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子兵法读后感1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孙子兵法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子兵法读后感1本篇主要论述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发挥将帅的指挥才能,造成和利用有利态势,出奇制胜地打击敌人。
首先讲一下下篇与上篇的关系,然后再讲本篇的内容。
《兵势篇》的“势”是《军形篇》的“形”(军事实力)的表现。换言之,“势”就是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由于实行正确的作战指挥,从而在战场上所表现出的实际作战能力。从哲学上看,“形”是运动的物质,而“势”是物质的运动。
《军形篇》讲的是客观物质力量的积聚,《兵势篇》讲的是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这两篇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姊妹篇。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孙子在认知论上,反映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这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全篇内容大体分为四部分:
第一,阐述在战役上用兵打仗必须注重四条:一是部队编制有序管理严密。二是旌旗鲜明,号令严肃。三是善于运用奇正结合原则。四是善于避实击虚。
第二,提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的命题,并加以阐述。指出:用兵打仗无非是正与奇两种态势,这两种态势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因地制宜,变化无穷的,而又以出奇制胜为上,强调出奇制胜的特点和优点是:抓住时机,行动快速,态势险峻,居高临下,兵之所至,如积水漂石,鸷鸟毁折。
第三,造成正奇结合、出奇制胜态势的关键有二:一是我军训练有素,布阵周密。做到人马杂乱、情况混沌的情况下作战,能保持我军的号令统一,建制不乱,首尾相接,运用自如。二是以伪装示形于敌。要示敌以“乱”“怯”“弱”;要诱之以“利”,引诱敌军上当受骗,听从我军“调遣”,以造成我军的险峻态势,出奇制胜。
第四,结论:善于用兵的人,重视依靠和建构一种必胜的态势而不苛求于属下,他们选择将领也是善于“任势”的人,所以打起仗来就能像从高山上往下滚动的圆石那样势不可遏,战无不胜!
孙子兵法读后感2一、兵法解析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意思就是:君主之道,说的是务求政治清明,要让百姓和君主的愿望一致,同心同德,这样就可以为君主而死,为君主而生,从而不畏惧危险。这里,孙子提出了“道者,令民与上同意”的思想,并把道(即政治条件)列为筹划战争全局、预测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言外之意,作为君主,必须注意考虑民众的需求,尊重民众的愿望,关心民众的生计,争取民众的支持。
再结合到战争上来,这就要求战争的筹划、组织者,要尊重民众意愿,想方设法使统治者与民众间的意志统一起来,上下团结一致,同舟共济,才能夺取胜利。
孙子“令民与上同意”的谋略,也启迪了后世兵家。《吴子·图国》云:“国内不和,不可以出兵;军队内部、官兵之间不和,不可以出阵;兵阵内部各部分不和,不可以作战;战争中行动不和,不可以决战决胜。”
《淮南子·兵略训》进一步总结道:“地广人稀,不足以为强;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为存政者,虽小必存;为亡政者,虽大必亡。”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不仅是军队取胜的重要因素,同样也是现代企业竞争制胜的谋略。企业经营的成败,关键在领导者能否使员工与企业同心同德,荣誉与共。
由此看来,奖励士卒、荣誉与共,是军事家,企业家推行“令民与上同意”的常法。概括的说,是以己推人,由己所欲而知“民”所欲,以满足“民之所欲”,达到“与上同意”。
《孙子兵法》全书对道、将问题的表述,可以看出三点:
从决定战争胜负因素来说,“道”是首位的,“将”是次位的;
从“道”、“将”之间关系来说,道制约将,将服从道,政治路线决定干部路线;
选择将帅,政治条件是首要条件。将帅修养,首先是政治素质修养。
“以道为心”,就是提倡领导者要注重自身道德修养,注重政治品德修养。
二、古今实例
众义士救存赵氏孤儿。战国时期,赵国大司寇“屠岸贾”与相国“赵盾”有仇,“屠岸贾”借机杀死除赵朔(赵盾之子)妻子之外的赵家300多口人。原来,赵朔妻子身怀六甲,即将生育,她事先得知消息,逃回了王宫(赵朔之妻为赵国国君景公的姐姐)。屠岸贾担心孩子报仇,故派重兵围住王室,再次过程中,还好有公孙忤臼(赵盾门客)、程婴(赵盾门客)以及韩厥(屠岸贾手下将军)的帮助,救了赵氏孤儿。
二十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
这时景公对屠岸贾早已不满。程婴见时机已到,将赵氏冤情禀告景公,在将军魏绛的支持下,景公将屠岸贾斩杀,为赵盾已加平反昭雪。
三、读后感
道是首,是一切事物的出发点,也是一切成败的关键。一场战争的将领尚且如此,更何况创业团队的负责人呢?
