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兰河传读后感【热】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1正如作家茅盾所说,《呼兰河传》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的确,《呼兰河传》这本书本身就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它如诗如画地讲述了作者萧红年幼时在呼兰河畔的所见所闻。娘娘庙的风土人情、十字街的繁华、“跳大神”时人们的欢畅,这些无不诉说着呼兰小镇的五彩的风土人情。
可阳光总是伴随着阴影,五彩缤纷的事物背后黑暗的那面同时存在。
那时正处于封建社会,人们对封建礼教深信不疑,不肯接受新鲜事物。传统、残忍,而毫无意义的仪式被延续下来,比如“扎彩衣”,“算卦”。这无不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混乱,以及他们的愚味,残忍,对传统的事物不分辨真假。
小团圆媳妇的遭遇就是个最好的案例。
小团圆媳妇原本是一个活泼向上的小姑娘,但由于重男轻女的旧习,女性的社会地位极低,因此她在八岁时便被卖去了呼兰镇的老胡家,这在年幼的小团圆媳妇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理创伤。她本是个性格里稍带调皮的小女孩,但当时的人们麻木地认为只有乖巧贤惠才是女孩子们的本分,顺从更是排在德行的首位。就是如此,小团圆媳妇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常常遭到婆婆的毒打,身上留下烙铁的印记。
后来,小团圆媳妇生了重病,又被卷入一场各种传统仪式的漩涡。人们不用药物治疗,反而迷信各种如“跳大神”、“扎彩衣”、“算卦”等仪式。最后,小团圆媳妇在被用烧开的水洗澡时丧命。
从这方面看,《呼兰河传》这本书不就是“一串凄婉的歌谣”吗?
童年的萧红顽皮、稚气、天真,但当时可怕的封建社会深深地触动了她的内心:正因此,她就借一本《呼兰河传》表达她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以及她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
呼兰河传读后感2萧红文笔细腻、清新,在她的表述下,我走进了一个衰落的村庄。萧红的童年是欢乐的,也是寂寞的,周围的故事是灰色的,这里的村民,活着的目的仅仅因为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我想萧红写这本书是内心并不是平静的,但她所有的描述却都是平静的.。
文章中作者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文章中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12岁,本该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的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可婆婆为了让她更懂事、听话,动不动就要打骂她,没多久她就匆匆离开了人世。但在她的婆婆和丈夫看来,这是一个买卖——只不过是一桩赔本买卖而已。
磨坊里上演的冯歪嘴的爱情童话,冯歪嘴是作者童年记忆里热爱的一个人物。勤恳忠厚、爱妻,冯歪嘴在他的磨坊里与赶车老板的女儿王大姑娘私自结婚生子,成了小城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谈资,但他从被人们的言论所左右,和老婆孩子踏踏实实过日子。然而终究他的老婆还是没了,人们预料也期待着他又要整夜整夜的坐下来抽烟——他没有,因为他还有两个孩子。但人们也只是继续冷漠、,麻木的脱下薄衣、穿起棉衣来的一天天过着日子。悲剧看多了,心也就麻木了——这也许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我想作者回忆这一切时心情大约是悲凉、痛苦甚至绝望的,但她是用最平和的语气描述着这一切,所以我一遍遍的阅读了这本书,想更明白清晰的去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想更深层次的了解这位在我眼中有着无限睿智与魅力的作者。然而读完整本书却也找不到什么形容词表达自己的心情,这个时候,不由的想到了茅盾先生对它的评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3我读了《课本作家带你读》的系列丛书后,我最喜欢萧红的一篇文章,叫《玫瑰花》,它选自《呼兰河传》。文章里的祖孙趣事,让我不禁深受感动。他们的深厚感情,让我想起了我和我的姥爷的快乐时光。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祖父是一个不善言辞,但很爱小孩子,常逗孩子们开心的老人。他爱笑,爱作者,但常又被祖母骂,孙女为了祖父不被祖母责骂,拉着他到后花园里,又是奔跑又是上树,祖父逗她开心,她也会对祖父恶作剧,他们在一起很开心、快乐、无忧无虑。祖父、作者、后花园,这三样缺一不可,构成了作者美好、快乐的童年。
