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傅雷家书》有感1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傅雷家书》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傅雷家书》有感1合上这本《傅雷家书》,我感触万千。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傅雷和傅聪之间浓厚的父子情谊。
傅雷和傅聪,在别的书籍,或传记里,或许会被冠上“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学评论家”“我国著名钢琴演奏家”等等光鲜耀目的称号,但是在这本书,《傅雷家书》里,他们只是一对寻常的父子。父子之间亦师亦友,亲密无间。纵使一在中国,一在波兰,相隔万里,也如“心有灵犀一点通”般,心思透过书信,淋漓尽致的互相传达。父子情深,可见一斑。
特别是傅雷对傅聪那深切的、无微不至的父爱,让我感触颇深。他不仅教傅聪如何去生活,如何理财,还教他如何正确处理情感,如何处理恋爱问题,甚至细微到教他擦眼镜;对于傅聪,傅雷从不吝啬自己的'情感,畅快流露:“孩子,我精神上永远和你在一起!”“亲爱的孩子,听我的话吧!”,完全放下了做父亲的架子,体现了浓浓的父爱。
我不由得想到了我的父亲。大多数时候,我对我的父亲都比较冷淡,觉得他很多时候都不明白我的心思。在读了《傅雷家书》后,我突然理解了我父亲的心意,突然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突然明白了父亲所有的行为都是爱我的表现啊!
父爱总是令人感动的,即使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它也如此的迷人,透露出来自血脉里的亲切;同时它也总是严厉且沉默的,好似冷如冰,不比母爱来的炽热。在大多数人眼中,父亲就像一块有温度的石头,永远保护着你,呵护着你,却又沉默寡言。
如果真的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父爱如山”的话,我愿做那寒峰的攀爬者!
读《傅雷家书》有感2《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后成“家”,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
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
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的镜子’,不论在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艺术的,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和傅聪的家书给了我许多。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由于的原因,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现在,很多家长也争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这就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
读《傅雷家书》有感3亲情是我们面世的第一份感情,深厚而浓郁,倾尽了父母的一生,也蕴涵了手足的同心。
傅雷先生说过一句话话:“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我做父亲的只想做你的影子,既要随时随地帮助你、保护你,又要不让你对这个影子觉得厌烦。”我想傅雷先生做到了,并且他对儿子的关爱也让儿子感受到了。
记得书中有一次儿子回信没有用中文写,在傅雷先生回信中先是对儿子的外文进步做出了赞赏,对他长时间的学习与进步给予了肯定。接着再对儿子委婉的说希望以后能用中文回信,并说出了理由:中文回信可以加强写作能力,享受文艺熏陶。同时也能巩固母语,防止遗忘。傅聪也明白的父亲的用意从那以后都用中文回信;有时他也像一位老师,记得傅聪到波兰不久后参加的一次钢琴比赛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远在中国的傅雷先生开心不已但在信中也不忘提醒儿子不要骄傲。傅聪也明白,不忘父亲的提醒,不骄不躁;时常傅雷先生会与儿子讨论艺术方面的问题,表达自己对艺术的看法。傅聪也积极投入,有事两个人有了不同的观点也会激烈的辩驳。
可见傅雷先生的爱是全方面的,而傅聪接受并理解了。傅雷告诉了儿子许多生活与艺术方面的建议和看法,如在学习上应该劳逸结合,先学习乐理,切不可操之过急……千叮咛万嘱咐,只希望儿子少走弯路,避免重蹈覆辙,体现了这位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傅聪也理解了父亲的爱,并对父亲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思考。明白父亲的爱子心切,无论多忙也会抽空回信,讲讲生活的琐事进行沟通、交流。在我看来傅聪就像风铃,而傅雷就像那阵风,只有风吹来风铃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而傅聪有现在的成就也是建立在傅雷对他的建议与爱的基础上的。
