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集锦15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傅雷家书》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1傅雷在《傅雷家书》中有很多关于艺术的讲述、探讨。通过读这本书,我对“艺术”也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认识。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便是我一开始对艺术的认知,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它可以是一句话,一幅画,一个风景。它可以是一切。这是最开始,我以为它是一个实物,也仅仅是一个物。
但傅雷说:真诚,是艺术的第一把钥匙。让我明白,“艺术”是实事求是的。但也因此让我有了艺术是每个人都可以创造的错觉。一切伟大的艺术家,必然兼有独特的个性与普遍的人间性,傅雷写道,让我明白,每个艺术家都对其投入了感情,以至于他们是艺术家,而我们是普通人。的确实每个人都可以创造艺术。但只是艺术的成功与否。
那么是不是只要投入感情便可以了?只要模仿便可以了?不,您给予了否定。写实可学,浪漫蒂克不可学,故杜可学,李不可学。李白虽有才华但那样的'天纵之才不多,共鸣的人也少。所谓曲高和寡也,同时积雪高峰也令人有“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之感,平常人也不可随便瞻仰。这也便是国人淡诗的尊杜的多于尊李的道理。也就是说李白境界太高,常人不能所及,鲜有共鸣者,畏而惧之其才华。所以要有合适的目标,脚踏实地。
对于艺术所富有的情感,我认为应是复杂且纯粹的。复杂是指情感的种类多,程度不同,纯粹指对艺术追求的原始心,既初心不忘。不仅不受限于感性认识,不受限于理性认识,更要有第三步的深入。艺术家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所谓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邪,指清新,而且还指“爱”。而这个爱同时也不是庸俗的,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伟大的爱”。要有高度的原则性和永不妥协的良心。艺术是,因热爱,而灿烂的烈火,炽热又滚烫,是那烧灼着的赤子之心。
“艺术是火,艺术家是不哭的”。他们会顺应时代,顺应内心,遵循热爱而表现出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感受。那是漫长且缤纷的,不同人们的艺术汇聚在一起的,艺术的世界。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2人有多面性,事物也都有其两面性,有利既有弊,有好同时也会有坏。读《傅雷家书》,我想从不同的教育理念所产生的不同教育结果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是教育理念方面,我的父亲与傅雷先生的想法大相径庭。《傅雷家书》中,傅雷先生是在孩子最幼小、最活泼的时候严加看管,以养成孩子好的日常习惯及学习习惯,往后的日子里,只需要靠孩子的自主管理与学习能力,以及父母一些少量的建议引领孩子走向成功之路。因此,傅聪与傅敏丢失了童年,可最终获得了成功。再说说我的父亲,他则和傅雷的教育理念完全不同。我的父亲是在我童年时期放松了学业上及学习习惯上的管理,到了初中时才开始抓紧,这无疑使我获得了一个开心、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可我的基础可想而知,字丑就不说了,识字量也比同龄人少很多……
在我看来,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几方面。一是现代教育的问题。现在的家长一味地注重成绩,孩子只要成绩好,其它的都无所谓。在我小学阶段,成绩在班级乃至全校都可以进前十名,因此爸妈就忽略了对我的监管,从而导致我虽然表面上看成绩还可以,但学习习惯并没有养好,基础没打牢固,导致升初中后与其它同学的差距明显。而另一方面,家长们针对成绩不好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一味地报辅导班,而并未从根本上查找原因,只知道“名师出高徒”,却不知“天才是由百分之一的天赋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还有一方面的原因是母亲在育儿方面的方法和作用。傅雷的母亲对儿子的教育也是十分严格,不宠溺,不骄惯,从而造就了两个孩子的优秀品质和习惯。所谓“慈母多败儿”,当妈的对孩子还是要狠一点,尤其是自律性还不是很高的孩子,做不到“孟母三迁”,至少也要从禁止手机及MP3等电子产品的`使用开始。
无疑,傅雷是教子有方的,傅聪及傅敏在各自领域的成就足以证明这一点。但凡事都有两面,过分严格的管教可能也让两个孩子失去了很多孩童时应有的乐趣。无论怎样,如果我的父母能结合傅雷先生的教育方法,或许现在的我会与学霸们的距离不那么遥远吧!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3家书,自古以来就承载着远赴他乡游子的思念之情。读一封家书,仿佛走进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那些思乡怀亲的情感是那样真切。寒假,我就走进了一位父亲的世界,看到了一位对儿子无限思念与关爱的伟大父亲。
