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合集15篇)

时间:2023-06-17 12:11:53 收藏本文
《呼兰河传》读后感(合集15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合集1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呼兰河传》读后感1

拿起《呼兰河传》,美丽的插图将我深深吸引了,打开,我仿佛走进了萧红的童年。

――题记

大作家,应该都是幸福的吧!我带着这个想法,走进了萧红的童年。

我向大街上走去,呼兰河这个小城,可真热闹啊!街上做买卖的吆喝声,孩童的欢笑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图――然而,一阵哭泣声打破了这和谐的`风景。一个小孩玩着玩着掉进了大坑里!这大坑极其危险,掉进去了很难上来,越挣扎越深陷,一个好心人连忙将小孩子拉了上来,而一些过路人只是回头看了一眼,又转了回去,一切好像没有发生过。这要是现在,一定有一群人帮忙,或是早就将这个坑填了,枉绝悲剧的发生。由此看来,呼兰河的人们,似乎不太愿意参与别人的事,似乎都很冷漠。

走着走着,到了“祖父的园子”,我左看看右瞧瞧,园子里的一切果真那么自由:白蝴蝶、黄蝴蝶在空中嬉戏,玩累了便在随处可见的小野花上小憩一会;倭瓜和黄瓜想开花就开花,想结果就结果,不开花不结果也没关系;小萧红可以看着祖父种菜,也可以拿个黄瓜啃,可以朝天浇水,也可以躺在草地上享受这短暂而美好的自由……

在呼兰河这小城中,我看到了人们的冷漠,命运的不公,同样也看到了萧红幸福的童年。书中写尽了她对家乡的回忆,对童年的挽留,尽管她不知道最后祖父的园子怎么样了,左邻右舍还在干什么,火烧云是否会一会儿变出马来,一会儿变出狗来……

《呼兰河传》读后感2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记忆里的呼兰河小城,孤寂,静默,一成不变。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做着他们应该做的事,可究竟为什么这样做,似乎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

不过呼兰河小城里的生活琐事是十分精彩的,开篇大泥坑的故事,染房,扎彩铺,小胡同里的吆喝声,在那样一个消息闭塞,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似乎小城里每一件不足为奇的事都可以拿来说上一说,还有精神的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而这些又多半与鬼神迷信有关。

祖母的去世在“我”幼小的记忆里已经模糊,那时候的“我”太小,只记得家中来了好多人,“我”反倒是玩的不亦乐乎。小团圆媳妇,那样一个鲜活的人,由于鬼神迷信,被折磨了许久,终究还是逃不开她死亡的命运。有二伯的古怪性情,到处借宿,被“我”不小心发现的偷东西,彻夜在院子里的骂骂咧咧。冯歪嘴子与他的媳妇和两个儿子,人们对王大姐最初的评价和发现她生了孩子后的评价前后对比,冯歪嘴子的小儿子引发的争议。而在她童年的记忆里,最值得回忆的,大概就是祖父和他的后花园,祖父的疼爱,迁就,陪伴使得她的童年多了温馨,在书中,描写“我”与祖父的日常的文字特别多,反而自己的父母,却是寥寥几笔带过。

我始终相信,人的童年的`幸福,甚至可以治愈人的一生,在孩子年少无知的小天地里,在往后漫长的岁月里,很多事情的记忆会变得模糊,可是有一个声音始终坚定的告诉你,曾被无条件的宠爱过,这是一种底气,是往后艰难生活中的一道光,是精神生命中始终温暖着的情愫。

《呼兰河传》读后感3

开学时,我利用业余时间读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它内容丰富,引人入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几个小故事。

豆腐在当时是一种奢侈品。晚餐吃一块豆腐会很棒。有些贫困家庭买不起豆腐。他们孩子的梦想是开一家豆腐店。即使一个人失去了所有的钱,也宁愿破产也不愿买豆腐吃。这显示了穷人的悲惨处境,他们一辈子都是这样生活,过着节俭的生活,甚至连豆腐都买不起。

旧社会的女性生活非常悲惨。庙会上,老爷庙的人很虔诚,但娘娘庙的人根本不尊敬皇后,只崇拜她一点点,为的是向她要儿孙。这也反映了当时女性是多么的无足轻重。

这本书还讲述了一个小团圆的媳妇的故事。她很好,但她受到了折磨、殴打、责骂和虐待。她的心里真的'很委屈。她想回家,但人们说她体内有鬼。她想驱鬼。所有民间疗法都无效。最终,她被迫在热水中“洗澡”,并被折磨致死。作者通过小团圆的媳妇反映了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中女性的不幸命运。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三个故事只是这本书的一个缩影,但它们表达了女作家对旧社会的无知、落后和黑暗的不满和愤怒。萧红是当时社会上一个难相处的女性精英,但很多女性生活得很艰难。与旧的和新的相比,社会有所改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女孩不受歧视。我们应该珍惜美好的生活,女孩应该加强自己,让自己更强大。