这篇文章读起来轻松、快乐,心情顿时被感染。读到作者快乐我也跟着开心起来,仿佛我就站在后花园边上,看着他们,不由自主地也跟着笑起来。我很羡慕作者有一块自由自在的天地,有一位慈祥、有趣的姥爷,可以让我肆意奔跑、玩耍。而我也庆幸自己也有一个既有趣又很爱我的姥爷,每当想到这里,心里都暖暖的,是幸福的。
我的姥爷虽然瘦瘦的,却很干练,他做什么都特别麻利,虽然他有时脾气很急,但他对我却是满满的爱。在我小的时候,他总爱把我架在他的脖子上,任由我拍着他的头,哪怕拍疼了他也开心地笑着。姥爷脾气急,有时会发火,有一次,他正冲着妈妈发火,气得火冒三丈,在门外都能听见他喊着说话。可是,我一进门,他立刻不吭声了,虽然看上去还很生气,但对我说话时却低声了很多,还问我要不要吃东西。姥爷对我的爱是无声的',冬天他怕我冷,为了方便接送我上学,买了一辆三轮车,却故意说是为了自己方便。还有,无论我做了什么,他从来都不会大声地训斥我。
我常听大人说:“隔辈亲”,应该就是这样吧。萧红在祖父的爱中渡过了快乐的童年,而我也在姥爷的爱中茁壮成长。我爱他,就像他爱我一样,世界上最珍贵的就是亲情,我会永远珍惜这份难得的感情。
呼兰河传读后感4萧红,原名:张乃莹。她是近代文学巨匠,也被公认为“文学洛神”。在她病逝的前一年创作了呼兰河传。
在呼兰河传中,有许多事情发生。家乡的路上有个大泥坑,大雨之后变成一个泥潭,来往过路的人路过时就像人生的路上碰到了打击,卷起袖子要紧牙根,全身精力集中起来攀着人家的板墙摸索的过去,时常还有牲畜掉入大坑而丧失性命,有的说拆墙,有的说种树,就是没有一个人想把坑填平。写出了当地人们听天由命的思维和自欺欺人的特点
小团圆媳妇的死显露出乡民们的冷漠,家乡人的愚昧与思想的固化害死了这个年幼的生命。寄宿在家的二伯,性格孤僻,行为异于常人,有东西吃时,不给就骂,给了又不要。常常只和麻雀,大黄狗聊天,却很少和人们说话。磨坊里的冯歪嘴子,一到秋天冯歪嘴子就做起了黄米年糕,三铜板一条,时常送给作者吃,家里也会给些馒头,猪肉给冯歪嘴的孩子吃。
家乡人们的愚昧思想没有给萧红带来什么影响。萧红对于祖父的印象是非常美好的,小时候祖父在院里种菜浇花的时候,是不是会帮倒忙,种菜时把菜籽踢飞,把韭菜当野草割掉,祖父也没怪她,还把掉井的小猪用黄泥裹起来烤给作者吃,吃的满手 ……此处隐藏4337个字……河的热爱和怀念都寄托在这本书里,也把当时的世态炎凉写进了里面。
萧红的祖上是张岱,她的母亲很早就死了,而她的父亲也对待她很冷淡,所以萧红一直都是和祖父生活的,她写的《呼兰河传》就是写和祖父生活的时候。萧红在呼兰县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她的作文成绩十分突出,大概这就是萧红后来成为作家的原因之一吧!
呼兰河和南方城市,比如深圳、广州、海南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每年的庙会和拜神会,就是一个典型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把它描写得十分真切,仿佛亲身体会到那里的寒冷。
萧红有一位亲戚,名叫有二伯,他似乎是没有名字的,而名字,就叫有二伯。有二伯总是把“这个”说出“介个”。有二伯的性格有些古怪,很多地方都会体现他是古怪的:他和老厨子吵架时会莫名其妙的哭起来;老厨子明明看见他要跳井,结果他安安稳稳得在井边坐着;别人在吃东西,他就骂:怎么不给我?给了他,他又说:你有二伯不吃介个。这不是古怪的体现么?有二伯就是那么奇怪的。
小小的磨房里住着冯歪嘴子,呼兰河长年都是寒冷的,而磨房又四壁透风,所以冯歪嘴子总是住得不是很舒服。尽管住在窄小的.磨房里子依然结了婚、生了孩子。结了婚以后,她的妻子有一天死了,别人都替他难过,而他自己也很难过,但是在这个孤单的世界里,冯歪嘴子依然做着他的切糕,我行我素。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她的祖父教给她许多东西,使她得到良好的教育;萧红的童年是有趣的,大花园里的花依然开得鲜艳,一直开到天边。
《呼兰河传》中的人物是鲜活、真切的,直到今天我还能感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怀着这样的心情,我读完了《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读后感13这本书是一本童趣的书,主人公小女孩在呼兰河这个城市生活,和他的祖父一起生活。呼兰河是一个小城市。I在这本书里主要讲的是这个城市的有趣事和小女孩跟祖父一起生活的故事。
呼兰河有一个十字街,是这个城市最有名的也是最热闹的。十字路口分为四条道:东西南北这四条道。除了有名的小道之外还有比这个更有意思的,是一个大坑!每当一出事那人挤得呀,真能用“满”这个字来形容。这个坑在道路上真是要了命了,人扶着墙才能过去,不然就泡个泥巴澡!人都要扶着墙才能过去,那马车可就遭殃了,每年都有马车在这里翻车。更好笑的是鸡、鸭和猪也来这里泡澡!要是白天还有得救,要是晚上没人的时候,那就请安息吧。祖父每次都抓这些鸡鸭猪来给下女孩吃,这就好比一个集市!
