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读后感

【荐】《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

时间:2021-08-17 03:05:42 收藏本文
【荐】《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

【荐】《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1

即便是柔和了结局,由张艺谋导演、根据余华的小说《活着》改编的同名电影至今仍因敏感的政治问题未能够通过广电审批,无法进入影院公映。

这是作为电影的悲哀,却是作为小说的幸运。主人公福贵青年时是一个阔少爷,嗜赌成性的他将家中祖辈积攒下来的庞大家业全部输光,省悟后的他和母亲、女儿过起了穷困潦倒的日子。然而,上天似乎注定要他为青年时的过错付出沉重的代价:他去为母亲求医,半途上却被国民党残兵抓了壮丁;县长的老婆生孩子需要输血,结果儿子被不负责任的大夫抽血过量致死,后来发现县长竟是福贵在国民党军队时同生共死的小战友春生——春生在席卷全国的文革中经不住迫害,悬梁自尽;凤霞嫁了个好女婿,可没想不久就死于产后大出血;两个孩子去后,妻子家珍也撒手人寰;几年后,二喜在一次工地事故中惨死,福贵便把外孙接到了乡下和他相依为命;可是好日子没几年,小苦根因贫,吃豆子时被撑死,失去了幼小的生命。最终,孤苦伶仃的福贵买了一头待宰的老牛做伴,每天朝出暮归奔波于田间。

名为《活着》,讲述的却是关于一个个关于死亡的事情。它在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展开叙述,但有意地淡化了社会政治背景,而更主要的是把它当作孕育苦难的生存环境,一个磨练人性的“炼炉”。如果没有这条不可否认的环境线索,人物和事件就像照相馆里拍一寸照,换来换去都是一抹色单调的背衬。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就挣扎在这样一个“炼炉”中,他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一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震荡与困窘,目睹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逝。

许多评论家认为,《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分水岭,是作者在自己进行先锋性文本创新无门的时候,寻求出来的一条新路。然而作者自己似乎都还没有准备好如何走下去,这从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来的很大的随意性就可以体现。任何读者都会觉得小说开头更像是孩子信手的涂鸦——“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那一年的整个夏天,我如同一只乱飞的麻雀,游荡在知了和阳光充斥的村舍田野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这是一篇在随意中完成的小说,与同时代的苏童、莫言风格类似。

就像作者在小说前言中所说,“人是为或者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钟情煽情的作家,因此他在创作中也用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为了叙述而叙述,毫无矫揉造作之态。,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入人心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小说主人公福贵过往的一生是痛苦的,然而,他淡然地讲述了他无法想象的经历。福贵以死去亲人的名字称呼老牛,把对亲人的思念和感情寄托到了老牛身上,而老牛似亲人般给予了福贵继续活着的希望。福贵与亲人之间本能、朴素、温暖的亲情不仅没有消失,而且在苦难的折磨下不断得到充实和升华,并成为福贵坦然直面人生变故的精神支柱。如果有一天老牛死去,福贵活着的希望依然不会破灭,他还要为自己而活着,而且会好好地活着。因此,在小说的末尾,福贵郑重其事地对他自己的后事做出妥善安排:他在枕头下放上十元钱,以便发现尸体的人能够好好安葬他。善待自己也是慰藉亲人的一种方式。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这是小说的最后一句。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生命仅仅只是一种存在,它和其他万物一样并无任何意义。对命运最有力的反抗,是对生命的召唤。不管是为了崇高轰轰烈烈地死,还是不为任何卑微坚韧地活着,都是一种生命的尊严。

《呼兰河传》读后感2

记得约莫是在上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问过我们一个问题:你活着为了什么?

当时同学的回答五花八门,为了父母,为了养家糊口,为了报效国家,为了活着。是的,单纯的为了活着而活着,我们不清楚为何自己会来到这个世界,具备了这样的灵魂和思考能力,但是我们清晰的知道,自己是一个生命体,确实地存活于此。通过自己的所做所为与外界,留下印记,透过耕耘的时间去感知世界。

余华的作品很少说教式的对白,他总是用口白平实的语言去描述那些低微的人,却带给你不平凡的思索和感触。他把自己的人生哲学都融入了他作品的角色中,透过他们的一颦一笑,慢慢地流淌出来。他对土地和文革困难时期,有着特殊的情怀,诸如《兄弟》,《许三观记》,《在细雨中呼喊》无一例外有相关的故事背景和描写。王小波说过:别人的痛苦灾难才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而绝不是艺术家自己的。这也难怪有种比较调侃的说法,说每一个作家都是后娘,不把故事中的男女主角折磨得不成样子誓不罢休。虽然玩笑成分居多,但也体现出创作者借他们创作的人物去表达自己,文以载道人以载情。

