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读后感

《出师表》读后感

时间:2021-08-16 22:05:26 收藏本文
《出师表》读后感

《出师表》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出师表》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出师表》读后感1

今天读的是九上的语文课文《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的名篇,我想:这既然是“神人”诸葛孔明先生写的,那可真是要好好拜读一番。便认真的读了起来。

果然是一位大家啊,第一句话里就有我不认识的字,汗……幸好哥哥的书上标有拼音,要不今天可真是要出丑了。

研究了一会儿后,屋里便传出了我朗朗的读书声,读着读着,我就陶醉在了这精炼、美妙的文字里。

虽然这只是一次请战书(请求后主同意他去把曹操的大本营包了饺子),但是却写得气势磅礴,诸葛亮为人的大气,豪迈之情不知不觉的便流露在字里行间,使我王某人(嘿嘿,献丑了)不禁深深佩服了一把。

这篇表里还反映出了许多问题和道理,许多也是我们当代人很需要学习的。比如这一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意思就是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离贤臣,这是后汉所以衰败的原因。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我们要将于君子相交,与君子在一起时间长了,就能收到君子的感染,久而久之,自己也就成了君子。我们应当远离小人,和小人呆在一起时间长了,自己也会变的小人。这就和“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的道理是一样的。

从这篇表中,也能充分看出诸葛亮的谦虚,如“庶竭驽钝”一句中,驽钝就是诸葛亮的谦辞。这里也充分看出了诸葛亮的大家风范。

总之,读《出师表》一文,感受颇多。

《出师表》读后感2

一听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们就会不由自主想起诸葛亮来,诸葛亮的《出师表》更是表达了一对君臣之间的感恩图报之情,《出师表》不知打动了多少志士的心,千百年来一直在他们中间传诵,激励着他们奋发有为……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经艰难坎坷,终于建立了蜀国。两年后,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十六岁。诸葛亮统率蜀军北京,驻军汉中,准备讨伐曹魏,夺取中原,光复汉室。刘禅昏庸懦弱,诸葛亮颇有后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希望刘禅继刘备遗志,振作精神,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尽心国事,匡扶汉室,统一天下。

文章中有两句,说尽了诸葛亮的一生,“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是蜀国的顶梁柱,他的这番陈词,慷慨而情深,大义而忠烈,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诚,既是报知遇之恩,也是尽为臣之责,意在劝谏刘禅奋发有为,励精图治,严明法纪,已完成刘备的未尽之业,统一中国,可谓用心良苦。

诸葛亮不仅足智多谋,更看出的是那份竭尽为蜀汉效忠的心愿,满篇尽是治国之宝鉴,而情牵其文,感人肺腑,动之以深情,晓之其大意,而且反复提到刘备的“遗德”、“遗诏”,陈述自己匡扶汉室的决。我想,诸葛亮能成为我们妇孺皆知的人物,不仅是因他的智慧,更是因为他的忠义啊。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仲伯间?”历来以诗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唯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于历史典册,而且灿烂于文苑,焕发出精神的光芒。这里面的君臣之间的忠义,感人肺腑之情,感染了千秋万代的人民,让这个名臣成为智慧与忠义的化身。

《出师表》读后感3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语文书上的注释是这样写的。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诸葛亮也就是这“卧龙”。

《三国演义》里是这样写的。

我曾经像许多人一样,欣赏他的谋略,钦佩他的博学,也感叹于他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诚然,他的功绩是那么显赫,但是写《出师表》的他,在我眼中,与往常有所不同。

“陛下”,他是这样叫那“扶不起的阿斗”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间,受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这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孔明,为何那样谦虚?或许你是淡泊名利,可却从未“苟全性命于乱世”;或许你是一个布衣,可绝不“卑鄙”;或许你是那样自觉卑微,但你这样一个才子,让任何一个君王“三顾茅庐”都值得!可是,在“皇上”面前,你却是以那样一个平凡、忠诚、卑微的臣子的角色出现。或许对于刘禅,你有些无奈。可更多的却是自责,自责自己没有完成好先帝的使命,那样的你,岂能不让人钦佩。

刘备死前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可想而知,刘备对他是怎样的看重,怎样的信任。他完全可以在朝中独揽大权,可是他没有,也许这就是他,只要选择了忠诚,那么期限就是永远。那样忠心的臣子,怎能不令人折服。

青衫玉立,走出《三国演义》里被神话了的他,《出师表》中那个捧着一颗忠诚的心,向君王进谏的他,那个一辈子都尽忠尽职的博学才子——孔明,我对你的钦佩已不止在你的才学之上了。