《呼兰河传》读后感4

童年是欢乐的,然而对这个人而言,童年是寂寞的;世界是美好的,然而对她而言,一切都是荒谬的……她就是萧红,在那时被世人扭曲了的三观下,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写出了带着淡淡苦涩的《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讲述了呼兰河这座小城里,呼兰河人的生活日常以及那个年代落后的思想。我觉得这本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热闹的呼兰河。庙会、街上的药铺、扎彩铺、放河灯、跳大绳、野台子戏等,以及那北方的独特风景,都给人留下了热闹非凡的印象。二、萧红和她的祖父在园子里、在家里的美好时光。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苦人民的真实生活以及迷信、落后的封建思想。估计很多人读着小团圆媳妇那一段时是愤愤不平的,读到二爷那一段是一边笑一边揉发酸的鼻子,看到冯歪嘴子的故事则是完全哭了。确实,哪一篇文章不能打动你的.心呢?

萧红不只一次在书中说过:“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刚读时很奇怪,这么大一个院子,又有那么多房客,哪儿荒凉?后来,继续往下读时,从书中看到一句挺揪心的话:磨房里那打梆子的,夜里常常是越打越响,他越打得激烈,人们越说那声音凄凉。因为他单单的响音,没有同调。我想萧红对我们的答复就是这个,她就是一个寂寞的旅者,她看着美丽的风景——祖父、萧军、鲁迅、端木蕻良一个个消失不见,只剩下她一个独自在灰暗中徘徊。第一个风景(祖父)的消失导致了她寂寞的童年。风景逐渐消失则是她对世界慢慢冷陌的原因之一。

寂寞的童年,是因为第一个风景的消失。世界的荒谬,是因为没有足够了解自己,为自己把握良机。世界很美好,却很荒谬。

坚强起来吧,最美的风景只有自己。

《呼兰河传》读后感5

《呼兰河传》从第一眼就给我展现了一种全新的风貌,它与我平常读的书截然不同。以前读的书再怎么悲伤也不像它所描绘的那样荒凉,再怎么荒凉也不像它描述的那样死寂。生活在呼兰河的人们,是彻彻底底的悲剧。

我为萧红笔下的'人物感到悲哀。他们每天忙忙碌碌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成不变,没有色彩和花样,只有脆弱和枯槁。那里的人是如此的冷漠,面对他们好比面对一堵厚墙。他 ……此处隐藏3150个字……冯歪嘴子有了孩子,当第二个孩子出生时,孩子的妈妈却产后去世了。人们都以为冯歪嘴子完蛋了,而他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虽然落泪过,但决没有放弃过,奇迹般的活了下来。

这个奇迹有三个因素。一个因素是冯歪嘴子的决心,他的决心非常强烈,在别人一个劲儿瞎说之时,他心里很坚决:我一定要把我的孩子照顾好!一个因素是爱,只有冯歪嘴子这个父亲对两个孩子深深的爱,才会使他产生强大的决心。还有一个是冯歪嘴子的乐观,别人再怎么瞎说他,可他还是和别人笑眯眯的;他的孩子七八个月了,只会拍拍手,可他见了还高兴的笑起来。正因他做到了,他成功了,他成功养活了两个孩子,他成功创造了一个奇迹! 《呼兰河传》读完了,可我的心却久久还未平静,那些人、那些事还在我心中回荡。有感动、有伤心、有温暖、有幸福……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这里的一切都是灰色的。人们是消极的,是愚昧的,是麻木的。这里的人,活着只为了活着,死去只为了死去,这里,就是呼兰河,

萧红用她细腻的、如诗一般的手笔描写了20世纪初的呼兰河。这整个村庄就像被笼罩在一个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这里,随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在我眼前闪过,我痛恨那些无情的“杀人犯”,也同情那些无辜的、被杀害的好人。

我最同情的是小团圆媳妇,她是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等到了12岁,由于家里没钱,本应该度过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童年的她,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卖出去不久,她还是那样活泼、健康,尽心尽力地给家里人做事。这么乖巧、懂事的'小姑娘,人们一定会夸奖她吧!可是,这个童养媳非但没受到表扬,而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婆婆还说,打她是理所当然的事,就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看到这儿,不禁感慨万千:这孩子已经够听话啦!就算不听话,也不能这样这样“虐待儿童”,对她这样“严刑拷打”吧!毕竟她也是“人”呀,是你们自家的“人”呀!没过多久,小团圆媳妇就被烫死了。然而,让她家人心酸的却不是她的死,而是赔本的买卖!亏了的钱!这真是一群没心没肺的“人”呀!它们简直没有人性,不能称为“人”!扼杀了一个无辜的人,不,是扼杀了一个又一个无辜的人,他们还不知道、还不承认错误!由此可见,旧中国,有多少个像团圆媳妇这样的被冤死的人啊!