民为水,君为舟,民以载舟,民以覆舟,就是这个道理,在我看来,战争中的民即为创业世界里的管理者和执行者,战争中的君、将即为创业世界里的决策者。
之前看过论语上说得一句话“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意思就是说,管理1000辆战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爱护百姓,奴役百姓要不误农时。
可能就是这样吧。
孙子兵法读后感3企业文化。“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始计篇)战争的决策者必须要在战前做周密的计划,对战争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景做出不一样的估计和安排,也就是说,要打有准备之仗。这点对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作出了很好的诠释,应对日益复杂、变化加剧的外部环境,应对组织内更高的员工要求,组住对战略已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规划是一种预测性活动,简而言之“算也”。一个年度开始时,企业要制定本年度的战略,对人员需求、培训、绩效考评、薪酬管理等做好规划、未雨绸缪,就能够从容应付未来的发展变化。如果什么都不准备在当今高速运转的市场环境中,势必淘汰出局!
激励机制。“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作战篇)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就应当激发士兵同仇敌忾的士气;要想夺取敌人的物资,就必须借助于物质奖励。企业若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个颇具战斗力的团队,就应当提倡一种“同仇敌忾”的企业精神。正所谓“上下同欲者胜”(谋攻篇)一样的道理。企业良好的绩效管理还需要辅之激励手段,如物质奖励。随着人们对需求的不断提高,从生理需要慢慢上升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有时候在会上的一番表扬可能来得更有效。这点于“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此处隐藏6942个字……思就是:将如果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兵作战一定能胜利,我就留下;如果不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兵作战必定失败,我就离去。
这里“留之”、“去之”的标准在于“将”是否“听吾计”,而“将”是否能“听吾计”的关键又在于“吾”是否识才,换句话是,“吾”若识才,则“将听吾计”,并且“用之必胜”;“吾”若不识才,则“将不听吾计”,结果只能是“用之必败”。孙子在这里提出的思想,实则为领导者如何识才的问题。古人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同样,人才也是有的,关键在于领导者是否善于识别人才。领导者只有了解人才的特点,把握好识别人才的原则,掌握识别人才的方法,注意发现潜在人才,还要警惕口蜜腹剑者,才能成为善于识才的伯乐。
二、读后感
“示弱”是一种暗示,暗示着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切不可狂妄自大;
“示弱”是一种提醒,提醒着我们不要看不起任何人,可能他只是在某种程度上的“示弱”。
所以,到最后呢,无论自己官升几何,在为人处世以及战略决策上都不可莽撞,要时刻清楚自己的定位。
对于创业领导者而言,识人才是双向的,不合团队价值的不要,不积极上进的不要,这可能也是组建一个铁打的军队很难的原因吧。
孙子兵法读后感13本篇所说的虚,主要指兵力分散而薄弱;实,主要指兵力集中而强大。
除兵力外,虚实还包括主动与被动、有备与无备、整治与混乱、勇敢与怯懦、饱逸与饥疲等方面的含义,指代广泛,阐述全面。
当读到上述这段话的时候,我想到的是:这真能扯,虚实指代的兵力的强弱就够了,为什么还能包括那么多方面的含义,这是不是在给这篇文章贴金啊。
如果是西方的军事家写兵法的时候,估计会写如下的内容:
1、兵力的集中与分散。
2、主动出击与被动迎战。
3、有准备与五准备。
4、军队整治有序与军队整治混乱。
5、军队的勇敢与军队的怯懦。
6、军队的吃饱且休息好与军队的饥饿且疲劳。
7、等等几个方面来描述战术。
8、然后我就对比了一下古代中国和西方是如何打仗的。
9、古代中国是用各种兵法,运用各种阴谋,阳谋进行战争。
而我从罗辑思维是听过古代西方是如何打仗的信息是双方直接刚正面,不带怂的那种,举得一个例子就是刚有火器的时候,双方是离一定距离站着的互射。
