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林徽因传》有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林徽因传》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林徽因传》有感1古往今来才子佳人的故事数不胜数,每一个都牵动着痴情儿女的心。相对于单纯的才子与佳人,才子与才女佳人的故事更是让人魂牵梦绕!林徽因与梁思成,徐志摩和金岳霖之间的情感故事早已成为佳话,在未读《林徽因传》之前我对林徽因的映像停留在情感问题上,而阅读这本书之后,我对林徽因的认识度更广了,这位才女的丰富一生让人惊叹。
徐志摩在我眼中一直一直是浪漫的代名词,而林徽因是理智的,浪漫与理性的相遇注定碰撞不出爱的火花。事实也是如此,徐志摩与林徽因注定是诗友挚友的关系。而梁思成相较于徐志摩来说有的不仅是浪漫还有幽默更多的就是那份理智。比如,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图书馆内约会读书,徐志摩有时会凑趣过来聊天,而梁思成便在门上贴张纸条,大书“lovers want to be left alone。”(情人不愿干扰),梁思成,林徽因二人的结合是美与智慧的结合,是才与情的碰撞!
李清照的.才思让人折服,木兰的坚毅让人钦慕,而对于兼而有之的林徽因更是让人佩服!林徽因是中国建筑的巾帼。林徽因是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这是大家所熟悉的,此外她还是挽救濒临灭绝的泰蓝的第一人!林徽因才气逼人,她得诗作是心得歌声,她的文章是现实的呐喊!林徽因的坚毅让人感动让人钦佩,身患疾病的她从没有在病魔的面前低头,她在与病魔斗争,期间写出了很多好的作品!林徽因对中国建筑行对中国文学界所做的贡献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读《林徽因传》为林徽因的人格魅力与才情所深深折服,这是一本很好的传记小说,值得一读。
读《林徽因传》有感2何彼浓矣,华若桃李。
自古江南出美人,林家有女初长成。
杭州,天堂;人间,过客。一九零四年,陆官巷,林家大院,黄昏灯如星,暮色轻如绸,林徽因,一个白莲似的精灵悄落凡间。
从儿时起,她便开始与文学结缘。月光皎洁的夜半,天际泛红的晨曦,年幼的林徽因顺着笔墨的方向、宗卷的气息,闻柔情密语,触尘世悲欢。青涩聪慧的她,为之恍惚,为之深陷。
每个故事的开头,都如夏花。她随父亲远游留学,写下别具一格的诗篇,创造一片心怀纯真的`"人间四月天".正是如此,在欧洲,同是故乡人的徐志摩也为林徽因的才情所倾倒,但当时的确有太多阻碍夹杂在他们之间,所以,林徽因不得不放弃。相信吧,这场遇见是岁月之福,让当时的她渐渐把江南女子多愁善感的性子转变为豁达从容——顾虑再三,林徽因选择了敦厚且默默守候着的梁思成。
不得不说,林徽因就算一生无伴,也依旧可以继续孤傲清醒地活着。于自己的建筑事业,她一生信念如故。用一个夏天,走遍整个欧洲,看遍曾经旧时的古迹繁华,那里一点也不似人间——回归故土,她把这些经历讲学生们听时,那些稚气未褪的脸上无不一是满足与崇拜的。
她亦参加了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心怀大业,有旁人无法触及的高贵优雅;她亦随夫四处考察,以为之付出的坚持刚毅,帮助丈夫撰写《中国建筑史》。
她是诗人,是学者,是女建筑师。
这些代名词的背后,往往掖藏着隐隐作痛的回音。
她太敏锐,她太嫉恶如仇,所以饱受战争的屈辱与不甘。但她写诗,依旧可以拾回莲之初心,慢慢清扬、芳馥、倾城、化生。中年时她尝遍病痛的折磨,但她仍四处奔波,为事业而艰辛着,妆点自己的生命。晚年时,她病得卧床不起,但她把半生的荣耀与流离静静地啜饮,在沉默中享受静好,啜着茶。
……
女子当为林徽因,在照不见前后崎岖人生路时,也依旧玲珑从容。
女子当为林徽因,在单拥有那一剪微弱光时,也依旧骄傲辉煌。
静看人生由荒芜走向繁华,
皆成传奇。
读《林徽因传》有感3她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她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的参与者,也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拯救者。她,就是林徽因。
有人说,想起林徽因,总是在人间四月,春水煮茗,桃柳抽芽,有一种鲜妍的美。也有人说林徽因被季节尘封在四月天,窗外的柳絮做了萍客,梁间的燕子做了邻伴,梦中的白莲做了知己。