祖父有一个大花园,里面什么都种,小女孩在这个花园里自由自在,玩累了就找一个阴凉的地方倒地一睡!可舒服了。祖父后院里种了祖母爱吃的野菜,可是不幸的是菜还没有熟,祖母就病死了。从此家里就更寂静了,后来家里来了好多人来祭奠,小女孩是最高兴的',因为来了好多个小朋友,她可以跟小朋友们一起爬树翻墙!可是没玩几天他就有一个人了,她太寂寞了。
每天早晨,祖父都教孙女诗歌,“春眠不觉晓……”小女孩听完以后就大声的叫了出来,祖父叫她别太大声,因为诗歌是念出来的,不是吼出来的。小女孩嚷嚷着祖父再来一首,祖父念完一首后,她就又让祖父念一首,就这样,哎~哎~就念到了冬天了……
家里来了一位小女孩的叔叔,他的脾气古怪。每次吃东西,你要是不给他拿,他就会骂你:“王八羔子,你个兔崽子!'你要是拿个他,他就会说:“叔叔不爱吃这个,拿下去!”哎,他们家多倒霉呀!
这本书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这几个就是我最喜欢的小故事。后来小女孩离开了这个城市,来到了香港。就再也没回来过。
祖父不在了。
院子的花草都枯萎了吧,大街上还是这么热闹吗,谁知道呢!
呼兰河传读后感14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书,叫《呼兰河传》。这本书十分好看,语言幽默风趣,有些地方看了会情不自禁地笑起来。
书中的主人公是萧红、小团圆媳妇和冯歪嘴子。这本书总共分为七章,是作者萧红的童年回忆。作者萧红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这本书主要写的就是萧红小时候渡过的一些美好时光,乡里乡亲发生的一些趣事。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和有二伯发生的一件事。有一天,有二伯偷东西时被我撞见了。他偷铜酒壶,而我在偷墨枣,彼此都害怕,也都很尴尬。二伯说:“你不说么?”“不说。”“好孩子”。“那你让我拿走墨枣。”“好的。”这件事让我感到很有趣。现在回想起来,我依旧觉得很好玩。而书中所谓的偷,也只不过是一时的贪吃、好玩罢了。我记得我小时候也很调皮。有一次,我和哥哥在玩,看到桌上有瓶啤酒,大伯在烧菜,我和哥哥一人喝一口,把酒喝完了。
有二伯的性情很古怪。有东西,你若不给他吃,他就骂。若给他送上去,他就说:“你二伯不吃这个,你们拿去吃吧。”家里买了落花生、冻梨之类的,若不给他,除了让他看不见,若让他见着了一点影子,他就没有不骂的:“***的……王八蛋……兔羔子,有猫有狗吃的,有蟑螂、耗子吃的,***的就是没有人吃的`……兔羔子,兔羔子……”有二伯给萧红带来了许多的乐趣。回想起他时,她的内心一定是特别的开心,非常怀念有二伯。
作者萧红的童年是多么的有趣啊!尤其是有二伯,他那古怪的性格,让我觉得很有趣,也正是他给萧红的童年增添了几份生趣!萧红每天都很会创造一些有趣的事情出来,很自在,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每一天。
童年是属于孩子们的。在萧红的童年里,有天真、调皮、无知与欢乐,也有悲伤、痛苦、思念与依恋。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着,“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的人物悲剧埋下了伏笔。
萧红的童年又可喜、又可悲。或许经历了悲,才能更真实地体会到喜!
呼兰河传读后感15《呼兰河传》第一章讲述了呼兰河的当地风情。乍一看,这完全是关于家庭八卦的事情,就像我不喜欢看的电视剧一样。
呼兰河人充满了惰性与愚昧,没有革新的意愿,体现在很多方面:一是那大泥坑子虽然搞得人仰马翻吞噬了不少,可呼兰河人除了拉人拉马和口头上说说的拓宽点走的路,却没有人使用填坑的方式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二是对不幸者就都叫花子,没有一点恻隐之心;三是染缸淹死过人照样是生意红火,冷漠的呼兰河人没有因此而改变一点点;四是扎彩铺的精美与伙计的粗糙丑陋形成鲜明对比,呼兰河人对生老病死没有一点点动容,一切都是走过场而已,仿佛一个个行尸走肉,没有思想,没有远方。
后半部分的'内容开始有一点点生气,买麻花的女人家的五个孩子是有思想敢于反抗的,最后被驯服了,被当成一出戏看;吃块豆腐竟然是呼兰河人的最爱,闭塞的程度可见一斑;火烧云的变幻莫测预示了呼兰河即将到来的风起云涌;最后一剂药膏象征着呼兰河人依然沉沦在混沌未开的当下。
第一章看下来,呼兰河人似乎个个混吃等死,深受封建社会的荼毒,真是哀其不幸恨其不为怒其不争。愚昧无知是不是这里的最终结局呢?等待下一章揭晓。
这一章我看到了鲁迅式批判的影子,却没有看到文学大师的造诣高深在何处,可能真的是水平有限。可是这么高深的文学著作,带着天真烂漫的10岁孩子又如何能读懂呢?他们能从这里吸收到什么养分呢?他们如何在阅读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呢?10岁的孩子更需要培养阅读兴趣,激发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