《出师表》读后感4

《出师表》是一篇好文章,而作者诸葛亮,却不太像一个好人。

看到这儿,你应该有点儿奇怪吧?诸葛亮不是大忠大贞救蜀救汉的英雄吗?我不反对以上观点,但要加上三个字:对刘备。

诸葛亮对刘备可谓是毕恭毕敬,对刘禅呢,则是动不动就拿“先帝”出来吓唬人,我仔仔细细地数过了,《出师表》中出现了十二次“先帝”,而“陛下”这个词,只出现了七次。

《出师表》对封建社会而言,是一篇大逆不道的奏折。什么叫:“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以报之于陛下也。”说穿了也就是这些臣子为什么替你卖命?还不是看在你爹的面子上,只不过是来还人情的。否则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还有这一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无缘无故不阴不阳来这么一句是啥意思?暗喻什么呢?这是说刘禅是亡国之君还是兴国之主?会做阅读题的同学都知道,只要联系上下文,便可以在一秒钟之内完成这道送分题,答案是前者——亡国之君。这就充分说明,诸葛亮是恨不得早点儿让刘禅滚蛋,然后他本人就可以实现一下刘备的遗愿(你诸葛亮可以自己做皇帝)。

整篇《出师表》我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还是:“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而来二十有一年矣。”这,这……背义弃恩,天人共戮!单就“”这一句话,便把关羽、赵云等功臣忘与脑后,将建蜀国,抗击敌军的功劳全揽到自己身上了。而且,还颇为得意,倚老卖老。

《出师表》虽说在封建社会时期是逆文,但时至今日,大家应该换一个角度去解读 ……此处隐藏3552个字……,如果诸葛亮真不会打仗,司马懿大可出兵将其歼灭,怎么会一直高挂免战牌打消耗战,等到诸葛亮病逝才敢出寨门。而且,诸葛亮着有《兵法二十四篇》,并流传于世。以他的性格,不可能自己不会打仗却写书教别人怎么打仗。

陈寿把“连年动众,未能成功”归结为诸葛亮“将略非所长”是值得商榷的。应该说北伐失败是综合国力巨大差距导致的必然结果。蜀汉之败从关羽的荆州之败特别是刘备的夷陵之败就已经注定,这两次失败导致蜀国精锐尽失,动摇了国之根本。从当时蜀国的军马钱粮和青黄不接的人才状况来看,就算换韩信来北伐也难以扭转乾坤。诸葛亮以民不到百万,军不过十万的力量去主动攻打五倍于自己人口和军力、八倍于自己地盘的魏国,道阻且长、劳师远征、粮草不济,这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诸葛亮还是义无反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希望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既是为了自己“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也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和托孤之重。

一个是被网络黑化的诸葛亮。随着出版业发展,思想解放以及网络普及,人们有了更多获取信息的途径,于是拿着《三国志》批《三国演义》成为一种时尚。大家惊奇地发现,原来《三国演义》上这里也是编的,那里也是假的。再回首自己小时候把《三国演义》当历史,不禁大呼上当受骗,在逆反心理驱动下,便开始揭批《三国演义》中最大的受益者诸葛亮。

在扒光了“能掐会算”“呼风唤雨”“用兵如神”等技能包装后,大家意犹未尽,遂从多个角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批判。其中,不乏一些吸引眼球甚至是耸人听闻的论断,有人说诸葛亮不但不会打战,简直是嫉贤妒能的草包,把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给废了;有人说,诸葛亮以弱攻强的北伐就是个彻头彻尾的错误,只是为了转移内部政治矛盾,最终加速蜀汉灭亡;有人说,诸葛亮穷兵黩武,一将功成万骨枯,让蜀汉百姓受尽苦难;有人说,诸葛亮是封建皇权的卫道士,只有抱残守缺的愚忠,这样的人当然会受到统治者推崇;有人说,诸葛亮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华夏分裂者,阻碍全国大一统,使人民饱受战乱,是历史罪人;有人说,诸葛亮北伐根本不是为了兴复汉室,而是为了自己能手握大权。废黜李严,处死刘封,都是政治斗争的阴谋,他是有自己当皇帝的野心,只是死得早没有得逞而已。面对李严劝他称王受九锡,他回答那句“虽十命可受”就是昭然若揭的证据。

现在,“把诸葛亮拉下神坛”已然成为主流,站在不同立场,对同一史料用不同的态度进行解读,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是很正常的。逝者已矣,真相留于青史,也存于人心。花了这么多篇幅和笔墨来科普诸葛亮,本就是一种无奈。

