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热门】

时间:2023-06-17 12:05:57 收藏本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热门】

三国演义读后感【热门】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演义读后感1

前几天,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读完深有感受,真是受益匪浅。

这本书主要讲了古代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关羽的过五关斩六将等都令我回味无穷,值得沉思。

当读到诸葛亮“大摆空城计时”,我的心一下就被揪住了。空城?面对百万敌军,岂能掉以轻心?我生怕他们会闯入城中,但胸有成竹的诸葛亮一点儿也不紧张,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紧张,自己的计谋就会落空,敌军就会看穿城中无人,马上就会闯入城中四处破坏,老百姓会遭殃,所以他要放松,镇静,沉着,不能让敌军看穿。于是,他若无其事地在城墙上弹琴,优美动听的琴声四处响起。敌军见了,以为城中有埋伏,就不敢轻举妄动,退走了,这时我的心才放松下来。惊叹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又读到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我又紧张起来。甚至汗毛孔都张得大开,生怕大雾突然散去,诸葛亮暴露出来,来不及返回就被消灭。但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因为雾太大,看不清对方,所以诸葛亮只把那几个稻草人立在船上,一个船上的稻草人插满了箭就换下一个船,这样来回交换,就轻易把十万支箭拿到手。等雾散了,诸葛亮早就跑得没影了。曹操这才知道上了当。这都是源于诸葛亮的‘上懂天文下知地理’,知识渊博而又知己知彼啊!

想到诸葛亮,我又想起自己那次经历的.一件事。那一次,我的风筝挂在了一棵高高的树上,我想把它够下来但够不到,我又不会爬树。正当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时,一个足球飞了过来,刚好碰到风筝,风筝因而抖动了一下。我触景生情,受到启发,就拿起几个小石子,用力向风筝砸去。终于,风筝被砸了下来,漂亮的风筝完璧归赵。

还有一次去游泳池游泳,也许是因为地板太滑,我一不小心滑倒在水里,我在水里扑腾,“咕咚咕咚”喝了好几口水,这时我突然想到了诸葛亮大摆空城计时的冷静,我便冷静下来。因为我离岸边很近,我就双手伸平,扒住了地,终于停了下来。等我上岸后,我真想谢谢诸葛亮,是他让我化险为夷,自己救了自己。

通过读《三国演义》,我懂得了:遇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只有冷静下来,才能顺利解决问题。

三国演义读后感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多豪迈的词句!再配上《三国演义》中那么多豪迈的英雄拼战沙场的场面,着实让人的心情也跟着激荡起来。

与其说我写的是读后感,不如说我写的看后感,毕竟我只读过原著的一部分,我更多的是看关于“三国”的电视剧,因为看可比读快多了。如果问我为什么这么钟爱《三国演义》这种打打杀杀的故事,我想也许是因为比较喜欢故事里面各个英雄豪杰的性格吧。虽然英雄间也存在着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但更多的是让我们看到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过人胆识。那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豁达也仅仅只有乱世才体现得出吧。

曾有朋友跟我聊起《三国演义》,他们中有人有这样的疑问:“这作者把诸葛亮写得太神了吧?”。还有的人有不同的疑问:“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虽结拜过,但毕竟他们不是亲手足,可他们却比亲兄弟还亲,难道这世上真有这么深的情义吗?”我想大家也多多少少有过类似这样的疑惑吧?

说实话,我也有过,不过之后细细想了就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之所以作者把诸葛亮写得很神,都在于罗贯中把握人物性格基调时,都力求实现艺术形象与历史的相结合。他把诸葛亮进行了理想化,渲染了作者所寄予的感情色彩,从而使诸葛亮变成了神一样的人物。说起那三兄弟之间的情义,我想,也有他特定的道理。在关羽和张飞被擒杀后,刘备不顾诸葛亮三番五次的劝阻,执意伐吴,尽管最终惨败白帝城,这不难体现他们之间的情义。我们该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尽管我们已经知道故事的来龙去脉,但就算结局已注定,我们也可以把自己放进故事里,体会当时英雄们的内心世界,之后我们便可以理解故事之所以这样那样的发展下去的缘由。

起初,我并不是因为它是名著,我才去看它,而是因为对它有着一些莫名的期待才想要去了解它。名著为什么称名著?我认为这是证明,证明它有流传千古的价值!有人说过:初读“三国”和再读“三国”所抱的期待是完全不一样的!许多专家学者仍在研究《三国演义》,它那指不定还有没被挖掘的内涵正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三国演义读后感3

暑假里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合上这本书时,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里写了许多具有正义感的人物。不过,我最敬佩的就是诸葛亮了。

他十分的机智,灵敏。自从刘备请他出山后,他便专心致志地辅佐刘备。当刘备在白帝城逝世之后,诸葛亮还是忠贞不二的辅佐刘备的儿子———刘禅。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攻打五丈原时,诸葛亮发誓一定要打败司马懿。

在那几年间,他一直为战争的事情而忙碌,积劳成疾得了肺结核,可他在患病期间,还是一直为战争而劳累。直到死时,也不忘把战后事理一一告诉自己的属下。诸葛亮,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人士,他为一件事奋斗到底的决心,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写成了一个狠毒、奸诈的阴谋家、大奸臣。曾有人评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但我认为并不能简简单单地说曹操是能臣,或是奸雄。

