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15篇

时间:2023-06-16 00:06:51 收藏本文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15篇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15篇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要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呼兰河传》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分享。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1

《呼兰河传》是民国女作家萧红所著。“一首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大作家矛盾先生对《呼兰河传》这部作品的评价。萧红以自己小时候的回忆为线索,写成了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小说。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萧红的一本自传,更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讲述她所看到的呼兰河的风土人情。萧红用精湛的笔法再现从前呼兰河的情景,勾勒出了一个个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描绘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使我很容易将自己带入其中。读到萧红儿时和她祖父的趣事,我会情不自禁的笑起来;但读到小团圆媳妇被婆婆害死,我的心如同针扎一般痛。等我在书中读到曾经学过的课文片段,如《火烧云》、《祖父的园子》时,更是激动不已,使我每时每刻都期待着未知的惊喜。

在书中,我最喜欢的片段便是萧红儿时和她的祖父在园子里玩耍的情景。她一会儿吃黄瓜,一会儿追蜻蜓,一会儿又去捉蚂蚱……五月玫瑰花开,她摘了一大堆玫瑰花,插在祖父的`草帽上,逗的一家人和祖父都哈哈大笑,我也情不自禁的跟着大笑起来。这样天真可爱的童年趣事,怎能让人不喜爱呢?

而读到第五章小团圆媳妇被婆婆虐待时,我真是气愤极了!小团圆媳妇才12岁,跟我一样大,就做了童养媳,每天被婆婆虐待。她的婆婆对家里的牲口都不舍得打,却唯独对小团圆媳妇毫不留情,每天打八场骂三场,还美其名曰“不打成不了好人”。最后小团圆媳妇得了病,婆婆还把她活活折磨致死。我非常庆幸自己现在生活在和平民主的时代,庆幸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呼兰河传》带给了我许多,我阅读了它文字的优美,也领略了它深刻的含义。珍惜当下。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2

她,是东北大地的女儿。19岁那年,正值豆蔻年华的她,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客死他乡……父亲是冷酷无情的官僚,唯有祖父给予她爱与暖。她有着一个熟悉的名字——萧红。

童年,如诗,如画。

“采一朵倭瓜花,捉一只绿蚂蚱。”童年,祖父的园子里,一切是自由自在的,毫无拘束的。“花都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萧红用悠闲轻松的笔调,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第一次认识萧红,是在呼兰河边通红的火烧云里——“这地方火烧云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白合色。葡萄灰,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那时幼稚的.我真怀疑她是为画家——杰出的画家,因为,只有画家才能写下那么多美丽的颜色。

儿时的生活记忆犹新。

她与祖父一同在园子里度过的那一段时光,是她一生最美好、最难忘的那段时光,着实令人羡慕。你跟着祖父学诗,可以一遍又一遍地喊着“房盖被你抬走了”;你让祖父在井里为你捞鸭子烧了吃,直嚷:“一只鸭子怎么够?”;你偷偷在祖父头上戴一朵儿玫瑰花,笑得在炕上直打滚儿……多么美妙的童年,多么好玩的祖父啊!

她,萧红,一直忍受着命运折磨,寄居哈尔滨,避难青岛,成名上海,蛰居东京,重返上海,转移武汉……几经周转,最终客死他乡。

生命固然短暂,童年却着实美好。

成语背井离乡:背:离开;井:古制八家为井,引伸为乡里,家宅。离开家乡到外地。如:元·贾仲名《对玉梳》第一折:“送的他离乡背井,进退无门。又如:背井离乡,卧雪眠霜。——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

成语豆蔻年华:豆蒄: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处女。指女子十三四岁时。如: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又如:一遇到女人,可就要发挥才藻了,不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就是“豆蔻年华,玲珑可爱”。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3

今年暑假,作业很快就写完了,在百无聊赖之际,我从书架上随意拿了一本书叫《呼兰河传》。

本文的主人公萧红,其实就是一个平常的女孩子,但她因为生在旧社会,经常吃不饱穿不暖,受尽了苦头。人的一生,童年是最幸福、最欢乐的时光,我们此刻的生活都是属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就像是在蜜罐里长大的`一样,可是相比之下,萧红童年受的罪,简直比我们苦一千倍、一万倍,她连一段最温馨的、最完美的童年回忆都没有,她仅有在祖父的园子里与祖父相处在一齐时幼小的心灵才能得到一点安慰。

此刻有些我们的同龄人,住在农村,生活环境不好,于是就整天抱怨这、抱怨那,可是你们在仔细想想,你们的童年至少还有爸爸妈妈的陪伴与关心啊!可是萧红呢?她什么都没有,除了她的祖父,没有人会关心她的死活,没有人会关心她是不是冷了,是不是饿了,就连爸爸妈妈也是这样,你们有想过这对她的心灵是有多么大的伤害吗?所以,正在童年时期的朋友们,别在抱怨了,珍惜你们此刻的童年时光,你必须会过一个活在欢声笑语里的童年。