我看着《活着》的主人翁福贵,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地主少爷,到败尽家财,最后白发人送黑发人,与一头老牛做伴度过残年。看到最后我并没有太大的心理波动,当一个再普通的人的一生如同一帧帧的幻灯片在你面前放映时,你会发现,那些大喜大悲,其实最后回过头去看,只是为你生命做上了一个注脚而已,所谓乐天知命虚室生白,讲的也就是一个心安理得。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独特的,绝不雷同的,那些细小的枝节,却是你有同于他人最大的亮点所在。

“可是我再也没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这样的老人在乡间实在难以遇上,也许是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缺乏热情,仿佛是道听途说般地只记得零星几点,即便是这零星几点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记忆,用一、两句话表达了他们所认为的一切。在这里,我常常听到后辈们这样骂他们:

"一大把年纪全活到狗身上去了。"

福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他的讲述像鸟爪抓住树枝那样紧紧抓住我。”

也许是余华采用的记叙方式,使得福贵这样一个农民的经历如此身历其境地展现在我面前,但更重要的,是福贵他本身知道如何精彩地讲述自己。人们常说要趁年轻,多去经历一些事情。其实比起经历更为重要的,是讲述,是思索。你从你经历过的事情当中汲取养分,你客观地去分析去评价,得出你的专属结论,构成你自己的人生哲 ……此处隐藏16601个字……看书那阵儿喜欢外国的书,觉得中国的文学作品不过芸芸而已,剧情不够跌宕起伏文字太平淡。后来才慢慢感觉到文字本身的力量,翻译过来的作品终究给人一种外来户的感觉。

《活着》全书不过十四万字,看得快的话也就是两三个小时的事儿。第一时间就想写下自己的感受,读后感这种东西从来都是用来交流而不是导读的,如果您还没有读过《活着》,此篇文章的意义于您或者笔者来讲意义都不大。

由于内容实在是过于复杂与深刻,笔者在此只想对几点阐述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每个人物都是一个个体

无论文学还是电影,笔者觉得好的作品共有的特点就是不给任何一个人物贴标签。没有一个人生而性恶或性善,所有人都是在原生家庭受教育程度等等的影响下形成了现在的人格,这才是真实的,人物才是饱满的。也没有一个人是二十四小时全天都与人为善或者为恶的,文中的龙二是个很典型的例子,本以为这个人在坑了败家子福贵的家产之后会痛打落水狗,但是他还真借给福贵两亩上好的水田,龙二在坑了福贵之后心里是否有那么一点愧疚笔者觉得可见一斑。主角福贵生而败家,年轻时吃喝嫖赌抽样样不落,但是当家道中落时还不是一样将整个家的担子扛到自己肩上,在文革期间春生被斗时又展现出了自己的善良与义气。有人会觉得家珍是个完美的正面人物,但是她还是会将有庆的死迁怒于春生身上。红卫兵让人气愤吧,但是能怪她们吗?

所有的人物都是真实而饱满的,所以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余华老师没有在为了什么而写,或者说只是把内心的世界原原本本展现了出来。

二、命运的力量

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匪夷所思的命运的力量。福贵是个地主家的败家子,别的地主都在兢兢业业地赚钱,而他一夜败光了所有的家产,这时候开始打土豪分田地,所有的地主都被斗死了,而福贵却因为一夜从地主变为贫农而躲过一劫。这里余华老师真的无意于谈论制度的好处与弊端,只是单纯地想强调命运的力量是多么的奇妙。有生、家珍、凤霞、二喜、苦根一个个都离他而去,在一件件惨事中间又穿插着一件件喜事儿:凤霞出嫁、苦根出生。

中国近代所有的凄惨事儿全都被福贵摊上了,每个年龄段值得开心的事儿又都被他摊上了,表面上富有戏剧性但实际上又是极具有真实性。但是结果呢,读书笔记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得不称之为坚强的人,我想这就是整部作品的精华,对待命运的态度。命运不会完全左右什么,但是会一定程度上对人生的轨迹进行干扰,我们可以称其为不可控因素。但这也不是说人生全都是不可控因素。

三、悲剧

整部作品中,除了代述者“我”之外,所有的人都是悲剧,福贵、春生、家珍、苦根、二喜、有生、凤霞。但是笔者通读之后内心并没有被如此之多的悲剧所动容,只是简单的感受到生活的点点滴滴,所以笔者想我们是不是该重新思考一下对于悲剧的定义了。是不是只要像保持乐观的心态就可以不称之为悲剧,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更改对悲剧的定义,而需要改变的只是作为旁观者或者当事人对于悲剧的态度,悲剧不可怕,可怕的是由悲剧产生的心境。