其实在生活中父母对我们的爱也是全方面的,只是我们没能理解他们。记得有一次网上买东西,爸爸让我使用“好友代购”这个功能可不知为何失败了,试了很多次也是如此。我让爸爸把他的手机给我,我在他的手机上挑选,可他却不,一定要我试这个功能。后来妈妈看到了我后面试的那几次都失败了,也希望爸爸照我说的那么做。后来他们莫名吵了起来,我心里不禁觉得爸爸在无理取闹了,后来他才说出了这么做的原因:“我这次让她学会了应该怎么做,下次她才知道怎么做。而且方便,要是这次没有把问题解决,下次还是样。”我心中的火瞬间被熄灭了,这句给仿佛一阵春风,温暖了我的心房。我不禁多我生气时对爸爸说的话感到了后悔,也对我没理解爸爸的做法感到惭愧。或许对父母多一点理解才能明白他们对我们的爱吧。他们的爱在我们身边长期存在,以至于在我们看来变得理所当然,或许他们的言话使你感到叨唠,或许他们的做法使你厌烦。可他们的出发点只有一个——爱你。
这份爱是如此沉重我们做儿女的需要的就是去理解、去包容那份爱。
可能你父母表达爱的方式并不像傅雷先生那样,但父母们的初衷都是一样的。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在他们困难时给予帮助,在孩子犯错时进行指正。我们需要去学着去理解父母,去感受父母的`用意。就像我爸爸说的那样:“父母亲是这个世界上和你最亲 ……此处隐藏6429个字……傅雷远赴波兰留学时写的,终结到1966年傅雷夫妇自尽结束。傅雷整整十二年写了上百封信给儿子,教育孩子先做人,后成家。傅雷是中国父母的榜样!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伟大的父亲,不管这个父亲是一个知识渊博还是一个无权无势的父亲,他们都是一样的,一样的伟大。他们都教育着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事,父亲永远都是我们人生的导师。
在读《傅雷家书》时,书里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洋溢着浓浓的亲情。他们虽然不在同一个城市,虽然隔着万里之远,但是父亲却通过写信的方式来了解儿子,写下了一封封感人的信。信中傅雷有对儿子学业上的指导,还有对儿子人生的'指引,这每一句话都蕴藏着真理。
记得离别之时傅雷自责地对儿子说:“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之前不敢向你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俗话说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傅雷老师用的是严父底下出才子。在平时父亲打我们骂我们的时候,心里总会有怨气,即使嘴上说着答应了,可心里还是不快活的。我们应该抱着理解的态度,要体谅父母的心急如焚,因为他们这么做都是为了我们好。
家书是真情流露,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过多的修饰,它却是无价的!
读《傅雷家书》有感14《傅雷家书》全文是一位父亲站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上,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孩子,以书信的方式,循循善诱,既饱含了对儿子的深情,和对儿子热切的期盼,也有着父亲独有的如山般沉重的爱。
老傅教子以从小就以严厉、不苟而名声远播,本能的以为他们父子的关系固然是尴尬,有间隔的。而读了老傅给自己的儿子一封封劝解,善意的信,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小傅赴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赖书信和电报,于是,那令人咂舌的父子的依恋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深情流露。他们通过在写满蝇头小字的信纸上一起讨论未来艺术的曙光,深究古典乐曲的内涵,侃直对事物的看法,即使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恰似无声胜有声。而我们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根本无法体会到那种用书信交流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激动和丝丝的忧伤。更无法理解对那种亲人的思念。
合上书,对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慨就是老傅对艺术甚深的造诣。老傅对于艺术尤其是在声乐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使我想到,音乐和文学是一样的,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比如一个人欣赏后的情感是激动的',那么另外一个人欣赏后的情感是有可能是沉重的;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婉约的声乐,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作者对美好的事物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交响曲,带来的便是如同饱尝世间冷淡的乐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器乐,带来的会是歌剧般深幽的场景和终结后无尽的沉思。