回归主题,再来说说《出师表》。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前给皇帝刘禅的上书表文,洋溢着真挚感情和以身许国的信念。被历代文人奉为经典并给予极高评价,“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诸葛亮以信仰的力量秉笔直书,以满腔的热血挥毫泼墨,以无我的气概镌刻遗训,使得这篇文章流传千古,光照后世。仔细研读,我们可以从这篇表文中,读出丰富内涵。

可以从“强横”中读出忠诚。作为丞相,诸葛亮在《出师表》开头就对皇帝耳提面命,“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而且还公然宣称“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意思是皇帝宫中的事,也要按我丞相府的规定来办。这不是有违君臣之礼吗?这不是奴大欺主吗?这恰恰是诸葛亮出自公心的忠谏,而不是仗势欺人的威胁。这份“强硬”体现了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进而将这份忠诚延续到他的继任者刘禅身上,更体现了他对政治理想和大汉正统的忠诚,希望刘禅能够“亲贤臣,远小人”,继承先帝遗志,最终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目标。

可以从“自信”中读出忧叹。诸葛亮回顾当初先帝如何三顾茅庐把他请出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后来又“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怎么听都有点摆老资格的意思;什么“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什么“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好像在讽刺刘禅不作为,自己独木难支。其实,这是一个生命行将走到尽头但使命尚未实现的孤心独吟。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他事无巨细,废寝忘食,如履薄冰,诸葛亮48岁写下《出师表》,54岁去世,留给他的时间和机会确实不多了。当然,他完全可以换个活法,凭借“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巩固城池,坚守不出,以诸葛亮的才能守上几十年是没有问题的,还落得一个安逸。但是,选择这条路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希望和前途。蜀汉的经济、耕地、人口和面积较东吴都有很大差距,更别说曹魏。只是因为北方饱经战乱尚未恢复,显得两国实力没有那么悬殊,如果选择闭而不战,现在只是几倍的差距,将来可能就是十几倍的差距,只能坐以待毙。以诸葛亮的性格,他不可能把死路一条的蜀汉交给未来的继任者。因此,他在决定主动出击之前写下了《出师表》。

可以从“唠叨”中读出关爱。诸葛亮像是一个即将慷慨赴死的统帅告诉皇帝,哪些人是忠臣、良将,应该听他们的话,不听的话会有什么后果,如果他们不肯进忠言应该如何惩罚;像是一个父亲将要为家庭谋生计而出门打工,临行前对他儿子的谆谆教诲和碎碎念。确实是舐犊情深,诸葛亮对小皇帝刘禅,兼具了君臣、师生乃至父子的情感。正因为诸葛亮关心他、爱护他,所以才会对离开后的事情如此放心不下,一遍一遍回头叮嘱,还生怕他听不进去,怕他有逆反心理。我一直觉得《出师表》更像是给刘禅的遗书。

据说,诸葛亮在第二次北伐前,又写了另一个表章给刘禅,称为《后出师表》。如果说,前《出师表》主要是对出征后的一应琐事向刘禅做交代,那么《后出师表》里,则是旗帜鲜明地阐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北伐?文章一开始,诸葛亮就说到“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接下来,诸葛亮从六个方面论证了冒险伐魏的必要性。这一篇文章,留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名句。这也是诸葛亮一生的真实写照。但是,《后出师表》出自张俨的《默记》,作者是否是诸葛亮本人一直存着争议,也没有《出师表》流传得那么广,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在诸葛亮留下的“锦囊妙计”里学习为人处世之道,比如要有“志当存高远”的理想追求,要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要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崇高境界,要有“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的处事原则。

写诸葛亮这样一位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评论《出师表》这样一篇流传千古的经典文章,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一来,前人之述备矣;二来,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部“三国”,都有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所以,数次提笔,数次放下,犹豫再三,还是写了。写完之时,我真切体会到“不知所言”的感觉。最后借用钱穆先生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左岸记:真是懂得越多的人越谦虚,经常读《滕王阁序》和《出师表》,自然甚是喜欢王勃和诸葛亮了,也非常熟悉。现在我们读书,真的很幸福,对每一个比较著名的人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书和资料可以对照,也有很多很有智慧的人的评说。这些是我们能很容易读到的,但要从这些信息当中提炼出自己的观念,而不是偏袒,逞口舌之爽,是需要相当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的。今天我读到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如饮瑶醉。

《《出师表》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