆匆去世了。而让亲人伤心的并不是她的去世,而是他们做了一个赔本的买卖。
在旧社会中,有多少像团圆媳妇那样,等待接受生命中的折磨。就因为旧观念,旧思想,我庆幸现代的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睿智,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未来,也没有了男女的不平等……
呼兰河传读后感15呼兰河这座小城,实在“安静”得很。大事不过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等四五件。除去这些,便剩下这家妯娌与婆婆闹矛盾,那家又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来吵去此等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封建旧疾在当地老人眼里固不可彻,两家订下娃娃亲,待子女成人后,若一方家境衰落,婚约定是要被取消的。若取消的是男方则相安无事,若是女人,出门上街便少不了被指指点点、议论非议,往后也再难婚配,而且对丈夫百依百顺的妻子才能称之为良妻。谁家里人生了病,不先去药铺就诊,反而听从乡人空口无凭的偏方,等到病情刻不容缓时,再请大神来家里跳上一段,美其名曰驱赶鬼魂,现如今想想实在荒唐了些,那病自然石沉大海了。生活在这样的小城里,萧红应该是无趣寂寞的。
呼兰河这座小城,有时静谧美好。斜阳细碎斑驳,庭院下嫣然一片,黄瓜、冬瓜、小麦镀上粼粼金波,盈盈闪烁,“卖豆腐哩,新鲜的豆腐”,街市上由远及近的冷硬的叫卖声划破小城的宁静。大户小户的门闻声即开,清香的豆腐香潜入深巷,在飘忽不定的叫卖声中倏地爆发,沁入人心。
有钱人家呢,便解囊买下几块,拌上葱花,嫩白嫩白的点缀上浅绿的花边,入口即化。待到盛夏傍晚,坐在门槛上,与邻居畅谈时舀上几嘴,那真是炎日里最幸福的事。没钱的人家呢,光闻闻味,便心满意足了。呼兰河这座小城,住着她的祖父。
星光漫天,留给夜空独有的温柔,漆黑的幕布下,祖孙俩倚在小床一隅,她缠着祖父念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韵飘香,悄然潜入小丫头的美梦中,静谧的夜里,传来甜甜的鼾声,祖父握着烟头,柔柔地注视着女孩,烟雾四溢,朦胧中老人浑浊的眸中闪过一明一灭的清明。小虫细碎的秘语,泛淡白色清辉的皎月,郁郁青青的庭院似全都沉溺在这一刻的美好中,睡吧,醒来便知花落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