我从罗辑思维中也了解到,春秋的打仗形式也是一种类似的刚正面,按照罗辑思维里面的比喻就是类似于踢正步,只不过后来楚国参与这个游戏的时候,没有按照规则来。(古代中国祭祀与战争是一种高贵的活动,普通平民是无法参加的,只有贵族能参加,楚国君主是自封的,周王没有分封给他,所以那个时候的楚国是所谓的蛮夷,所以他打仗就是为了胜利)
然后到战国年代的时候,就是开始各种打仗就是要战胜敌人了。
再看近现代西方或者全世界进行各种战争都是使用各种阴谋诡计。
也就是说中国也有刚正面的历史,只不过早早的就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所以我们的老祖先早就开始进行总结与提炼了。
虚实篇应该就是包含了多重含义的,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指兵力强弱的,是把能想到的所有的情况提炼成了虚和实。
孙子兵法读后感14《孙子兵法》不应该被只看做兵法,而是一部教人解决问题的书籍。可以这样讲,世界上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通过《孙子兵法》解决。
我读《孙子兵法》也不是很久,暂时只理解了一部分“知”
《孙子兵法》很强调“知”,而且其理论也都是围绕“知”而展开的,有了“知”,才能有“谋”,而有了“谋”才能有“行”。如果没有“知”,就不能“谋”,不能“谋”谈何“行”。
《孙子兵法》里的“知”有几个意思:
第一是知道事情的各个方面的情况,知道了事情的各个方面情况,你才能根据这些情况针对性的采取行动。
第二是知道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一件事情,普通人只能看表面,聪敏人看第二层,智慧的人看第三层,境界越高,看的越深,就越能见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而这些地方都是胜利的根本。(一支股票涨了一块钱,一般的人只看到这股票涨,就跑去跟买,老股民知道这股票上涨的空间很小了,到了卖的时候。资深股民知道这股票脱离了市场本质,已经被控制了。别的庄家知道这股票被控制了,还知道操纵的手法,知道什么时候跌什么时候涨。如果没有足够深刻的见地认识,你能赢吗?)
第三是知道事情发展的规律,很多事情虽然很复杂,但很多事情都有其大致的规律的,这就是老子说的“道”,孙子说,知道事情的发展规律,能避免,能提前应对,能正确的处理,所以,对事情的发展要有足够预见力。
第四是知道自己,无论你处理事情,你和别人对弈,无论你做什么,这里面都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自己”,在这些里面,“自己”始终都是一分子,所以说,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成功的第一步,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缺点什么,才能正确的将自己的才能展示出来。
除去这些外,《孙子兵法》还有一些很深刻的理论,都是很有意思的话,也有很深邃的智慧,如果你不能将整本书都仔细研究的话,也可以根据你的情况,挑出这些话,有空的时候琢磨一两句,也是很有益处的。
孙子兵法读后感15我一向很喜欢古代的东西,再加上电视上也经常有播一些例如福五鼠之三十六计之类的电视,使我也隐隐约约地喜欢上了古代兵法。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是我要讲的孙子兵法里第一章——计篇里的大概意思,翻译出来的意思就是,“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关系人民生死,国家存亡的根本问题,是不可不认真加以研究的。”下面我来讲一个古典事例。
汉武帝死后,8岁的汉昭帝即位,由将军霍光、金日磾、上官桀奉遗诏辅佐。
燕王刘旦野心勃勃,汉武帝死后不久,便与刘氏宗室刘长、刘泽等人谋反,结果因为秘密泄露,被人告发。
刘长、刘泽被处以极刑,而他则因为是王爷,而幸免于难。
按理说,汉昭帝没有处罚他,他应该感谢汉昭帝,并从此悬崖勒马。
但是他不但没有停止他的谋反计划,还打起了先陷害大将军霍光再夺取政权的主意。
他上书给汉昭帝,说霍光擅自调动军队,企图谋反。
汉昭帝虽然年幼,但很聪明,他认为霍光拥有大权,要是有谋反之心,早就行动了,不会等到现在。
于是他断定这个奏章肯定是假的,便下令捉拿送奏章的人。
刘旦的这一诡计没有得逞,他不甘心,便与上官桀、鄂邑公主密谋杀害霍光,还派出使者用重金到处去拉拢造反的人他的势力不断壮大。
正当刘旦洋洋得意准备起兵之时,阴谋再一次被人泄露。
上官、桑弘羊等人被处死,而且汉昭帝还下令追究刘旦的罪过。
刘旦知道,这次小皇帝是绝不会饶过他了,无奈之下,他只好上吊自杀了。
你看,文中的燕王刘旦轻言造反,最后只能自取灭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