第一,曹操很擅长打仗,在他所指挥的官渡之战中,他以七万精兵,大破袁绍七十万大军,他堪称是军事史上杰出的军事家。

第二,曹操又是出色的政治家。治理国家是曹操的强项,他不仅爱惜人才,而且重视土地制度,粮食问题。

所以,说他是能臣没有错,可这不能说曹操不是奸雄。

曹操就是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极端唯我主义世界观。曹操还做过许多不仁不义的'事情,正是他的“谋略”使他更狡诈,他的“才干”使他更残暴。

曹操出于恐惧与猜忌,杀死吕伯奢一家;因为要引诱吕布,将俘虏来的群众当炮灰;为报父仇,攻打徐州时,大军所到之处“杀人民,发掘坟墓”。

曹操患有严重的头疼病,神医华佗医术高明,他只给曹操扎了一针,曹操的头就不疼了。曹操想让华佗留在他的身边,专门给他看病。可是华佗立志为天下百姓解除病痛,曹操见他如此固执,便把他杀了。

其实无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还是“乱世之奸雄”,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为北方的统一,作出无比卓越的贡献。

这本书真的很不错,我还要再多看几遍,从中吸取更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更多的精华。

三国演义读后感4

假期里,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常常拿着它,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所以只用两天我就看完了整本书。连妈妈都觉得特别神奇。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就属诸葛亮了,他在我眼里就像一个下棋的人。周瑜、蒋干 ……此处隐藏7208个字……日子。卷子总是做一遍,讲一遍,到了期中、期末考试完了以后,收拾卷子,足可以赶得上新华字典的厚度了。正是有着如果考的不好,王老师在这个暑假、寒假布置的作业,肯定比一座大山还多的压迫,每次期中期末考试时,总是保持120分的精神,一刻也不敢马虎。

压迫在成功的道路上也很重要。

三国演义读后感13

那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之间的一系列故事。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句话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人物,但最令我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虽降了敌,但最后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是常人所想的。我本以为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是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他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周瑜做梦也梦的。周瑜眼中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刘备也人物,便想杀刘备,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了鲜明的对比。曹操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14

三国演义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及西晋初期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军事政治冲突,在军事政治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罗贯中也因此获得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刻画的近200个人物形象中最为成功的有曹操、司马懿、诸葛亮、关羽、刘备、赵云等人。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很善于使用诡计,是一个十分伟大政治家、阴谋家、军事家、诗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义胸怀,具有济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完全是胡编乱造。关羽“威猛刚毅”、“义薄云天”,纯属胡扯。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让人感觉极度恶心。其实历史上真实的的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等人和演义中的差别是很多很大的。《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给读者们带来丰富的历史文化。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直到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无不是罗贯中历史演义的继承和发展。

三国演义读后感15

曹操,他是东汉末年的枭雄,他是曹魏的奠基人,也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奸绝、奸雄!

但,他在我的眼中,却是三国中最真实的人物。

曹操,他的爱才之心,是真的。关云长被迫投降于他,提出了三点要求,曹操在第三点要求犹豫了半晌,也一口答应下来,真是爱才心切。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还送了一个锦囊,给关公保护他那长于腹间的长须,并且见美髯公的绿袍旧损了,送了一件新袍给关公,虽然看见他将自己的'兄长刘备赠于他的旧袍穿在外面,曹操虽不满,但也没有表露出来,因为,他十分看重关羽的忠义。当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时,他也不阻拦,可见,他是多么爱惜与怜惜美髯公这位武圣啊!曹操,对待人才是真心的!

曹操的性情是真的,能忍则忍,不能忍则不忍。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是因为许攸,离开了袁绍,投奔了曹操,告诉了曹操:“袁绍的粮仓全部屯于乌巢,可以派五千精兵假扮成袁军,说是袁绍派来增援防守的,偷袭乌巢,可一把火将袁军的仅存粮草烧个精光,我保证三天内,袁军自败。”曹操听到这个计谋,大喜!依计行事,果不其然,把袁军打得大败而归,袁本初带着他几个儿子,和几百位贴身侍卫,狼狈的过河奔逃。许攸这个人,大大咧咧,喜欢开玩笑,经常当着众人的面,跟曹操说:“如果没有我,你就在官渡之战中输了。”曹操也很愤怒,可是只能憋在心中,因为的确是啊!没有他许攸,自己那一仗可就真输了,而且,是惨败。所以,退一步海阔天空,就当作是在谈笑,付之一笑,一了了之。

俗话说“是不可忍,孰不可忍”。在曹操攻陷徐州时,他许攸又指着城门,对众人说:“如果没有我,曹操绝对进不了这个门。”曹操顿时怒了!什么叫没有你我就进不了徐州城门!他令许仲康——也就是许褚,将许攸斩了。许攸也是,恃才放旷,自作自受,自己的新主公,为什么去招惹他?主公已经饶恕他了,他还去招惹曹操!这不欠揍吗?!所以,许攸之死,完全是自食其果,有人,却把黑锅甩给了曹孟德。

有人说曹操杀人是残忍的,但处在当时你死我活的环境下,曹操又是可以理解的,算得是一代“枭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热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