杭州,这座被世人赞誉为天堂的千年古城,是许多人魂梦所系之地。这里有闻名天下的西湖,有恍如梦境的烟雨小巷,有月上柳梢的深深庭院,更有难以言说的梦里情怀。 林徽因有幸地,在一百多年前,在那个莲开的季节,降生生于杭州。
一九二零年,十六岁的林徽因跟随其父去伦敦读书。在康桥,徐志摩认识了林徽因。多年后,徐志摩写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一九五五年四月一日,五十一岁过的林徽病逝。她死在了挚爱了一生的`人间四月天,就在某个春风沉醉的夜晚,静静地停止了呼吸。林徽因的一生可以说是“生如夏花一样绚烂,死若秋叶一样静美”。
林徽因是温和的。她没有张爱玲的凌厉,也没有陆小曼的决绝,亦没有三毛的放逐。 金岳霖为林徽因送去了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贴切的挽联表达了林徽因诗意美丽的一生。
读《林徽因传》有感4在春天的雨夜里,听《相逢是首歌》,就这样做了那个怀旧的人,恋上一首经典老歌。相逢是首歌,同行是你和我。多么美好的句子,美得让人要落下泪来。那些远去的青葱年华,开始在雨夜里重现,仿佛只在昨天,可我为何早早就更换了容颜。
更换容颜的,又岂止是我,还有岁月,以及行走在岁月河岸的许多人。那么多红颜佳丽都随着时光渐次老去,当你以为过程是缓慢,回首却只需瞬间。是的,覆水难收,春去会有春回,花谢花还会开,可人一旦把恩情偿还,就再也不相欠了。
其实,人生原本就没有相欠。别人对你付出,是因为别人欢喜;你对别人付出,是因为自己甘愿。那些付出了想过要收回的人,又何必让你费心去在意。我佩服那些爱过无悔的人,就算分手,依旧可以做到从容相惜。倘若所有的人都可以做到这样宽容慈悲,这风尘的世间虽然烟火蔓延,却不会再有伤害。
深夜里听到乐声,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轻弹着,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静听着,这深夜里弦子的生动。
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忒凄凉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太薄弱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你和我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这是林徽因写的诗,爱过之后写的诗。因为爱了,所以听一首弦音,颊边泛上了红。我是多么的喜欢那一句:"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太薄弱,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在她很青春的时候,似乎就已经知道,世间万物有其自身规律,就如同山河不可逆转,岁月不可回流。很多人说她永远像梦一样美丽迷人,其实她活得比谁 ……此处隐藏13788个字……因传》,细细读下来,才发现自己被骗了,她只是一个普通的集才华和美貌于一身的女子,她并非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但她的伟大之处正在于那些点点滴滴的平淡,我最佩服她十六岁时对她和徐志摩的情感的决断,那是一个多么理性优雅的决断,正是这样的决断让他们保持一辈子纯洁挚烈的友谊。她的魅力之处在于她永远激情不变的活力和热情,在于对美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在于她对幸福明智的选择和善意的满足。
但说实话,这部书让我认识的不仅仅是林徽因,更多的是一批属于那个年代曾经只是熟知名姓,却一直觉得遥不可及的文人墨客,仁人志士。像徐志摩,以前读他的诗,很难想象他是一个现实中实实在在的人,总觉得他飘在康桥的云端,绣在偶然抬眸的某个绝代佳人的波心,而他竟然是那样一个至情至性,拥有一颗纯真如孩童般的赤诚之心,勇敢执着去追求自己认定的美好和理想化的生活的人,可惜正是这种对美的苛求,注定了他一辈子的悲剧生涯,总是追而不得,现实和理想之间总是相差很多,甚至背道而驰,他确实不适合人世间的种种,一个清逸潇洒的人是不应该被生活琐屑困住手脚甚至逼入困窘的,可是陆小曼在他身后挥起了皮鞭,他成了一头拼命向前却团团转的骡子,自信和情怀都被破坏了,但更可怕的是理想的破灭,可知他当初不顾一切选择陆小曼的时候,是抱了多大的憧憬,以为前伤即愈矣,以为后景唯美矣……可惜,一切的一切都事与愿违了。以至于看到34岁的他遭逢意外,近于百年前的这场事故竟像突现我的眼前,让我一时之间哽在心口,泪如雨下,似要同他一起窒息了,在我看来,那不是一场意外,那是一次必然!