小傅,当世一流的钢琴演奏家,自信潇洒,多年来享誉国内外,他的演奏一次又一次打的征服了世界各地的观众的心,走进他们的世界。被誉为"钢琴诗人",即肖邦之后。而他的优雅的举止和老傅的家教不无关系。从一个人的谈吐举止便会对这个人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有谁会喜欢和一个流里流气,邋里邋遢的人交往。反过来,谈吐非凡,举止文雅的人是最受大家欢迎的。
感情和婚姻大事是人从来是年轻人面临的重大问题,老雷在小傅出国留学的日子里也是不知疲惫得花了极大的笔墨、精力来指导他,引导他,不是家长教训的口吻和强硬的态度,而是平和的语言,朋友的语气,自身的事例来教导儿子。
老傅用自己的真心来熔铸,去诠释什么是父爱,用自己的文字来雕琢,去诠释什么是父爱,并不是世上个人都能享受如此深厚,醇香的父爱。
读《傅雷家书》有感15做为一位父亲,他如母亲般伟大,他亦师亦友,在孩子的成长道上划为浓墨重彩的一笔,造就了一位人才。“他”是谁?他就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
在上学期间,我阅读了这两封伟大的家书,它体现了作者的舐犊深情和恰当的教子方法。那两封家书就是傅雷写给他再国外学习音乐的儿子傅聪,一封写于傅聪精神消沉时,劝慰儿子正确面对感情的创伤,战胜挫折,泰然处之;另一封写于傅聪在音乐方面取得巨大成功时,激励儿子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高峰。在信中傅雷通过对儿子的苦闷消沉时款款相慰和在欢喜成功时的谆谆教诲,反映了傅雷的教子观:胜不骄,败不馁。
傅雷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从20世纪30年代起,他就致力于法国文学的译介工作,并翻译了贝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大部分作品。同时,傅雷还是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仍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修养进行悉心指导。这些家信汇编成册,就是《傅雷家书》,除此之外,傅雷还是一名成功人士,他一生译著宏富,翻译作品多达34部,他值得我们去学习。
《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青少年缺少的不正是这些吗?是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单单是虚度光阴,而是要活得美好,活得有意义。要进行有意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是中学生必要的。
在家书中,傅雷给儿子说过:“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可比呢?”傅雷是傅聪的朋友,意为何意呢?就是傅雷对儿在感情上,精神上的理解与慰藉。当儿子情绪消沉时,可以毫无顾忌地向自己倾诉,而自己并不会高高在上,横加训斥,或者说些教条式的训诫。相反,他能够充分理解儿子的痛苦,并尽力安慰儿子让儿子感到温暖,放心,然后娓娓而谈,以平等的口气给他提出一些人生的道理。生活不就是缺少这类朋友,这样的父亲么。
在这封家书中启迪我们:人生之路并不是处处平坦,而是时有坎坷,挫折。面对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我们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在读这两则家书时,让人感觉非常亲切,似在与一位长者,朋友促膝谈心。信中既有父亲对儿子的谆谆告诫,亲情洋溢在字里行间,又有朋友之间的感情交流,温暖着彼此的心灵。家书语言亲切,如第一封信中“聪,亲爱的孩子”淳朴、亲切的语言拉近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距离,这样真诚的表达使儿子感受到父亲的深沉、傅大。第二封信是满怀欣喜、激情洋溢的给人一种父亲收到孩子的孩子的回信时无比喜悦。
在信中,傅雷以开阔的想象力激励儿子,希望儿子能继续为祖国争光,以下的句子具有爱过的体现,如:滔滔不绝的流水,流到每个人的心坎里去,把人家都带着,跟你一块到无边无岸的音响的海洋中去吧!名闻世界的扬子江与黄河,比莱菌河的气势还要大呢!……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这种诗人灵魂的传统的民族,应该有气吞斗牛的表现才对。这是民族文化的深刻体悟,更是对后人的激励:被这伟人文明哺育过的艺术家更是具有磅礴的志气,奋进的豪气,不凡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