《傅雷家书》是1954年至1966年傅雷给儿子傅聪的家信摘编。那时,傅聪在国外留学,在生活、思想和艺术追求上都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而这位伟大的、用心良苦的父亲用他充沛的情感和智慧书写着一封封家书,让它们跨越海洋给儿子带来精神上的慰籍,并给他指引方向。透过一封封情真意切的家书,我明白了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受侮辱、迫害,甚至陷入绝境,但终不会被掩埋,会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傅雷家书》的内容十分广泛。他告诉孩子如何进行艺术研究,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等。在生活中,他对儿子关怀备至,在事业上,他教儿子要做一个谦虚的人,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容不得一点马虎。
我不禁想到我们父母,他们在生活上给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学习上又是严格要求。前几天,我完成了一篇阅读,最后一个题目因为是开放题,我懒得写就随便写到:我赞同,没有为什么。老爸看到后,对于我这种学习态度极不赞同,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学习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不允许有半点偷工减料,敷衍了事……”听了老爸的话,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对,心想下次我再也不这样了,一定认真完成。第二天做作业时,我的懒筋又犯了,只想草草了事,我突然想起爸爸的话,想起傅雷写给儿子的信: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最不赞同了。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证明你的心迹。是啊!空口说的.比什么都漂亮,但却毫无作用,只有用实际行动去努力证明才能改正错误。想到这里,我赶紧收起自己的那点小心思,沉下心来,仔细看题,认真思考,工整书写,不仅节约了时间,完成的质量也很高,老爸检查的时候还以为我看了答案呢!
两个大洲,一封封家书,漂洋过海沟通着两个人的情感,传递着真挚的爱。也许,在《傅雷家书》中,那些音乐理论、人生哲理都不重要,只有那份亲情才是它的精华。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4了解傅雷的育儿理念才明白,儿子傅聪从小受到的是严父慈母式的教育,傅雷对子女的要求甚至有些严苛,因为小孩子挑食,就不让他吃饭。直到傅聪出国后,傅雷才反思到当年的教育方式不尽合理。其实对于初为父母的他们,特别是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教育也是贯穿他们人生始终的陌生探索。从教育理念、培养方式 ……此处隐藏6237个字……著名的文学艺术翻译家,育有一子一女。《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孩子的信,而这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出洋在外并最终成为着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子傅聪的信件。由于在傅聪幼年时傅雷先生对他的教育过于严格,导致父子二人关系并不亲密。面对这样的父子关系,傅雷先生在通信伊始就对儿子表达了自己的悔恨,并且在以后的信中也一再提到自己的教育有不适当的地方,并感叹儿子能够避开这些不利因素,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艺术家。
《傅雷家书》收藏了从1954年开始长达十余年共计两百余封的信件,字里行间渗透的是傅雷夫妻对儿子生活的关心,对儿子成长进步的欣慰,他告诫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遇困境不气馁,获嘉奖不骄纵;要有尊严,有强烈的民族荣辱感,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另外在日常生活注重劳逸结合,对待感情需谨慎不要过早投入,他认为傅聪应以事业为重,如此细致与全面的关心,阅读之后我不禁被傅雷的精神深深感动,感动的是傅雷不仅在学术上的成绩令人信服,更难能可贵的是傅雷对子女那种细致的,体贴入微的爱,这是一种将毕生心血全部寄托的根深蒂固的爱。
很多人认为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是一种天性,但傅雷对儿子傅聪与女儿傅敏的爱则是一种因材施教的爱,这源于傅雷对子女特有的教育和关爱方式,他始终把教育和艺术放在首位,简单的呵护和疼爱放在第二,从《傅雷家书》中也可以看出,在儿子的成长途中,傅雷采取的更多的是严格的管教,有时甚至有点不近人情,这一点在少年傅聪的成长过程中尤为明显,显然这无法得到很多人的认可,特别是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教育上的大势所趋,人们都把孩子捧在手掌心,疼到心坎里,舍不得他们受到一丝一毫的伤害。但细细品味,傅雷的这种教育使得傅聪在音乐上展示出了自己的天赋与实力,施展自己的才华,也为其成为钢琴大师奠定了坚实而又有力的基础。