整部作品的核心在于福贵最后说的那句话“年少去游荡,中年想掘藏,晚年做和尚”,这是福贵终其一生发现的规律,而那句话能称之为真理吗我想并不是这样的,福贵活在福贵的人生中,而我们活在我们自己的人生中。在前言中笔者很不理解余华老师这样的一句话:我写作不为任何人,只为我的内心。读到最后才发现是自己太过于急功近利,余华老师就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他内心的世界,他并不想你复刻什么样的生活。

坐在电脑前不知道自己半天敲了什么,总感觉对于《活着》有许多话想说而又不知道从何说起。期待大家的交流。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记得还是刚来佛山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旧书摊淘了一本阎真的《沧浪之水》,那次看得自己为主人公池大为掉了几次眼泪,但是却道尽了许多文人的窘境。可以这样说,这本书改变了自己一些文人的固执,扔掉了许多自己给自己的思想枷锁。后来我还推荐了这本书给我在重庆学医的同学看,果然,也同样深深地震撼了他的内心。自此我就像追海岩的书一样,开始到处找寻阎真的书籍,后来,我看了他的《曾在天涯》、《因为女人》以及近期的《活着之上》,可谓都是精品,都能给自己带来认识上的提升。

这本书的主人公聂致远同《沧浪之水》的池大为一样,作为一介书生,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可能说是气节和傲气更为贴切。面对有违书生气节的事情,绝对不可能折腰。聂致远虽然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读完博士,但生活的窘迫和压力,并没有随着学业的完成而结束,反而是无穷无尽。如果不是富二代,作为穷苦出生的知识分子,谁也逃不掉精神生活和世俗活法的“苦劫”。书读得越多,将会“中毒”越深,文人情怀的烙印将潜移默化地刻得越深越细。但生活总是会源源不断地传递过来压力,需要去解。比如女朋友她妈提出的婚后安排,比如为考博而去违心夸教授的作品时领域内权威著作,比如为工作安排而奔波等等。这种物质窘境的破局,对于文人来说,只能通过改变自己的精神标准来创收,如此一来,新的精神窘境不断出现。

这种“精神窘境”,自己又何尝没有体味呢?毕业的时候,在新疆那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自然同李超两个人都有一种“视金钱如粪土”的豪气快意。但后来谈了女朋友之后,自己的想法就开始多了起来,开始为以后考虑,钱包多次为眼下的花前月下而告急。当时在哈密桥梁厂办公楼前面那坪地上问自己:我能升官吗?不可能。能经商吗?不能。也在梁厂承包一个工序干干么?绝对不行。当个勤恳的技术员?能,但心里不踏实。那次做抉择的难度远超过高考填志愿,高考的时候因为无知也就无惧,而今是站在体制的墙头上,踏出去就永远也进不去了。最后还是文人情怀帮我做了最后的决定,不能辜负了自己的青春,应该趁年轻出去做一番事业。真正来到佛山做业务,才发现:生活中根本没有理想主义生根发芽的土壤。就算你超凡脱俗、铮铮铁骨,但“丈夫虽有志,固为儿女忧”。如今很多青年才俊,面对高攀不起的房价,当年豪言誓死不做房奴,但等他结婚生子之后,很多窘境由不得他不钻进去。

然而书中前后都提到了曹雪芹,对于这个古代的中国文人,不仅淡泊了富贵,连名声也淡泊了!高山仰止,他是有资格接受这种景仰的,用自己的血泪人生昭示着理想的价值和意义,纵然极度的贫窘潦倒,也坚守着文人的底线。我想这也是作者阎真的本意和文章的升华,文人不应该否定这种精神追求,否则终将成为一个弃儿,再也找不到心灵的家园。

但作为一个凡夫俗子,又怎么能像圣人那样超越生活经验而活着呢?我景仰这些古代先贤圣人们,可我没有力量走进他们。销售生涯改变了自己很多,面对家庭重大困难,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不得已放弃书生之见而去创收。面对业绩就是尊严,接受行业现状,用套路代替了部分真情。其实很多人都能“识时务者为俊杰”,无师自通。但这么多年的商场风雨冲刷,也还是没有彻底洗掉自己身上书生的底色。后来看完《活着之上》,我也就欣然接受了上帝给我刷的那层底色—书生意气。

这也许就是宿命,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就必须面对生活,就必须不断地调整、确切地说是降低精神追求的标准去适应。于是,他一直都不能获得快乐,生活与灵魂,都不能得以舒展,此谓之书生之苦。

《【荐】《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