记得,在前一段时间,放学后,我想让妈妈带我去买一双好看的平底鞋,妈妈说:“你先穿穿凉鞋,等天冷了再买。”于是我就耍起了我的小脾气来了,说道:“你这人怎样这么抠呢?你自我就能够买好多衣服鞋子,就不给我买。”当妈妈正要说话时,我立马用手堵住耳朵说:“不听、不听、不听……。”可是,讲完这几句话后,我就后悔了,我又想到萧红,想到了她的悲惨命运,于是,我沉思了一会儿,开口说道:“妈妈,要不然平底鞋我等到秋天再买吧。”妈妈说:“这才对嘛,这样才是个懂事的孩子。”

我经过这本书,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抱怨自我的生活,只要你有家人的陪伴,有别人的关怀,心中就有光明,你就会成为一个幸福欢乐的人。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4

偶然间一次书店闲逛,看到《呼兰河传》,一种思乡之感油然而生。虽然家乡并不是呼兰,但漂泊多年,家的概念不断扩大化,甚至到达整个东北三省。我想这就是一种“乡愁”吧。对于作者萧红我也不是很了解,只明白在哈尔滨有一个叫做萧红中学的学校。其余,一无所知。带着乡愁,我用一段空余的时间去阅读它,我想对于小说或是乡愁都是一种敬畏吧。

初读此书感触最深的是书中的语言,极具地方特色,对于家乡人来说这是最好的乡愁回应。书中“你多咱来的”、“怪好的”、“两个眼睛骨碌骨碌地转”等词汇是这个地区的人惯用的,亲切感让你很快融入小说中,好似你也在呼兰河畔,忘却了真实的年龄,忘却了身在异方,正以第三视角观看这一部活生生的生活剧。语言是沟通的灵魂,地方语言是维系地方群体的有力纽带。不仅仅是语言,更多的是点滴“小事”。让你感动,让你思念儿时家乡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严冬的小镇是冷清的,是枯燥的,街道的冷清与大地的干裂,都在 ……此处隐藏6380个字……书后,我的感想是:童年,是让人记忆犹新,令人终生难忘。

读了这本书,感受到了黑土地凌冽的风、厚实的土、苍白的屋子、孤零零的树,还有那麻木、可怜的底层百姓,以及所有为生存而奋斗的人。

这本书不是教我们哪些生硬的道理,也不是在叙述一段大历史,而恰恰只是在展示萧红内心的呼兰小县,那个她晚年在浅水湾边魂牵梦绕的地方。读这本书懂得的不仅仅是奋斗的.价值,更实在发现人性的历史的真实。

拙笔难述,只能最后借茅盾先生的一句话做结尾:“我觉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这句话,是我认为对此书最好的点评。

作者眼中的呼兰河居住的是一些什么人呢,“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得到寒冷就在他们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冷,因此而来了悲哀。”我认为这是萧红的一种“贫困”写作的方式,去掉生活中全部的伪饰,真实而冷静地活着。历史是有着相似轮回的,呼兰河上发生的事也发生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日日发生而且触目惊心。如……哎,实在不愿举例子,写这样的读后感本身就挺难受! 人性的愚昧残忍。老胡家的团圆媳妇:描述其刚十二岁因性格活泼,招来婆婆的恶打,花五千多块钱请跳大神的为其驱鬼,用热水烫了三次辫子都掉了,终于被折磨至死。

今天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写了呼兰河一年四季的景像。

我最喜欢第一章里的第一个小故事,它写的是呼兰河冬天里的事情。

那里的冬天很冷。冬天一到,地被冻裂了;年老的人一进屋就用扫把扫着胡子上的冰;拉车人的手被冻裂了,说:“好厉害的天呀,小刀子一样!”买豆腐的一不小心,放豆腐的板子在地上拿不起来了;买馒头的脚也被冻住了。人人都说“冬天真可怕!”

天再冷下去,连家门也打不开了。

我想:我们这儿冬天有空调、有暖气。如果我到那里,用不了三天,我就会发疯的。

我体会到了他们生活的痛苦和艰难。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13

今天早上,我在书房里看爸爸给我新买的《呼兰河传》我看到第三章《祖父的园子》。这一章写的是作者童年时候在祖父的园子里尽情地玩耍,作者小时候是多么地天真可爱!