纵观《傅雷家书》,它是以一种家常谈话的口吻,字里行间流露的是质朴,真实的感情,平易亲近,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也因为这样的一种真实,在读完之后,这本书中的诸多细节仍然令我回味,这本书里烘托的情感让我久久不能忘却。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段话,“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通俗的语句,字里行间将傅雷的爱子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这段话写于傅聪刚出国不久,对于一直在身旁的儿子,傅雷感慨颇深,既有对儿子成长的欣慰,也有对儿子目前生活的关心与寄托。作为父亲,傅雷希望自己培育的儿子能够成人成才,而今也已经实现,但是孩子刚离开,不舍之情还是溢于言表,孩子出国是为了热衷的钢琴事业,这一点却又是傅雷一直希望的结果,这其中夹杂的对子女的复杂情感怎能不让人动容?儿子不在身边,感觉失去了好多,感触也多了好多,这些回忆让我们也清晰的理解傅雷“爱恨交织”的爱……
《傅雷家书》更像是一部人生纪录片,记录的是一段浓浓的父子情,傅雷的循循善诱,从中感受他那高尚而又正直的灵魂,傅雷不仅仅是在给他的孩子指引方向,更是在给刚刚起步的中华民族指引方向,他也让我们了解了那个年代的历史,那个年代中华民族的父辈对子女和国家的情感,他的思想成熟不失稳重,理性评价社会的同时,带来很多自己生活的独特见解,印象深刻的是这其中还包括与儿子谈马哲中悟出的诸多人生哲理,现实而又客观,真实中蕴含对儿子的深深关切,和对这个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眷恋。
而从《傅雷家书》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心中有种说不上的酸楚。父母们一辈子的操劳,为了谁?他们虽然无法像傅雷那样与自己的子女沟通,可是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传达他们的关爱,半百的年纪,渐渐花白的头发,爬上眼角的皱纹,长满老茧的双手,还有那双时时充满期盼的眼睛,几十年如一日,他们一直都在用自己的爱呵护着我们,面对我们的不解与叛逆,他们又偷偷的流过多少泪水,但还是坚强的给予理解,微笑相对,其实他们的唠叨和教诲是对我们最最深切爱的诠释,我们需要做的是理解他们的爱,感恩他们的付出,用我们的努力和成绩让他们感觉到欣慰,最后感谢全天下父母毕生的操劳!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14《傅雷家书》如一盏明灯,指引我人生前进的方向。于春风得意之时,于人生失意之时,于迷茫失措之时,无论何时,读读此书,都能获得释然。家书一例题材,本来读起来非常亲切,犹如和一个忘年交在对话,搁纸能感觉到对方的喜怒哀乐,苍凉孤寂,得意闲愁。《傅雷家书》流露出更多的是一位父亲望子成龙的期盼和一位学者执着的教导。它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文化运动“中不堪凌辱,双双自尽。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
除了这如山的、近乎偏执的父爱,书中傅雷先生追求艺术和真理的一颗赤子之心,结合时代背景,这般骨气,这般学识,这般人格,傅雷先生是那个时代的一座高山,以独特的方式屹立在后辈们面前,无法回避。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15《傅雷家书》收录了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其夫人于1954—1966年间写给两个儿子的家信,总共186篇。傅雷在书信中和儿子论艺术,论音乐之美;聊儿子的比赛、生活;说自己的处境,讲社会、国家。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都写在信中,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期望。
每一封家书都值得我细细地品、慢慢地研,它拥有着文学价值与人间美好的情感。傅雷深爱着孩子,“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为什么?因为父亲在思念着、爱着孩子。“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不仅对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说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作文/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这是一位父亲讲给儿子的人生大道理。
傅雷对儿子说“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父母又何尝不是这样要求我们。傅雷给儿子深沉的`爱,把儿子当作朋友,讨论艺术上的问题;指导端正着儿子的品格;让儿子产生自己的思想,有独立的观念。正是人世间最珍贵的宝藏。
读完《傅雷家书》,我想了想自己,也不禁一触。天下父母之爱都一样深沉。记得我初一住校时,约定每天与父母打一通电话,父母千叮咛万嘱咐,给我指明学习方法,提醒我注意身体,好好学习。一次周末回家,看到一个小本,本上密密麻麻的字,原来是父母每天接我的电话前,先记下要和我说的话。每天虽时间不长,可在这一句句话中夹着爱。我明白了要与父母多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互相理解。
父母的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傅雷教他的儿子做人、做学问、爱国,言传身教,影响着儿子的一生。而我们的父母也用他们的爱,他们的言行举止感染着我们,扶着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父母的话,我们要用心去听,去体会。因为,他们是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