呼兰河留给萧红,正是萧红想告诉我们的。让我们了解过去,让旧中国———这个悲剧的时代永远终结,变成美好的未来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现代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1942年,历经坎坷的女作家萧红离开了人世,她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年幼生母病故,继母与她感情淡漠,父亲专职顽固,只有祖父最疼爱她。走进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似乎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在呼兰河这座小城内,自由自在地玩耍,为人们的迷信感到悲哀,形形色色的人给他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祖父的园子是萧红的小天地,在那儿,自由自在地玩,没有人会管你。读到那儿,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画——女孩,在园子中乱跑,植物满园子乱长,祖父乐呵呵地看着女孩……多美的一幅风土画呀!这不就是一个孩子所向往的生活吗?但那座小城也不是欢乐的地方,可怜的小团圆媳妇、有二伯,都博得了作者的同情。小团圆媳妇,从一个活泼美丽的姑娘,到一个病人,到被一家人折磨死。可她的`婆婆却不认为是在折磨她而是对她好。有二伯是一个孤苦无依的老人,他三十多岁到张家做长工,六十多岁了还一贫如洗。他性格古怪,老厨子也因此奚落他,孩子们骂他、笑他,这不正是那一串串凄婉的歌谣吗? “呼兰河这座小城里,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除了祖父,这座小城内已没有什么可以让萧红留恋的了。19岁的她离家出走了,在尾声中,她写出了对幼年自在生活的怀念,那景、那人、那情,她忘却不了,难以忘却,祖父和她在一起的欢乐时光,即使在她最困苦时,她也记忆犹新。

这本书让人感受到了强烈的乡土气息,让人读后余香满口。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在作者平淡如水的叙述中,我仿佛看到了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还有灰色的人生。在这本书前面描写出了呼兰河这小城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这儿的人们愚钝、麻木、安于现状的精神状态和灰色的生活,他们没有梦想,没有追求,只是淡淡的活着,淡淡的离开,让人觉得似乎少了点什么。

生活在呼兰河畔的人们,他们的脑子里充满了迷信,他们认为人应该顺应天意,顺意社会,但是天意到底是什么呢?他们是那么愚昧无知,那么的封建,在无形中竟成了刽子手。这才是多么的可悲啊。其中最大的悲剧就莫过于小团圆媳妇的`死。他才十二岁啊,本是天真烂漫的年龄,却过早的被卖给胡家做童养媳。明明是一个健康的小女孩,却因为爱笑吃的多,婆婆就要给她一个下马威:用皮鞭抽她,用烧红铁烙她的脚心……小团圆媳妇的婆婆以为,这样打她是为了她好,但最终却因为“好心”帮她治病的婆婆而丧失了生命。我们到底该责备谁的狠心呢?愚昧的婆婆根本就无法意识是自己做错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背景,才会发生那样的悲剧。

在这里,呼兰河不再仅仅是只是呼兰河,而是在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因为迷信、愚昧、无知,上演着一出出悲剧……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在呼兰河成了当时全中国的写照。

这部作品在思想上继承了鲁迅对中国人民性质的剖析与批判;在语言上,文字娓娓道来,朴实清新,沉郁感伤。被越来越多的后人认为是继鲁迅之后对国民心态的开掘和批判的力作。关于书,呼兰河留给作者的,也许正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吧,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辙。

呼兰河虽然没有美好的故事,但处处都是故事,我希望你能买一本回家看一看。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最近,我读了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它的作者是伟大的作家萧红。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一共分为四辑,令我印像最深,最让我感受颇多的是第二辑——《回忆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非常可亲,他的笑声朗朗,走路也轻快敏捷。他在家里来客人时,总把所有价钱贵的东西给别人用,自己却用便宜的;鲁迅先生每次陪客人都从下等三点到夜里十二点。而鲁迅先生在客人走后,已经是在下半夜了,他却要工作到公鸡呼叫了,人家都醒了,他才能睡几个小时,真是一位工作敬业、令人尊敬的人。

有一天鲁迅先生生病了,但是他依然平静,没有慌张的'神态,医生来了吃过药,但气喘没有停止。他病了后不但没有停止工作反而做的更多了,直到他实在受不了了才躺在床上休息养病。一个月以后,气喘停了,但还在发热,不吃东西,不大多睡,没有呻吟。须藤老医生每天来了,为鲁迅把肋膜积水用打针的方法抽尽,共抽过两三次来治疗肋膜炎。鲁迅吃药好了,不过三个月之后又复发了气喘,这次没那么幸运,在1936年10月19日下半夜去世了。

鲁迅先生哪怕生病了也要做工作,说明他坚持不懈、顽强,也在为人民服务,一位他知道自己所活时间不长了,一刻不停地在翻译。鲁迅先生虽然去世了,但他坚持、顽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却留在我们心中。

《《呼兰河传》读后感(合集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