读了这一章,我想到了自己老家梅州汾水村。汾水村那里有很多很高的大山,大山山脚有好多菜园,菜园里生长着绿油油的菜。小时候,我也很喜欢跟爷爷一起到菜园玩,那时候我十分淘气,爷爷摘菜我也学爷爷摘,但我老是把叶子摘了,菜摘不到,爷爷总是微笑地看着我,摸摸我的头个一点都不生气。爷爷在松土,我也拿着一个小铲子在松土,其实我并不是在松土,我也不会松土只是在地里挖一个小坑玩。爷爷在洒水,我也跟着洒水,我是在玩水玩到全身都是水才走。

《呼兰河传》真好看,我要继续认真地读下去。

今天,我读完了萧红的《呼兰河传》非常兴奋地写下了这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我这才明白什么叫“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呢!萧红写的全是生活,她的人物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活灵活现的。不管是高兴还是悲伤都好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都能产生共鸣似的',好像她说的都是我们所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她是凭她个人的天赋与对生活的观察在创作,使我们感到特别真实。

她的言语时而朴素平淡,时而风趣幽默,她的书使我们对读书有了更大的兴趣,写出了她对呼兰河城的观察遇到她对一些人或事独特的见解与看法。

她以一个孩子的身份,写出了一个孩子对自己家乡的回忆,对童年生活、人的记忆,不是编出来的故事,“我手写我心”表现得非常突出,我们也应该这样。

快来一起享受读书的快乐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14

呼兰河,一个荒凉黯淡的边陲小城。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这种东北的城市的人们,都已经饱受战争与灾难的催残,已经变得心冷如铁,不理世事,毫无生活的目标。他们只知道这样活着,每天该卖豆腐卖豆腐,该卖面条卖面条,对别的事不管不顾。这正是作者萧红在《呼兰河传》开头所描绘的`现象——地冻裂了,手冻裂了,水缸冻裂了……灰蒙蒙的天,白茫茫的雪,恰似人的心,混沌一片。

但是,就这在这个平淡无奇的小镇中,住着“我”和祖父。“我”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快乐的孩子,祖父是一个童心未泯、爱说爱笑的老人,我们在一起念诗,吃东西,玩耍,祖父成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令我印象极为深刻的是祖父的那个大花园。在那个花园中,一切似乎都是活的——花儿,小草,黄瓜,蝴蝶,它们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在这美好的氛围中,“我”与祖父在大花园里干活。说是干活,也是祖父一个人在干。而“我”呢,一会儿去周围玩儿,一会儿还添点乱。可是,爱“我”的祖父不责备我,反而总是笑着,耐心地为“我”讲解着这些谷子的知识。他与“我”在花园里度过了一段又一段的美好时光。“我”的童心让这个花园变得温暖,变得充满乐趣,变得四季如春,即使是在这样黯淡与荒凉的小镇上。

的确,在茫茫尘世中,似乎唯有孩子,才能发现并拥有生活的乐趣,才能体会到自己身边那一草一木的价值。在呼兰河这个小镇上,不论天气多么寒冷、不论风雪多么狂妄,相信“我”与祖父,一定能在欢笑中度过每一人黑色的日子。而那个花园,在我心中,永远是春意盎然,红花绿草。

哪儿有童心,哪儿就有春天;哪儿有童心,哪儿就有快乐;哪儿有童心,哪儿就有幸福!童心,是无边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童心,是荒芜沙漠中的一片绿洲;童心,是无边海洋中的一叶小舟;童心——

冰天雪地中的一把火!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15

呼兰河是中国旧时代的一座普通的小城,住在那里的人过着“荒凉寂寞”的生活,在他们眼中生活的最大意义就是安静地活着,然后安静地死去。小说中的团圆就是这样一个听天由命的人物。她想活下去,却被害死了。到底谁是杀害团圆的凶手?

小团圆是老胡家的童养媳,只有12岁。“她的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她脸长得黑忽忽的,笑呵呵的”。但是街坊邻居们和她的婆婆对小团圆媳妇并不满意。他们看不惯如此大模大样的团圆媳妇。就此婆婆开始了对小团圆媳妇的管教。她用极其毒辣的`手段对付小团圆媳妇,每天打她八顿,骂她三场,把她的大腿拧得青一块紫一块……

没有一个好心的邻居出来劝阻,直到哭声没有了,婆婆说小团圆媳妇被鬼替身了,偏偏这时候好心的邻居们纷纷跑出来了。有人主张给她扎个纸人做替身、有人主张在她脸上画个花脸……在这些“好心”邻居的倡导下, 小团圆的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重了。

婆婆请来了大神。命令小团圆媳妇当众脱衣,赶来围观的人山人海,婆婆抱住小团圆媳妇,撕掉衣服,直接拿开水从头上往下浇。小团圆媳妇不停地挣扎。围观的人并不关心她的死活,只是觉得没白看一场热闹。

明明是旁观者不正常,正常的人却被当作了病人。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好心人”都是害死小团圆媳妇的凶手。但是真正杀害她的是人的冷漠。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镇子的问题,甚至不是一个时代的问题。看看如今开放文明的社会,为了蹭个热度,抱着键盘侠的心态敲着键盘,隔着屏幕对别人指手画脚,我们又比《呼兰河传》里邻居好到哪里去呢?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