当然,在为徐志摩惋惜的同时,我又觉得这样的结局其实并没有其它的选择余地,林徽因和梁思成是那样的天造地设志趣相投,他们是互相的完善,彼此的补充,谁缺了谁,都不可能成就后来那个所谓的自己。我是被他们带进了一门艺术化了的科学里,以前一直以为土木是一串串数字,是死板的横梁竖柱,是钢筋水泥的建筑工程,虽然也曾被旅途中偶然一见的或恢宏或雅致的建筑震撼过,但似乎从来没有与科学联系过,总觉得那是自然,自而有之。其实,在历史解读过程中,我才恍然,那是集多少朝多少代人的智慧和审美而造就,而且在认识和保留这些美丽建筑的过程中,曾有多少人艰辛地奔波努力过,义愤填膺地抗争过,而梁思成和林徽因无疑是这个过程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他们的考古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让几乎在研究领域一片空白的中国建筑学走向世界,被世界所认同,如果没有他们,中华灿烂的建筑文明也许真的就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中,甚至那些珍贵的美丽的古建筑,那些宫殿,塔寺,园林,那些艺术品,那些珍宝都会在战争中在浩浩荡荡的重建大潮中毁于一旦,以废墟示人。幸甚,有他们守护着那些唐宋的斗拱,守护着明清的飞檐,还有那雕梁,那画栋……尤其让我兴奋的是,曾经,他们的脚步那么近,大同的云冈石窟,应县的木塔,灵石,代县,甚至五台山,豆村的佛光寺,都有过他们的足迹,他们曾徒步走来,住在贫穷的山西农民的土炕上,他们曾爬上爬下地测绘,前前后后拍照记录……感动我的不是他们的贡献和成就,是那份热忱,对自己钟爱的事业的那份狂热。
那个时代的青年,为什么就和现在的不同了呢?那个时候,他们可以以那样饱满的热情去认定自己一辈子为之奋斗的事业,可以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地一条道走下去。而如今,这样的年轻人很少了,身边的同龄人当然也包括我自己,从学校走出来以后茫茫然不知所向何方,我面试过很多家企业,面试官总是说我们这些毕业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当然我装作自己是有的,还讲的头头是道,可是我心里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所以每次面试通过,自己却又下不了决心去,总觉得还不是自己想要的……其实,不过浪费别人的感情而已,所以我决定停下来好好想想,自己这一生到底可以做些什么,是不是非要逢考试必去打酱油,逢面试必去凑热闹,是不是非要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出一个所谓的未来。
任何一个被美化了的,神话了的历史人物,都逃不过偶然的疲累,彷徨,甚至抱怨,这属于一个正常人所该有的我都从这个被誉为旷世的奇女子身上看到了,这让我少了些自暴自弃,开始考虑去客观地摆正自己的位置,我发现前面的时光,为了迎合某些人的`口味,我曾错误地把自己幻化成各种角色,我时而是一个强势的优秀的对自己有合理定位的强女子,时而又是一个多愁善感冷若冰霜的林黛玉,有时会是热情奔放开朗明艳的,有时又拘谨酸臭挑三拣四,有时是和蔼老成的阿姨,有时有被定义为“有一颗三岁孩子的心智”,有时清高冷傲,有时又低声下气,有时“超凡脱俗”,有时又俗不可耐,锱铢必较,有时善良感性至真至诚,有时却又费劲心机编制恶毒恶心的谎言,有时我懦弱地需倚着别人的肩膀才能前行,有时我却勇敢地抬起高贵的头颅专心走自己的路……或许那都是我,每一个都是真实的,但从没有人真正了解过。偶然朋友打趣说:“有多少人说过爱你呢?”她还自信满满地断言:“至少会有三个吧!”然后我悲哀地发现,只有一个,只有他一个,可惜不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真的挺奇怪,我想喜欢是不需要了解的吧,但至少爱需要,可惜真正没有一个人试图真正了解过我,当然我也不曾去了解谁,所以我没有爱,并且我以为我这辈子也不大可能会有了,喜欢倒是可以,而且可以很多,有相互的,有单方面的,有持久的,有短暂的……不过,不管是怎样的,不管我们有过怎样尴尬的甚至不堪的过往,当一切已成往事,我还可以坦荡荡地跟那些“旧人”聊天,我以为不管有过什么澎湃,做好朋友是不错的归宿,当然我这里所指不仅异性,不仅恋人,还有那些曲曲折折一路留下来的朋友,只是这里头若有那放不下的,纠结的,坦荡不了的,我希望干脆不要来往了。其实过了这么久,成熟也好,幼稚也罢,我总习惯隔段时间删减一下我心里的人员名单,那些没有必要的,我需要明确告诉自己:应该剥离!当然,那些留下来的,我们只要珍惜此刻就好,愿大家一切安好。
其实一直以来,我并不醉心于八面玲珑,我并不在乎人人维亲,我觉得人生有一足矣,何况二三?已经非常幸福!也许我真的老了,累了,没精力去维系那么许多,也没心情去扮演一个孩子,因为我早已不再可爱,况且我清楚得很,即使我再可爱,你也回不来,我有我的年龄,有我应该明白的事理,应该拿的心态和摆的姿态,有我该做的本分,即使在父母那里,我也已经是个老孩子,应该承担起一部分的责任,我想要的,家人需要的,不需要寄希望于任何外人外力,真的,有我就足够了!
八月的天,异常高远,异常开阔,自从决定不管不顾地逃离几日,不管不顾地去见一个难得的愿意无条件随时随地随时随刻接纳我的朋友,心就明媚起来,抬头见一队队鸟雀飞过,想到的都是诗意,浪漫的布拉格广场白鸽的踪迹,还有那个拥挤的许西的小巷子,那个我曾经居住过的熟悉的小巷子,过了这么久,总还是默默地回来走一遍,仿佛这里落下了什么最美的东西,也许那里有我唯一的一次对爱情的憧憬,也许那里有第一次初嗅爱的花蕾的芬芳……只是现在想起只是淡然又淡然,那一切仿佛一缕清茶的清香,随风而过,清新而瞬间即逝,以致我常常怀疑她是否真实存在过——我那幼小得幼稚的爱情!
悠悠然,梦里,仿佛还是那个世界,那个纯粹的年代,我常常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年代,这个年代,还有什么是纯粹的吗?你是人间四月天,而我,此间,正行走在世事八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